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南海北部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研究进展”主题专辑
    特约主编致读者
    特约主编致读者
    梁金强, 王秀娟, 匡增桂
    2025, 32(2): 0-0. 
    摘要 ( 9 )   PDF(531KB) ( 7 )  

    海洋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新型非常规资源,天然气水合物储层具有埋藏浅、弱固结、非均质强的特点,其商业化开发仍是国际难题。目前,国际上开展了大量天然气水合物钻探航次,2017年,借助IODP372航次,人们在快速沉积和生物成因气发育的新西兰西库朗伊俯冲带前缘,利用随钻测井发现了 BSR 下部存在100多米天然气水合物与游离气共存,揭示了构造与沉积影响的天然气水合物与游离气成藏系统。自2007年以来,我国在南海北部也实施了9个天然气水合物钻探航次,先后在神狐海域、珠江口盆 地东部、琼东南海域进行钻探,多次成功钻获天然气水合物实物样品,发现渗漏型、扩散型及复合型等不同类型的大规模天然气水合物富集区。自2018年以来,重点部署了琼东南盆地砂质天然气水合物藏勘探与钻探,发现了高饱和度砂质水合物藏,并且发现了由于晚期隆升作用,在同一水平砂层存在天然气水合物与游离气横向变化,在多口钻井 发现了不同富集程度的天然气水合物与游离气层及共存,取得了天然气水合物勘查重大 突破,有效支撑了2017年和2020年的天然气水合物试采。

    二十多年来,在国家天然气水合物专项调查、973计划、863计划、国家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地方科技部门的共同支持下,我国在天然气水合物钻探及勘查开发研究领域取得了诸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认识,揭示了粉砂储层高饱和度天然气水合物富集成藏地质条件及其形成天然气水合物的气源特征和定量评价方法。以神狐海域为例,发现了天然气水合物与游离气共存,研究了构造与沉积差异及其耦合的控藏机理及 动态调整,完善了流体渗漏与疏导体系及天然气水合物储层精细评价和开发技术等。本 专辑特择取我国在天然气水合物勘察开发领域取得部分新认识与新进展,以飨读者。

    本专辑共15篇文章,分4个栏目,分别为 “南海北部天然气水合物钻探发现与富集 成藏”、“南海北部天然气水合物储层沉积特征与运聚体系”、“南海北部天然气水合物储层精细评价及实验模拟技术”和“南海北部天然气水合物设备研制与工程开发”。

    “南海北部天然气水合物钻探发现与富集成藏”栏目共有5篇文章。以国际典型站位的多种测井资料与南海北部琼东南和神狐海域的地震资料为依据,详细阐述了扩散和渗漏型水合物的地震反射和测井响应特征,研究了砂质水合物藏的测井响应特征以及储 存特性,同时,将天然气水合物与游离气共存层分为四种类型,并对比了不同类型储层 的特性变化。此外,采用气体地球化学、沉积物有机地球化学、地质微生物组学、地震 地质综合解释等多学科融合的方法,探讨了其烃类气体的来源和成因机制,首次通过对 水合物钻孔的释光年代学研究,揭示天然气水合物储层的沉积时间。

    “南海北部天然气水合物储层沉积特征与运聚体系”栏目共有5篇文章。以南海北部海底观测、岩心、测井、地震及测试分析资料为基础,讲述了南海北部渗漏型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系统的发育特征及其形成演化规律,同时,梳理了不同赋存形态与富集程度 的天然气水合物地球物理异常响应及主控因素差异,综述了水合物在不同孔径多孔介质 中的相平衡变化,全面分析了孔径、粒度以及表面润湿性对天然气水合物相平衡的具体 影响,系统总结了渗漏型水合物成藏系统发育的地貌、地质、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方面 的识别标志。此外,对全球海域大量天然气水合物发育区进行了再解释,分析了流体运 移通道、海底甲烷渗漏与天然气水合物系统三者间的关系。这不仅对于指导高富集天然 气水合物藏勘探具有重要意义,还对认识动态天然气水合物系统的成藏和分解过程、评 价相关的环境和气候影响也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南海北部天然气水合物储层精细评价及实验模拟技术”栏目共有4篇文章。通过 开展实验和数值模拟等方法,评估了以双水平井形式对开采井外储层进行压裂时开采冻土区水合物沉积物的生产潜能,探究了南海神狐海域泥质粉砂天然气水合物藏启动压力 梯度对产能及开采过程中储层压力、温度、各相饱和度分布演化规律的影响并探索了开 采井管水合物二次生成效应及其对含水合物沉积物孔隙压力、温度、产气、变形等参数 的影响;还分析了不同分解压力下L-Met浓度对CO2水合物稳定性的影响。这不仅为开采工作提供了一定的支持,同时也增加了对天然气水合物储层的深入认识。

    “南海北部天然气水合物设备研制与工程开发”栏目共有1篇文章,主要阐述了天 然气水合物工程地质学的提出过程,并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论述了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工程地质学的基本学科构架、核心研究任务和主要研究手段,为海洋天然气水合物系统 的地质、工程安全承载力的评估以及为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开发提供决策支撑。在实 现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地质、环境、工程一体化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一定理论意义。

    本专辑所反映的研究进展是国家级或省部级项目支持下相关研究人员辛勤努力的成 果,也感谢所有审稿专家提出的中肯建议和修改意见,感谢编辑部同志在本专辑出版中 付出的辛勤劳动。希望本专辑能够为南海北部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及其下一步天然气 水合物商业化开发提供基础理论支撑。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海北部天然气水合物钻探发现与富集成藏
    南海北部陆坡天然气水合物钻探发现及成藏特征
    匡增桂, 任金锋, 邓炜, 赖洪飞, 谢莹峰
    2025, 32(2): 1-19. 
    DOI: 10.13745/j.esf.sf.2024.6.56

    摘要 ( 24 )   HTML ( 3 )   PDF(10479KB) ( 15 )  

    天然气水合物因其潜在的能源价值而备受关注,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南海开展水合物调查,截至目前已实施了9个水合物钻探航次,取得了一系列水合物找矿突破。钻探结果证实,南海北部发育多种类型水合物,神狐海域主要发育扩散型水合物,东沙海域发育复合型水合物,琼东南发育渗漏型及砂质型水合物。本文结合钻探成果,详细阐述了各种类型水合物的地震反射特征以及测井响应特征。扩散型天然气水合物在地震上主要表现为显著的BSR以及BSR之上的强正极性反射,在测井上主要表现为高电阻率、高纵波速度和高横波速度,如出现水合物与游离气共存的混合层则在测井上表现为高电阻、低纵波速度、高横波速度和中子-密度反交等特征。渗漏型水合物在地震上通常不发育典型的BSR,BSR之上发育亮点反射或者浅部地层发育上拉反射以及柱状的空白反射,海底发育显著的异常地貌,如丘状体和麻坑,在测井上表现为极高的电阻率、稍微增高的纵波及横波速度、高角度层理等特征。砂质水合物在地震上表现为极强的BSR和指示砂质水合物的强正极性反射,测井上表现为低伽马、极高的电阻率、极高的纵横波速度、略微增高的密度和略微降低的中子孔隙度等特征。最后总结了神狐及琼东南水合物成藏控制因素,认为神狐海域发育的深大断裂以及倾斜的天然堤沉积控制了神狐海域高丰度天然气水合物藏的发育,而琼东南海域水合物发育受古潜山及差异压实作用控制。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天然气水合物与游离气共存的地球物理特征与识别
    王秀娟, 韩磊, 刘俊州, 靳佳澎, 匡增桂, 周吉林
    2025, 32(2): 20-35. 
    DOI: 10.13745/j.esf.sf.2024.11.22

    摘要 ( 21 )   HTML ( 3 )   PDF(20344KB) ( 12 )  

    全球多个海域钻探表明天然气水合物与游离气共存,不同共存层的地球物理异常特征与富集程度存在差异,形成识别共存层的方法有利于准确评价天然气水合物资源量。本文分析了南海与国际典型井位的多种测井与地震资料,总结了4种类型的天然气水合物与游离气共存层,包括细粒泥质储层稳定带附近共存、细粒泥质粉砂储层水合物稳定区底界(BSR)下方共存、细粒泥质储层冷泉发育区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内共存和粗粒砂质储层快速沉积区天然气水合物与游离气共存。对比不同储层类型异常特征变化,通过多种属性联合与交会分析形成识别共存层天然气水合物赋存形态方法。结果表明,生物成因气与热成因气都能形成天然气水合物与游离气共存。在生物成因气发育区,由于快速沉积作用导致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底界向上调整,天然气水合物发生分解。因分解需要时间,在一定时期内的局部区域会出现天然气水合物与游离气共存。而热成因气发育区,易形成Ⅱ型天然气水合物与游离气共存。利用孔隙度、电阻率与饱和水层的差异进行交会分析,根据曲线变化趋势能识别共存层天然气水合物的赋存形态,多种地球物理属性对比分析认为横波速度是识别共存层天然气水合物与游离气富集差异的关键参数。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海北部高饱和度水合物矿藏的烃类气体来源与成因机制
    赖洪飞, 匡增桂, 方允鑫, 许辰璐, 任金锋, 梁金强, 陆敬安
    2025, 32(2): 36-60. 
    DOI: 10.13745/j.esf.sf.2024.6.53

    摘要 ( 19 )   HTML ( 1 )   PDF(11857KB) ( 13 )  
    天然气水合物形成的物质来源对揭示其富集成藏机制至关重要。南海北部已钻探证实存在大量高饱和度天然气水合物矿藏,但其成矿烃类气体来源与成因机制仍未被系统阐明,制约着主力气源的判识和未来勘查部署。本文以南海北部琼东南和神狐海域典型的高饱和度水合物矿藏为研究对象,采用气体地球化学、沉积物有机地球化学、地质微生物组学、地震地质综合解释多手段综合研究方法,探讨了其烃类气体的来源和成因机制。结果显示南海北部水合物气体的成因类型具有多元化特点,原生型、次生型微生物气和热解成因煤型气、油型气均有发现,不同水合物矿藏中热解成因气体遭受了不同强度的微生物降解改造作用:神狐W11-17矿藏>神狐W18-19矿藏>琼东南GMGS5-W08矿藏。水合物气源层由浅部微生物气源层(20~85 ℃)和深部热解成因气源层(镜质体反射率Ro>0.5%)组成,目前已钻遇的300 mbsf以浅的微生物气源层产气潜力相对较低,但热解成因气源由于具备一定规模的烃源灶和正处于成熟阶段的煤系烃源岩等条件而表现出较高的产气潜力。深部热解成因烃源灶、中部常规油气藏、浅部微生物气源层和复合型输导通道(控洼断裂、气烟囱、管状渗漏、微裂缝等)构成了南海北部高饱和度水合物矿藏的气源供给体系,深部热解气的贡献极为关键,但大部分热解气运移经过微生物气源层(20~85 ℃)时遭受了微生物次生改造,最后转化为次生型微生物甲烷为水合物成矿供源。南海北部高饱和度水合物矿藏中的烃类气体具有3种成因:一是从深部热解成因烃源灶直接运移而来,即未降解热解气;二是深部来源热解成因烃类运移至微生物气源层后经微生物厌氧降解产甲烷过程生成,即次生型微生物气;三是浅部微生物气源层中的微生物利用原地沉积物有机质直接生成,即原生型微生物气。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海北部多类型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特征与赋存差异
    靳佳澎, 王秀娟, 邓炜, 李清平, 李丽霞, 余晗, 周吉林, 吴能友
    2025, 32(2): 61-76. 
    DOI: 10.13745/j.esf.sf.2024.11.19

    摘要 ( 21 )   HTML ( 5 )   PDF(7163KB) ( 13 )  

    近年来,我国在南海北部完成了9个天然气水合物钻探航次,采集了大量三维地震资料,发现了多种赋存类型的天然气水合物,但是不同赋存形态与富集程度的天然气水合物地球物理异常响应及主控因素差异有待厘清。在台西南盆地和琼东南盆地发现了呈烟囱状反射的裂隙充填型水合物与呈强振幅反射的孔隙充填型水合物垂向叠置分布,而珠江口盆地水合物稳定带底界上部广泛发育孔隙充填型水合物。研究认为低孔渗特征、相对细粒沉积层和块体搬运沉积体储层,匹配局部高通量流体供给条件,控制了裂隙充填型水合物赋存;相对低通量流体和相对粗粒储层岩性是孔隙充填型水合物赋存的主要条件,而Ⅱ型水合物、水合物与游离气共存及近期活动水合物系统均与深部来源热成因气及相对高通量流体供给有关。构造-沉积背景差异是多类型水合物赋存的主要原因,流体运移通道、运移方式和储层岩性耦合控制天然气水合物富集程度;受晚期岩浆侵入、泥火山构造、隆起构造影响而形成的断层和气烟囱构造控制流体运移与天然气水合物成藏。因而查明不同盆地发育的天然气水合物赋存差异,厘清多类型水合物地质主控因素对于指导高富集天然气水合物藏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海北部渗漏型水合物成藏系统的发育特征及其形成演化规律
    陈雨核, 任金锋, 李廷微, 徐梦婕, 王笑雪, 廖远涛
    2025, 32(2): 77-93. 
    DOI: 10.13745/j.esf.sf.2024.6.55

    摘要 ( 16 )   HTML ( 1 )   PDF(6278KB) ( 10 )  

    渗漏型水合物成藏系统往往发育中-高饱和度的水合物及其下伏伴生气,是海域广泛分布的一类水合物资源,也是海底灾害、冷泉系统和气候变化的重要研究对象。因此,认识其分布规律和形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南海北部海底观测、岩心、测井、地震及测试分析资料,系统总结了渗漏型水合物成藏系统发育的地貌、地质、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方面的识别标志,发现渗漏型水合物主要分布在渗漏通道内。按照渗漏通道形成的机械失稳方式不同将其分为两类:构造圈闭控制的水力破裂型渗漏通道,呈集群状分布;高角度断层控制的剪切破裂型渗漏通道,呈线状分布。在渗漏型水合物成藏系统中,深部气体沿气烟囱、断层等运移并聚集在甲烷水合物稳定带底部附近。当流体压力大于上覆细粒沉积地层的破裂力时,游离气向上突破形成渗漏通道,在渗漏通道内的高角度裂隙网中形成中-高饱和度裂隙充填型水合物,在穿越的薄砂层中形成高饱和度孔隙充填型水合物。游离气在渗漏通道内的长距离运移过程可能受到3种机制的影响,即排盐效应维持的热力学三相平衡、水合物壳的形成使得甲烷扩散受限和高甲烷通量导致的水合物动力学生长速率受限。与活动冷泉相关的渗漏型水合物的形成过程可划分为3个阶段:(1)盖层破裂阶段。在超压作用下可能受水合物动力学生长速率的影响;(2)向上突破阶段。局部升高的盐度和温度维持了热力学三相平衡;(3)当流体到达海底后,地温趋近背景值,进入稳定渗漏阶段。排盐效应和水合物壳导致的甲烷扩散受限控制了水合物的生成。当冷泉停止活动后,盐度随着游离气的不断扩散而降低,渗漏通道的底部逐渐有新的水合物再次形成。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海北部天然气水合物储层沉积特征与运聚体系
    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砂质天然气水合物储层沉积特征及成藏模式
    任金锋, 陈雨核, 徐梦婕, 李廷微, 王笑雪, 赖洪飞, 谢莹锋, 匡增桂
    2025, 32(2): 94-112. 
    DOI: 10.13745/j.esf.sf.2024.6.52

    摘要 ( 18 )   HTML ( 1 )   PDF(9167KB) ( 12 )  

    砂质水合物储层是国际上水合物勘查试采的首选目标,我国在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钻探发现了高饱和度砂质水合物。通过三维地震、测井、岩心及测试分析资料,证实了规模化成藏的砂质水合物藏。砂质水合物储层表现为低自然伽马、低西格玛、高电阻率、高声波速度和T2谱信号幅度急剧降低等测井响应特征,同时纵波及横波信号均明显衰减。砂层呈楔形近水平席状分布。岩性为粗粉砂-细砂为主,属于深水浊积体系末端的朵体沉积。剖面上,水合物和游离气具有同层分布、横向过渡的特点。平面上,水合物藏呈现椭圆形分布,中部发育伴生游离气,外围发育水合物。与世界其他海域钻探发现的倾斜砂质水合物储层不同的是,该水合物藏是在稳定域底界附近的水平砂层,在下伏气烟囱背景下局部高热流驱动和上覆细粒沉积地层的封盖下,充足游离气由中部向外横向长运移而形成大面积高饱和度水合物。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相关的流体运移及海底甲烷渗漏研究
    杨金秀, 王琛, 邢兰昌, 魏伟, 张伟, 韩维峰, 赵丽, 刘坤一
    2025, 32(2): 113-125. 
    DOI: 10.13745/j.esf.sf.2024.6.54

    摘要 ( 16 )   HTML ( 1 )   PDF(4404KB) ( 11 )  

    认清地质历史时期相关的流体运移和海底甲烷渗漏是天然气水合物研究中的重要问题,对了解水合物成藏、评价水合物分解过程中甲烷渗漏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有重要指导作用。本文通过对全球海域大量天然气水合物发育区进行再解释,分析流体运移通道、海底甲烷渗漏与天然气水合物系统三者间的关系。首先,按照流体运移通道在水合物系统中的作用将其分为两类:类型Ⅰ主要分布在水合物稳定区底界(BSR)之下,为水合物系统成藏提供气源的通道,类型Ⅱ分布在BSR以浅,甚至延伸至海底,为水合物系统中的甲烷逃逸提供渗漏通道。另外,分析认为多边形断层作为通道疏导油气垂向运移的作用是有限的。其次,根据海底甲烷渗漏与天然气水合物系统的位置关系以及渗漏的甲烷气源条件,将海底甲烷渗漏特征分为三大类五小类:水合物稳定边界以深(水合物系统气源、非水合物系统气源)、水合物稳定边界附近(水合物系统气源、非水合物系统气源)和水合物稳定边界以浅(非水合物系统气源)。其中,水合物稳定区向陆分布边界LLGHSZ(landward limit of gas hydrate stability zone)附近的甲烷渗漏强度和密度最大。综上,本文提出的流体运移通道与海底甲烷渗漏特征的分类方法对认识动态天然气水合物系统的成藏和分解过程、评价相关的环境和气候影响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神狐海域细粒沉积物水合物储层的地球物理特征研究
    姬梦飞, 王吉亮, 王伟巍, 张杰城, 刘雪芹, 吴时国
    2025, 32(2): 126-139. 
    DOI: 10.13745/j.esf.sf.2024.6.50

    摘要 ( 11 )   HTML ( 0 )   PDF(17436KB) ( 11 )  

    南海北部神狐海域水合物储层以粉砂质细粒沉积物为主,其饱和度达30%,远高于其他许多地区的细粒水合物储层饱和度。研究该区内细粒沉积物水合物储层特征对于认识水合物富集规律、资源评价和水合物试采开发方案设计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对神狐海域叠前地震数据进行精细处理获得地层速度模型以及角道集数据,进而开展叠前地震反演,获得包括纵横波阻抗、纵横波速度比和泊松比等多弹性参数剖面,结合测井数据对水合物和游离气分布进行精细地球物理描述。通过研究发现:(1)研究区内BSR反射振幅随入射角增大而减弱,BSR在小角度叠加剖面上更易识别;(2)BSR之下发育具有低速异常特征的烟囱构造,可能是深部游离气的向上运移通道;(3)研究区内水合物储层具有较强的横向非均质性,较高饱和度水合物下部一般赋存游离气,表明水合物再循环可能在细粒沉积中的水合物富集起到重要作用。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琼东南盆地天然气水合物储层沉积时间及成因机制
    梁晨, 姜涛, 匡增桂, 胡亦潘, 杨承志, 任金锋, 赖洪飞
    2025, 32(2): 140-152. 
    DOI: 10.13745/j.esf.sf.2024.11.20

    摘要 ( 11 )   HTML ( 1 )   PDF(3764KB) ( 10 )  

    近年来的钻探已在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证实了天然气水合物的存在,水合物形成时间无疑是深刻理解水合物成藏过程和分布的关键。本研究首次通过对含水合物钻孔的释光年代学研究,揭示天然气水合物储层的沉积时间,结合水合物分布的层段,约束了天然气水合物形成时间的下限,并进而分析了水合物储层的沉积速率及影响因素,为南海北部水合物勘查提供了坚实地质支撑。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天然气水合物形成于距今65~90 ka,且天然气水合物储层沉积速率受冰期/间冰期海平面波动的控制。间冰期海平面上升,陆源碎屑输入减少,导致沉积速率降低;冰期海平面下降,陆源物质输入增加,沉积速率加快,是琼东南盆地天然气水合物储层形成的主要时期。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多孔介质中天然气水合物相平衡影响因素研究
    管文, 杨海琳, 卢海龙
    2025, 32(2): 153-165. 
    DOI: 10.13745/j.esf.sf.2024.11.18

    摘要 ( 11 )   HTML ( 0 )   PDF(2594KB) ( 7 )  

    天然气水合物主要蕴藏于海底沉积物与大陆冻土层中,深入研究多孔介质中水合物的相平衡及其影响因素,对于了解海底沉积物中水合物的形成机制、分布范围和储量评估具有重要意义。当前的相关实验研究大多聚焦于合成多孔介质,而天然沉积物因结构和成分复杂,对水合物相平衡特征影响的研究仍需进一步深化。本文综述了水合物在不同孔径多孔介质中的相平衡变化,全面分析了孔径、粒度以及表面润湿性对水合物相平衡的具体影响。研究揭示,多孔介质产生的强毛细管力会导致水的活性降低,进而抑制水合物的形成,且在纳米尺度范围内具有临界值。此外,较小的多孔介质粒度会增加成核位点和反应界面,从而缩短诱导时间,有利于水合物的成核和生长。至于表面润湿性(亲水和疏水)对水合物形成的影响,目前学界观点尚待统一,但多数研究倾向于认为疏水表面相对亲水表面能更好地促进水合物的形成。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海北部天然气水物储层精细评价及实验模拟技术
    开采井周边储层渗透率演变对天然气水合物产能影响机理研究
    申鹏飞, 侯嘉欣, 吕涛, 毕昊媛, 何娟, 李小森, 李刚
    2025, 32(2): 166-177. 
    DOI: 10.13745/j.esf.sf.2024.11.25

    摘要 ( 11 )   HTML ( 1 )   PDF(2903KB) ( 6 )  

    水合物储层采用压裂技术改造增产已被证明具有水合物生产的应用前景。本研究主要目的是分析两个生产井之间相互作用下的储层产气规律,获得生产井之间的最佳距离。本文以祁连山冻土区DK-2站位的水合物赋存参数为基础,以双水平井形式对开采井外储层进行压裂,并以数值模拟的方式评估了此方法开采冻土区水合物沉积物的生产潜能。模拟结果表明,利用水力压裂方法提升开采井周边储层的渗透性突破了仅采用降压法开采水合物的技术瓶颈,产气率和累积释放气体量均高于传统降压法,并且平均气水比得到显著上升。水平井周围的岩石基质破裂后,会增加压裂区的流动特性,进而促进压降的传播距离,有效降低储层内冰赋存与聚集。水平生产井之间水合物分解区域的渗透有利于促进分解气体和水流向生产井。此外,水力压裂方法对固有渗透率低于1 mD的水合物储层是十分有效的,生产井之间的最佳距离建议为45~60 m。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启动压力对南海北部水合物藏开发动态的影响
    余路, 李贤, 崔国栋, 邢东辉, 陆红锋, 王烨嘉
    2025, 32(2): 178-194. 
    DOI: 10.13745/j.esf.sf.2024.00.00

    摘要 ( 15 )   HTML ( 0 )   PDF(6907KB) ( 8 )  

    南海北部神狐海域水合物资源丰富,具有工业性开发远景。勘查和试采结果均表明,该区域水合物系统多为Ⅰ型水合物藏,水合物层下伏游离气层,泥质含量高,储层渗流存在启动压力梯度,极大地影响水合物系统生产动态。本文针对南海泥质粉砂储层中水合物开发实际渗流过程,建立考虑启动压力梯度的渗流数学模型,在TOUGH+HYDRATE模拟器基础上自主开发了启动压力梯度耦合求解功能,以神狐海域SHSC-4井站位水合物藏为目标,利用室内实验所得目标储层启动压力值,开展了垂直井及水平井降压开采数值模拟,探究了南海神狐海域泥质粉砂水合物藏启动压力梯度对产能及开采过程中储层压力、温度、各相饱和度分布演化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启动压力梯度的存在抑制储层中的压降扩散,远井处水合物无法分解。生产中出现“低产水量,高气水比”现象,水平井开采后期几乎无水产出。启动压力的存在可避免水合物分解前缘出现二次水合物,消除二次水合物棱镜体对气相的圈闭。尽管抑制远井水合物分解,但10年模拟结果显示启动压力梯度的存在可以促进Ⅰ型水合物藏的产能,尤其在直井开采下,产能可提高近40%,这是由于液相产出的减少及储层高压力梯度增强了生产井前期对三相混合层和游离气层中气相抽汲能力。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分解压力下L-Met浓度对CO2水合物稳定性影响研究
    王英梅, 王立瑾, 滕亚栋, 姜雪晨, 张鹏
    2025, 32(2): 195-205. 
    DOI: 10.13745/j.esf.sf.2025.2.8

    摘要 ( 16 )   HTML ( 1 )   PDF(3149KB) ( 9 )  
    在当前能源需求和“双碳”的大背景下,利用添加促进剂的水合物法储存CO2受到广泛关注,而促进剂的使用对CO2水合物的各项性能影响不同。因此本文以硅胶为多孔介质,以3.0 MPa、274.15 K为初始生成条件,对比分析了分解温度为275.15 K条件下,分解压力分别为0、0.5、1 MPa时纯水体系和不同浓度(0.8、0.9、1.0、1.1、1.2 g/L)的L-蛋氨酸(L-Met)体系对CO2水合物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 MPa分解压力下1.1 g/L L-Met体系中的CO2水合物稳定性最好,分解压力为0.5 MPa和1 MPa时,0.9 g/L L-Met体系中水合物均表现出最好的稳定性,有利于水合物的稳定储存。除了研究L-Met浓度对稳定性的影响外,还分析了分解压力对水合物分解的影响。研究发现在纯水体系中,分解压力为0 MPa时水合物分解速率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而其余分解压力条件下均在初始时刻具有最大分解速率,呈现单调递减趋势;同时发现除0.8 g/L L-Met体系外,其他体系在常压下分解初期时水合物分解速率均是先增大后减小,具有水合物的“自保护”效应,而在0.5 MPa和1 MPa压力下,只在初始时刻具有最大的分解速率,呈现单调减小的趋势,对上述效应具有破坏作用。通过上述研究,为CO2水合物的长距离运输和长时间储存提供数据及理论支撑。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砂质沉积物内水合物降压开采时井管水合物二次生成效应研究
    王鹏, 王路君, 朱斌, 王心博, 陈云敏
    2025, 32(2): 206-215. 
    DOI: 10.13745/j.esf.sf.2024.11.21

    摘要 ( 13 )   HTML ( 1 )   PDF(2800KB) ( 8 )  
    降压法被普遍视为目前最经济有效的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方法。水合物降压开采过程中井周及井管内易发生水合物二次生成,这会阻碍液气渗流和分解气产出,极端情况下可能造成开采设备损坏,显著影响开采效率和可持续性。利用水合物伺服降压开采实验装置,将开采井管设置于沉积物内水合物模型上覆水层,实现降压开采时开采井管内水气共存且处于流通状态。通过不同降压速率下水合物储层模型降压开采试验,探索了开采井管水合物二次生成效应及其对沉积物内水合物孔隙压力、温度、产气、变形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合物降压开采过程中井管内发生的水合物二次生成导致分解气产出呈现周期性,井管内气体流动受阻时水合物分解速率因传质受阻而降低;降压速率越高,开采前期峰值产气速率越高,但井管水合物二次生成也更显著,致使难以达到总体产气效率最优;现场多井开采时,应根据储层渗透系数、温度、压力等条件选择合适的降压速率并选择性启闭各井,利用闭井期环境补充显热并提高有效产气速率。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海北部天然气水合物设备研制与工程开发
    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工程地质学的提出、学科内涵与展望
    吴能友, 李彦龙, 蒋宇静, 孙金声, 谢文卫, 胡高伟, 王韧, 于彦江, 王金堂, 陈强, 申凯翔, 孙志文, 陈明涛
    2025, 32(2): 216-229. 
    DOI: 10.13745/j.esf.sf.2024.11.23

    摘要 ( 13 )   HTML ( 1 )   PDF(1840KB) ( 9 )  

    能源结构调整和国家“双碳”战略的实施为海洋天然气水合物作为一种潜在能源开展研究提供了难得的发展空间。随着勘探开发研究的深入,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安全高效开发面临的多种类型工程地质风险管控矛盾日益凸显,亟待发展基于现代工程地质学基本原理的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工程地质学。为此,本文阐述了天然气水合物工程地质学的提出过程,并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论述了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工程地质学的基本学科构架、核心研究任务和主要研究手段。认为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工程地质学是海洋地球系统科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核心目标是评估海洋天然气水合物系统的地质、工程安全承载力,并对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开发提供决策支撑。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工程地质学不仅能为回答勘探开发活动与海洋天然气水合物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提供科学依据,也能有效地将海洋天然气水合物能源研究与地质灾害、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关联起来,为实现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地质、环境、工程一体化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与技术支撑。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非主题来稿选登
    中深层地热资源勘探开发技术与典型应用
    孙焕泉, 高楠安, 吴陈冰洁, 国殿斌, 方吉超, 赵磊, 刘健, 周总瑛
    2025, 32(2): 230-241. 
    DOI: 10.13745/j.esf.sf.2025.1.60

    摘要 ( 18 )   HTML ( 0 )   PDF(3317KB) ( 20 )  

    在全球能源结构转型和清洁能源需求不断增长的背景下,中深层地热资源作为一种现实的本土、稳定可再生能源,正受到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中国的地热资源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特征,东部和西南部地区具有较高的地热资源开发潜力。中深层地热资源的理论能量储量相当于12 500亿吨标准煤。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一套相对成熟的中深层地热资源勘探开发技术体系,覆盖了从全面勘探到高效开发的各个环节,极大提升了资源的勘探精确度和开发效率。在地热勘探评价技术中,地热系统要素综合分析技术揭示地热资源富集规律和形成机制,地球物理综合探测技术重点聚焦刻画断裂构造样式和含水热储展布,地热资源选区评价技术逐级聚焦圈定有利开发目标区,这一系列技术有效应用于华北地区地热勘探工作,部署的勘探井成功率超过80%;地热高效开发技术中,地热田多场耦合模拟技术指导优化开发参数,在满足生产需要的同时防止热突破;地热能开发钻完井技术因地制宜完善井身结构、钻完井工艺,保证地热井安全高效的施工;地热水自然回灌技术和取热不耗水技术在开发过程中有效保护地下热储和维持水层压力,保障地热能的可持续开发。在我国众多中深层地热资源规模开发实践中,渤海湾盆地的雄安地区和关中盆地的咸阳地区分别是盆地内碳酸盐岩热储和砂岩热储开发的典型代表。针对两个地区不同的地热地质条件,运用地质建模和数值模拟技术,提出了井网布局和开发参数优化方法,确保地热项目的长期稳定运行,为具有类似地质条件地区地热资源的高效、环保和可持续开发提供了参考借鉴。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沁水盆地南部前寒武系地层系统厘定与分布特征及有利生烃区预测
    杨延辉, 刘忠, 丁文龙, 张永平, 陈彦君, 米忠波, 罗金洋, 张鹏豹, 刘天顺, 程晓云, 王三帅, 韩煦, 王玉婷, 魏宁
    2025, 32(2): 242-260. 
    DOI: 10.13745/j.esf.sf.2023.9.35

    摘要 ( 14 )   HTML ( 1 )   PDF(29596KB) ( 16 )  

    沁水盆地南部发育巨厚的前寒武纪沉积地层,具备重大油气勘探潜力,是值得勘探的新领域。然而,这套地层的地质属性一直存在争议。本文基于野外露头地质调查、烃源岩地球化学实验分析、地震资料精细解析,并借鉴前人相关研究成果,厘定了沁水盆地南部前寒武系地层系统,查明了该区前寒武系沉积地层分布特征,预测了有利生烃区。研究结果表明:沁水盆地南部前寒武纪沉积地层应归属于熊耳裂陷槽,自下而上发育长城系熊耳群、云梦山组、白草坪组、北大尖组、崔庄组、洛峪口组和蓟县系龙家园组。云梦山组、白草坪组、北大尖组和崔庄组整体呈现为中南部厚度大,往东、往北、往西地层厚度变薄的趋势;洛峪口组表现为中部厚度大,往东或者往西厚度变小趋势;龙家园组地层厚度呈现为东部厚度大,往西地层厚度变薄的趋势。依据生烃区发育的地层厚度、岩性、地震相和沉积相等控制因素,认为龙家园组白云岩的有利生烃区面积相对较大,主要位于研究区东部,而崔庄组泥岩有利生烃区面积相对较小,主要位于研究区南部。本研究不仅对华北克拉通南部前寒武纪含油气盆地内地质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进一步明确沁水盆地南部前寒武系烃源岩特征和分布及未来沁水盆地南部前寒武系油气勘探部署优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坦桑尼亚鲁夸裂谷盆地氦气充注及成藏机理研究
    吴义平, 王建君, 陶士振, 王青, 雷占祥, 李谦, 张宁宁, 王晓波, 杨怡青
    2025, 32(2): 261-276. 
    DOI: 10.13745/j.esf.sf.2024.2.5

    摘要 ( 13 )   HTML ( 0 )   PDF(6246KB) ( 11 )  

    氦气成藏机理具有特殊性,比油气系统更复杂。自1967年在坦桑尼亚克发现富氦温泉以来,尚未发现规模氦气田,鲁夸裂谷盆地能否形成富氦气藏值得关注。本文利用地球化学、地震、钻井、测井等资料,综合分析了该盆地生氦资源量、氦气释放过程和充注机制,进而探讨了氦气勘探潜力。研究表明:中、新生代裂谷对盆地氦气的运移和聚集具有重要控制作用;地表氦气含量为1.0%~10.2%,载体气类型为氮气、二氧化碳和甲烷,3He/4He值在0.039~0.053 Ra之间,表现为壳幔混源特征,盆地基底和沉积岩生氦量为367亿m3;氦气从源岩到圈闭以及地面经历了生成、释放、运移、充注和溢出5个过程。氦气充注机制主要表现为氮气-氦气脱溶充注、煤层气-氦气萃取充注和二氧化碳-氦气萃取充注3种。其中氮气为深部成因的无机气,与氦气具有同源特征,为盆地的主要充注模式;煤层气来源于盆地沉积中心,与氦气为异源同储;二氧化碳为变质成因无机气,与氦气共生机制与煤层气相同。盆地的有利成藏区带为盆地边界断层(BMF)带。在此处的上覆土壤带,氦气含量比背景值高出35%,目前已发现12个盆地边界断层圈闭(BMFC),风险前氦气远景地质资源量为57.4 亿m3,占盆地待发现资源量的64.6%,成为裂谷盆地的有利勘探目标。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辽河坳陷西部凹陷雷家地区沙四段杜三层细粒沉积岩储层特征及评价
    李阳, 李晓光, 陈昌, 崔向东, 赖鹏, 郭鹏超, 任铌, 刘洋, 戚雪晨, 郭美伶
    2025, 32(2): 277-289. 
    DOI: 10.13745/j.esf.sf.2024.2.1

    摘要 ( 18 )   HTML ( 2 )   PDF(13817KB) ( 11 )  

    西部凹陷雷家地区沙四段杜三层沉积了以黏土、长英质、碳酸盐和方沸石矿物混合的湖相细粒沉积岩,为该区近年致密油和页岩油勘探重点对象。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使用钻井、测井、录井和分析化验等资料,并结合无监督学习方法,对研究区目的层细粒沉积岩进行分类,研究细粒岩储层基本地质特征并对其评价和有利区带预测。对303个X射线衍射全岩定量分析数据进行K-means聚类分析,将杜三层岩性划分为碳酸盐岩类、长英质混合细粒岩类和方沸石质混合细粒岩类3种类型,其中碳酸盐岩类和方沸石质混合细粒岩类具有更好的脆性特征,容易产生裂缝,并且溶孔和溶洞沿着裂缝发育,使得此类岩石储渗性能更佳,杜三层储层孔喉半径细小,分选差,均质系数小,孔隙结构较差,形成有效储层依赖微孔隙和微裂缝。基于叠合概率评价方法,将脆性指数、碳酸盐岩和方沸石质混合细粒岩厚度、裂缝密度、平均孔隙度、平均渗透率和总有机碳含量6种影响储层发育因素进行融合并评价,储层发育有利区沿湖盆长轴雷15井—雷84井—雷59井—曙90井—雷93井等井区分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U元素在黑色页岩中的富集机理及其对有机质生油气性能的影响
    朱紫光, 朱光有, 李茜
    2025, 32(2): 290-310. 
    DOI: 10.13745/j.esf.sf.2024.2.22

    摘要 ( 22 )   HTML ( 1 )   PDF(3053KB) ( 11 )  

    国内外沉积盆地黑色页岩的形成常伴随着不同程度的U元素富集,厘清黑色页岩中U的富集机理及其对有机矿产形成的影响至关重要。为此本文系统梳理了U元素在有机质、微生物、黏土矿物、含铁矿物、含硫矿物和含磷矿物中的富集过程,并重点阐述了黑色页岩中U元素的赋存机理,以及U元素对有机质生油性能、生气性能和干酪根结构的影响。总体而言,黑色页岩富集U的途径是丰富而多样的,页岩中的多种组分均可通过络合、吸附、还原等方式富集环境中的U元素,富集效率会受到pH、干扰离子浓度等多因素的控制。此外,U对页岩有机质生油气性能的影响也较为复杂,可能是模拟条件和样品存在差异,模拟实验展现出的结果不尽相同,目前仍存在较大争议。尽管诸多学者已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国内外关于U元素对有机质影响的研究工作大多数局限于定性分析,目前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U元素在黑色页岩中富集的微观机理,难以建立U在黑色页岩中的富集模式;有效表征石油受辐射剂量的指标,难以分析原油的储层滞留时间;人工辐射和自然辐射对有机质生油气影响的异同性,难以揭示有机质在辐射作用下演化的主控因素。未来,应采用先进手段分析辐射影响的微观机理,开展分子组成和结构分析,识别石油中有效的辐解指标,扩展辐射影响在地质领域中的应用。本文对于扩展油气形成机理、探索新型油气资源、丰富黑色页岩中U的地质认识有着较高的借鉴意义。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超深层断缝带岩溶缝洞体储层结构分析与智能预测
    李凤磊, 林承焰, 王蛟, 任丽华, 张国印, 朱永峰, 李世银, 张银涛, 关宝珠
    2025, 32(2): 311-331. 
    DOI: 10.13745/j.esf.sf.2024.5.31

    摘要 ( 14 )   HTML ( 0 )   PDF(23494KB) ( 10 )  

    塔里木盆地超深层断缝带岩溶缝洞体储层主要集中于断裂带附近,垂向深度大、水平宽度小,对储层识别精度要求高。常规缝洞体识别主要针对其振幅响应特征采取各种技术手段,只能提供储层走向和储集体大致范围。本文提出一种基于二维Res-UNet残差网络和标签数据优化相结合的断缝带缝洞储集体精细解释方法,通过提高二维训练样本更新频率和优化效率,修改Res-UNet残差网络结构,达到提高储层预测精度的目的。本次研究中,将卫星图像、无人机扫描、现场踏勘和地质雷达等信息与地震资料初步解释成果相结合,明确了断裂、裂缝和锥形溶洞为主的地质模型。通过深度域三维地震数据体子波分析、成像测井、声波测井等提取地层和储层速度,选择20、25和35 Hz共3个主频雷克子波,制作了不同储层宽度正演模型,拟合出基于频率和地层速度的储层宽度与其地震响应之间的关系经验公式,通过钻穿储层的水平井轨迹、直井远探测数据和测井数据等,提取实际资料中的储层宽度与地震响应关系完成验证。基于这一公式,结合研究区目的层振幅属性,提取目的层的储集体宽度范围。同时,根据三维地震剖面分析,得出研究区储集体组合特征,通过分析、设计、验证和重新设计等试验流程,针对研究区正演模型设计最优的子波、偏移孔径和采样间隔等参数。建立起可实时更新的二维训练样本库,并利用合成缝洞数据和实际缝洞数据相结合的方法对缝洞标签进行迭代优化。基于这一样本库,开展二维Res-UNet残差网络训练与预测,解决深层网络的退化问题,最终实现了缝洞体结构的精细预测。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嫦娥六号探测器预选着陆区区域地质特征及演化分析
    刘力维, 韩坤英, 丁孝忠, 金铭, 庞健峰, 王颖, 邵天瑞
    2025, 32(2): 332-345. 
    DOI: 10.13745/j.esf.sf.2023.12.29

    摘要 ( 14 )   HTML ( 2 )   PDF(12770KB) ( 11 )  

    阿波罗盆地是月球南极-艾肯盆地(SPA)中挖掘深度最深且直径最大的撞击盆地,是2024年嫦娥六号开展月球背面采样返回的预选着陆区。研究该区域的地质特征和演化历史,有助于研究月球壳幔的结构和组成、南极-艾肯构造区的形成和演化、南极-艾肯盆地的重力异常等一系列月球科学问题。本文基于多源遥感数据,以GIS为技术平台,对阿波罗盆地及邻区的地形地貌特征、岩石学特征和各种构造要素进行研究。重新划分阿波罗盆地内的玄武岩单元,利用撞击坑大小-频率定年法和更新后的月球年代函数模型,获得其绝对模式年龄。此外,厘清区域地质构造演化历史,分析区域的火山活动热演化模式,为嫦娥六号月球探测器采样返回的后续研究提供参考。研究结果如下:研究区出露的岩石以亚铁斜长岩套、亚铁苏长岩套和月海玄武岩为主,纯斜长岩和火成碎屑岩零星分布;阿波罗盆地内月海玄武岩单元的绝对模式年龄为3.47~2.57 Ga;研究区发育127条坑底断裂和14处火山口,是反映区域热演化的重要构造;研究区经过3次大型撞击,形成SPA、阿波罗和奥本海默盆地;区域火山活动从晚雨海世持续到爱拉托逊纪,至少经历了两期次玄武岩喷发事件。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折射Pg波层析成像揭示兴蒙造山带及其邻区上地壳结构
    曹力夫, 王海燕, 李文辉, 侯贺晟, 王光文, 庞永香
    2025, 32(2): 346-356. 
    DOI: 10.13745/j.esf.sf.2023.9.29

    摘要 ( 14 )   HTML ( 0 )   PDF(7151KB) ( 8 )  

    兴蒙造山带是由众多微陆块、岛弧、增生楔和蛇绿岩(洋壳残片)等构成,经历了复杂的构造演化历史,记录了古亚洲洋俯冲、西伯利亚和华北板块最终拼合等重要信息,其演化一直是国内外地学界研究的热点。研究兴蒙造山带及邻区各地质体之间的联系对其构造演化有着重要意义,获取精细的上地壳结构成为厘定兴蒙造山带不同块体之间接触关系和揭示中新生代构造演化过程的关键。本文对一条南北向跨越松辽盆地、兴蒙造山带和二连盆地总长为503 km的宽角反射和折射地震剖面数据进行了初至波层析成像研究。本研究使用有限差分算法对16个大炮数据693个初至走时拾取数据进行计算,采用变网格尺度和平滑参数的反演策略,经40次迭代反演,将RMS降至0.103 s,获得上地壳(7 km以上)精细速度结构。成像结果精细刻画了研究区地下的速度结构:北部二连盆地存在低速特征,是一个南深北浅的断陷盆地,最深处可达5.1 km,其发育主要由两侧倾向相背的正断层控制;中部兴蒙造山带(嫩江断裂与贺根山缝合带之间)上地壳呈高速特征,横向变化剧烈,存在3个山间盆地,因其多为中新生代沉积少有第四系沉积,导致其沉积层速度较造山带两侧盆地高;南部松辽盆地为典型箕状断陷盆地,受后期NWW-SEE向水平挤压引起的正断层逆向运动致使结晶基底顶界面与沉积层褶皱变形基本一致,沿测线盆地最深处可达5.5 km。基于速度异常厘定出研究区断裂带的位置和上地壳展布形态。多数断裂、断层浅处为大角度陡立状,在向深部延展过程中倾角逐渐减小,演变为铲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河南桐柏围山城地区金矿找矿预测综合信息模型构建与靶区预测
    张晓飞, 唐相伟, 庞振山, 薛建玲, 陈辉, 王珺璐, 隗含涛, 雷晓力
    2025, 32(2): 357-370. 
    DOI: 10.13745/j.esf.sf.2023.11.63

    摘要 ( 19 )   HTML ( 2 )   PDF(9625KB) ( 26 )  

    寻找和发现隐伏矿和深部矿是矿产勘查界的科学前沿和研究热点。大比例尺找矿预测研究直接服务于矿产勘查工作,是实现科学找矿的重要途径。本文以成矿地质体找矿预测理论和方法为指导,以银洞坡金矿为重点研究对象,在系统梳理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以成矿地质体、成矿构造与成矿结构面和成矿作用特征标志为主要内容的找矿预测地质模型,以期为区域内金多金属矿大比例尺找矿预测工作提供思路和示范。本文厘定银洞坡金矿为与侵入岩浆地质作用有关的岩浆热液型矿床。成矿地质体为早白垩世中酸性隐伏岩体。成矿构造主要为褶皱成矿构造系统,成矿结构面主要为岩性界面(硅钙面)、褶皱成矿构造系统结构面或可能存在侵入成矿构造系统结构面。成矿作用宏观蚀变特征标志主要为硅化和黄铁绢英岩化,成矿元素形成近程Pb、Zn和Ag矿化,伴生Au矿化,远程Au矿化,伴生Pb、Zn和Ag矿化的分带特征。结合物化探等信息,建立了银洞坡金矿找矿预测综合信息模型,在围山城地区圈定找矿靶区5处,经钻探验证,取得找矿突破。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热液成矿系统中构造体系控矿作用
    韩润生, 刘飞, 张艳
    2025, 32(2): 371-389. 
    DOI: 10.13745/j.esf.sf.2023.11.65

    摘要 ( 22 )   HTML ( 0 )   PDF(5663KB) ( 30 )  

    构造体系是李四光先生创立的地质力学理论和方法的灵魂。针对目前相关文献中对构造体系的各种表述和用法,本文从构造体系基本概念出发正本清源,深刻理解构造体系的内涵,发展和应用地质力学理论和方法,为揭示地壳构造和地壳运动的规律、深入研究构造与成岩成矿(藏)的关系,以及指导矿产资源探测和评价提供依据。本文讨论了主压应力作用、力偶持续作用下发生序次转化形成的构造体系的力学机制,总结了构造体系具有统一性、区域性、层次性、复合性(继承性)和复杂性的特点;研究提出构造型式具有层次性,成矿构造体系具有一致性、阶段性、差异性、多样性和转换性的特点,并总结揭示了其控岩控矿规律;基于成矿构造体系(控矿构造型式)与成矿系统的成生联系,从矿集区、矿田和矿床分布的规律性,构造变形作用、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的同时性,以及含矿构造和矿石中物质组成特征的一致性等方面,厘定成矿构造体系,进而提出成矿构造体系研究方法,为矿床(体)找矿预测和深部勘探提供依据。在此基础上,以非岩浆热液型多金属成矿系统(川滇黔成矿区富锗铅锌矿床)和岩浆热液型多金属成矿系统(湘南坪宝铜锡多金属矿田)为例,论证了构造体系控矿作用及其研究的重要意义。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金川铜镍(铂)硫化物矿床岩浆通道成矿系统:来自矿物学的证据
    刘美玉, 苏尚国, 刘心然, 郭旭东, 李一鸣
    2025, 32(2): 390-411. 
    DOI: 10.13745/j.esf.sf.2024.11.80

    摘要 ( 22 )   HTML ( 0 )   PDF(10501KB) ( 9 )  

    金川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是世界第三大岩浆型铜镍(铂)硫化物矿床,近年来,关于金川矿床成因机制的讨论一直存在争议。目前流行的成矿模型主要有以下两种:(1)岩浆通道堆积模型;(2)深部熔离-多次贯入模型。目前,二者均不能较好解释矿区中存在的各种地质现象,特别是高密度硫化物矿浆上侵难等关键问题。实验岩石学和动力学模拟的最新研究进展表明流体的加入可有效推动高密度硫化物的迁移。前期研究发现,金川矿床硫化物矿石中广泛发育原生富Cl或富C的含水矿物(磷灰石、方解石、金云母、角闪石等),富Cl和C流体活动显著伴随金川矿床成矿过程,而这种富Cl和C流体的加入是否为促使高密度硫化物“矿浆”上侵运移的主要机制还需进一步探讨。针对上述问题,本次研究通过对金川矿床中几类重要矿物进行综合的矿物学、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以矿物成因探讨了影响金川矿床高密度硫化物“矿浆”上侵运移的主要机制。金川矿床中的原生含水矿物与金属硫化物构成流体晶矿物组合,由流体晶矿物组合的空间展布规律与岩浆通道的前进方向推测,该富Cl和C的流体由最初的富钙逐渐向富镁、富硅演化。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相山铀矿尾矿区酸性矿山排水和沉积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张一帆, 刘海燕, 董姝, 郭华明, 王振, 孙占学, 周仲魁
    2025, 32(2): 412-429. 
    DOI: 10.13745/j.esf.sf.2024.5.27

    摘要 ( 19 )   HTML ( 0 )   PDF(3411KB) ( 7 )  

    酸性矿山排水(AMD)因化学毒性和生态环境危害受到世界广泛关注。本文以相山铀矿尾矿排水及其下游沉积物为研究对象,沿矿山排水排泄方向采集了22个AMD和31个沉积物样品,通过室内室外试验综合分析,探究了AMD和沉积物中稀土元素(REEs)的含量和分异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研究表明,AMD的pH为3.65~6.24(平均值4.51),水化学类型为单一的SO42--Ca型水,REEs浓度总量(ΣREEs)为0.41~191.23 μg/L(平均值80.32 μg/L),pH值与ΣREEs浓度呈负相关关系,是控制REEs浓度的重要因素;PHREEQC模拟显示,水中REEs以SO42-络合态和自由态为主(>99%);上陆壳(UCC)归一化结果显示,水样呈重稀土元素(HREEs)相对于轻稀土元素(LREEs)富集,Ce负异常。沉积物ΣREEs含量为170.58~1 259.18 μg/g,随深度增加,ΣREEs含量逐渐递减;浅层沉积物具有与水样相似的HREEs富集归一化模式;尾矿内沉积物HREEs富集程度比下游沉积物更加显著;尾矿库下游沉积物随采样深度的增加,HREEs富集程度逐渐减弱,最后演变成平坦型或LREEs归一化模式。沉积物-硫酸(1∶40)酸浸试验结果显示,浸出液REEs归一化模式与酸性排水相似,为HREEs富集。指示在矿山酸水形成过程中,HREEs优先于LREEs进入水体中,浅层沉积物继承了矿山酸水REEs含量特性。但是,REEs由表层往深部迁移的过程中发生了分异,HREEs相对于LREEs优先迁移,导致沉积物REEs分布模式在垂向上具有明显的演化趋势。本研究成果对铀矿山环境演化及水土污染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浙江嵊泗正长花岗岩的形成时代与成因:来自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和Hf同位素的证据
    潘少军, 张建芳, 陈小友, 马俊祥, 蔡晓亮, 黄国成
    2025, 32(2): 430-444. 
    DOI: 10.13745/j.esf.sf.2024.11.5

    摘要 ( 16 )   HTML ( 2 )   PDF(7554KB) ( 14 )  

    嵊泗岛地处浙闽岩浆带最北端,为海陆转换带,受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影响较大。本文以嵊泗正长花岗岩岩体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岩相学、锆石U-Pb测年、锆石Lu-Hf微区分析和岩石地球化学等工作。该岩体主要由钾长石(含量为50%~65%)、石英(含量为20%~25%)、斜长石(含量为20%~25%)和黑云母(含量为5%~10%)等组成,呈中细粒花岗结构。获得了高精度测年数据,其加权平均年龄为(95.4±1.2) Ma,表明该岩体为晚白垩世时期岩浆活动的产物。Lu-Hf微区分析结果显示,εHf(t)值均为负值(-6.2~-4.0),变化范围较小,但均远高于地壳平均值,锆石二阶段模式年龄为1 547~1 405 Ma(平均值为1 465 Ma),均低于华夏基底变质岩(桃溪)的二阶模式年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该岩体具有高硅、富碱、富铝和富钾的特征,镁、钙、磷、钛和铁等元素含量极低,属于准铝质-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花岗岩系列;Rb、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Th、U、Zr、Hf等高场强元素富集,Nb、Sr和P等元素亏损,稀土元素总量较高,轻稀土元素分馏作用强于重稀土元素,且具有明显的Eu负异常,分异指数高;具有低Sr、高Yb花岗岩的特征,反映了嵊泗正长花岗岩形成时压力较小。通过对岩石类型和构造环境的探讨,认为嵊泗正长花岗岩属于A型花岗岩,为晚白垩世时期古太平洋板块后撤伸展-拉张背景下的产物。岩石圈拉张减薄,地幔物质底侵、上涌导致地壳物质熔融,壳幔混合作用下形成的以壳源物质为主、少量幔源物质参与的混合岩浆会在地壳浅部侵位并形成该类岩石。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极端气候下洞庭湖河水-地下水相互作用:以资江洞庭湖河段为例
    谌宏伟, 朱智超, 李正最, 喻娓厚, 周慧, 于莎莎, 彭向训
    2025, 32(2): 445-455. 
    DOI: 10.13745/j.esf.sf.2024.7.56

    摘要 ( 16 )   HTML ( 0 )   PDF(3526KB) ( 10 )  

    以2022年洞庭湖为研究背景,以资江洞庭湖河段为研究对象,采用水化学和氡同位素联合示踪的方法,探讨洞庭湖区不同季节河水-地下水相互作用关系,以揭示极端气候条件下湖区河道水交换的异常变化。1月和8月研究河段河水均为HCO3-Ca型,地下水分别为HCO3-Ca型和HCO3-Ca与HCO3·SO4-Ca型,均主要受岩石溶滤控制,且均表现出河水-地下水一定程度混合的特征。1月和8月地下水222Rn浓度平均分别是河水的21和23倍,且两类水体均为1月高于8月。1月和8月河水TDS和Cl-沿程均小幅度起伏变化,地下水中则以与河水总体相近的趋势大幅度波动;1月河水和地下水222Rn浓度沿程为总体先升后降的大幅度波动特征,8月则表现为上半河段变化趋势相反、下半河段趋势相近。综合分析认为:1月和8月研究河段上游和下游一定范围内均为地下水补给河水,中部一定范围内补给减弱;1月和8月地下水补给河水的速率分别为0.39×10-4和0.44×10-4 m3/(s·m),补给量分别为1.24和1.39 m3/s。2022年的极端气候导致洞庭湖平原区河水和地下水相互作用关系出现异常,研究河段1月地下水补给河水强度增加,8月由通常的河水补给地下水逆转为地下水补给河水。极端气候不仅影响了洞庭湖平原河道水交换模式和强度,还可能导致河道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功能出现异常。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随机森林模型识别浅层地下水TDS异常的方法研究
    褚宴佳, 何宝南, 陈珍, 何江涛
    2025, 32(2): 456-468. 
    DOI: 10.13745/j.esf.sf.2024.2.20

    摘要 ( 13 )   HTML ( 0 )   PDF(8018KB) ( 8 )  

    准确识别人类活动引起的地下水水化学异常对于确定地下水水化学组分的背景值,合理开展地下水污染评价至关重要。溶解性总固体(TDS)作为地下水水化学的综合指标,其值的高低直接反映了地下水水质的好坏。目前,水化学图法在地下水TDS的异常值识别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其基本原理是基于主要离子组分构成的水化学类型异常必然导致TDS异常的假设,而进行的反向异常识别,可能存在过度识别的情况。为此,本文以沙颍河流域浅层地下水为研究对象,从TDS成因机制出发,提出了采用随机森林模型结合数理统计的正向识别方法,对研究区内浅层地下水TDS的异常值进行识别,并开展了多种方法异常值识别效果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机器学习法能够有效地识别出地下水TDS异常值,其识别出的地下水TDS阈值与其他方法较为一致。但相比之下,机器学习法从TDS成因机制角度识别异常,能够有效避免水化学图存在的过度识别问题,而且能够区分高、低异常,为TDS异常识别提供了另外一种有效的思路和方法,丰富了地下水环境背景值的研究思路。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黄河三角洲地区地下水水质成因研究:以山东省东营市孤岛镇为例
    王威, 程行, 高旭波, 田振环, 刘春华, 武占辉, 李成城, 孔淑琼
    2025, 32(2): 469-483. 
    DOI: 10.13745/j.esf.sf.2023.12.30

    摘要 ( 12 )   HTML ( 1 )   PDF(12013KB) ( 11 )  

    黄河三角洲是我国重要的战略经济区。查明区域地下水水质特征和成因机制对于科学利用地下水资源、保护三角洲生态环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黄河三角洲地区山东省东营市孤岛镇为工作区,通过野外水文地质调查、水文地球化学监测和室内分析测试,系统地揭示了研究区地下水水质和成因机制。研究表明:(1)黄河水、海水、地表水、微咸地下水和地下咸水与卤水的主要水化学类型分别为HCO3·SO4-Na·Ca、Cl-Na、Cl-Na、Cl·HCO3-Na和Cl-Na型;(2)地表水和微咸水靠近硅酸盐端员,微咸水形成过程中主要发生了阳离子交换和硅酸盐岩溶解作用,同时受白云石和石膏溶解作用的影响,硅酸盐溶蚀起主导作用;(3)咸水主要受硅酸盐岩和蒸发岩溶蚀作用控制,卤水则主要受蒸发岩溶解作用影响,盐分来源均与海水入侵有关;(4)地下水中Cl-的浓度分布大体趋势为从沿海区域向内陆逐渐降低,F-的浓度分布大体趋势为从入海口位置往内陆延伸逐渐降低,Na+、Mg2+、Ca2+和SO42-的离子浓度分布与TDS浓度(溶解性固体总量)的分布规律整体一致,上述离子组分主要来源于古海水和现代海水入侵作用,而NH4+浓度的分布规律呈现相反的趋势,浓度变化主要受强烈人类活动影响。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地下水位对尾矿中重金属释放及其在土壤中吸附的影响研究
    钟林健, 郭朝晖, 谢慧民, 黄驰岳, 高梓伦, 梁学超, 徐锐
    2025, 32(2): 484-494. 
    DOI: 10.13745/j.esf.sf.2024.2.21

    摘要 ( 16 )   HTML ( 1 )   PDF(5987KB) ( 7 )  

    自然降水易引起矿区地下水位变化,造成尾矿及矿区土壤中重金属污染风险加剧。本文通过模拟不同地下水位条件,研究地下水位对尾矿中重金属释放及其在土壤中吸附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地下水位显著变化明显促使尾矿中Cd、Pb和Zn等重金属释放;持续高地下水位条件更易导致尾矿中重金属在表层土壤中累积;水位波动条件明显有利于尾矿中重金属向深层土壤中迁移;土壤水中Cd、Pb和Zn对地下水有较大的输入风险。在土壤处于持续饱和状态条件下,土壤中残渣态Cd和Pb向活性较强的酸可提取态转化;矿区土壤溶液中Eh呈下降趋势,促使体系中Fe3+还原、土壤有机质还原分解和Cd、Pb释放。土壤中无定形态氧化铁与重金属的吸附和共沉淀降低了尾矿和土壤中重金属的迁移风险。然而,在地下水位变化频繁的区域,特别是在氧气有限、富含有机质的包气带,土壤中重金属释放进入地下水的潜在风险明显提高。上述研究结果表明,管控矿区地下水位明显变化对防控矿区重金属潜在污染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亮点论文学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