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地球系统多圈层过程与资源环境调控:从深部机理到智能决策” 非主题来稿合辑
    基础模型时代的地球科学:AlphaEarth如何重塑定量地学
    成秋明, 杨一琳, 周远志, 张渊智
    2025, 32(5): 1-11. 
    DOI: 10.13745/j.esf.sf.2025.9.68

    摘要 ( 53 )   HTML ( 10 )   PDF(7998KB) ( 87 )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深度应用,地球科学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其特征是研究范式由定性描述转向定量分析,由对自然现象的观察转向对内在机理的深入揭示,由局部区域的研究扩展至全球尺度的综合视角,由基于经验的推断发展为依托数据与模型的智能预测。AlphaEarth Foundations(AEF)作为新一代地球空间(Geo)智能平台,通过构建统一的64维共享嵌入空间,首次实现了光学、雷达、激光等12类对地观测数据的标准化表征与无缝融合,其数据同化效率显著提高,解决了长期困扰地球科学研究的“数据孤岛”问题,同时也正促进重塑地球科学研究的范式与方法论体系,特别是在定量地球科学领域实现突破性进展。本文系统论述AEF如何通过其创新的多源数据融合架构、高维特征标注学习和可扩展计算框架,对推动数据驱动的地球科学研究进入智能化、精准化和实时化发挥作用,同时,通过资源环境领域的应用实例表明AEF的潜在应用前景和创新需求。研究表明,AEF不仅显著提升了传统地球科学问题的解决效率,更催生了多个全新的地学研究方向和方法论体系。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深部过程示踪
    羌塘盆地构造——热演化史研究现状及进展
    任战利, 杨鹏, 祁凯, 崔军平, 于强, 程鑫, 黄雷, 陈刚, 姚举文
    2025, 32(5): 12-27. 
    DOI: 10.13745/j.esf.sf.2024.12.86

    摘要 ( 27 )   HTML ( 5 )   PDF(5231KB) ( 25 )  

    盆地热演化史对油气生成、成藏和赋存有重要控制作用,羌塘盆地作为我国大型中生代海相含油气盆地,其热体制和烃源岩热演化史时空差异的不明晰是制约油气勘探取得突破的关键科学问题。本文在对大量文献调研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研究工作,综合分析了与羌塘盆地热演化史研究密切相关的现今地温场、盆地类型和抬升冷却过程、热成熟度和热演化过程、热演化史和生烃史4个方面的研究现状和进展。羌塘盆地“小块体-多阶段-强变形”的特殊构造特征,导致其原型盆地性质复杂化,并使得不同地区、不同构造单元在沉积-沉降变迁、构造变形、不整合面发育、岩浆活动、抬升冷却过程和期次等方面表现出显著差异性。这对盆地构造-热体制、烃源岩热演化史以及油气的生成、成藏、保存与破坏产生重要的影响。羌塘盆地后期构造运动和强烈的岩浆活动,对镜质体反射率等热演化指标有重要影响。根据构造和岩浆活动等的不同,将镜质体反射率与深度剖面划分为正常埋藏型、火成岩影响型和断裂影响型等。对盆地构造-热演化史恢复有重要影响的盆地类型、不同构造单元抬升冷却历史和差异性认识的不统一,制约了盆地动力学模型的建立和构造-热演化史恢复的深化。不同专家获得的热流值和地温梯度差异大,有中、高温型和低温型盆地的不同认识。烃源岩热演化程度的准确确定难度较大,根据已有分析结果,建立了羌塘盆地不同层位烃源岩反射率与热解峰温关系图版,该图版的建立对确定烃源岩成熟度具有重要作用。不同构造单元早白垩世以后改造强度差异大,抬升过程及剥蚀量的差异、埋藏史的差异和热演化史的不同,导致生成期次有一次、二次生烃期次的不同认识和具体时间的明显差异。羌塘盆地南部边缘白垩系与唢呐湖组、康托组之间存在热演化程度间断说明盆地南缘侏罗系烃源岩最大热演化程度是在唢呐湖组、康托组沉积之前达到的。因此,烃源岩热演化程度剖面显示羌塘盆地大部分地区烃源岩主生烃期在早白垩世和以前。针对盆地热演化史研究现状和进展,明确了热演化史研究存在的4个关键问题和进一步的攻关研究方向:(1)构造单元差异性沉降与隆升过程的恢复;(2)羌塘盆地现今地温场和关键时期盆地动力学模型建立;(3)多地质因素(差异性沉降-隆升、推覆构造、断裂活动和岩浆活动)对热演化程度的影响;(4)中生界不同构造单元烃源岩热演化史恢复和生烃史差异模式建立。羌塘盆地热演化史研究对探讨青藏高原盆地热动力学演化,建立复杂热演化史和生烃史的时空差异模式,以及在羌塘盆地油气综合评价和勘探工作中取得突破都具有重要意义。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晚二叠世长兴期四川盆地构造格局及油气地质意义
    陈友智, 臧殿光, 胡刚, 冯许魁, 王晓阳, 肖东, 陈颖, 徐敏, 梁虹, 吴育林, 陈辉, 郭海洋, 赵振伟, 郭双, 周跃宗, 陶俊
    2025, 32(5): 28-37. 
    DOI: 10.13745/j.esf.sf.2024.12.81

    摘要 ( 21 )   HTML ( 3 )   PDF(7974KB) ( 11 )  

    晚二叠世长兴期四川盆地受多重构造体系影响,如何从盆山演化的角度来建立盆地构造格局与长兴组生物礁油气藏之间的关联,前人研究较少。在结合已有的大地构造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对四川盆地现有的地球物理、钻井和测井资料分析,建立了板块构造、盆地构造格局和生物礁成藏组合之间的成因联系。研究获得如下认识:(1)长兴期四川盆地北部和中南部分别受勉略洋构造演化和峨眉山地幔柱影响,此时基底NWW向断裂复活,拉张和走滑作用分别形成开江-梁平海槽和蓬溪-武胜台凹。(2)海槽东陡西缓,呈半地堑结构;台凹边界断裂均呈右行走滑,东侧边界断层叠覆区发育NEE和NW向断层,西侧边界断层弯曲处发育小型褶皱,台凹内部由边界断层走滑形成里德尔剪切组合P破裂,即NEE向断层。(3)海槽西侧陡坡带礁体沿边界断层垂向叠置,缓坡带礁体横向迁移;台凹东西两侧边界断层、内部NEE向断层附近和边界断层弯曲处褶皱核部发育礁体。(4)海槽和台凹边界断层沟通寒武系和二叠系烃源,附近长兴组礁体形成“下生上储”成藏组合,海槽台缘礁和同期海槽内部烃原岩形成“旁生侧储”;台凹内部NEE向断层沟通长兴组生物礁和龙潭组烃源形成“下生上储”;台凹边界断层弯曲处小型褶皱核部礁体缺少断层沟通下伏烃源,主要产水。(5)开江-梁平海槽和城口-鄂西海槽之间的川北地区,长兴期区域伸展方向与加里东期断层走向低角度相交,先存段复活形成张扭性断层,上升盘发育近东西向展布的生物礁。本文丰富了峨眉山地幔柱与古特提斯洋构造演化研究,并为长兴组生物礁滩油气勘探与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松辽盆地国际大陆科学钻探松科2井基底变质岩研究
    王璞珺, 高传承, 高有峰, 杨卓龙, 唐鑫, 郑常青, 刘硕, 刘海波, 李宏浩, 高翔, 高远, 王成善, 万晓樵
    2025, 32(5): 38-51. 
    DOI: 10.13745/j.esf.sf.2025.5.10

    摘要 ( 14 )   HTML ( 4 )   PDF(15057KB) ( 10 )  

    松辽盆地国际大陆科学钻探工程及相关研究历时18年(2005—2023年),实施“三井四孔”技术方案,完成总钻探进尺14 455.06 m,总取心进尺8 528.19 m,收获岩心总长度8 261.67 m,总取心率96.87%。这使得松辽盆地成为全球首例钻穿整个沉积盖层和盆地基底顶部构造层并获取连续完整岩心的含油气盆地。这些岩心和测井录井及地震资料为全球和区域重大地质事件研究提供了全球最高精度的地质档案,从而大大提升了松辽盆地研究的国际学术地位。然而,与这项工程相关的三个基本技术问题至今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一是三井四孔的取心层位和取心率还没有准确统计结果和相关报道;二是松科2井的完钻井深及其相关报道尚不够清晰;三是松科2井最后100 m到底钻遇到了什么?相关的岩石类型、地层序列和测井资料,迄今未见客观翔实的科学报道。作为松辽盆地国际大陆科学钻探核心工作组之一的地质研究团队,作者拟通过本文重点回答上述3个问题。我们基于松辽盆地国际大陆科学钻探松科2井的全取心资料,通过岩石类型及变质变形特征研究,在井深7 000~7 108.88 m的中泥盆统基底序列中识别出一套动力变质岩,详细研究和报道了该套变质杂岩的岩性组合与地层序列。另外,关于松科2井的完钻井深和三井四孔的钻探取心数据在本文中也给出了翔实的统计结果。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准噶尔盆地腹地莫西庄地区弥散式走滑断层特征与成因机制
    赵利, 董大伟, 李志鹏, 梁建军, 王光增
    2025, 32(5): 52-67. 
    DOI: 10.13745/j.esf.sf.2024.7.58

    摘要 ( 17 )   HTML ( 2 )   PDF(15772KB) ( 3 )  
    准噶尔盆地腹地发育的走滑断层具有数量多、断距小、平行等距和面状分布的特点,不同于盆地边缘走滑断层,不能完全用里德尔剪切模型来解释其成因机制。这将制约该地区走滑断层和局部应力场的构造解析,以及油气勘探部署。为此,本文以莫西庄油田为研究区,基于高精度三维地震数据开展构造解析和构造物理模拟,分析了此类走滑断层的变形特征和成因机制。结果表明:(1)研究区走滑断层弥散式分布,具有走向分段、规模分级、南北分区、垂向分层、成因分类和演化分期特征,最大平移距离6.4~8.3 km,落差小于46 m;(2)多期构造变形和滑脱层造成走滑断层在垂向上发育多个构造层,分别具有“断接式”和“断隔式”特征;(3)研究区走滑断层可以形成于弥散剪切,NEE-SWW走向断层发育为同向里德尔剪切R,NE-SW走向断层为反向里德尔剪切R',近SN走向断层则为低角度反向剪切R'L,EW走向断层为低角度同向剪切RL;(4)弥散剪切控制断块间相对隆升和沉降、断块内应力集中和释放、断层叠接部位拉分和压隆,使得油源断层、应力集中断块和构造高部位成为油气有利聚集区;(5)在准噶尔盆地晚二叠世以来整体左旋和盆地边缘右行压扭背景下,莫索湾凸起对盆1井西凹陷南部边界施加的左行压扭是研究区弥散剪切变形的直接诱因。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北京红石湾穹窿特征及形成机制
    温国涛, 苏尚国, 杜瑾雪, 张雅南, 王文博
    2025, 32(5): 68-84. 
    DOI: 10.13745/j.esf.sf.2024.12.130

    摘要 ( 17 )   HTML ( 3 )   PDF(14634KB) ( 12 )  

    北京延庆红石湾穹窿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燕山构造带中西段。红石湾穹窿由下部太古宙片麻岩和上部元古宙变质石英砂岩组成。平面上穹窿面积约为45 km2。研究表明穹窿核部出露的麻粒岩经历了3期变质作用:前期变质阶段M1、峰期变质阶段M2和退变质阶段M3。前期变质阶段M1矿物共生组合为单斜辉石、斜长石、石英和黑云母;峰期变质阶段M2平衡矿物共生组合为单斜辉石、石榴石和石英;退变质阶段M3矿物组合为角闪石和钠长石。温度与压力计算结果表明:麻粒岩所经历的前期变质阶段M1温度为784~816 ℃,压力为760~850 MPa;峰期变质阶段M2温度为715~770 ℃,压力为1 220~1 380 MPa; 退变质阶段M3温压条件为506~548 ℃,压力为700~810 MPa。相平衡模拟得到其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峰期阶段温压条件为T=780 ℃,p=1 500 MPa,具有逆时针型的p-T演化趋势。红石湾穹窿构造核部片麻岩中的局部钾长石化由中心向边部明显减少,穹窿与长城系石英砂岩发生浅变质作用,且其中发育熔蚀孔洞等。根据区域对比认为,穹窿的形成主要是早白垩世中晚期深部岩浆房因流体超压引起岩浆发生底辟作用并在后期叠加伸展作用的结果。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沉积时空再造
    天文旋回约束下的沾化凹陷沙四上亚段高精度地层定量划分及等时对比
    杜振京, 陈冬霞, 刘惠民, 焦红岩, 马义权
    2025, 32(5): 85-96. 
    DOI: 10.13745/j.esf.sf.2024.10.16

    摘要 ( 18 )   HTML ( 2 )   PDF(8782KB) ( 8 )  
    渤海湾盆地沾化凹陷始新统沙四上亚段是凹陷内湖相碳酸盐岩层系油气勘探的重点层位,因其顶底均为不整合面、沉积厚度较薄、非均质性较强,该层段的高精度层序定量划分和对比较难,导致该区优质储层和油气甜点的分布规律认识不清。本文以沾化凹陷Lb井和Sb井为例,利用自然伽马(GR)测井曲线,开展沙四上亚段天文旋回分析,结合相关系数法和零假设(H0)检验的沉积速率定量表征技术,通过天文统计调谐,建立高可靠性的沙四上亚段GR时间序列。结果表明,Lb沙四上亚段的沉积速率为5.8~10.3 cm/ka,沉积时间为2.2 Ma,Sb沙四上亚段的沉积速率为3.8 cm/ka,沉积时间为2.1 Ma。以长偏心率和短偏心率为四级和五级层序的划分标准,在Lb井的沙四上亚段划分出5个四级层序和一个湖扩半旋回,以及20个五级层序。在Sb井的沙四上亚段中划分出5.2个四级层序和20.2个五级层序。通过进一步对多口井GR数据的天文旋回分析,在研究区沙四上亚段整体划分出5.2~6个四级层序和20~23.5个五级层序,与油田砂层组划分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针对没有绝对年龄控制这一问题,本文以识别的区域标志层和晚卢泰特期极热事件(LLTM)的响应特征为潜在的区域对比依据,实现区内典型钻井长偏心率尺度的高精度地层等时对比。不仅可以为横向准确追踪沙四上亚段优质储层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而且可以为没有绝对年龄控制且顶底均为不整合面的地层开展区域等时对比提供一种新思路。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里木盆地下丘里塔格组构造——沉积环境与岩相古地理格局
    张鑫磊, 方成名, 高志前, 冯帆, 张继标, 周家全
    2025, 32(5): 97-112. 
    DOI: 10.13745/j.esf.sf.2025.3.77

    摘要 ( 15 )   HTML ( 3 )   PDF(29838KB) ( 10 )  

    上寒武统下丘里塔格组是塔里木盆地当前油气增储上产的重点层系,恢复该时期盆内构造-岩相古地理格局可为进一步的油气勘探开发提供地质依据。在充分调研造山带和古板块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研究结合露头、钻井、地震和地球化学分析完整讨论了晚寒武世塔里木周缘造山带构造演化过程、盆内构造沉积格局及与古地理之间的耦合关系。研究发现:晚寒武世北昆仑洋和北阿尔金洋均开始发生洋陆俯冲活动,塔里木板块周缘表现为“南压北张”构造环境。盆内继承了早中寒武世“西台东盆、两台夹一盆”的构造格局,西部为塔西浅水碳酸盐岩台地,东部为深水盆地,东缘为罗西台地,台盆之间为镶边台缘带及斜坡过渡带。满西台缘带前期以垂向加积作用为主,后期向塔东盆地进积明显。塔西台地内部表现为“两隆两坳”地貌格局,以开阔台地、局限台地相沉积为主。其中顺南和塔西南斜坡地区为地貌低势区,发育台内洼地;塔北和巴楚地区为水下低隆区,内部发育潟湖和局限台坪沉积,外围发育台内滩相沉积,存在准同生暴露岩溶作用,具有优质储层发育潜力。该时期台内的构造沉积分异格局可能受控于北阿尔金和北昆仑陆弧与塔里木克拉通挤压拼贴产生的远端效应。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曲流河沉积构型研究现状与展望
    岳大力, 李伟, 王武荣, 吴胜和, 李洪辉, 刘警阳, 刘磊, 徐梓墨, 林津, 吴光圳
    2025, 32(5): 113-130. 
    DOI: 10.13745/j.esf.sf.2025.8.57

    摘要 ( 16 )   HTML ( 6 )   PDF(13764KB) ( 11 )  

    河流相是世界范围内十分重要的储层类型之一,占我国已探明和投入开发的陆源碎屑岩储层储量的42.6%,曲流河是已开发的河流相储层的主体,多级次沉积构型表征是高含水油气田剩余油气挖潜和非常规油气藏规模效益开发的关键。近30多年来,在曲流河沉积构型模式、构型表征与建模方法、构型在油气田开发中的应用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1)基于野外露头、现代沉积等原型模型研究,深化了河道及内部构型单元沉积演化机理,建立了河道带、点坝及侧积体分布样式及定量构型模式;(2)形成了多井模式拟合、智能化井震融合等构型表征方法,探索了多点地质统计学、基于单砂体构型界面和人工智能等构型建模方法;(3)分析了曲流河多级次构型对海上大井距油田开发选区、高含水油气田剩余油气挖潜、非常规油气藏水平井部署及轨迹优化等方面的重要指导意义。未来有必要对不同类型的曲流河构型模式与形成机理、地质知识与井震数据双驱动的曲流河沉积构型智能表征与建模技术等进行更为深入研究,为油气田高效开发提供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撑。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里木顺南地区上奥陶统斜坡扇体系沉积单元构成及其演化特征
    吴鹏飞, 吴俊, 樊太亮, 刘倩, 张卫国, 杨素举, 夏永涛, 兰明杰
    2025, 32(5): 131-149. 
    DOI: 10.13745/j.esf.sf.2025.2.3

    摘要 ( 27 )   HTML ( 2 )   PDF(28742KB) ( 15 )  

    塔里木盆地顺南地区上奥陶统发育斜坡扇体系,多口井测试表明该层段存在气测异常,具有油气勘探价值。然而,针对该斜坡扇体系的特征认识不清,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该区油气勘探进程。基于此,本研究综合利用顺南地区高精度三维地震和钻/测井等资料,明确研究区斜坡扇体系的地震与测井响应特征,阐明斜坡扇体系的沉积单元构成,揭示斜坡扇体系的沉积充填演化过程及其控制因素。研究表明:(1)顺南地区上奥陶统斜坡扇体系由水道、砂质朵叶体和泥质朵叶体共3种沉积单元构成,不同沉积单元的地震-测井响应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水道对应中-强振幅、中-低频率和连续性好的“U”型、“V”型下切充填反射,以粉砂岩为主,自然伽马(GR)和声波时差(AC)曲线呈箱型;砂质朵叶体对应中-强振幅、中-低频率和连续性好的层状或丘状反射,以粉砂岩和粉砂质泥岩为主,GR曲线呈中-高值,深侧向电阻率(RD)曲线呈中-低值,两种曲线波动较大;泥质朵叶体对应中-弱振幅、高频率和连续性差的丘型反射或杂乱反射,以泥岩和粉砂质泥岩为主,GR曲线呈高值,RD曲线呈低值,整体波动小。(2)研究区斜坡扇体系共识别了8个砂质朵叶体、两个泥质朵叶体和多条水道。根据不同沉积单元的相互切割关系,将斜坡扇体系的沉积充填过程划分为3期。其中,早期发育1~3号砂质朵叶体和水道,中期发育Ⅰ和Ⅱ号泥质朵叶体、4号砂质朵叶体和水道,晚期发育5~8号砂质朵叶体和水道。(3)构造活动、海平面升降和物源供给控制着顺南地区斜坡扇体系的沉积充填演化进程。其中,构造活动为研究区斜坡扇体系提供了地形条件和物质输送基础,海平面升降控制物源供给量和沉积单元发育位置,物源的物质组成和供给量决定沉积单元类型和发育的规模。(4)顺南地区具有良好的生储盖配置关系,外加走滑断裂有效地改造储集空间并沟通源储间油气运移,指明了油气富集的有利区带位于走滑断裂带附近。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显生宙海洋中的生物碳泵:有机质聚集的又一个重要机制
    梅冥相, 王画, 覃英伦, 黄文芳
    2025, 32(5): 150-164. 
    DOI: 10.13745/j.esf.sf.2024.12.87

    摘要 ( 15 )   HTML ( 2 )   PDF(17643KB) ( 7 )  

    富有机质的细粒沉积物,即所谓的黑色页岩,常常形成重要的潜在性页岩气勘探目的层,其中有机质聚集作用被识别为3个基本模式:生产率、保存作用和沉积作用速率。需要指出的是,海洋的生物碳泵,是一个主要通过沉落颗粒(如浮游动物和细粒植物碎片等)向深海海底输出有机质,并最终鳌合在深部大洋沉积物之中的过程,也应该是显生宙深海沉积之中有机质聚集的又一个重要过程。在滇黔桂盆地中心地带的台间盆地相带之中,一套富有机质竹节石黑色页岩,累计厚度超过600 m,总有机碳(TOC)含量多为2%~4%,有的高达5%~6%,集中发育在广西南丹同贡剖面的埃姆斯期到弗拉斯期,代表一套品质较为优越的潜在性页岩气勘探目的层。更有意义的是,高密度保存在腐殖泥中的竹节石化石(含量超过30%)表明,浮游动物的生物碳泵,也应该是这些竹节石页岩富集有机质的另外一个重要机理。在广西罗城县小长安剖面下石炭统罗城组中,中-厚层含植物碎片的富有机质黑色页岩与中-厚层浅水灰岩一起构成潮下型米级旋回。尽管总体发育在浅缓坡台地背景之中,但是,黑色页岩层的TOC值普遍大于2%,代表一个细粒植物碎片生物碳泵的典型实例,从而间接地表明,在深水台间盆地相中,那些单层累计厚度超百米的富有机质页岩中的有机质的聚集(南丹同贡剖面的下石炭统鹿寨组),也受到相似机制的促进。这些发现和研究表明,除了经典的缺氧或生产率模型之外,确实存在着其他机制造成有机碳的聚集。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晶体成核—生长热动力学剖析白云岩成因问题的新进展
    高和婷, 李茜, 朱光有, 李生, 王瑞林, 侯佳凯, 张杰志, 郑凯航
    2025, 32(5): 165-189. 
    DOI: 10.13745/j.esf.sf.2025.3.71

    摘要 ( 10 )   HTML ( 4 )   PDF(8640KB) ( 10 )  

    “白云岩问题”已持续困扰了地质学家200余年,无疑是地质学上争议最长久的难题之一。为推进白云岩成因问题的研究,本文借助晶体结构分析对白云岩晶体结构特征进行差异性研究,明确其形成环境及演化特征,进而为揭示其成因机制提供依据。由于晶体结构和成核-生长动力学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关系,本文将晶体结构研究与成核-生长热动力学理论相结合,深入剖析白云岩的形成机制和条件。晶体结构分析表明,晶体结构控制了白云石的晶体类型、成核-生长速率、生长方向和其晶体最终形态,并决定了其热力学和动力学性质。热力学研究表明,现代海水具有析出白云石的热力学倾向,白云化反应可以在标准状态下进行,然而现代海水白云石的沉积量非常有限,建立新的热力学模型解释白云岩成因问题仍需结合实际加以验证可行性。动力学研究表明,海水中低温无机白云石形成困难的动力学因素包括Mg2+的水合作用、硫酸盐、阳离子有序化过程、$\mathrm{CO}_{3}^{2-}$的活性、溶液过饱和度和成核位点的有无等。但对于这些因素研究的认识仍然存在分歧,并没有解决低温无机白云石形成的关键问题。白云岩的形成和有序化是在地质时期内溶解-重结晶的结果,白云岩早期阶段可能受成核动力学控制,产物以亚稳定中间相为主,而后主要是受生长动力学控制。高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使矿物学研究向分子、原子尺度深入,为白云石形成机制的研究提供方向。因此,合理利用高新技术,结合晶体结构分析和晶体成核-生长热动力学理论,从原子尺度探索白云石晶体生长机制,以期为研究白云岩成因提供新视角,进而为解开白云岩成因之谜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验基础。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坳陷湖盆湖底扇致密砂岩储层质量差异分布:以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延长组长6油组为例
    王武荣, 刘显阳, 岳大力, 万晓龙, 刘瑞璟, 李士祥, 卢浩, 刘建, 吴光圳, 吴胜和
    2025, 32(5): 190-204. 
    DOI: 10.13745/j.esf.sf.2025.7.19

    摘要 ( 15 )   HTML ( 2 )   PDF(14052KB) ( 5 )  

    湖底扇致密储层是当前陆相湖盆研究的热点及致密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目标。本文以合水地区长6湖底扇致密砂岩储层为研究对象,通过大量岩心分析测试及测井资料,开展沉积与成岩共同控制的基质储层质量差异分布研究。研究区长6致密砂岩储层质量可分为3类:I类储层以大粒间孔-粒内孔-宽片状喉道组合为主,孔隙度主要大于10%,渗透率主要大于0.1 mD;II类储层以小粒间孔-宽片状喉道组合为主,孔隙度主要为3%~12%,渗透率主要为0.01~0.1 mD;III类储层主要发育粒内孔-微孔隙群-窄片状喉道组合、微孔隙群-窄片状喉道组合,孔隙度主要小于5%,渗透率主要小于0.01 mD。I类储层主要分布在支水道及朵叶主体的中部,呈条带状或透镜状展布;II类储层分布最为广泛,主要呈连片状分布在支水道边部和朵叶主体部位;III类储层主要呈裙带状分布在朵叶侧缘。宽带状I类与连片状II类储层组合为最有利的储层组合,主要发育在砂体连片状展布的小层。I、II类储层的厚度随小层砂体厚度增加而明显增大,当小层砂体厚度大于10 m时,II类比I类储层的增大趋势更显著,而小层砂体厚度小于10 m时,III类储层明显发育。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流体运聚表征
    跨圈层油气系统与石油地质学发展新方向
    陶士振, 杨怡青, 张功成, 李江海, 郭秋麟, 刘祥柏, 陈悦
    2025, 32(5): 205-219. 
    DOI: 10.13745/j.esf.sf.2025.8.100

    摘要 ( 7 )   HTML ( 2 )   PDF(6556KB) ( 10 )  

    近年来随着地质科学“三深一系统”发展战略的实施推进,地球系统演化研究推动油气地质理论创新发展,跨越地球不同圈层构造耦合作用与有机-无机复合成烃及共伴生He/H2等稀有非烃资源是未来油气地质学科发展的重大新兴方向。基于地球系统演化与油气成藏及环境效应综合分析,提出了“跨圈层油气系统”,指出了未来《石油天然气地质学》创新发展趋势:一是未来油气地质学研究面临从“盆地级含油气系统”到地球圈层间“碳循环—烃转化系统”——“跨圈层油气系统”的大尺度跨越;二是面向跨越层圈构造活动不同圈层作用下的油气资源效应,聚焦深部动力学过程和圈层间物质能量作用下碳“汇—转—聚—散”循环过程轨迹线,与之对应的“成盆—成烃—成藏—环境”资源环境效应链,推动油气地质理论创新发展;三是不同圈层耦合作用触发有机-无机复合成烃,深部构造动力学机制、壳幔耦合作用、物质和能量交换促使深部富氢流体上涌侵入盆地成藏系统,引发无机-有机复合生烃和油气聚集及He/H2共伴生稀有和非烃气体资源、地热等新资源形成和富集;四是地球演化圈层间碳循环伴随着“动力响应—物质作用—能量传输”及多成因油气资源形成和演化的同时,由于不同圈层碳释放及油气资源开发利用引起的碳排放,引发不同的气候环境效应,推动针对性评估方法技术创新,为油气开发利用和“碳中和”提供理论支撑;五是指出未来油气地质学科发展及重大领域基础研究发展方向:①跨圈层构造演化与盆地充填机制;②壳幔耦合作用下有机-无机复合生烃与伴生资源形成;③深部物质能量作用与油气运移聚集机理;④油气开发利用与碳中和理论技术。研究成果将为未来“石油天然气地质学”学科发展战略和油气产业发展方向奠定理论基础。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地热系统中地下水循环深度的重新评估
    毛绪美, 李翠明
    2025, 32(5): 220-229. 
    DOI: 10.13745/j.esf.sf.2024.12.83

    摘要 ( 9 )   HTML ( 1 )   PDF(4845KB) ( 10 )  

    地热水循环深度是地热研究中的重要参数,在评估地热资源及其更新能力中起到重要作用。传统方法评估地热水循环深度基于补给段地下水的温度变化和地热系统的平均地热增温率。然而,由于地热系统中地下水补给段和排泄段的温度分布并不一致,基于补给段的地下水循环深度被高估。对流型地热系统的地下水温度分布特征表明:补给段的温度变化大,排泄段的温度变化小。这意味着补给段的地热增温率理论上应该大于排泄段的地热增温率。但实际观察结果恰恰相反,例如广东阳江新洲地热田补给段的地热增温率为3.04 ℃/100 m,排泄段的地热增温率为4.97 ℃/100 m。可能的原因是,补给段地下水温度随深度的变化并没有遵循地热田的地热增温率。排泄段靠近热交换区,深部热源和热对流使地热水保持高温,地下水温度主要受围岩热传导(或绝热冷却)的影响而降温,其变化遵循排泄段的地热增温率。因此,用排泄段地热水的温度变化和地热增温率评估的地热水循环深度代表热交换区对流顶部深度,用补给段评估的深度代表补给段地下水平流深度。在广东阳江新洲地热田研究实例中刻画了地下水各种深度的含义,用排泄段估算的热交换区对流顶部深度(0.75~1.49 km)比补给段地下水平流深度(3.25~4.34 km)要浅得多,对流热交换区(4.34~1.49 km)中某一深度的断裂带才是地热开发取水取热的理想位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含氦气系统静态地质要素和动态作用过程
    杨怡青, 陶士振, 李剑, 杨威, 陈悦, 高建荣, 王晓波, 陈燕燕, 刘祥柏
    2025, 32(5): 230-243. 
    DOI: 10.13745/j.esf.sf.2025.6.14

    摘要 ( 12 )   HTML ( 3 )   PDF(8211KB) ( 9 )  

    本文运用系统论的思路方法,洞察和剖析含氦气系统静态地质要素和动态作用过程,理清氦气与天然气两个系统耦合关系,以提高富氦资源探寻和评价预测的系统性、综合性和可靠性,降低氦气资源勘探风险。含氦气系统与含油气系统有融合相通之处,也有本质区别。含氦气系统包括有效氦源、输导体系和聚集载体组成的静态地质要素和氦气生成过程、运移过程和聚集过程组成的动态作用过程,涵盖了多方面的复杂因素和作用过程。氦气沸点极低,通常认为难以与其他元素/分子发生物理化学反应或以离子键/共价键形成化合物,氦气主要由铀钍元素衰变产生,不同于有机质热演化生成油气的成因机制,氦气特殊的性质导致氦气有着不同于油气的“生—运—聚”过程。通过对含氦气系统“生—运—聚”要素的描述,对富铀钍元素的壳源氦源岩与由此生成的具有经济效益的富氦气藏之间的氦气系统因果关系研究,可以对氦气生成、运移和聚集过程进行综合逻辑分析和过程追踪。含氦气系统静态地质要素与动态作用过程在合适时间和空间下有效匹配才有可能形成富/含氦气藏,对其系统研究可应用于查明氦气富集机制、开展资源富集区优选及目标评价,提高勘探成功率。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页岩气和煤层气中氦气富集机理与资源潜力:以川南页岩气和鄂东缘煤层气为例
    陈燕燕, 温志新, 陶士振, 吴伟, 刘祥柏, 杨秀春, 高建荣, 刘庆尧, 李靖, 杨怡青, 陈悦
    2025, 32(5): 244-257. 
    DOI: 10.13745/j.esf.sf.2024.11.85

    摘要 ( 7 )   HTML ( 2 )   PDF(4849KB) ( 7 )  

    近年来,国内外天然气藏中氦气相关研究日益增多,但研究对象多以常规天然气藏和致密气为主,页岩气和煤层气中氦气研究至今仍处于起步状态。本研究以四川盆地南部页岩气和鄂尔多斯盆地东缘(鄂东缘)煤层气为研究对象,分析测试结果表明川南页岩气中氦气含量分布范围为0.020%~0.051%,鄂东缘煤层气中氦气含量分布范围为0.01%~0.16%。其中,三交北区块中煤层气氦气含量最高,为0.023%~0.16%,为富(含)氦煤层气。川南页岩气和鄂东缘煤层气中的3He/4He值较低,指示壳源放射性衰变氦为主要来源。典型富(含)氦气页岩气和煤层气精细解剖表明,在充足氦源补给、有效通源输导、良好保存条件和适宜天然气-氦气浓度匹配条件下能够形成自生自储型富(含)氦气藏。下伏古老克拉通基底、周边发育通源断层区域可作为氦气潜在有利勘探目标。经初步评价,三交北地区煤层气中氦气资源量为0.807×108 m3,是潜在的大型氦气田,具有良好提氦潜力。本研究结果丰富了页岩气和煤层气氦气富集成藏理论,为探寻和发现页岩气和煤层气富氦气区提供了思路与方向。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四川盆地大探1井富氦天然气勘探突破及成藏主控因素
    刘祥柏, 陶士振, 杨岱林, 谢武仁, 赵容容, 田兴旺, 王云龙, 高建荣, 柳庄小雪, 李超正, 宋泽章, 陈燕燕, 杨怡青, 陈悦
    2025, 32(5): 258-277. 
    DOI: 10.13745/j.esf.sf.2024.10.17

    摘要 ( 13 )   HTML ( 3 )   PDF(9757KB) ( 10 )  

    近期,四川盆地大探1井在震旦系灯影组二段(灯二段)、灯影组四段(灯四段)分别测试获天然气42×104 m3/d、81×104 m3/d,在对天然气组分氦气含量的检测中发现,灯二段、灯四段天然气氦气含量均达到0.1%的富氦天然气级别。为了探究大探1井富氦天然气的油气成藏地质条件及氦气富集机理,通过对大探1井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明确了天然气的成因、氦气的成因及来源。通过对大探1井区基底构造条件的综合分析,探讨了氦气富集的主控因素,深化了氦气富集机理认识,有助于指导下一步寻找富氦天然气。研究结果表明:大探1井天然气烃类组分特征与威远气田、资阳气田、安岳气田相似,以CH4为主,非烃气体主要为CO2和N2,大探1井和威远气田氦气含量较高,达到了富氦天然气的标准;安岳气田总体氦气含量较低,属于贫-含氦气藏;资阳气田部分井氦气含量较高,可以达到富氦天然气的标准。大探1井和威远气田灯影组气藏氦气主要是壳源放射性成因的,大探1井底部和威远地区底部广泛发育的花岗岩基底是大探1井和威远气田灯影组气藏氦气的主力氦源。通源断裂的广泛发育为基底氦气的释放和运移提供了路径,为大探1井富氦天然气藏的形成提供了有效的运移通道,良好的保存条件是大探1井富氦天然气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正向构造单元寻找构造作用改造过的有效的圈闭,在负向构造单元寻找烃源岩和富含放射性元素的各类岩石,尤其是广泛发育的古老基底花岗岩,建立圈闭—断层—烃源、氦源的有效配置,是寻找富氦气藏的新的勘探思路。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四川盆地安岳气田贫氦原因探究
    陈耿荣, 李靖, 孙东, 周世新, 柳亮亮, 王昊, 庞文君, 吴雨航
    2025, 32(5): 278-289. 
    DOI: 10.13745/j.esf.sf.2024.11.9

    摘要 ( 16 )   HTML ( 3 )   PDF(6725KB) ( 10 )  

    四川盆地是我国重要的天然气生产基地。盆地内的威远气田氦浓度高,是我国最早实现氦气工业化利用的天然气田。安岳气田与威远气田同处乐山—龙女寺古隆起带,但其氦气含量显著低于后者。为了探究安岳气田贫氦的原因,研究系统分析、对比了安岳气田与威远气田天然气样品的气体组分和氮、稀有气体同位素特征,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剖析了安岳气田氦气成藏条件的制约因素。安岳气田天然气氦浓度为0.012%~0.089%,含氦样品(He>0.05%)仅占10%,集中分布于高石梯区块西缘的灯二段;含氦样品和贫氦样品显示不同的氦氮耦合富集趋势和氮同位素特征,前者与威远气田特征相近,其氦源可能为基底中酸性变质岩,后者氦氮来源可能为筇竹寺组泥页岩;氦源条件是制约安岳气田氦气富集的主要因素。此外,安岳气田天然气资源量巨大,气藏中充注的大量烃类气体对氦气具有严重的稀释作用;稀有气体同位素证据表明安岳气田中的气水作用明显弱于威远气田,相对平缓的构造圈闭和高储层压力制约了氦气通过地层水脱溶富集,以上两点也是安岳气田贫氦的重要原因。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柴达木盆地氦气富集规律与有利区预测
    徐朱松, 李剑, 王晓波, 崔会英, 田继先, 国建英, 李婉婷, 夏雨田, 陶士振, 陈大伟
    2025, 32(5): 290-307. 
    DOI: 10.13745/j.esf.sf.2025.8.56

    摘要 ( 9 )   HTML ( 3 )   PDF(8057KB) ( 16 )  
    氦气是重要的战略稀缺资源,在柴达木盆地已发现多个富氦气藏,但对氦气富集主控因素和成藏规律的研究比较笼统,缺乏对盆地内富氦气藏成藏模式的研究。基于对柴达木盆地天然气开展的氦气含量测试,结合基底岩性分布、构造特征等地质背景资料,对柴达木盆地氦气分布特征、来源及富集主控因素进行分析,建立氦气成藏模式。结果表明:东坪3井区、尖北、马北等气藏为富-中氦气藏,东坪1井区、牛中、牛东、昆特依、南八仙等气藏为低-贫氦气藏,富-中氦气藏分布在盆地边缘的山前隆起带的中-浅层部位;氦气属于典型的壳源成因,主要来源于花岗岩、花岗闪长岩、花岗片麻岩等古老基底岩石,泥页岩、页岩等沉积岩系作为补充;氦气富集主要受古老基底岩石、活跃的地下水、适量的天然气充注以及构造隆升运动控制。广泛分布的基底花岗岩、花岗闪长岩、花岗片麻岩提供了充足的氦源;活跃的地下水有利于氦气的保存和富集;适量的天然气充注控制了氦气的含量;多期次的构造隆升运动不仅为氦气的运移提供了高效的通道和动力,还为氦气的聚集提供了有利条件。结合柴达木盆地地质构造背景和氦气富集控制因素,预测盆地边缘的祁连山、昆仑山和阿尔金山三大山前古隆起/古斜坡区是氦气资源富集有利区。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成矿系统解码
    内蒙古欧布拉格斑岩型铜金矿床中磷灰石类型、特征及其对成矿的指示
    钟景雨, 张雅南, 苏尚国, 陈学根
    2025, 32(5): 308-325. 
    DOI: 10.13745/j.esf.sf.2024.12.128

    摘要 ( 8 )   HTML ( 2 )   PDF(8718KB) ( 13 )  

    欧布拉格斑岩型铜金矿床位于中亚—蒙古成矿带中的狼山成矿带,是典型的与流体相关的矿床。通过岩相学、阴极发光特征和主微量元素分析发现矿床中存在两类磷灰石。Ap-Ⅰ 常在角闪石、黑云母中呈包体产出,粒度较大,在100~200 μm,自形,具暗绿色-褐色阴极发光,为典型的硅酸盐熔体结晶的磷灰石。Ap-Ⅱ 多分布于流体造成的矿物裂隙中,与硫化物、方解石、多硅白云母、钾长石、钠长石、金红石等平衡共生构成流体晶矿物组合,粒度较小,多在30~50 μm,自形-半自形,阴极发光呈绿色-黄绿色,为与挥发分流体相关磷灰石。Ap-Ⅱ 与Ap-Ⅰ相比,具相对高的F、SiO2、Al2O3、MnO、SO3等主量元素含量和高的δEu,低的Ga含量和Th/U值,表明挥发分流体为富F、Si、Al、Mn的氧化流体。同时Ap-Ⅱ 也具高的W、Bi、Sn含量和高于地幔标准值的Nb/Ta值及通过共生矿物金红石Zr温度计计算得到的784.69 ℃的生成温度,表明与成矿相关的挥发分流体是一种高温超临界流体。早先生成的Ap-Ⅰ、石榴石等矿物放射状裂隙发育,表明其经历了流体超压作用。这些特征刻画了富F、Si、Al 和Mn的外源深部高温氧化(超临界)流体携带金属参与了成矿作用。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青海省祁漫塔格牛苦头铅锌矿床年代学与矿物微量元素特征研究
    王新雨, 王书来, 刘明, 祝新友, 刘家军, 杨新雨, 王幻, 王玉往, 吴锦荣
    2025, 32(5): 326-344. 
    DOI: 10.13745/j.esf.sf.2024.11.27

    摘要 ( 11 )   HTML ( 2 )   PDF(18701KB) ( 4 )  

    青海省祁漫塔格牛苦头矿床是东昆仑地区近年来探明的大型夕卡岩铅锌多金属矿床,其成矿时代和矿物成因研究方面存在争议。本文以牛苦头M1矿段西南侧斑状花岗岩和与该岩体相关的夕卡岩矿物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研、LA-ICP-MS矿物U-Pb测年、LA-ICP-MS矿物原位微量元素分析技术,试图厘定成矿岩体与夕卡岩矿物成岩成矿时代,揭示成矿物理化学条件,进而查明成矿流体演化与成矿之间的关系。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牛苦头矿床M1采坑西南侧与夕卡岩化密切相关的斑状花岗岩形成于(222.7±2.2) Ma,与之相关的石榴子石结晶时代为219 Ma,二者耦合于印支期晚三叠世,表明牛苦头矿床M1采坑西南侧存在印支期成矿作用。根据野外综合研究和LA-ICP-MS矿物原位微量元素分析结果,自成矿岩体向外,依次形成石榴子石夕卡岩带、钙铁辉石夕卡岩带、(黑柱石)锰钙铁辉石夕卡岩带和(锰质黑柱石)锰钙辉石夕卡岩带。成矿流体演化过程中,石榴子石等矿物稀土元素特征由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向轻稀土亏损、重稀土富集转变,其U、Nd等含量降低,指示成矿流体温度降低,氧逸度降低,pH增高;上述成矿流体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导致靠近成矿岩体形成磁黄铁矿、磁铁矿、黄铜矿和贫锰夕卡岩矿物组合,而远离成矿岩体形成闪锌矿、方铅矿和富锰夕卡岩矿物组合。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喀斯特型铝土矿岩溶红土成因模式
    王庆飞, 杨淑娟, 马欢, 刘学飞, 张起钻, 李中明, 赵军, 崔银亮, 余文超, 陈方戈, 邓军
    2025, 32(5): 345-360. 
    DOI: 10.13745/j.esf.sf.2025.8.33

    摘要 ( 18 )   HTML ( 5 )   PDF(18264KB) ( 9 )  

    铝土矿是由铝氧化物与铝氢氧化物与黏土矿物组成的矿床,是战略性大宗矿产铝与关键金属镓的主要提供者。底板为碳酸盐岩的喀斯特型铝土矿成因独特,不能被基于连续沉积的地层学和基于原地风化作用的红土型矿床学已有理论所涵盖,成为矿床学关注的焦点问题。依据中国铝土矿时空分布、构造环境与物质来源、矿物转换与形成条件主要取得以下认识:中国铝土矿层序格架主要分布于石炭纪与二叠纪,不同时期陆内盆地、被动陆缘与孤立台地构造沉积环境与喀斯特岩溶地势联合控制了矿体分布;伸展-俯冲-碰撞不同威尔逊旋回阶段控制了多元异地物源类型;晚古生代冰期、古特提斯闭合与大火成岩省群等多因耦合促进了中国多期次与大范围成矿;岩溶洼地中成矿环境垂向分带与同沉积作用控制了矿物转化与铝富集。研究提出了喀斯特铝土矿岩溶红土成因模型,即源自构造活动区岛弧火山灰沉降或者剥蚀区硅酸盐岩风化初始产物被搬运到岩溶盆地,经表生风化作用形成红土堆积,渗流带氧化酸性过渡至潜流带还原碱性环境,使硅-铝-铁有效分离,铝氧化物与铝氢氧化物离子结晶分层富集成矿;构造-气候-岩溶多因耦合驱动了喀斯特铝土矿矿化作用。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智能储层透视
    基于数值模拟表征岩石组构对裂缝性储层发育影响程度的机理研究:以济阳坳陷花岗质岩石为例
    何晓, 牛花朋, 赵贤, 周浩彦, 林伟峻, 张关龙, 孟涛, 穆星
    2025, 32(5): 361-376. 
    DOI: 10.13745/j.esf.sf.2025.2.7

    摘要 ( 20 )   HTML ( 2 )   PDF(20534KB) ( 6 )  

    裂缝性油气藏是全球范围内重要的油气储量增长点,已探明地质储量约占总探明地质储量的30%以上,其分布范围广泛且勘探潜力巨大。岩石组构(矿物组分、粒度和结构)是控制裂缝发育程度的根本因素,颗粒离散元法已应用于脆性矿物力学性质和微裂缝破裂机制的研究,然而岩石组构差异对裂缝发育程度的影响和机理研究较弱。本文针对组构差异约束下的花岗质基岩成缝机制这一关键科学问题,构建矿物含量、矿物粒径、矿物定向排列与宏观力学参数以及裂缝发育模式的离散元数值模型,明确岩石组构对裂缝发育的控制机理,从而为裂缝性油气藏的勘探提供指示意义。以济阳坳陷花岗质裂缝性基岩储层为例,通过岩心观察描述、铸体薄片鉴定和XRD等分析测试,定量表征岩石组构特征,建立岩石组构-裂缝预测初始离散元数值模拟模型。运用岩石单轴力学压缩试验和声发射监测,标定并验证初始模型细观参数。综合数值模拟结果,构建岩石组构对岩石力学性质和裂缝发育控制作用的综合定量预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通过对矿物的晶内缝数量化后,发现碱性长石对储层裂缝发育贡献程度最高,其含量与岩石微裂缝发育总数呈正相关,斜长石次之,石英最低,其含量与岩石微裂缝发育总数呈负相关;(2)随着花岗质岩石粒径由2.0 mm 增大至 5.0 mm,单轴抗压强度呈下降趋势,发育微裂缝所需的构造应力越小,易于生成裂缝性储层,但在构造应力作用足够大时,微裂缝密度有所下降;(3)通过对矿物的晶间缝数量化后,发现相对于构造应力方向的矿物定向排列倾角与晶间微裂缝数占比呈正相关,具片麻理的花岗质岩石相较块状花岗质岩石的抗压强度低的,且微裂缝之间的连通性更好,更容易发育优质储层。该研究成果可为裂缝性储层预测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双重介质致密砂岩变岩电参数饱和度模型:以川西新场气田须二段为例
    屈林博, 岳大力, 王武荣, 金武军, 赖合川, 武清钊, 廖昌珍, 付家麟, 张佳睿, 李伟
    2025, 32(5): 377-388. 
    DOI: 10.13745/j.esf.sf.2025.8.55

    摘要 ( 12 )   HTML ( 2 )   PDF(13423KB) ( 3 )  

    川西坳陷上三叠统须二段致密砂岩气藏的勘探开发潜力巨大,但该地区埋藏较深、储层致密、构造复杂,且断裂-裂缝系统多期叠加,导致了裂缝与基质耦合作用下的多种储层类型。传统Archie含水饱和度解释模型在双重介质致密砂岩储层中适用性差、解释精度低,制约了气藏的高效开发。本文综合岩心观察、薄片分析、岩石物理实验及测井数据,将储层划分为裂缝型、裂缝-孔隙复合型和孔隙型3类。研究表明,不同储层类型的储集空间与渗流能力存在显著差异,导致了岩电参数的明显分异。本文通过优化岩电参数,构建了基于储层分类的变岩电参数饱和度解释模型。该模型计算结果与密闭岩心实测含水饱和度值及试气结果高度一致,平均绝对误差仅为4.35%,显著优于传统Archie模型的50.25%。本研究为双重介质致密砂岩储层流体饱和度解释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新方法,为类似复杂孔隙结构的非常规气藏提供了可借鉴的技术路径与方法论支撑,有助于提高双重介质致密砂岩储量动用程度和高效开发。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含煤层系相控型致密气储层非均质性评价的沉积要素与甜点预测策略:以鄂尔多斯盆地为例
    李胜利, 张亚雄, 于兴河, 付超, 马喜斌
    2025, 32(5): 389-403. 
    DOI: 10.13745/j.esf.sf.2025.7.16

    摘要 ( 14 )   HTML ( 2 )   PDF(8876KB) ( 7 )  

    全球油气勘探实践已表明,致密气是当前最重要、也是今后最具前景的非常规油气资源。致密气特别是致密砂(砾)岩气富集的沉积环境主要为河流-三角洲与滨岸,而这些沉积环境与含煤层系有千丝万缕的成因关系。含煤层系可划分出两大类源-储组合关系,常常形成煤层气、致密气及常规天然气共存的资源格局,其中富砂质的沉积相控型致密气常具有大面积、连续分布的特征,但其内部非均质性强,导致甜点储层预测难;而砂泥间互型与泥包砂型致密气储层规模的确定是甜点预测的难点。通过鄂尔多斯盆地典型区块的实例分析表明:含煤层系的沉积环境与相带变迁、砂体沉积成因类型、沉积构型的差异以及优势骨架砂体的分布是造成此类致密气储层的成岩差异、储层非均质性的关键沉积因素。而含煤层系致密气储层的甜点预测首先应注重井震结合、采用相控预测方法;把沉积与成岩充分结合起来,以沉积相带约束成岩相带划分;注意合理评估含煤层系致密储层原生孔隙的损失量,并通过成因砂体对比明确砂体连通性。进行致密气储层综合评价与含气规模预测时,要注意不同评价方案的差异性;在含气储量计算时,注意规避容积法在取参方面的不准确性,而采用地质统计学的方法取参并计算储量更适用。另外,在相控地质建模时,由于致密气储层非均质性强,也要注意进行合理物性截断取值。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致密砂岩储层内部矿物三维建模与裂缝型甜点分布:以川西工农镇野外露头剖面须二段为例
    印森林, 林少玲, 胡张明, 赵俊威, 杨映涛, 张玲, 陈恭洋, 陈玮常
    2025, 32(5): 404-416. 
    DOI: 10.13745/j.esf.sf.2025.7.17

    摘要 ( 13 )   HTML ( 2 )   PDF(20650KB) ( 4 )  

    四川盆地须家河组叠覆式分流河道砂体广泛发育,针对此类致密砂岩(微)裂缝型储层甜点分布模式不明确问题,利用无人机倾斜摄影露头数据资料、密集实物采样样品和电镜分析化验等资料,结合无人机倾斜摄影数字露头、能谱电镜分析、层次结构分析和三维地质建模等方法,开展了致密砂岩内部露头构型表征、储层构型精细建模、矿物三维定量模型和(微)裂缝结构空间分布等研究。研究表明:(1)无人机倾斜摄影数据采集处理后的三维模型中坐标体系与拍摄的高精度图像信息完美耦合,既实现了野外露头地质信息三维数字化、可视化和定量化,也为小尺度矿物三维非均质性研究奠定了数据基础。(2)剖面砂体构型呈厚层状连片状叠置,泥质隔夹层发育程度低;利用随机模拟算法开展了石英、长石、岩屑、白云石和方解石定量三维分布模型,揭示了小尺度矿物差异空间分布特征。(3)在(微)裂缝型储层甜点特征分析基础上,分析了石英、方解石矿物含量与(微)裂缝发育的相关程度很高,是甜点形成与发育的优质部位。无人机倾斜摄影数字露头技术与三维地质建模技术相结合不仅可以定量表征露头非均质性,而且对指导(微)裂缝型致密砂岩甜点储层的勘探开发意义重大。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夹层型页岩油三维甜点分布预测方法研究:以鄂尔多斯盆地庆城油田B15区块延长组为例
    万晓龙, 吴胜和, 周新平, 徐振华, 付金华, 王梓沣, 麻书玮, 邬德刚, 李桢, 刘明成
    2025, 32(5): 417-431. 
    DOI: 10.13745/j.esf.sf.2025.7.15

    摘要 ( 14 )   HTML ( 2 )   PDF(18267KB) ( 4 )  

    陆相夹层型页岩油甜点具有垂向较薄、侧向不连续的特点,因此,精确的三维甜点分布预测是提高水平井油层钻遇率及单井产能的关键。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段具有丰富的夹层型页岩油资源,但已有的开发实践发现水平井甜点钻遇率差异大,在地震品质不高、井距较大资料条件下,尚未形成单一油层级次的三维甜点空间分布预测方法。本文以鄂尔多斯盆地B15区块延长组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多维-多元约束的智能化三维甜点预测思路,即:采用地震宏观约束与多井模式拟合的方法,实现甜点平面分布预测;采用基于微构造面的单甜点建模方法,通过二维甜点分布约束下的几何学形态智能构造算法构建甜点微构造面,实现单甜点三维建模;采用叠置模式约束的嵌入式方法,优化顶、底微构造面,将单甜点模型秩序嵌入得到多甜点三维模型。该方法再现了甜点的空间分布形态与复杂接触关系,可有效指导水平井井位部署,提高甜点钻遇率。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地学智能计算
    面向可见光无人机遥感的轻量级检测算法研究与应用
    曾风山
    2025, 32(5): 432-439. 
    DOI: 10.13745/j.esf.sf.2025.5.50

    摘要 ( 11 )   HTML ( 2 )   PDF(3687KB) ( 10 )  

    针对低功耗硬件环境中轻量级模型对无人机遥感目标检测精度较低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改进GhostNetv3的轻量级检测模型。以GhostNetv3为骨干网络,引入对偶卷积核提升网络挖掘性能,使用深度可分离卷积下采样(DSC Down),进一步降低计算开销,通过Simplified SPPF,聚合多尺度下的目标特征。在特征融合阶段,构建多尺度特征金字塔,让不同层次的特征图充分参与融合。在检测阶段,使用一致双重分配检测头,避免非极大值抑制(NMS)算法带来的推理延迟。实验结果表明,本研究所构建模型在不同数据集上的检测精度优于当前主流轻量级模型,同时具备良好的泛化性能,在测试硬件平台,也能够开展快速检测推理。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隐式建模和机器学习算法在西藏巨龙斑岩型铜钼矿床三维成矿预测中的应用研究
    娄渝明, 康旭, 赖渊平, 龚建生, 周涤非, 窦世荣, 樊炳良, 丁帅, 舒德福, 陈根
    2025, 32(5): 440-455. 
    DOI: 10.13745/j.esf.sf.2024.12.82

    摘要 ( 14 )   HTML ( 2 )   PDF(9276KB) ( 12 )  

    三维成矿预测打破了传统二维预测图件的限制,可以将地学信息在真三维空间中直观地表达出来,因此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三维地质建模和成矿预测方法是三维成矿预测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步骤,但是随着地质数据采集方式的多样化,地质数据来源的多样性,地质数据也逐渐具备大数据的特征,传统的显式建模方式和成矿有利信息提取方法受到诸多限制,主要体现在不能有效地对三维模型进行实时更新和对大量地质勘查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为了提出针对该类问题的一种有效解决方案,笔者选择西藏巨龙超大型斑岩铜钼矿床为研究对象,利用隐式建模方法构建矿区三维地质-地球化学模型,并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对成矿有利信息进行提取、分析,最后对潜在的有利成矿空间进行预测。建模结果表明:隐式建模方法可以通过插值函数获得整个空间的地质体数据,三维地质体曲面重建算法可以对地质体数据进行三维建模与可视化,自动生成三维可视化模型。隐式建模大大降低了显示建模中人机交互圈定地质界线的烦琐过程,可以实现三维模型的快速动态更新,而且隐式建模在更大程度上能够精确反映地下深部地质体的空间分布特征。成矿预测主要基于三维地质-地球化学模型提取深部有利成矿信息,构建训练集和测试集,利用有监督的机器学习模型(逻辑回归模型、支持向量机模型、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和随机森林模型)进行训练。训练后的模型对测试集进行预测,并将预测结果绘制成ROC曲线对预测结果进行评估。评估结果显示:4个不同预测模型的AUC值都大于0.6,说明所训练的模型预测精度是优于随机过程的,其中随机森林算法的AUC值最大(0.97),模型预测效果最优。本文选择随机森林模型对矿床深部进行预测,圈定了2个找矿靶区。经过钻探验证,靶区B潜在资源与预测结果相符,证实了该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改进长短记忆神经网络的深层致密储层裂缝测井识别
    张涛, 李艳萍, 李泽凯, 刘东成, 王静
    2025, 32(5): 456-465. 
    DOI: 10.13745/j.esf.sf.2025.7.18

    摘要 ( 11 )   HTML ( 2 )   PDF(8352KB) ( 7 )  

    辽河坳陷中央凸起深层致密基岩潜山发育裂缝性油气储层,资源潜力巨大,但埋深大、岩性多样,裂缝与测井参数间映射关系复杂,裂缝测井识别多解性强,准确率低。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对长短记忆神经网络算法(LSTM)进行改进用于深层潜山地层裂缝测井识别,在双层LSTM之间增加Dropout层,通过正则化防止过拟合,引入采用高斯核函数的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将LSTM中的Dense层和用于分类的Softmax函数进行替换,直接对LSTM层所提取的特征成分进行分类预测,在保留了长短记忆神经网络算法对测井曲线的序列性学习优势基础上,有效提升了分类预测效率和准确性,避免了裂缝特征信息的丢失以及对小样本训练数据的过度拟合,增强了算法的快速收敛能力。结果显示,测试集准确率达91.56%,识别准确率高于支持向量机和标准长短记忆神经网络模型,为深层复杂岩性基岩潜山储层裂缝识别提供了高效解决方案。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训练集规模优先于相似性:机器学习模型在积石山地震滑坡预测中的比较研究
    刘美玉, 吴玮, 王汇, 罗伟儿, 吴娟娟, 郭旭东
    2025, 32(5): 466-483. 
    DOI: 10.13745/j.esf.sf.2025.9.3

    摘要 ( 16 )   HTML ( 2 )   PDF(14021KB) ( 7 )  

    机器学习方法是预测地震诱发滑坡风险的重要方法,可显著提高震后风险评估的效率。为探究不同机器学习模型对地震滑坡危险性预测的效果,本研究以2023年甘肃积石山Ms 6.2地震VII度区为研究区域,利用中国西部地区8次地震诱发滑坡的数据,制作8次地震异构训练集和8次地震传统训练集,并从中挑选出与积石山地震最为相似的4次地震,制作4次地震异构训练集和4次地震传统训练集,对3种主流机器学习模型——随机森林(RF)、人工神经网络(ANN)和极端梯度提升(XGBoost)进行对比评估。结果显示,使用8次地震异构训练集的随机森林模型表现最佳,AUC值最高,预测精度最佳。使用8次地震传统训练集的极端梯度提升和人工神经网络模型也表现良好,AUC值高于其他数据集。反之,基于地震相似性所构建的4次地震数据集训练的模型均显示出较低的准确性,表明样本大小对模型性能的影响大于样本相似性。此外,所有使用传统4次地震数据集的模型均表现出过拟合现象,进一步说明训练集规模的重要性。本研究为提高地震诱发滑坡预测的准确性提供了关于训练数据和模型选择的方法,可为应急响应和灾害风险管理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资源战略仿真
    基于时空大数据的矿产资源产业链平台构建与智能分析研究
    刘超, 赵汀, 王安建, 代涛, 闫强, 杨振山, 王永志
    2025, 32(5): 484-492. 
    DOI: 10.13745/j.esf.sf.2025.4.69

    摘要 ( 9 )   HTML ( 3 )   PDF(2346KB) ( 10 )  

    本文针对我国作为全球矿产资源消费与贸易大国所面临的供应链管理信息化问题,提出构建一个基于时空大数据的矿产资源产业链智能分析平台,并以铁矿石为例展开实证研究。我国矿产资源需求持续高位运行,但国内供应波动、国际市场环境多变等因素加剧供应链风险,亟需通过智能技术提升产业链协同管理与风险应对能力。本文系统阐述了平台构建的理论基础与技术路径,集成多源异构数据,结合空间分析、时间序列分析及时空联动方法,建立涵盖“数据融合—机制解析—方案输出”的全流程分析模型。平台引入人工智能、云计算、复杂网络和遥感等技术,支持多情景仿真与动态预警,具备应对市场价格波动等突发情况的能力。实证部分通过模拟铁矿石价格大幅上涨情境,验证了平台在影响评估与策略生成方面的有效性。最后,本文展望未来研究方向,包括拓展至有色金属与能源矿产领域、优化算法模型,以及响应新能源转型对资源需求结构的影响。该平台为提升国家矿产资源安全保障和决策科学化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地耦合调控
    高原湿地纳帕海流域地表水水化学特征及控制因素
    陈伟志, 陶兰初, 李静婷, 张亚, 巴永, 宋琳
    2025, 32(5): 493-510. 
    DOI: 10.13745/j.esf.sf.2024.6.39

    摘要 ( 7 )   HTML ( 3 )   PDF(9239KB) ( 6 )  

    纳帕海属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典型的岩溶湿地,生态环境脆弱,人类活动频繁,加强流域水化学研究,对支撑高原湿地保护修复具有重要作用。在系统调查纳帕海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采集纳帕海流域湿地内地表水及其主要的支流(补给区)和落水洞(排泄口)水样品,综合利用离子比值分析、多元统计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纳帕海流域地表水水化学组成、空间分布规律、补给来源和主要控制因素进行了研究。纳帕海流域地表水的pH范围为7.08~8.70,TDS值范围为103.00~620.50 mg·L-1;阳离子主要以Ca2+和Na+为主,浓度呈现Ca2+>Na+>Mg2+>K+的特征,阴离子主要以$\mathrm{HCO}_{3}^{-}$和$\mathrm{SO}_{4}^{2-}$为主,浓度呈现$\mathrm{HCO}_{3}^{-}$>$\mathrm{SO}_{4}^{2-}$>Cl->$\mathrm{NO}_{3}^{-}$的特征。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Ca型,部分水样向SO4-Ca型端员偏移。地表水中$\mathrm{NH}_{4}^{+}$、$\mathrm{PO}_{4}^{3-}$、Cl-、$\mathrm{SO}_{4}^{2-}$和As的变异系数较高,表现出很强的空间变异性。40%的湿地水样As浓度较高(>10 μg·L-1)。地表水δD范围为-132‰~-83‰,δ18O范围为-17.5‰~-8.1‰,主要由源于海洋的水汽大气降雨补给,转换关系主要为降雨→支流→湿地→落水洞。地表水自然控制因素主要为岩石风化,其次为蒸发浓缩、季节干湿交替和水生植物净化;地表水受到了人类活动影响,包括农业活动、生活污水排放、工程开挖和人为控制性干湿交替。其中K+、Na+、$\mathrm{HCO}_{3}^{-}$、$\mathrm{PO}_{4}^{3-}$、$\mathrm{NH}_{4}^{+}$和TDS主要受混合面源(碳酸盐岩溶解、农牧业活动和生活污水排放)影响,Ca2+和Mg2+主要受混合面源和硫化物氧化影响,$\mathrm{SO}_{4}^{2-}$主要受硫化物氧化影响,$\mathrm{NO}_{3}^{-}$主要受水生植物净化影响,As则主要是受混合面源、水生植物净化和干湿交替影响,pH主要受干湿交替影响。混合面源、硫化物氧化、水生植物净化和干湿交替这4个因素对流域中水的溶质变异的贡献率分别为51.84%、22.66%、14.20%和11.30%;人类活动对纳帕海流域水中溶质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黄土高原特色农业区土壤养分微量元素空间分异规律及影响因素
    王宏宇, 王娟, 马蓉蓉, 周伟
    2025, 32(5): 511-523. 
    DOI: 10.13745/j.esf.sf.2024.12.129

    摘要 ( 9 )   HTML ( 4 )   PDF(6709KB) ( 5 )  

    黄土高原是我国旱地农业的核心区域之一,探究黄土高原特色农业区土壤微量养分元素空间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田生态保护效果具有积极意义。本研究在实地土壤采样的基础上,利用空间插值构建Mo、Ge、Zn、Mn和Cu等5类土壤微量养分元素空间分布特征,并参照相关文件进行土壤养分分级和计算综合养分指数。最终,结合多种自然、社会因子分析影响因素,提出关于土壤微量元素监测与调节的思考。结果表明,研究区5类微量元素含量均较为缺乏。Mo元素含量值差异较大,空间分布呈现出“东北-西南”走向的分布特征,其他元素普遍呈现东部和北部高于西部和南部的特征。各类元素含量普遍随着与道路和居民点距离的增加和与黄河距离的减少而下降,同时会随着土壤湿度增大或海拔降低而下降。各类元素含量普遍表现为褐土>石灰性褐土>黄绵土>冲积土。土壤微量元素空间分布的研究有助于掌握土壤微量元素丰富或缺乏状态的基础,能够为土壤微量元素监测与调节提供参考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岩溶区开荒退耕对土壤碳氮耦合关系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吴泽燕, 李强, 章程, 蒋忠诚, 罗为群, 胡兆鑫, 涂纯
    2025, 32(5): 524-533. 
    DOI: 10.13745/j.esf.sf.2024.11.76

    摘要 ( 9 )   HTML ( 3 )   PDF(5085KB) ( 7 )  

    岩溶区生态恢复过程中,大部分退耕地具有深翻耕的开荒历史,但较少被关注,对是否引起土壤碳氮耦合关系变化的认识不足。本文在石漠化生态修复示范区内选择典型开荒退耕地,并以传统耕地作为对比,采集从地表到基岩的土壤样品共计39个,分析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全氮(TN)含量、土壤稳定同位素13C的自然丰度(δ13CSOC)和碳氮比(C/N)。通过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研究土壤垂直剖面碳氮耦合关系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传统耕地土壤剖面碳氮呈耦合变化,主要受植被源碳输入和微生物分解碳的程度调控,随着土壤深度增加,植被源碳氮输入逐渐减少,微生物碳分解活动受碳氮供应不足限制(即“碳氮限制”),符合一般规律。相比之下,开荒退耕地SOC含量和TN含量均值分别为2.23%±0.33%和0.25%±0.03%,分别比耕地高出74.2%和66.7%。SOC与TN含量不具相关性,且δ13CSOC与SOC之间为正相关,呈现明显的碳氮“解耦合”特征。主要原因是开荒导致表层与深层土壤置换,原深层贫氮土壤在表层得到大气氮沉降和岩石氮额外补充,原表层富氮土壤又补充了深层土壤氮,解除了“氮限制”;原表层富碳土壤埋藏在深部(45~65 cm)后分解速率降低,解除了“碳限制”。本文研究成果丰富了岩溶土壤碳氮耦合关系理论,为生态修复下的岩溶石山区碳氮分布格局和存储评价等提供重要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DEM的洞庭湖水系分形维数值与地质灾害关联性研究
    胡梓悦, 张润鑫, 马悦, 彭年
    2025, 32(5): 534-545. 
    DOI: 10.13745/j.esf.sf.2025.3.75

    摘要 ( 13 )   HTML ( 2 )   PDF(11075KB) ( 9 )  

    洞庭湖流域作为长江中游的生态屏障,其水系结构形态与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耦合机制,日益成为亟须深入研究的区域生态保护与可持续治理的科学命题。本文利用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 DEM)数据,对洞庭湖水系流域分形维数值(D值)进行研究,并结合该地区泥石流滑坡地质灾害分布密度进行关联性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洞庭湖总体水系的分形维数值为1.65,该流域地貌处于侵蚀发育阶段的壮年期,流域水系分形维数值呈递增同心圆结构分布。其中,湘江和沅江流域的分形维数值大于1.70,河网结构复杂,支流多且流量大;资水流域和澧水流域及洞庭湖环湖区的分形维数值为1.62~1.65,河网结构简单,支流较少且流量小,反映出两者在地形地貌、岩性组成和水文特征方面的显著差异。通过灾害关联性研究表明,分形维数值越高,流域水系越复杂,河流对地表的切割和岩层的侵蚀作用越显著,从而更易诱发地质灾害。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RAMMS的滑坡堵江危险性评价
    邸勇, 魏云杰, 谭维佳, 徐强
    2025, 32(5): 546-556. 
    DOI: 10.13745/j.esf.sf.2024.12.2

    摘要 ( 10 )   HTML ( 2 )   PDF(14665KB) ( 5 )  
    滑坡堵江事件在世界山地范围内广泛存在,往往会引发泥石流、堰塞湖、溃决洪水等次生灾害,是山地地质灾害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作为世界领土大国,地势辽阔,但山地面积比重较大,尤其在我国西南部地区,受板块挤压碰撞、地壳隆升影响,构造活动断裂屡见不鲜。同时该地区水系发育,怒江、澜沧江和金沙江自青藏高原起呈三江并流经云南省向南流去,构造运动的强烈侵蚀和河流下切作用导致沿河谷两岸岩土体破碎严重,为滑坡堵江地质灾害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地质条件。鉴于滑坡堵江事件频发及其危害的严重性,本文以澜沧江流域压吾板滑坡为例,通过野外地质调查、无人机航测、GeoStudio仿真模拟软件和RAMMS数值模拟软件,查明了滑坡的基本概况,分析了滑坡的成因机制和稳定性,模拟计算了滑坡的动态演化过程,最后对滑坡的堵江危险性做出了评价。结果表明:压吾板滑坡为一大型滑坡,滑坡总体积约7.6×106 m3,在极端暴雨工况下稳定性系数为1.042,滑坡处于欠稳定状态,存在失稳滑动和堵江风险。RAMMS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压吾板滑坡总运动时间为100 s,最大运动速度为42.6 m/s,最大运动高度为68.34 m。滑坡失稳后完全阻塞澜沧江,入江最大速度为25 m/s,形成堰塞坝最大堆积高度47 m,最大纵长1 200 m。本研究结果可为澜沧江流域滑坡堵江危险性预测提供参考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