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学前缘 ›› 2025, Vol. 32 ›› Issue (5): 493-510.DOI: 10.13745/j.esf.sf.2024.6.39
陈伟志1(), 陶兰初1,*(
), 李静婷2, 张亚1, 巴永1, 宋琳1
收稿日期:
2024-04-07
修回日期:
2024-06-17
出版日期:
2025-09-25
发布日期:
2025-10-14
通信作者:
陶兰初
作者简介:
陈伟志(1991—),男,硕士,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地质学及地球化学。E-mail: cwz_email@163.com
基金资助:
CHEN Weizhi1(), TAO Lanchu1,*(
), LI Jingting2, ZHANG Ya1, BA Yong1, SONG Lin1
Received:
2024-04-07
Revised:
2024-06-17
Online:
2025-09-25
Published:
2025-10-14
Contact:
TAO Lanchu
摘要:
纳帕海属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典型的岩溶湿地,生态环境脆弱,人类活动频繁,加强流域水化学研究,对支撑高原湿地保护修复具有重要作用。在系统调查纳帕海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采集纳帕海流域湿地内地表水及其主要的支流(补给区)和落水洞(排泄口)水样品,综合利用离子比值分析、多元统计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纳帕海流域地表水水化学组成、空间分布规律、补给来源和主要控制因素进行了研究。纳帕海流域地表水的pH范围为7.08~8.70,TDS值范围为103.00~620.50 mg·L-1;阳离子主要以Ca2+和Na+为主,浓度呈现Ca2+>Na+>Mg2+>K+的特征,阴离子主要以$\mathrm{HCO}_{3}^{-}$和$\mathrm{SO}_{4}^{2-}$为主,浓度呈现$\mathrm{HCO}_{3}^{-}$>$\mathrm{SO}_{4}^{2-}$>Cl->$\mathrm{NO}_{3}^{-}$的特征。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Ca型,部分水样向SO4-Ca型端员偏移。地表水中$\mathrm{NH}_{4}^{+}$、$\mathrm{PO}_{4}^{3-}$、Cl-、$\mathrm{SO}_{4}^{2-}$和As的变异系数较高,表现出很强的空间变异性。40%的湿地水样As浓度较高(>10 μg·L-1)。地表水δD范围为-132‰~-83‰,δ18O范围为-17.5‰~-8.1‰,主要由源于海洋的水汽大气降雨补给,转换关系主要为降雨→支流→湿地→落水洞。地表水自然控制因素主要为岩石风化,其次为蒸发浓缩、季节干湿交替和水生植物净化;地表水受到了人类活动影响,包括农业活动、生活污水排放、工程开挖和人为控制性干湿交替。其中K+、Na+、$\mathrm{HCO}_{3}^{-}$、$\mathrm{PO}_{4}^{3-}$、$\mathrm{NH}_{4}^{+}$和TDS主要受混合面源(碳酸盐岩溶解、农牧业活动和生活污水排放)影响,Ca2+和Mg2+主要受混合面源和硫化物氧化影响,$\mathrm{SO}_{4}^{2-}$主要受硫化物氧化影响,$\mathrm{NO}_{3}^{-}$主要受水生植物净化影响,As则主要是受混合面源、水生植物净化和干湿交替影响,pH主要受干湿交替影响。混合面源、硫化物氧化、水生植物净化和干湿交替这4个因素对流域中水的溶质变异的贡献率分别为51.84%、22.66%、14.20%和11.30%;人类活动对纳帕海流域水中溶质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
中图分类号:
陈伟志, 陶兰初, 李静婷, 张亚, 巴永, 宋琳. 高原湿地纳帕海流域地表水水化学特征及控制因素[J]. 地学前缘, 2025, 32(5): 493-510.
CHEN Weizhi, TAO Lanchu, LI Jingting, ZHANG Ya, BA Yong, SONG Lin. Hydr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control factors of surface water in the Napahai Basin of plateau wetland[J]. Earth Science Frontiers, 2025, 32(5): 493-510.
类型 | δ18O/‰ | δD/‰ | D/‰ | ||||||||||||
---|---|---|---|---|---|---|---|---|---|---|---|---|---|---|---|
最小值 | 最大值 | 均值 | 最小值 | 最大值 | 均值 | 最小值 | 最大值 | 均值 | |||||||
降雨 | N=5 | -21.1 | -18.4 | -19.9 | -158 | -135 | -148 | 10.8 | 12.2 | 11.4 | |||||
地下水 | N=4 | -15.8 | -13.5 | -15.0 | -122 | -99 | -115 | 0.8 | 9.0 | 4.4 | |||||
地表水 | N=19 | -17.4 | -13.1 | -15.4 | -132 | -83 | -116 | -18.2 | 9.8 | 4.0 | |||||
支流 | N=13 | -17.4 | -13.1 | -15.4 | -131 | -107 | -117 | -2.2 | 9.8 | 6.6 | |||||
湿地 | N=4 | -17.5 | -8.1 | -14.0 | -132 | -83 | -115 | -18.2 | 8.0 | -2.7 | |||||
落水洞 | N=2 | -15.1 | -14.1 | -14.6 | -119 | -113 | -116 | -0.2 | 1.8 | 0.8 |
表2 研究区水样氢氧同位素统计结果
Table 2 Statistical results of hydrogen and oxygen isotopes in water samples from the study area
类型 | δ18O/‰ | δD/‰ | D/‰ | ||||||||||||
---|---|---|---|---|---|---|---|---|---|---|---|---|---|---|---|
最小值 | 最大值 | 均值 | 最小值 | 最大值 | 均值 | 最小值 | 最大值 | 均值 | |||||||
降雨 | N=5 | -21.1 | -18.4 | -19.9 | -158 | -135 | -148 | 10.8 | 12.2 | 11.4 | |||||
地下水 | N=4 | -15.8 | -13.5 | -15.0 | -122 | -99 | -115 | 0.8 | 9.0 | 4.4 | |||||
地表水 | N=19 | -17.4 | -13.1 | -15.4 | -132 | -83 | -116 | -18.2 | 9.8 | 4.0 | |||||
支流 | N=13 | -17.4 | -13.1 | -15.4 | -131 | -107 | -117 | -2.2 | 9.8 | 6.6 | |||||
湿地 | N=4 | -17.5 | -8.1 | -14.0 | -132 | -83 | -115 | -18.2 | 8.0 | -2.7 | |||||
落水洞 | N=2 | -15.1 | -14.1 | -14.6 | -119 | -113 | -116 | -0.2 | 1.8 | 0.8 |
图7 纳帕海流域水样Ca2+/Na+与Mg2+/Na+和Mg2+/Ca2+与Na+/Ca2+关系
Fig.7 Relationship diagram of Ca2+/Na+ vs. Mg2+/Na+ and Mg2+/Ca2+ vs. Na+/Ca2+of water in Napahai basin
图8 纳帕海流域水样Ca2+、Mg2+、$\mathrm{HCO}_{3}^{-}$、$\mathrm{SO}_{4}^{2-}$、Na+和Cl-比例关系
Fig.8 Relationship diagram of Ca2+、Mg2+、$\mathrm{HCO}_{3}^{-}$、$\mathrm{SO}_{4}^{2-}$、Na+ and Cl- of water in Napahai basin
图10 纳帕海流域水样$\mathrm{NO}_{3}^{-}$/Na+与Cl-/Na+和$\mathrm{SO}_{4}^{2-}$/Ca2+与$\mathrm{NO}_{3}^{-}$/2Ca2+关系图
Fig.10 Relationship diagrams of $\mathrm{NO}_{3}^{-}$/Na+ vs. Cl-/Na+ and $\mathrm{SO}_{4}^{2-}$/Ca2+ vs. $\mathrm{NO}_{3}^{-}$/2Ca2+ of water in Napahai basin
因子 | 水样类型 | 汇水累积面积 | |||||
---|---|---|---|---|---|---|---|
Q(子流域) | Q(耕地) | Q(草地) | Q(社区) | Q(碳酸盐岩) | |||
F1 | 0.100 | 0.973* | 0.976* | 0.982* | 0.971* | 0.982* | |
F2 | 0.236* | 0.849 | 0.885* | 0.929 | 0.626 | 0.929 | |
F3 | 0.299* | 0.860 | 0.844* | 0.807 | 0.777 | 0.807 | |
F4 | 0.056 | 0.575 | 0.766 | 0.854 | 0.803 | 0.854 | |
因子 | 距离 | 1 km范围内面积 | |||||
Q(铁矿) | Q(工业点) | Q(一般工程开挖) | Q(可见硫化物 工程开挖) | Q(水生植物) | Q(干湿交替) | ||
F1 | 0.131 | 0.112 | 0.120 | 0.023 | 0.964* | 0.984* | |
F2 | 0.132 | 0.141 | 0.367* | 0.509* | 0.236 | 0.523 | |
F3 | 0.147 | 0.248 | 0.066 | 0.291 | 0.830* | 0.951* | |
F4 | 0.073 | 0.106 | 0.249 | 0.137 | 0.824* | 0.920* |
表4 各环境因素对各因子的解释力
Table 4 The 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on the factors
因子 | 水样类型 | 汇水累积面积 | |||||
---|---|---|---|---|---|---|---|
Q(子流域) | Q(耕地) | Q(草地) | Q(社区) | Q(碳酸盐岩) | |||
F1 | 0.100 | 0.973* | 0.976* | 0.982* | 0.971* | 0.982* | |
F2 | 0.236* | 0.849 | 0.885* | 0.929 | 0.626 | 0.929 | |
F3 | 0.299* | 0.860 | 0.844* | 0.807 | 0.777 | 0.807 | |
F4 | 0.056 | 0.575 | 0.766 | 0.854 | 0.803 | 0.854 | |
因子 | 距离 | 1 km范围内面积 | |||||
Q(铁矿) | Q(工业点) | Q(一般工程开挖) | Q(可见硫化物 工程开挖) | Q(水生植物) | Q(干湿交替) | ||
F1 | 0.131 | 0.112 | 0.120 | 0.023 | 0.964* | 0.984* | |
F2 | 0.132 | 0.141 | 0.367* | 0.509* | 0.236 | 0.523 | |
F3 | 0.147 | 0.248 | 0.066 | 0.291 | 0.830* | 0.951* | |
F4 | 0.073 | 0.106 | 0.249 | 0.137 | 0.824* | 0.920* |
[1] | 吕婕梅, 安艳玲, 吴起鑫, 等. 贵州清水江流域丰水期水化学特征及离子来源分析[J]. 环境科学, 2015, 36(5): 1565-1572. |
[2] | 张旺, 王殿武, 雷坤, 等. 黄河中下游丰水期水化学特征及影响因素[J]. 水土保持研究, 2020, 27(1): 380-386, 393. |
[3] | 张鸿, 周权平, 姜月华, 等. 长江干流水化学成因与风化过程CO2消耗通量解析[J].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22, 49(1): 30-40. |
[4] | 张兵, 陈清, 王中良, 等. 天津七里海湿地水体的同位素和水化学特征[J]. 湿地科学, 2016, 14(6): 847-853. |
[5] | 任伊滨, 任南琪, 李志强. 冻融对中国高纬度地区湿地水环境及土壤养分的影响[J].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2013, 34(2): 269-274. |
[6] | 章程, 汪进良, 谢运球, 等. 桂林会仙岩溶湿地水化学昼夜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J]. 地质论评, 2013, 59(6): 1235-1241. |
[7] | 周晨霓, 任德智, 任毅华, 等. 西藏江夏湿地水化学变化规律及灌溉效用评价[J]. 水土保持学报, 2015, 29(6): 311-315. |
[8] | 布多, 李明礼, 许祖银, 等. 西藏拉萨河流域巴嘎雪湿地水化学特征[J]. 中国环境科学, 2016, 36(3): 793-797. |
[9] | 何明霞, 张兵, 夏文雪, 等. 天津七里海湿地水化学组成及主要离子来源分析[J]. 环境科学, 2021, 42(2): 776-785. |
[10] | 胡菁, 龙云川, 周伟, 等. 草海湿地水化学特征及离子来源研究[J]. 贵州科学, 2020, 38(5): 68-70. |
[11] | 李智滔, 肖红伟, 伍作亭, 等. 基于水化学及氮氧同位素技术的硝酸盐来源解析: 以鄱阳湖湿地为例[J]. 中国环境科学, 2022, 42(9): 4315-4322. |
[12] | 满秀玲, 蔡体久. 公别拉河流域三类湿地水化学特征研究[J]. 应用生态学报, 2005, 16(7): 1335-1340. |
[13] | 孙荣卿, 董李勤, 张昆, 等. 四川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体氢氧同位素与水化学特征[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 46(2): 169-178. |
[14] | 杨富亿, 文波龙, 李晓宇, 等. 吉林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河流湿地的鱼类栖息地修复效果评价[J]. 湿地科学, 2024, 22(1): 1-15. |
[15] | 易雅宁, 孙晓懿, 王富强, 等. 三门峡库区湿地水化学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 人民黄河, 2021, 43(3): 90-96. |
[16] | 张雅, 刘力, 李朋, 等. 武汉市沉湖湿地水化学特征及成因[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23, 32(12): 2625-2637. |
[17] | 杜昊霖, 王莺, 王劲松, 等. 青藏高原典型流域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及其生态风险评价[J]. 环境科学, 2021, 42(9): 4422-4431. |
[18] | 尹礼唱, 王晓峰, 张琨, 等. 国家屏障区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J]. 地理研究, 2019, 38(9): 2162-2172. |
[19] | 吕晶花, 李聪, 杨志东, 等. 纳帕海高原湿地土壤微生物群落对土地利用方式改变的响应[J]. 土壤通报, 2023, 54(3): 682-694. |
[20] | 和建萍, 刘立涛. 纳帕海湿地生态系统功能与服务价值评估研究[J]. 环境科学导刊, 2012, 31(5): 5-9. |
[21] | 田昆, 陆梅, 常凤来, 等. 云南纳帕海岩溶湿地生态环境变化及驱动机制[J]. 湖泊科学, 2004, 16(1): 35-42. |
[22] | 刘攀, 陆梅, 李聪, 等. 纳帕海典型草甸群落土壤有机碳储量及碳组分变化特征[J].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23, 40(2): 274-284. |
[23] | 吕晶花, 赵旭燕, 陆梅, 等. 氮沉降下纳帕海草甸植被与土壤变化对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 2023, 34(6): 1525-1532. |
[24] | 王爽, 张中耀, 李珊, 等. 纳帕海高原湿地噬藻体psbA遗传多样性[J].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19, 38(1): 189-198. |
[25] | 陆梅, 孙向阳, 田昆, 等. 纳帕海高原湿地不同退化阶段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特征[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18, 40(3): 55-65. |
[26] | 马旭晨, 栗忠飞. 纳帕海湿地区草甸的植物盖度、生物量和叶面积指数[J]. 湿地科学, 2017, 15(1): 144-147. |
[27] | 肖德荣, 田昆, 袁华, 等. 滇西北高原典型退化湿地纳帕海植物群落景观多样性[J]. 生态学杂志, 2007, 26(8): 1171-1176. |
[28] | 孟子文, 肖琳娜, 雷宇, 等. 云南纳帕海湿地越冬斑头雁活动区[J]. 动物学杂志, 2022, 57(4): 554-563. |
[29] | 张昆, 田昆, 吕宪国, 等. 纳帕海湖滨草甸湿地土壤氮动态对水文周期变化的响应[J]. 环境科学, 2009, 30(8): 2216-2220. |
[30] | 赵书虹, 白梦. 云南省品牌旅游资源竞争力与旅游流耦合协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地理科学, 2020, 40(11): 1878-1888. |
[31] | 李杰, 胡金明, 董云霞, 等. 1994—2006年滇西北纳帕海流域及其湿地景观变化研究[J]. 山地学报, 2010, 28(2): 247-256. |
[32] | 王泉泉, 王行, 张卫国, 等. 滇西北高原湿地景观变化与人为、自然因子的相关性[J]. 生态学报, 2019, 39(2): 726-738. |
[33] | 陶兰初, 寸得欣, 涂春霖, 等. 珠江源块泽河流域地表水水化学特征及控制因素[J]. 环境科学, 2023, 44(11): 6025-6037. |
[34] | 涂春霖, 尹林虎, 和成忠, 等. 珠江源区小黄泥河流域地表水水化学组成特征及控制因素[J]. 环境科学, 2022, 43(4): 1885-1897. |
[35] | 陈率, 钟君, 李彩, 等. 西南不同岩性混合小流域化学风化特征[J]. 生态学杂志, 2020, 39(4): 1288-1299. |
[36] | 赵光帅, 苏春田, 黄奇波, 等. 湖南省新田县富锶岩溶水矿物饱和指数特征,Sr2+、$\mathrm{SO}_{4}^{2-}$来源及开发潜力[J]. 中国地质, 2024, 51(3): 1046-1058. |
[37] | 中国气象局, 2022年大气环境气象公报[R/OL]. (2023-07-07)[2024-04-01]. https://www.cma.gov.cn/zfxxgk/gknr/qxbg/202307/t20230707_5633816.html. |
[38] | 李邹, 杨向东, 柏志军, 等. 香格里拉区域大气本底站环境特征初探[J].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33(增刊1): 237-242. |
[39] | 杨丽娜, 贾德彬, 高瑞忠, 等. 闪电河流域“三水” 氢氧同位素特征及水体转换分析[J]. 环境科学, 2023, 44(7): 3855-3863. |
[40] | 汪少勇, 王巧丽, 吴锦奎, 等. 长江源区降水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及水汽来源[J]. 环境科学, 2019, 40(6): 2615-2623. |
[41] | 高宏斌, 李畅游, 孙标, 等. 呼伦湖流域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及其对水体蒸发的指示作用[J]. 湖泊科学, 2018, 30(1): 211-219. |
[42] | 沈业杰, 高磊, 彭新华. 基于氘盈余分析季节性降水对浅层地下水的补给: 以鹰潭孙家农田小流域为例[J]. 土壤, 2015, 47(2): 394-399. |
[43] | 王雨山, 尹德超, 王旭清, 等. 雄安新区白洋淀湿地地表水和地下水转化关系及其对芦苇分布的影响[J]. 中国地质, 2021, 48(5): 1368-1381. |
[44] | 李书鉴, 韩晓, 王文辉, 等. 无定河流域地表水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及控制因素[J]. 环境科学, 2022, 43(1): 220-229. |
[45] | 童辉, 高宗军, 高法生, 等. 沂河流域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水质评价[J]. 环境化学, 2021, 40(11): 3443-3454. |
[46] | 苏绘梦, 张发旺, 侯甦予, 等. 基于水化学与氢氧稳定同位素的平禹矿区沉降区地下水循环变化解析[J].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23, 50(5): 53-67. |
[47] | LONG X, SUN Z Y, ZHOU A G, et al. Hydrogeochemical and isotopic evidence for flow paths of Karst waters collected in the Heshang Cave, Central China[J].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2015, 26(1): 149-156. |
[48] | 张涛, 王明国, 张智印, 等. 然乌湖流域地表水水化学特征及控制因素[J]. 环境科学, 2020, 41(9): 4003-4010. |
[49] | 王琪, 于奭, 蒋萍萍, 等. 长江流域主要干/支流水化学特征及外源酸的影响[J]. 环境科学, 2021, 42(10): 4687-4697. |
[50] | 张连凯, 覃小群, 杨慧, 等. 珠江流域河流碳输出通量及变化特征[J]. 环境科学, 2013, 34(8): 3025-3034. |
[51] | 肖时珍, 熊康宁, 蓝家程, 等. 石漠化治理对岩溶地下水水化学和溶解无机碳稳定同位素的影响[J]. 环境科学, 2015, 36(5): 1590-1597. |
[52] | 覃小群, 蒋忠诚, 黄奇波, 等. 硫化物风化产酸对流域岩石风化和碳循环的影响: 以黄河支流三川河流域为例[J]. 第四纪研究, 2020, 40(4): 1070-1082. |
[53] | 鲁重生, 刘文波, 李志明, 等. 京津冀水源涵养区水化学环境分析: 以承德市兴隆县为例[J].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20, 47(6): 132-141. |
[54] | 孙厚云, 王晨昇, 卫晓锋, 等. 大兴安岭南段巴音高勒流域水化学特征及驱动因子[J]. 环境化学, 2020, 39(9): 2507-2519. |
[55] | 陶兰初, 邹祖建, 涂春霖, 等. 滇东富源地区岩溶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控制因素[J]. 地球与环境, 2024, 52(2): 253-265. |
[56] | 涂春霖, 寸得欣, 和成忠, 等. 贵州乌都河流域雨季河水水化学特征及其控制因素[J]. 环境科学, 2023, 44(10): 5498-5510. |
[57] | 余伟, 杨海全, 郭建阳, 等. 贵州草海水化学特征及离子来源分析[J]. 地球与环境, 2021, 49(1): 32-41. |
[58] | 赵海娟, 肖琼, 吴夏, 等. 人类活动对漓江地表水体水-岩作用的影响[J]. 环境科学, 2017, 38(10): 4108-4119. |
[59] | 金赞芳, 胡晶, 吴爱静, 等. 基于多同位素的不同土地利用区域水体硝酸盐源解析[J]. 环境科学, 2021, 42(4): 1696-1705. |
[60] | 刘旻慧, 秦红杰, 张志勇, 等. 不同污染负荷下浮水植物对水体营养盐的去除及生理响应[J]. 中国环境科学, 2017, 37(11): 4304-4311. |
[61] | 龚深, 巢传鑫, 邹冬生, 等. 人工湿地中植物对污染物去除机理研究进展[J]. 湿地科学, 2023, 21(6): 927-935. |
[62] | 马冰洁, 张全发, 李思悦. 中国跨境河流水化学特征及其控制因素[J]. 第四纪研究, 2023, 43(2): 425-438. |
[63] | 王美华. PCA-APCS-MLR和地统计学的典型农田土壤重金属来源解析[J]. 环境科学, 2023, 44(6): 3509-3519. |
[64] | 宋任彬, 何锋, 郭艳英, 等. 滇池水体pH值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初步分析[J]. 环境科学导刊, 2020, 39(2): 15-19. |
[65] | 安礼航, 刘敏超, 张建强, 等. 土壤中砷的来源及迁移释放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 土壤, 2020, 52(2): 234-246. |
[66] | 汪花, 刘秀明, 刘方, 等. 地质岩性对贵州省表生沉积物中砷的空间分布的制约[J]. 地球化学, 2019, 48(2): 114-125. |
[67] | 王劲峰, 徐成东. 地理探测器: 原理与展望[J]. 地理学报, 2017, 72(1): 116-134. |
[68] | 杨芬, 高柏, 葛勤, 等. 信江流域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形成机制[J].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21, 21(9): 3505-3512. |
[1] | 王婉丽, 段雅娟, 张薇, 朱喜, 马峰, 王贵玲. 基于管控单元的城市尺度浅层地热能开发控制因素及指引导则:以雄安新区起步区为例[J]. 地学前缘, 2024, 31(6): 158-172. |
[2] | 赵增锋, 王楚尤, 邱小琮, 周瑞娟, 杨强强, 赵睿智. 宁夏清水河流域地表水水化学特征及高氟水成因机制[J]. 地学前缘, 2024, 31(6): 462-473. |
[3] | 曹胜桃, 胡瑞忠, 周永章, 刘建中, 谭亲平, 高伟, 郑禄林, 郑禄璟, 宋威方. 基于大数据关联规则算法的卡林型金矿床元素富集规律及找矿方法研究[J]. 地学前缘, 2024, 31(4): 58-72. |
[4] | 朱茂林, 刘震, 刘惠民, 张鹏飞, 赵振. 东营凹陷北带基岩风化壳储层发育特征及控制因素[J]. 地学前缘, 2024, 31(3): 324-336. |
[5] | 谌宏伟, 杨瑶, 黄荷, 周慧, 彭向训, 于莎莎, 喻娓厚, 李正最, 王赵国. 基于氡同位素示踪的洞庭湖区枯水期湖水与地下水交互作用研究[J]. 地学前缘, 2024, 31(2): 423-434. |
[6] | 王宏语, 李瑞磊, 朱建峰, 张浩宇. 松辽盆地梨树断陷构造沉积学特征及发育机制[J]. 地学前缘, 2023, 30(4): 112-127. |
[7] | 张元福, 王敏, 张森, 孙世坦, 李鑫鑫, 袁晓冬, 黄云英, 张晓晗. 现代河流扇的全球分布、类型及控制因素[J]. 地学前缘, 2023, 30(4): 389-404. |
[8] | 邢世平, 郭华明, 吴萍, 胡学达, 赵振, 袁有靖. 化隆—循化盆地不同类型含水层组高氟地下水的分布及形成过程[J]. 地学前缘, 2022, 29(3): 115-128. |
[9] | 李海明, 李梦娣, 肖瀚, 刘学娜. 天津平原区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碳酸盐风化碳汇研究[J]. 地学前缘, 2022, 29(3): 167-178. |
[10] | 廖福, 罗新, 谢月清, 易立新, 李海龙, 王广才. 氡(222Rn)在地下水-地表水相互作用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 地学前缘, 2022, 29(3): 76-87. |
[11] | 林聪业, 孙占学, 高柏, 华恩祥, 张海阳, 杨芬, 高杨, 蒋文波, 姜心月. 拉萨地区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J]. 地学前缘, 2021, 28(5): 49-58. |
[12] | 张景涛, 史浙明, 王广才, 姜军, 杨炳超. 柴达木盆地大柴旦地区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演化规律[J]. 地学前缘, 2021, 28(4): 194-205. |
[13] | 王宏语, 张峰, 杨雄兵. 塞内加尔盆地北部次盆白垩系被动大陆边缘深海扇演化特征及主控因素[J]. 地学前缘, 2021, 28(2): 362-375. |
[14] | 戴蔓, 蒋小伟, 罗银飞, 张鸿, 雷玉德, 童珏. 地热水氢氧同位素控制因素识别与定量计算:以青海贵德盆地为例[J]. 地学前缘, 2021, 28(1): 420-427. |
[15] | 张琴, 朱筱敏, 毛凌, 孙祖宇, 周琛, 苏康, 杨立干. 苏北盆地金湖凹陷古近系戴南组孔隙演化及次生孔隙成因分析[J]. 地学前缘, 2021, 28(1): 190-201.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