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海相深层碳酸盐岩层系油气成藏机理与开发方法” 主题专辑
    特约主编致读者
    特约主编致读者
    马永生, 蔡勋育, 邱楠生, 李慧莉
    2023, 30(6): 0-00. 
    摘要 ( 50 )   PDF(170KB) ( 46 )  
    深层油气资源是近10年全球探明储量增长的主体,更深、更古老层系成为油气勘探的重要勘探领域。在我国碳酸盐岩油气勘探开发实践中,埋深4 500~6 000 m的地层为深层,埋深超过6 000 m的地层则为超深层。我国深层、超深层油气丰富,估算资源量达671亿吨油当量,占全国油气资源总量的34%,其资源探明程度低,是未来油气勘探开发的现实领域。以塔里木盆地为例,埋深在6 000至10 000 m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就分别约占其总量的83%和64%;并且已发现了世界陆上最深的商业开发油气田之一———顺北油气田。目前,超深井技术已全面进入8 000 m时代,2022年,中国石化在顺北油气田垂直深度超过8 000 m的井已达40余口,整体超10亿吨级资源阵地进一步落实。但是,在埋深超9 000 m的特深层,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理论认识和钻探技术还不成熟,油气勘探家们正在积极攻关探索。该领域面临着资源禀赋差异大、有效储层与目标识别难,以及超高温超高压复杂地层条件下的钻井工程、储层有效改造和油气藏高效开发等一系列理论技术难题。
    国家“万人计划”马永生科学家工作室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石化企业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项目“海相深层油气富集机理与关键工程技术基础研究(编号U19B6003)”中,专设“海相深层碳酸盐岩层系油气成藏机理与开发方法”课题,3年来,结合深层超深层海相碳酸盐岩勘探开发中的实际问题,开展成烃、成储、成藏、油气富集和油气藏开发等机理研究,形成了阶段性新认识,本次特择取课题部分基础理论和技术研究新进展,以飨读者。
    本专辑共27篇文章,分4个栏目,分别为“海相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储层形成环境、发育机理和成因模式”、“深层超深层海相层系烃源岩发育、生烃和油气地球化学”、“海相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油气动态成藏和聚集”和“海相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油气藏开采数值模拟”。
    “海相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储层形成环境、发育机理和成因模式”栏目共有11篇文章。以四川和塔里木盆地海相深层超深层近期勘探实践中揭示的新类型优质储层为研究对象,重点讨论了断裂与溶蚀双因素控制的储层、含膏岩层系白云岩储层和古老微生物岩储层发育的沉积环境、构造条件、成岩改造和储集空间保持的过程与机理,这些研究新认识进一步创新并丰富了基于普光深层碳酸盐岩孔隙性优质储层发育机理的“三元控储理论”,对向万米特深层领域勘探进军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深层超深层海相层系烃源岩发育、生烃和油气地球化学特征及示踪”栏目共有7篇文章,以中西部深层超深层海相层系烃源岩形成环境、生烃演化过程、油气地化特征及示踪为研究重点,进一步研究深化了深层超深层海相层系优质烃源岩发育的地质模型、盆地间多期生排烃过程差异特征的认识,进一步明确了近期已发现的深层超深层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藏油气的主要来源。这些研究新认识对于扩大探索深层超深层海相新层系新领域油气资源潜力有重要意义。
    “海相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油气动态成藏和聚集”栏目共有6篇文章。以近期四川和塔里木海相深层超深层新发现的典型碳酸盐岩油气藏为研究重点,讨论了叠合盆地油气动态成藏富集过程、油气相态转化过程和油气分布特点。这些研究新认识对深入开展深层超深层海相碳酸盐岩领域油气勘探选区评价、勘探目标优选具有重要的实际指导意义。
    “海相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油气藏开采数值模拟”栏目共有3篇文章,主要研究了普光高酸性气田和塔河与顺北岩溶、断控型油气藏海相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两类代表性油气藏开发过程中的重点问题———相控酸性天然气藏水侵和缝洞型油气藏开采过程中应力敏感问题,开展了开采机理、数值模拟方法及应用研究,对指导普光元坝酸性气藏开发和塔河顺北缝洞型油气藏开发具有实际价值。
    本专辑所反映的研究进展是企业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项目和课题开展以来相关研究人员辛勤努力的成果,也凝结了油气田勘探开发生产一线广大科研、生产人员的心血,在此感谢所有作者、参研人员及中国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中国石化勘探分公司、中国石化中原油田分公司、中国石化西南油气田分公司相关人员付出的努力,也感谢所有审稿专家提出的中肯建议和修改意见,感谢编辑部同志在本专辑出版中付出的辛勤劳动。希望本专辑能够为海相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油气大发现提供新的借鉴和启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储层形成环境、发育机理和成因模式
    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储层发育机理新认识与特深层油气勘探方向
    马永生, 蔡勋育, 李慧莉, 朱东亚, 张军涛, 杨敏, 段金宝, 邓尚, 尤东华, 武重阳, 陈森然
    2023, 30(6): 1-13. 
    DOI: 10.13745/j.esf.sf.2023.2.35

    摘要 ( 741 )   HTML ( 34 )   PDF(11552KB) ( 288 )  

    在深层碳酸盐岩层系中,已陆续发现了塔河、普光、元坝、安岳等一系列大型油气田,并形成了碳酸盐岩“三元控储”等成储理论认识。近年来,四川和塔里木盆地相继在超过7 000 m甚至8 000 m的超深层中发现了优质碳酸盐岩储层。深层储层类型更加多样,控储因素中,相带、流体、压力和断裂,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内涵更为丰富。结合近期大量新的超深钻探资料,持续开展了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成储机理的研究。通过塔里木盆地塔河-顺北地区奥陶系和四川盆地二叠系栖霞组、茅口组的深化研究,进一步揭示了构造破裂和多类型流体耦合改造储集体的成储机制;通过上震旦统四川盆地灯影组和塔里木盆地奇格布拉克组的系统分析,揭示了新元古代“白云石海”沉积环境、早期溶蚀和早期油气充注在成储与孔隙保持中的关键作用;通过开展含膏岩层系白云岩成储的物理模拟实验,揭示了膏盐岩封盖及超压、较为封闭的环境下,白云石重结晶作用显著改善了储集物性。深层-超深层储层发育机理新认识丰富了“三元控储”理论,有效引领了超深层,乃至特深层的油气勘探。断控和断-溶双控储集体、古老微生物丘滩相白云岩储层,尤其是寒武系厚层膏盐岩之下的微生物丘滩相白云岩储层,在中西部叠合盆地海相碳酸盐岩层系中广泛分布,有望成为万米特深层钻探的主要对象。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二段葡萄-花边结构成因及其对储层控制作用
    鲁鹏达, 李泽奇, 田腾振, 吴娟, 孙玮, 乔占峰, 王永生, 刘树根, 邓宾
    2023, 30(6): 14-31. 
    DOI: 10.13745/j.esf.sf.2023.2.15

    摘要 ( 611 )   HTML ( 14 )   PDF(20603KB) ( 117 )  

    葡萄-花边结构是全球震旦系灯影组二段中发育的一种独特标志性沉积构造,其成因机制与沉积模式具广泛争议。四川盆地灯二段宏观-微观岩石学特征以及地球化学等研究表明:(1)四川盆地灯二段葡萄-花边结构是震旦纪“文石-白云石海”环境准同生期高频海平面波动下岩溶作用的产物,微生物岩在岩溶空间规模的非均质性最终决定着葡萄-花边结构形态分异特征,即形成不同形态的纤维状胶结物(FSD+FFD或FSD+RFD)。(2)葡萄状结构和花边状结构发育丰度与微生物岩组构(MM)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其中葡萄状结构主要由束状正延性白云石(FSD)及束状负延性白云石(FFD)组成,通常发育在四级旋回基准面底部的颗粒白云岩和顶部的凝块石白云岩层段;花边状结构由束状正延性白云石和放射状负延性白云石(RFD)组成,主要发育在以四级旋回基准面中部的纹层-叠层石白云岩层段。因此,灯二段微生物岩组构纵向上多旋回特征和间歇性大气淡水溶蚀作用,共同形成了灯二段葡萄-花边优质白云岩储层的多级、立体结构。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川东北地区灯四段储层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
    李毕松, 金民东, 朱祥, 代林呈, 杨毅
    2023, 30(6): 32-44. 
    DOI: 10.13745/j.esf.sf.2023.2.16

    摘要 ( 574 )   HTML ( 10 )   PDF(9996KB) ( 108 )  

    本文以四川盆地川东北地区灯四段储层为研究对象,基于区内丰富的野外露头和钻井取心资料,结合扫描电镜、阴极发光和地化分析等测试手段,对灯四段储层成岩作用、成岩演化序列和储层孔隙演化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灯四段碳酸盐岩储层在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过程中广泛地受到孔隙流体和成岩变化的影响,依序经历海底胶结作用、同生-准同生大气淡水溶蚀作用、早成岩期相控岩溶作用、浅埋藏期胶结充填作用、中-深埋藏期溶蚀作用、重结晶作用和构造破裂作用等。其中,由于复杂的成岩流体影响,主要的胶结充填作用表现为五期白云石充填和两期与火山-热液活动相关的硅质充填,对储层破坏最为严重。而早成岩期相控岩溶作用则是灯四段储层形成的最关键建设性成岩作用,与典型表生岩溶作用表现出明显的差别。川东北地区灯四段储层在这些成岩作用的动态叠加中,最终形成现今的储集面貌。研究结果可为寻找区域优质储层提供更科学的地质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川东南中二叠统茅口组白云岩特征与成因机理
    韩月卿, 张军涛, 潘磊, 李慧莉, 刘光祥, 李让彬, 武重阳, 郝运轻, 何治亮, 黄振凯
    2023, 30(6): 45-56. 
    DOI: 10.13745/j.esf.sf.2023.2.19

    摘要 ( 596 )   HTML ( 11 )   PDF(12971KB) ( 144 )  

    近期川东南多口钻井在中二叠统茅口组白云岩储层获得了油气突破,但具有很强的非均质性,白云岩化机理不明确,难以预测优质白云岩储层的展布规律。本次研究基于区域地质背景和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热事件,通过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等综合分析,系统总结了不同类型白云岩的特征及成因机理。研究认为:川东南茅口组白云岩以细-中晶白云岩为主,泥-粉晶白云岩和白云石胶结物次之;綦江地区主要发育层状细-中晶白云岩,白云石呈自形-半自形晶,多具有雾心亮边结构和明显的颗粒幻影,阴极发光下晶体内部呈棕色-红色,由内向外过渡为暗红色,细-中晶白云石的δ18OV-PDBδ13CV-PDB87Sr/86Sr值均表明白云岩化流体主要为海水,白云石可能为浅埋藏期中等盐度回流渗透白云岩化作用生成,后期经历重结晶或海源流体的热调整改造;泰来地区主要发育斑块状泥-粉晶、细-中晶白云岩以及裂缝内充填的白云石胶结物,原始岩石较致密,晶粒结构不明显,白云石胶结物以具波状消光的鞍形白云石为主,阴极发光下可见多期环带状特征,δ18OV-PDBδ13CV-PDB87Sr/86Sr值表明泥-粉晶、细-中晶白云岩主要形成于浅埋藏期海水环境,后期经历了来自或穿碎屑岩层热流体的直接影响,在裂缝内沉淀白云石胶结物及方解石。总体而言,准同生期溶蚀作用、浅埋藏期白云岩化作用、热流体调整改造作用和岩溶作用是控制川东南地区茅口组储层的关键因素,其中浅埋藏期回流渗透白云岩化作用是该区白云岩的主要成因。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川东涪陵地区15号走滑断裂带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及演化过程研究
    段金宝, 潘磊, 石司宇, 姜振学, 李平平, 邹玉涛, 张文睿
    2023, 30(6): 57-68. 
    DOI: 10.13745/j.esf.sf.2023.2.18

    摘要 ( 595 )   HTML ( 8 )   PDF(20134KB) ( 153 )  

    四川盆地中部及北部发育多条北西向隐伏走滑断裂带,近年的油气勘探实践逐渐揭示出走滑断裂带对海相碳酸盐岩储层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为进一步深化对此类断层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及演化过程的研究,本文以川东涪陵地区15号走滑断裂带为例,基于最新处理的三维地震资料,分析不同构造层的变形特征及断裂-构造样式。基于断裂带两侧地层厚度变化规律及时间切片技术分析走滑作用方向、厘定走滑位移量,最终联系构造变形事件阐述隐伏走滑断裂带演化过程。研究表明:15号走滑断裂带在基底-寒武系盐下构造层主要为近于直立的单条断裂,平面上呈线状展布;在中下寒武统—奥陶系构造层表现为弱压扭性质,分支断裂在顶部发育,压隆段宽度较窄;志留系—下三叠统盐下构造层分支断裂最为发育,表现出正、负花状构造样式,平面上为雁列式展布。根据运动学分析结果,走滑断裂带经历了加里东中晚期右行走滑、海西晚期同沉积活动及晚燕山—早喜山期左行走滑3个主要的演化阶段。研究成果对深化川东涪陵地区走滑断裂带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同时可为四川盆地范围内走滑断裂带发育区储层影响因素及油气成藏条件等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里木盆地阿-满过渡带北部深循环岩溶作用的范围与机制
    尤东华, 彭守涛, 何治亮, 刘永立, 韩俊, 肖重阳, 李映涛
    2023, 30(6): 69-79. 
    DOI: 10.13745/j.esf.sf.2023.2.29

    摘要 ( 563 )   HTML ( 9 )   PDF(14958KB) ( 123 )  

    塔里木盆地阿-满过渡带是断控规模储集体发育的重要领域,断裂带内的流体事件是研究对象之一。通过对塔深6、跃进1-1x、顺北1-3x与顺北蓬1井地质与地球化学的综合分析,进一步阐述了深循环岩溶作用的范围与机制。塔深6井蓬莱坝组细晶白云岩经过去白云石化作用形成的“次生”灰岩、云质灰岩与巨晶方解石胶结物具有典型贫13C、贫18O特征,证实沙雅隆起岩溶流体作用在纵向上可达约1 200 m的深度(距$\mathrm{T}_{7}^{4}$不整合面)。跃进1-1x井发育4层洞穴并被泥质粉砂岩和粉砂质泥岩充填,具有褐铁矿等特征矿物,指示侧向岩溶流体的存在及较弱的水动力条件。顺北1-3x井3层洞穴内具有泥质充填物及火山岩岩屑,其方解石与褐铁矿的次生充填结构特征揭示地下暗河的搬运沉积作用。跃进1-1x井距桑塔木组剥蚀线附近塔深3井约76 km,顺北1-3x井与塔深3井的直线距离达90 km,表明岩溶流体在侧向上长距离迁移。顺北蓬1井鹰山组白云岩储层具有断裂-流体改造特征且自下而上储集性能连续性变差。白云岩中次生巨晶方解石胶结物呈明显的贫13C、贫18O与富87Sr特征,与塔河地区岩溶成因方解石具有强烈的可对比性,揭示其可能来源于深循环岩溶流体自下而上的侵入。深循环流体作用地质模式及顺北鹰1井鹰山组中次火山岩的存在表明流体迁移的驱动力可能来源于地层增温和/或地质热事件。岩溶流体深循环过程中的水-岩相互作用在一定条件下有利于阿-满过渡带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储层的发育。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深层致密碳酸盐岩走滑断裂带核带结构与断控储集体簇状发育模式:以塔里木盆地顺北4号断裂带为例
    李映涛, 邓尚, 张继标, 林会喜, 刘雨晴, 邱华标, 黄诚, 刘大卫, 姚怿立
    2023, 30(6): 80-94. 
    DOI: 10.13745/j.esf.sf.2023.2.32

    摘要 ( 570 )   HTML ( 6 )   PDF(15402KB) ( 108 )  

    综合利用地震属性、常规/成像测井、取心标定以及生产动态资料,通过对顺北4号断裂带内部核带结构综合厘定与统计分析,开展走滑断裂断控型储层发育特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走滑断裂带核带结构决定了主要储层类型,分段构造样式控制了核带结构及其对应优势缝洞的发育部位。断裂带内部并非“连片”发育均质储集体,在单个断面的控制范围内,角砾带与裂缝带通常呈组系展布,规模储层之间夹持致密的基岩,整体构成簇状发育特征。不同类型分段内部,断面控制的核带结构也有各自的特点。压隆段活动强度大,内部钻井揭示的角砾带和裂缝带从数量和宽度上均具有明显优势,呈现出“多破碎带+多裂缝带”的特征。拉分段核带结构多发育在边界断面附近,内部核带结构欠发育,活动强度仅次于压隆段。平移段活动强度为3类分段中最弱,核带结构规模相对最小,单断面控制的裂缝带个数最少且间距最大。为了最大限度地动用有效储层以获得更高的单井产能,应根据不同分段类型各自核带结构的发育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井轨迹,确保尽可能多地钻揭断裂带内部核带结构。结合单井单位压降产能分析表明,储集体规模并非控制单井产能的唯一因素,不同性质分段的储集体连通性可能是控制单井产能的另一个关键因素。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里木盆地顺北及邻区走滑断裂体系差异发育特征及成因机制探讨
    刘雨晴, 邓尚, 张继标, 邱华标, 韩俊, 何松高
    2023, 30(6): 95-109. 
    DOI: 10.13745/j.esf.sf.2023.2.31

    摘要 ( 581 )   HTML ( 2 )   PDF(18245KB) ( 128 )  

    塔里木克拉通盆地内部走滑断裂体系滑移距小、变形弱、埋深大,其成因机制一直以来是构造领域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基于高密度三维地震新资料,开展了顺北及邻区系统编图和走滑断裂精细解析工作,对比解剖和明确了顺北东区和顺北西区走滑断裂体系的差异发育特征及活动规律,并探讨了其成因机制。结果表明:顺北东区发育约NE30°走向近平行主次级走滑断裂体系,深部主干走滑断裂变形强于次级走滑断裂且自西向东挤压程度增强,上覆雁列断层活动整体呈现自西向东增强的变化;顺北西区走滑断裂体系南北差异明显,北部以一组由塔北隆起向南延伸减弱的NW向断裂体系发育为主,南部以一组数量多、密度大、多期活动的约NE15°走向断裂发育为主。顺北地区走滑断裂体系“南北分区展布、东西差异活动、多段拼接生长”的发育特征,揭示其由多套形成于不同区域应力场下的走滑断裂体系分区差异展布并向腹部延伸对接而成,推测这与晚奥陶世盆缘受到多方向挤压的构造事件有关。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北京西山下苇甸中上寒武统风暴沉积特征及模式
    吴淳, 刘航宇, 芦飞凡, 刘波, 石开波, 何卿
    2023, 30(6): 110-124. 
    DOI: 10.13745/j.esf.sf.2023.2.17

    摘要 ( 564 )   HTML ( 5 )   PDF(25345KB) ( 123 )  

    通过对北京西山下苇甸剖面中典型风暴成因竹叶状灰岩的野外实测和镜下薄片分析,明确了59套风暴沉积特征,确定了风暴沉积序列并建立了陆表海风暴作用沉积模式,主要取得如下认识:(1)北京西山下苇甸寒武系共有泥晶灰岩相、含砾屑泥晶灰岩相、颗粒泥晶灰岩相和泥晶颗粒灰岩相4种岩相类型。(2)鲕粒灰岩-砾屑灰岩型序列发育原地型风暴岩,泥岩和粉砂岩-砾屑灰岩型序列发育近源型风暴岩,泥晶灰岩-砾屑灰岩型序列发育远源型风暴岩。(3)原地型风暴岩发育侵蚀面,砾屑含量高,长短轴比大;近源型风暴岩砾屑定向性好,可见递变层理;远源型风暴岩基质含量高。(4)竹叶状灰岩沉积在陆表海背景下的潮下带,原地型、近源型和远源型风暴岩沉积范围以正常浪基面和风暴浪基面为界,距风暴中心距离和搬运距离依次增加。本次研究不仅补充了下苇甸寒武系的风暴沉积记录,而且为该时期的古环境研究提供了证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河油田层控岩溶型储集体发育特征及典型岩溶模式探讨
    金燕林, 张慧涛, 刘遥, 吉玉雯
    2023, 30(6): 125-134. 
    DOI: 10.13745/j.esf.sf.2023.2.33

    摘要 ( 558 )   HTML ( 4 )   PDF(15983KB) ( 87 )  

    塔河油田开发实践揭示储集体空间连通程度决定了油井产能。识别、描述顺层岩溶储集体的发育特征,阐述该类岩溶垂向分带性和岩溶机制对于塔河全区油气勘探开发意义重大。本文基于野外露头、岩心/岩石薄片、钻/测井和三维地震等资料,以岩溶水循环理论为指导,结合地震属性提取技术,初步将塔河地区层控岩溶定义为受有利相带、初始层、次级界面和层内断裂等几个因素单独或者联合控制,形成了一套呈层状展布且岩性、物性以及油气生产等方面均有别于上下地层的储集体的一种溶蚀作用。明确了层序界面、断裂和沉积环境共同作用控制了层控岩溶型储集体的发育,并总结了岩溶峡谷区向斜汇流型和局部宽缓平台区单支水系渗流型两种岩溶模式。这两类模式体现了塔河油田不同构造背景、水系条件和断裂规模等储层控制因素的差异性,对于合理辨析层控岩溶在储层形成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至关重要。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里木盆地台盆区超深层热演化及对储层的影响
    李丹, 常健, 邱楠生, 熊昱杰
    2023, 30(6): 135-149. 
    DOI: 10.13745/j.esf.sf.2023.2.25

    摘要 ( 574 )   HTML ( 6 )   PDF(4440KB) ( 128 )  

    温度场是制约有效储层发育的关键因素之一,然而关于塔里木盆地超深层储层热演化及其对储层有效性的影响研究还很少。本文选取塔里木盆地台盆区近几年新钻井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测等效镜质体反射率参数热史模拟揭示了台盆区显生宙时期以来的古热流演化史。台盆区大地热流从早古生代的45~65 mW/m2逐渐降至现今的32~45 mW/m2,仅局部地区在早二叠世受岩浆活动影响出现短暂的热流高峰,为46~62 mW/m2。在此基础上,结合沉积埋藏史明确了超深层碳酸盐岩储层古温度史和关键变革时期古温度平面分布特征,并对比分析了不同构造单元碳酸盐岩储层温度场差异演化特征及主控因素。奥陶系储层受控于大地热流和地层埋深影响,经历了早期缓慢升温和晚期快速升温的过程,除局部地区在早二叠世存在高异常外,塔里木盆地奥陶系储层在关键构造时期均表现出由中部向南北两侧降温的平面展布特征,与现今油气相态特征匹配。通过建立温度场与储层孔隙演化模式,深入讨论了台盆区有效储层发育的温度场条件。超深层碳酸盐岩储层的溶蚀-沉淀作用和油气相态与温压密切相关,温度不仅可以通过改善储层物性间接为油气充注提供储集空间,而且长期低温高压背景有利于液态烃的保存。本研究有助于厘清塔里木盆地台盆区超深层碳酸盐岩储层的热演化过程,并通过探讨对储层有效性的影响为下一步油气勘探提供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深层-超深层海相层系烃源岩发育、生烃演化和油气地球化学特征及示踪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玉尔吐斯组黑色岩系沉积环境演化及其对有机质富集的控制作用
    陈践发, 许锦, 王杰, 刘鹏, 陈斐然, 黎茂稳
    2023, 30(6): 150-161. 
    DOI: 10.13745/j.esf.sf.2023.2.12

    摘要 ( 839 )   HTML ( 9 )   PDF(7394KB) ( 125 )  

    通过对塔里木盆地西北缘下寒武统玉尔吐斯组沉积地层特征及地球化学分析,研究了玉尔吐斯组沉积时期水体氧化-还原环境及初级生产力的变化特征,探讨了玉尔吐斯组黑色岩系有机质富集机制及烃源岩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塔里木盆地西北缘玉尔吐斯组可分为5段:底部黑色含磷硅质岩段,下部黑色泥岩段,中部灰色白云岩段,上部黑色页岩与灰色微晶灰岩互层段,顶部浅灰色粉晶白云岩段。它们构成一个完整的海侵-海退沉积旋回。氧化-还原指标及热液示踪参数显示玉尔吐斯组黑色岩系不同层段的形成环境存在差异:底部硅质岩形成于缺氧环境,热液活动显著;下部黑色泥岩形成于强缺氧硫化环境,热液活动较强;上部黑色页岩形成于贫氧-氧化环境,热液活动较弱。综合研究表明:玉尔吐斯组黑色岩系沉积时期,水体先变深后变浅,氧逸度先降低后升高,古生产力逐渐减弱,在缺氧的水体条件和热液作用主导的高生产力综合控制下形成了以玉尔吐斯组下部黑色泥岩为代表的优质烃源岩。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川西南地区下寒武统细粒沉积岩高精度层序地层特征及其充填演化模式
    袁钰轩, 李一凡, 樊太亮, 杜伟, 陈格格, 张坦, 匡明志, 刘旺威
    2023, 30(6): 162-180. 
    DOI: 10.13745/j.esf.sf.2023.2.34

    摘要 ( 725 )   HTML ( 5 )   PDF(31791KB) ( 111 )  

    上扬子地区下寒武统页岩展现出了良好的页岩气勘探前景,是中国乃至全球开展古老层系海相页岩气勘探研究的重要领域。利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方法在海相细粒沉积岩中建立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对川西南地区下寒武统进行层序划分与对比,可有效预测富有机质发育层段,指导非常规油气勘探。本文以川西南地区下寒武统麦地坪组-筇竹寺组细粒沉积岩为研究对象,选取金石103井,通过岩心精细描述和高精度薄片分析,将麦地坪组-筇竹寺组划分为磷质岩、弱纹层硅质泥岩、硅质粉砂质泥岩、变形层理泥质粉砂岩、块状硅质粉砂岩、暗纹层粉砂质泥岩、透镜状粒序泥质粉砂岩、波状纹层泥质粉砂岩、贫纹层粉砂质泥岩、富纹层泥质粉砂岩和钙质胶结硅质粉砂岩等11种岩相类型,并以此为基础识别了混积潮坪、泥质深水陆棚、砂泥质深水陆棚、泥质浅水陆棚和砂泥质浅水陆棚5类沉积相;通过岩心精细观察,识别出了3个三级层序界面,包括震旦系-寒武系不整合面SB1、麦地坪组-筇竹寺组岩性突变面SB2和岩性组合转换面SB3。根据岩相叠加样式及沉积构造定量统计,在麦地坪组-筇竹寺组中划分了35个准层序、14个准层序组,总结了由潮汐流控主导的“磷质颗粒灰岩+磷质-钙质砂岩+钙质-磷质泥质粉砂岩”(HST1准层序单元)、受重力流和底流协同作用的“钙质胶结粉砂岩+块状粉砂岩/变形层理泥质粉砂岩+暗纹层粉砂质泥岩”(HST2准层序单元)、受风暴浪作用为主导底流作用协同影响的“透镜状粒序泥质粉砂岩/波状纹层泥质粉砂岩/变形层理泥质粉砂岩+暗纹层粉砂质泥岩”(TST3准层序单元)和受波浪与重力流共同影响的“钙质胶结粉砂岩+富纹层状泥质粉砂岩+贫纹层状粉砂质泥岩”(HST3准层序单元)等4类典型准层序叠加样式,识别了6个体系域,划分出3个完整的三级层序单元。结合沉积相和层序特征,建立了麦地坪组-筇竹寺组“混积陆棚—深水陆棚—浅水陆棚”的演化过程。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鄂西-黔东北地区早寒武世有机质富集机理对比研究
    张力钰, 陈强路, 黎茂稳, 袁坤, 马晓潇, 席斌斌, 岳勇, 黄泰誉
    2023, 30(6): 181-198. 
    DOI: 10.13745/j.esf.sf.2023.2.11

    摘要 ( 595 )   HTML ( 4 )   PDF(9408KB) ( 108 )  

    寒武纪早期地球环境和生物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中上扬子广泛发育的富有机质沉积是重要的烃源岩。了解这套烃源岩的形成与古地理背景、古气候和古海洋之间的耦合关系,明确不同沉积环境有机质富集机理的差异有助于我们认识环境与资源的内在联系,为资源潜力分析提供地质依据。本研究以鄂西-黔东北地区早寒武世沉积剖面为研究对象,通过岩石学、有机地球化学(岩石热解、干酪根碳同位素和总有机碳)和无机地球化学(主量、微量元素和全岩矿物X衍射)方法,识别了烃源岩特征,对比分析了内陆架盆地(或台盆相)和斜坡相有机质富集的主控因素。结果显示,研究区早寒武世有机质已高过成熟,干酪根类型以Ⅰ型为主。内陆架盆地/台盆相的鸭子口剖面Al含量,Ba、Cu、Zn和Ni等营养元素含量,以及黏土含量在有机质富集段无明显变化;Mo、U和V等氧化还原敏感元素和TOC含量在水井沱组下段较高,向上逐渐减小;Th/U值和V/(V+Ni)值分别均小于2和大于0.54,指示水井沱组下段持续缺氧。斜坡相ZK513井Al含量和黏土含量在有机质富集段无明显变化;Ba、Cu、Zn和Ni等营养元素,Mo、U和V等氧化还原敏感元素以及TOC含量的变化趋势耦合,在牛蹄塘组、九门冲组上段分别有明显和略微增大,表明初级生产力增大和水体缺氧硫化。Th/U值和V/(V+Ni)值显示牛蹄塘组缺氧硫化,九门冲组上段整体缺氧。结合古地理背景以及前人的研究认识,认为斜坡相的ZK513井有机质富集的主控因素是较高的生产力和有利保存条件,即上升洋流带来的营养元素促进了初级生产力,形成大量有机质并引发后续的细菌硫酸盐还原作用(BSR)和海水缺氧硫化;内陆架盆地/台盆相的鸭子口剖面初级生产力未明显增强,有机质富集主要受保存条件控制。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中西部盆地深层-超深层烃源岩热演化研究
    邱楠生, 常健, 冯乾乾, 曾帅, 刘效妤, 李慧莉, 马安来
    2023, 30(6): 199-212. 
    DOI: 10.13745/j.esf.sf.2023.2.37

    摘要 ( 610 )   HTML ( 6 )   PDF(9325KB) ( 152 )  

    我国中西部盆地深层、超深层油气相态、分布深度和油气贫富差异大,盆地温度场是制约油气成藏及烃源岩成熟演化的关键要素。本文以塔里木盆地和四川盆地寒武系为研究对象,系统解析盆地古、今温度场特征,明确寒武系烃源岩热演化及其差异性,探讨热演化对油气生成及油气相态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塔里木盆地和四川盆地现今平均热流为(42.5±7.6)和(53.8±7.6) mW/m2,反映了“冷盆”和“温盆”特征。塔里木盆地热流自早寒武世以来呈下降趋势,早二叠世受岩浆活动的影响,出现短暂的峰值。四川盆地寒武纪至早二叠世为稳定低热流,早二叠世末受峨眉山地幔柱热效应的深刻影响,热流快速上升,晚二叠世以来热流下降。由于四川盆地的热状况一直高于塔里木盆地,同时受二叠纪岩浆活动的差异影响,盆地寒武系烃源岩成熟演化、油气生成和相态存在差异。塔里木盆地寒武系烃源岩的热演化具有3种类型:(1)古生代迅速成熟演化定型;(2)早古生代快速演化-后期持续演化型;(3)早古生代和中生代快速演化型。四川盆地寒武系烃源岩的热演化具有3种类型:(1)持续演化型;(2)加里东期热演化停滞-中生代持续演化型;(3)加里东期和印支期热演化停滞-后期持续演化型。极低的地热背景使得塔里木盆地深层-超深层仍存在液态烃保存的有利温度条件。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北及周缘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烃源岩生-残-排烃特征
    庞宏, 庞雄奇, 吴松, 陈君青, 胡涛, 姜福杰, 陈冬霞
    2023, 30(6): 213-231. 
    DOI: 10.13745/j.esf.sf.2023.2.24

    摘要 ( 575 )   HTML ( 2 )   PDF(10008KB) ( 60 )  

    塔里木盆地塔北及周缘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作为有效烃源岩已成为学者们的共识,然而,对碳酸盐岩烃源岩生、残、排烃特征及贡献研究相对较为薄弱。本文通过研究区21口井测井、热模拟参数等数据分析,应用地质地球化学统计分析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生-残-排烃特征,并阐明了不同演化阶段排烃相态特征和排烃量贡献。结果表明:奥陶系碳酸盐岩烃源岩生烃中心位于顺托果勒-顺南缓坡,烃源岩以水溶相、油溶相、扩散相和游离相多种相态的综合排烃,不同相态排烃比例分别为6.5%、0.4%、9.8%和83.3%。结合研究区优势运移通道及优质储层分布区域,顺托果勒低隆起-顺南缓坡断裂展布区以及沙西凸起南部-顺北缓坡带等地区可作为下一步的重点勘探地区。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里木台盆区下古生界天然气甲烷氢同位素组成特征及地质意义
    陈泽亚, 陈践发, 黎茂稳, 付娆, 师肖飞, 徐学敏, 伍建军
    2023, 30(6): 232-246. 
    DOI: 10.13745/j.esf.sf.2023.2.14

    摘要 ( 555 )   HTML ( 1 )   PDF(5740KB) ( 77 )  

    塔里木台盆区下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地层是我国深层油气勘探的热点领域,但深层-超深层天然气的成因来源判识及成藏过程分析至今仍是天然气地球科学的难点问题。本次研究对塔里木台盆区下古生界天然气的组分及同位素组成进行了测定,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及地质条件,认为甲烷氢同位素组成(δ2H1)是研究区更可信的成熟度评价指标,并建立了利用δ2H1值、烷烃气碳同位素值及干燥系数讨论天然气成因来源、生气机理及次生作用的新模式。研究表明:塔里木台盆区下古生界富集了由不同热演化程度、不同成因类型和不同地球化学组成特征的烃源岩生成的天然气,且大部分天然气藏来源于相对开放的生烃系统的贡献,原油裂解气的贡献相对较低,但受控于碳酸盐岩储层和疏导体系发育的强非均质性,也有部分天然气藏来源于相对封闭的生烃环境且具有较高的原油裂解气的贡献。这些成因来源复杂多样的天然气在运聚成藏过程中还发生了以混合和氧化蚀变为主的次生改造作用。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顺北地区四号断裂带奥陶系超深层油气地球化学特征与相态差异性成因
    马安来, 漆立新
    2023, 30(6): 247-262. 
    DOI: 10.13745/j.esf.sf.2023.2.21

    摘要 ( 575 )   HTML ( 1 )   PDF(4742KB) ( 60 )  

    顺北地区4号断裂带奥陶系油气藏相态复杂,自NE向SW,油气藏相态的变化情况是挥发油藏—低气油比凝析气藏—高气油比凝析气藏—中等气油比凝析气藏。使用地球化学分析方法研究了顺北4号断裂带油气藏的地球化学特征,分析了相态差异性的成因。4号断裂带原油生标含量低甚至缺失,原油生源与1号断裂带原油生源相同。4号断裂带原油成熟度高于1号断裂带原油,等效反射率为1.14%~1.60%。4号断裂带天然气干燥系数由NE向SW 方向渐进增大,天然气成熟度为1.30%~1.70%。天然气中H2S、CO2含量由NE向SW方向呈现增加的趋势。全油色谱正构烷烃摩尔分数对数与正构烷烃碳数的关系表明,4号断裂带原油未遭受蒸发分馏作用;4号带原油金刚烷含量分布范围为27.26~523.31 μg/g,原油裂解作用程度为20.5%~95.8%,裂解程度较1号断裂带原油裂解作用高;SB4、SB41X-C和SB42X井原油硫代金刚烷含量为33.76~76.92 μg/g,表明这些油气藏发生了硫酸盐热化学还原(TSR)作用。顺北4号断裂带奥陶系油气藏相态变化与两个因素有关:一是4号断裂带地温梯度呈现两侧略低、中部较高的特点,这使得中部烃源岩生成的油气成熟度较高,中部油气藏原油裂解作用较强;二是中部及SW部油气藏发生了TSR作用,这导致油气藏中CO2、H2S和GOR(气油比)增加。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海相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油气动态成藏和聚集
    川东南平桥地区寒武系洗象池群多元复合成藏过程及其勘探启示
    高键, 李慧莉, 何治亮, 蔡勋育, 李双建, 刘光祥, 袁玉松, 林娟华, 李智
    2023, 30(6): 263-276. 
    DOI: 10.13745/j.esf.sf.2023.2.20

    摘要 ( 565 )   HTML ( 3 )   PDF(10309KB) ( 62 )  

    深层海相碳酸盐岩油气成藏普遍具有多源多期的特征,复杂成藏过程的准确剖析对油气的高效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了确定川东南平桥地区寒武系洗象池群油气成藏过程,针对多期次储层孔洞缝充填物,开展了阴极发光、元素和同位素、流体包裹体捕获古温压和沥青激光拉曼光谱等分析测试。研究结果表明:储层多期矿物充填序列表现为第一世代白云石、第二世代方解石和晚期石英;沥青广泛分布于基质白云岩溶孔及第一世代白云石晶粒间,同时白云石发育沥青包裹体和气包裹体;第二世代方解石捕获了原生和次生甲烷包裹体。碳、氧、锶同位素和稀土元素分析表明成岩矿物流体来源以储层流体为主,方解石形成与有机流体参与相关。储层沥青和沥青包裹体的热成熟度Ro主要分布于 2.90%~3.59%,结合与沥青包裹体伴生的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及烃源岩生烃史,推断沥青来源于下寒武统筇竹寺组液态烃充注洗象池群后热裂解干气阶段伴生的焦沥青。方解石中原生甲烷包裹体捕获压力集中分布于 55.8~81.7 MPa(捕获温度 198~203 ℃),指示埋藏期液态烃热裂解干气阶段压力系数为 1.06~1.56,具有中等超压特征;次生甲烷包裹体捕获压力分布于 42.1~65.0 MPa(捕获温度为 150°~155 ℃),指示抬升期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泄压供烃阶段压力系数为0.94~1.45,仍保持有中等超压特征。平桥地区寒武系洗象池群存在埋藏期下寒武统筇竹寺组液态烃充注和原位裂解气成藏与抬升期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泄压供烃成藏的多元复合成藏过程。多元复合成藏模式为寻找寒武系洗象池群风险勘探目标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四川盆地元坝气田长兴组古原油的运移方向与聚集特征
    李平平, 魏广鲁, 徐祖新, 李毕松, 彭雨晴, 邹华耀
    2023, 30(6): 277-288. 
    DOI: 10.13745/j.esf.sf.2023.2.22

    摘要 ( 561 )   HTML ( 5 )   PDF(10881KB) ( 70 )  

    元坝气田的长兴组天然气主要为原油裂解气。研究古原油的运移方向与聚集特征,对于分析从古油藏到现今气藏的演化过程以及揭示现今气-水界面的分布特征,从而指导元坝气田及邻区的天然气勘探与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流体包裹体确定了古原油的充注时间,恢复了原油充注期的储层顶面构造形态,并以此为基础模拟了古原油的运移路径;然后利用储层沥青的烷基二苯并噻吩类分子标志物示踪了古原油的运移方向;最后分析了古原油的聚集特征与油气藏的演化过程。结果表明:(1)长兴组储层发育较多的沥青包裹体,与之伴生的盐水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110~130 ℃,结合地层埋藏史和温度演化史确定的古原油充注的时间为晚三叠世到早侏罗世;(2)古原油充注期的长兴组顶面形态继承了长兴组沉积期的顶面形态,台地边缘的礁滩处于相对高部位,而礁后滩处于相对低部位;(3)数值模拟显示古原油从台地边缘斜坡向台地边缘的礁滩圈闭侧向运移,储层沥青的烷基二苯并噻吩比值也沿着运移方向逐渐降低,表明古原油具有侧向运移特点;(4)位于相对高部位的台地边缘礁滩圈闭的古原油充满度高,而位于相对低部位的礁后滩圈闭的古原油充满度低。综合来看,元坝气田的古原油具有近源充注、在相对高部位的台地边缘礁滩圈闭聚集的特征;对经历高热演化的古油藏而言,烷基二苯并噻吩类化合物在古原油的运移方向示踪方面具有一定潜力。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走滑断裂带压扭段和张扭段油气成藏实验模拟及成藏特征研究
    朱秀香, 曹自成, 隆辉, 曾溅辉, 黄诚, 陈绪云
    2023, 30(6): 289-304. 
    DOI: 10.13745/j.esf.sf.2023.2.23

    摘要 ( 549 )   HTML ( 3 )   PDF(12492KB) ( 76 )  

    近年来,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在超深碳酸盐岩取得重要勘探突破,发现了断控缝洞型油气藏。该油气藏具有良好的生储盖组合,走滑断裂不同组合样式对油气运聚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控制作用。本文选取顺北地区典型走滑断裂压扭段和张扭段开展解析,明确压扭段具有树枝状和树杈状两种断裂组合样式,张扭段具有非对称式和对称式两种组合样式,结合实钻油气藏的开发特征,建立实验模型,进行物理模拟实验,发现断裂带物性、断裂连接关系、供烃强度及缝网系统的发育是影响油气水分布的主要因素,压扭段直接相连主次断裂处于成藏优势区,可作为后期勘探开发的重点。建立了顺北地区压扭段和张扭段不同的油气成藏模式,对深化深部走滑断裂油气运移和成藏理论、指导顺北地区断控缝洞型油气藏的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里木盆地顺托果勒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超压差异分布研究
    曾帅, 邱楠生, 李慧莉, 马安来, 朱秀香, 贾京坤, 张梦霏
    2023, 30(6): 305-315. 
    DOI: 10.13745/j.esf.sf.2023.2.30

    摘要 ( 585 )   HTML ( 0 )   PDF(5920KB) ( 67 )  

    随着塔里木盆地深层勘探领域的不断突破,顺托果勒地区超深层碳酸盐岩层系发现了一系列与走滑断裂有关的异常高压油气藏,但其超压成因和分布规律却少有讨论。相较于伸展盆地与挤压型前陆盆地体系,克拉通内走滑断裂与地层压力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少,同时碳酸盐岩储层强烈的非均质性也进一步加剧了超压分布的复杂性。本次研究根据钻井测试与生产动态资料,分析了顺托果勒地区压力分布特征与超压储层特征;结合流体包裹体恢复的古压力、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与断裂活动期次讨论了顺托果勒地区不同二级构造单元间异常压力的成因机制差异。结果表明,顺北缓坡和顺托低凸起地层超压为天然气充注与构造增压作用产生,而顺南缓坡地层超压主要受原油裂解生气影响。天然气的生成与断裂活动特征决定了顺南地区整体超压、顺北与顺托地区局部超压的分布格局,走滑断控储层的发育模式使得顺托果勒地区中下奥陶统储层压力系统呈现分割状发育特征。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里木盆地顺托果勒低隆起走滑断裂带流体时空分布及油气成藏意义
    李慧莉, 高键, 曹自成, 朱秀香, 郭小文, 曾帅
    2023, 30(6): 316-328. 
    DOI: 10.13745/j.esf.sf.2023.2.36

    摘要 ( 591 )   HTML ( 2 )   PDF(8636KB) ( 59 )  

    塔里木盆地顺北油气田走滑断裂对成储和成藏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本文采集研究区8条主要走滑断裂上23口钻井岩心中的构造成因裂缝充填方解石脉,开展断裂-流体耦合活动研究。根据方解石脉微观岩相(成岩矿物类型和阴极发光特征)、岩石化学(稀土元素、碳氧锶同位素)和方解石原位U-Pb定年结果,将方解石脉分为3期。第一期方解石脉在东西部数条断裂带内普遍发育,方解石岩石化学特征指示流体来源于中-下奥陶统地层水;方解石原位U-Pb年龄为474~444 Ma,时代为加里东中期。第二期方解石脉主要在顺北5号带以东断裂带内发育普遍,方解石岩石化学特征指示来源于下部寒武系地层水和埋藏期深部热流体;方解石原位U-Pb年龄为441~403和374~326 Ma,时代集中分布在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第三期方解石脉在5号带、4号带和顺南地区少数样品较为发育,方解石岩石化学特征指示埋藏期深部热流体特征,方解石原位U-Pb年龄为295.9~232 Ma,时代主要为海西晚期。三期方解石脉形成时期与断裂活动期次相吻合。方解石脉含烃包裹体产状和特征指示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和海西晚期液态烃充注和液态烃热裂解演化过程。本文利用构造成因裂缝充填方解石微区原位U-Pb定年,确定走滑断裂形成时间的方法,以及结合烃类包裹体分析直接确定油气成藏时限的方法,对于研究多旋回盆地多源多期油气成藏过程有推广应用价值。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里木盆地北部奥陶系超深层液态烃演化与保存机制:来自模拟实验的证据
    陈强路, 马中良, 黎茂稳, 席斌斌, 郑伦举, 庄新兵, 袁坤, 马晓潇, 许锦
    2023, 30(6): 329-340. 
    DOI: 10.13745/j.esf.sf.2023.2.13

    摘要 ( 571 )   HTML ( 0 )   PDF(4894KB) ( 62 )  

    塔里木盆地北部寒武系—奥陶系超深层发现一批油藏和挥发性油藏,拓展了石油(液态烃)勘探的深度下限和规模增储领域。深层、超深层跨越多个构造期,经历了复杂的构造、埋藏和热演化历史,油气成藏有其特殊性,超深层油气藏的形成与保持机制仍需深入探讨。前人在重点层系埋藏热演化史、油气成藏定年、含烃包裹体和原油稳定性等方面开展了研究,但超深储层中烃类与矿物基质、地层水的相互作用对油气演化和保存的影响作用还需深化研究。本文以塔里木盆地顺托果勒地区奥陶系埋藏-热演化史和古压力变化为约束条件,开展油藏演化系列模拟实验,在逼近地下储层油气赋存状态、上覆压力、地层流体性质和压力条件下,重建了烃类热演化过程。结果表明,温度是原油裂解的主动力,油藏经历的最高古地温及持续时间是控制现今油气相态的决定性因素,而在VRo<2.0%时,地层水、灰岩储层介质环境等延缓了原油的裂解,有利于油藏的保存。对顺托果勒地区早期充注原油的保存能力进行了初步评价,早期充注原油在顺北地区保存指数为67%~100%,顺南地区为17%~50%,推测顺北地区液态烃大量消亡的深度下限在10 000 m左右。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海相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油气藏开采数值模拟
    底水气藏水侵规律数值模拟研究:以元坝长兴组气藏为例
    李玉丹, 游瑜春, 曾大乾, 石志良, 顾少华, 张睿
    2023, 30(6): 341-350. 
    DOI: 10.13745/j.esf.sf.2023.2.26

    摘要 ( 550 )   HTML ( 2 )   PDF(8827KB) ( 51 )  

    有水气藏开发过程中,边底水的侵入严重影响气井产能,但是目前对底水气藏水侵规律缺乏深层次认识。为此,基于元坝长兴组气藏2类产水气井生产特征,结合气藏实际地质特征、水体性质及气-水界面关系,分别设计直井和水平井水侵机理数值模拟模型,重点分析采气速度、水体大小、致密层连通性及避水高度等因素对生产及水侵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采气速度是影响水侵的主要因素,水体一定,采速越高,水侵越快,气井稳产期越短,水平井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抑制水侵;(2)水体大小是影响水侵重要因素,水体倍数越大,水侵越严重,气井稳产期越短;(3)致密性夹层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水侵,渗透性夹层($K_{\mathrm{i} z}=100 \% K_{z}$)对应的底水锥进速度最快,稳产期最短;(4)随着避水高度的增加,水气比上升变缓,气井见水时间变晚。结论认为:对于底水气藏,保持合理的生产压差或优化配产是控制底水快速锥进的关键;若储层中天然致密层无效,则可通过建立较低垂向连通性的人工隔夹层(致密夹层)抑制底水锥进;同时,钻井设计或后期补射孔时,需兼顾射开程度和避水高度对生产的影响。本文研究成果以期为底水气藏高效开发提供理论指导。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深层碳酸盐岩缝洞介质应力敏感特性研究
    孙科, 刘慧卿, 王敬, 刘人杰, 冯亚斌, 康志江, 张允
    2023, 30(6): 351-364. 
    DOI: 10.13745/j.esf.sf.2023.2.27

    摘要 ( 596 )   HTML ( 0 )   PDF(7231KB) ( 49 )  

    深层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具有埋藏环境复杂、作用机制复杂、储集空间复杂3大特征,这使得这类油藏难以有效动用和高效开发。为了揭示深层高温、高压和高应力条件下碳酸盐岩缝洞储层的应力敏感特征,本文基于改进的储层应力敏感性流动实验方法,构建了具有不同裂缝发育程度、不同裂缝粗糙度、不同孔洞类型以及不同充填类型的碳酸盐岩缝洞介质模型,深入探究了不同缝洞发育特征对碳酸盐岩介质应力敏感性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深层条件下碳酸盐岩缝洞介质普遍存在“应力敏感滞后效应”,孔隙压力恢复阶段的实测绝对渗透率均小于孔隙压力降低阶段的绝对渗透率;(2)具有相同发育特征的碳酸盐岩缝洞介质的最大渗透率损害率与不可逆渗透率损害率之间存在较好的相关性,即最大渗透率损害率越大,相应的不可逆渗透率损害率也越大;(3)不同充填型碳酸盐岩缝洞介质的应力敏感效应表现出明显的孔隙型介质特征,孔隙压力降低和恢复阶段的渗透率损害率普遍偏小;(4)裂缝是影响碳酸盐岩复合介质应力敏感程度的主控发育结构,裂缝型介质的应力敏感效应明显强于孔洞型介质;(5)随着裂缝数量和形态展布复杂性的增加,深层条件下碳酸盐岩缝洞介质的应力敏感性明显减弱,而溶蚀孔洞和溶洞的存在进一步减弱了复合介质的应力敏感效应。本研究阐明了深层条件下不同发育特征碳酸盐岩缝洞介质的应力敏感特性及其存在的显著差异,为深层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开发技术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深层离散裂缝油藏多尺度流固耦合数值模拟方法
    张允, 康志江, 马郡伟, 郑欢, 吴大卫
    2023, 30(6): 365-370. 
    DOI: 10.13745/j.esf.sf.2023.2.28

    摘要 ( 615 )   HTML ( 2 )   PDF(1631KB) ( 49 )  

    深层离散裂缝油藏介质类型多、尺度变化大,存在离散介质与连续介质,且高压下介质易变形,对压力敏感,现有的油藏数值模拟方法虽然考虑了离散介质,但没有考虑裂缝变形的影响,方法不再适用,为此创建了深层离散裂缝油藏多尺度流固耦合数值模拟方法。首先,提出了基质、微裂缝、中小尺度裂缝和离散裂缝的分尺度模拟方法,建立了多尺度离散裂缝网络流固耦合模型。其次,创建了不同尺度离散裂缝流固耦合数学模型,针对不同尺度裂缝中流体流动和应力敏感特点分别考虑压力敏感或流固耦合:微裂缝存在应力敏感,与基质一起采用压力敏感方法来处理,建立压缩系数计算方法;中小尺度裂缝随油田开发容易闭合,提出采用裂缝开启闭合计算方法,建立裂缝开启闭合的计算模型;离散裂缝控制着流体流动方向和规模,同时裂缝容易填充,需要采用流固耦合处理,建立流固全耦合数学模型。再次,建立了有限体积和有限元数值模型,流动问题采用有限体积法进行离散,应力问题采用有限元法进行离散,并通过收敛性相对较好的全隐式数值求解方法进行求解。最后,通过理论模型与实际油藏模型进行方法验证:采用二维固结模型数值计算结果能够较好吻合理论解,验证了方法的正确性;采用实际油藏模型计算,由于考虑了压力敏感和流固耦合问题,吻合性较好,说明本方法计算准确性更高。因此,针对深层离散裂缝油藏高压、高应力和介质尺度差异大的特点提出了一种新的多尺度流固耦合数值模拟方法,方法新颖且实用性强,为该类油藏高效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撑。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非主题来稿选登
    西秦岭完肯金矿床载金硫化物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特征
    杨梦凡, 邱昆峰, 何登洋, 黄雅琪, 王玉玺, 付男, 于皓丞, 薛宪法
    2023, 30(6): 371-390. 
    DOI: 10.13745/j.esf.sf.2023.5.80

    摘要 ( 88 )   HTML ( 17 )   PDF(14054KB) ( 202 )  

    西秦岭造山带在晚三叠世期间由华北板块和华南板块碰撞拼合而成。其地质演化历史复杂,岩浆活动频繁,矿产资源丰富,区内累计探明黄金储量大于1 200 t。然而,金矿床成因还存在卡林型、造山型、岩浆热液型和与侵入体相关等多种观点。完肯金矿床金资源量约3.5 t,位于西秦岭造山带西南段,赋存于下三叠统隆务河组浅变质沉积岩中,矿体主要受近EW和NW-SE向断裂控制,主要发育浸染状和细脉网脉状矿化,是区域内典型金矿床,也是理想的研究对象。本文通过开展岩石学、矿相学和载金硫化物地球化学研究,拟查明金的赋存状态,并探讨其矿床成因。研究表明完肯金矿床成矿作用可以分为3个阶段:成矿早阶段为黄铁矿(Py1)-石英-绢云母-绿泥石阶段;成矿主阶段为黄铁矿(Py2)-毒砂-石英-绢云母-绿泥石阶段;成矿晚阶段为石英-方解石-闪锌矿-方铅矿-辉锑矿阶段。电子探针分析数据(已检出的样品)显示黄铁矿金的含量(质量分数)为0.11%~0.24%,毒砂和闪锌矿金的含量分别为0.11%~0.28%和0.16%~0.37%。黄铁矿、毒砂样品中的金含量大多低于检测限,闪锌矿样品中金含量相对较高,70%的测点金含量高于0.15%,表明Au在硫化物中分布不均匀。黄铁矿Au/As值为0.007~0.20,均大于0.004,且在扫描电镜下未观察到自然金,表明完肯金矿床金主要以纳米级金颗粒或晶格金的形式赋存。此外,黄铁矿和毒砂中Fe-As、S-As的负相关关系揭示,Au主要是通过进入富As的八面体Fe结构位和化学吸附的方式进入载金硫化物。黄铁矿的Fe含量为45.41%~46.26%,S含量为51.48%~52.79%,其Fe/S(原子个数比)大于0.875,表明其为变质热液成因黄铁矿。成矿主阶段毒砂As含量为42.80%~46.52%,晚阶段闪锌矿Fe、Zn含量分别为1.77%~2.57%和63.75%~64.82%。进而,通过毒砂和闪锌矿温度计估算出成矿主阶段温度大致为(385±40) ℃,硫逸度lgf(S2)为-7.55±1.45,成矿晚阶段温度为(251±7) ℃,表明矿床形成于中高温变质热液流体作用。综合完肯金矿床载金硫化物矿物学、地球化学特征和前人热力学模拟研究揭示,完肯金矿床金的主要络合形式为$\mathrm{Au}(\mathrm{HS})_{2}^{-}$和Au(HS)0。大规模的水岩反应和强烈的围岩硫化作用,诱发成矿流体中HS-浓度降低,从而导致金溶解度降低和金-硫络合物失稳,形成含金硫化物。因此,硫化作用可能是完肯金矿床金沉淀的主导机制。结合矿床地质特征,本文认为完肯金矿床属于造山型金矿床。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克拉通岩石圈三维物质架构示踪方法
    杨立强, 和文言, 高雪, 王偲瑞, 李楠, 邱昆峰, 张良, 马强, 苏玉平, 李大鹏, 张智宇, 于红
    2023, 30(6): 391-405. 
    DOI: 10.13745/j.esf.sf.2023.5.81

    摘要 ( 88 )   HTML ( 18 )   PDF(2496KB) ( 160 )  

    克拉通岩石圈三维物质组成架构示踪是当今地球科学研究前沿,面临系列挑战。在对已有相关成果系统梳理的基础上,分别阐述了实现由点到面、由局部到全时空、由单一方法到多学科综合约束3个战略思路转变的基本要点;并以华北克拉通为例,提出了亟待深化的研究领域和未来方向。多种地球物理方法联立约束和综合解释,不仅开拓了岩石圈物质组成研究的新思路,而且有利于获得更可信的结果。逼近实际的岩石圈物质组成架构必须符合岩石探针、岩石圈物性结构、岩石物理性质与矿物及化学组成的测试分析/模拟计算结果等观测事实,并遵循地球化学热力学-地球动力学理论框架;这就需克服单一资料和方法各自的局限性,由单一手段向多方法综合约束转变,实现多学科融合来开展岩石圈物质组成的研究。据此提出“循序渐进、逐步深化”和“反馈修正、不断逼近”的岩石圈物质组成架构的多学科综合示踪研究流程。华北克拉通岩石圈三维物质架构研究的重点在于通过多学科的深度融合,恢复不同时期的构造格架和对应的物质组成,示踪其岩石圈物质架构的演变过程。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时代花岗岩的新理论:花岗岩四阶段理论探讨
    张旗, 翟明国, 魏春景, 周李岗, 黄广宇, 陈万峰, 焦守涛, 汤军, 刘睿, 原杰, 王振, 王跃, 袁方林
    2023, 30(6): 406-435. 
    DOI: 10.13745/j.esf.sf.2023.6.11

    摘要 ( 175 )   HTML ( 20 )   PDF(11368KB) ( 322 )  

    花岗岩的成因既是古老的问题,也是当前急迫的科学前沿。100年前花岗岩的火成论与变成论之争,以火成论压倒变成论而收兵。近百年的研究证明,火成论并非完美,关键是玄武岩浆分离结晶成花岗岩的机理受到严峻的挑战。而今,花岗岩源自下地壳变质出熔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说明花岗岩的源头是变质岩。关于花岗岩成因的理论很多,经过多年的筛选,可能花岗岩形成的四阶段理论(从产生、分凝、上升到侵位)是比较合适的。在对该理论详细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个新的花岗岩四阶段理论:从产生、形成、上升到侵位。这是对花岗岩形成过程的描述。如果强调花岗岩形成的机理,则可表述为从出熔、聚集、上升到侵位。四个阶段分为两段:产生和形成(出熔和聚集)是升温过程;上升和侵位是降温过程。该理论的核心是本文提出的“下地壳岩浆房”的猜想,这指的是由部分熔融产生的熔体经聚集形成的巨大空间。首先,这个猜想解决了下地壳岩浆的空间占位问题。由于下地壳原地部分熔融熔出的产物(熔体+残留体)仅仅是物质组成形式发生了变化,不存在空间占位问题,下地壳总体积基本不变。只要存在持续的地幔加热过程,岩浆房体积可以逐渐增大一直到变得非常大。其次,关于花岗岩上升的驱动力问题,我们认为,可能正是下地壳岩浆房上覆的几十公里厚的地层静压力,在岩浆房沿着破裂带溢出时转换为巨大的压力驱使岩浆向上运移,而非岩浆自身的浮力。因此,从理论上,花岗岩上升的速度是非常快的,地质上几乎是瞬间实现的。再次,本理论还合理地解释了花岗岩侵位空间这个古老的难题:下地壳岩浆房上升移出,原先的空间即刻被上覆地层压实填充,造成上覆地层的塌陷,并传递到脆性的上地壳;同时引起上地壳支撑薄弱部位出现构造真空,为上升的岩浆提供驻足空间而完成岩浆侵位过程。很明显,从下地壳岩浆房的消失、转移到上地壳岩浆侵位,实现了空间的置换。看来,“下地壳岩浆房”概念的提出,较好地解决了花岗岩许多传统争议问题。猜想需要论证和证伪,为了深入研究上述问题,本文建议建立两门边缘学科:变质岩浆岩石学和物理地质学。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沙群岛琛科2井珊瑚礁钻孔天文年代标尺的建立及天文周期记录
    张念念, 范天来, 黄春菊, 张明望, 李钰淳, 韦露, 余克服
    2023, 30(6): 436-450. 
    DOI: 10.13745/j.esf.sf.2023.6.10

    摘要 ( 62 )   HTML ( 4 )   PDF(9785KB) ( 100 )  

    珊瑚礁能够灵敏地记录过去气候变化过程,对于长尺度气候记录而言,高精度的地层年代框架能为区域和全球事件对比提供精确的年代约束。文章以南海西沙群岛琛科2井的珊瑚礁钻孔为研究材料,选取对沉积旋回反应灵敏的非磁滞剩磁(ARM)作为气候替代指标进行旋回分析。ARM分段深度域频谱分析结果显示其存在稳定的代表斜率调制周期约1.2 Ma和长偏心率周期约405 ka的沉积旋回。基于以上识别出的沉积旋回,分别利用轨道参数理论滤波曲线对0~878.21 m的深度域ARM数据序列进行分段天文调谐。最终将珊瑚礁起始发育的天文年代厘定为约19.2 Ma,分辨率可以达到十万年的轨道尺度,可以与Sr同位素年代相互校准。时间域的ARM频谱分析发现,整个中新世以来约1.2 Ma的斜率调制周期在南海珊瑚礁沉积地层中最明显,约405 ka和约95 ka的偏心率周期及约173 ka的斜率调制短周期均不连续。这表明斜率调控的百万年尺度的轨道周期可能对南海珊瑚礁的演化起着主要的调控作用,而珊瑚礁沉积记录的主控周期的改变可能是其对南北半球冰川作用气候效应的及时响应。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重晶石螯合解堵剂作用机理及其评价方法研究
    张雄, 潘丽娟, 李亮, 方俊伟, 韦仲进, 杨俊程, 周风山
    2023, 30(6): 451-462. 
    DOI: 10.13745/j.esf.sf.2023.6.4

    摘要 ( 82 )   HTML ( 0 )   PDF(4051KB) ( 57 )  

    以重晶石加重剂为主要成分的钻井液滤饼形成的重晶石堵塞是造成油气储层伤害、影响油气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常规的酸化解堵措施难以溶解重晶石堵塞物,而研制高性价比的非酸螯合解堵剂并制定科学的解堵施工工艺是解决重晶石堵塞的有效工程手段。氨基多羧酸螯合剂通过与重晶石表面的钡离子形成强螯合物,促进重晶石的快速溶解,有助于解除重晶石滤饼堵塞。文章归纳了常见的氨基多羧酸螯合剂的结构特征,从螯合解堵机理角度认为 DTPA对重晶石堵塞的油气井解堵效果最佳;同时分析了常用的螯合解堵剂评价方法的优缺点,建立了一套准确、简单、快捷的重晶石螯合解堵剂性能的评价方法。相比于其他评价方法,高温动态溶解率评价方法具有实验耗时短、对实验器材要求低、实验结果直观等优点,推荐使用高温动态溶解率评价方法去评价螯合解堵剂的性能。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二连盆地洼槽区非常规油气富集模式及勘探潜力
    项鑫, 黄传炎, 曹兰柱, 曹强, 江涛, 张宇飞, 宋宇, 徐婕
    2023, 30(6): 462-472. 
    DOI: 10.13745/j.esf.sf.2023.2.71

    摘要 ( 59 )   HTML ( 4 )   PDF(11801KB) ( 70 )  

    向湖盆中心和深层寻找油气勘探新领域已成为未来主要发展方向。二连盆地剩余油气资源量达8亿吨,主要分布于各富油凹陷洼槽区,以非常规资源形式富存,页岩油潜力巨大。本文通过对富油凹陷洼槽区非常规油气地质特征、成藏富集机理和成藏模式开展研究,总结提升断陷小湖盆洼槽区非常规油气地质理论认识。研究表明:二连盆地多个洼槽区发育互层型页岩油聚集,富集于洼槽区边缘,存在腾二期(120 Ma)未致密先成藏和赛汉期(105 Ma)边致密边成藏(先致密后成藏)两期成藏过程;高充注动力富集区,砂体规模控制页岩油富集程度,低充注动力洼槽区内甜点储层发育及规模控制页岩油富集程度;二连盆地夹层型页岩油存在两种富集机理,即“储层主控”和“生烃主控”。据此,构建了二连盆地斜坡带-洼槽区“常非共存、有序分布、满洼汇聚、差异富集”的全油藏系列成藏模式,研究成果坚定了深入湖盆内部寻找烃源灶边缘互层型页岩油及烃源灶内夹层型页岩油的勘探信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邻近域特征的堆积层滑坡多维地电信息成像监测技术研究
    徐哈宁, 邓居智, 肖慧
    2023, 30(6): 473-484. 
    DOI: 10.13745/j.esf.sf.2023.2.60

    摘要 ( 78 )   HTML ( 6 )   PDF(11754KB) ( 63 )  

    堆积层滑坡作为一种非线性系统变形演化规律复杂,准确量化坡体形变过程中滑移面边界变化、降雨入渗边界、水头边界和流量边界等重要参数是堆积层滑坡变形破坏机理研究的基础。此项研究基于电阻率成像技术,可依据岩土体成分、结构的不同和地层间电性的差异实现快速、多维剖面成像,并通过深度神经网络建立了浅层高分辨率电阻率成像数据和各类监测数据的“时间-空间-属性”邻近域特征信息统一表达矩阵,实现了各监测项空间权重的快速收敛。在此基础上,用逐层、逐个递推式回归分析方法分析深层电阻率成像数据,准确构建了反映堆积层滑坡形变过程的内部结构多维电性特征模型。试验证明,该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各类边界参数基于地电信息成像监测结果的实时性和准确性,为堆积层滑坡形变破坏机理研究提供理论与方法支撑。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官厅、密云水库上游流域土壤Sr、Mg、Ca对相关气候要素的指示意义
    张城钢, 魏静, 张玉涛, 王苒, 侯召硕, 赵敬轩, 张欣然
    2023, 30(6): 485-492. 
    DOI: 10.13745/j.esf.sf.2022.12.70

    摘要 ( 73 )   HTML ( 4 )   PDF(1134KB) ( 73 )  

    为探索表生环境下土壤Sr、Mg、Ca对降水量(P)、相对湿度(RH)、气温、日照时长等气候要素的指示意义,本文以官厅、密云水库上游流域为例,利用研究区农用地土壤数据和近20年气候资料,采用多元统计分析等方法研究土壤Sr、Mg、Ca与相关气候要素之间的关系,在0.05水平上建立土壤元素比值与相关气候要素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RMg/Ca=-1.68+(3.59×P+12.62×RH)×10-3,调整后复相关系数R2为0.86;RSr/Ca=-3.49×10-2+(4.95×P+47.11×RH)×10-5,调整后复相关系数R2为0.73。模型的拟合优度均较好。研究结果表明:表生环境下土壤Sr、Mg、Ca呈显著正相关,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行为或受类似影响机制控制;降水和相对湿度是影响土壤Sr、Mg、Ca元素分布与分配特征的主要气候要素,其中降水影响更为显著,表现出气候环境越湿润土壤元素含量越低、气候环境越干燥元素含量越高的变化特点;土壤Mg/Ca值、Sr/Ca值对相关气候要素亦有较好指示作用,且效果优于Sr、Mg、Ca,一般情况下元素比值高值区往往反映相对湿润气候环境,而低值区往往反映相对干燥气候环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重大原创成果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