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刘玲霞, 路睿, 谢文苹, 刘博, 王亚茹, 姚海慧, 蔺文静. 青藏高原东北部温泉分布及水文地球化学特征[J]. 地学前缘, 2024, 31(6): 173-195. |
[2] |
刘德民, 王杰, 姜淮, 赵悦, 郭铁鹰, 杨巍然. 青藏高原形成演化动力机制及其远程效应[J]. 地学前缘, 2024, 31(1): 154-169. |
[3] |
程永志, 高锐, 卢占武, 李文辉, 王光文, 陈司, 吴国炜, 蔡玉国. 青藏高原东北缘祁连造山带东段深部结构及其动力学过程[J]. 地学前缘, 2023, 30(5): 314-333. |
[4] |
张进, 张北航, 赵衡, 云龙, 曲军峰, 王振义, 杨亚琦, 赵硕. 北山-阿拉善晚新生代变形的特征与机制[J]. 地学前缘, 2023, 30(5): 334-357. |
[5] |
夏敦胜, 杨军怀, 王树源, 刘鑫, 陈梓炫, 赵来, 牛潇毅, 金明, 高福元, 凌智永, 王飞, 李再军, 王鑫, 贾佳, 杨胜利. 雅鲁藏布江流域风成沉积空间格局、沉积模式及其环境效应[J]. 地学前缘, 2023, 30(4): 229-244. |
[6] |
仝霄飞, 徐啸, 郭晓玉, 李春森, 向波, 余嘉豪, 罗旭聪, 袁梓昭, 林燕琪, 时宏城. 接收函数成像揭示东昆仑断裂带及其周缘地壳结构[J]. 地学前缘, 2023, 30(4): 270-282. |
[7] |
刘晓宇, 杨文采, 陈召曦, 瞿辰, 于常青. 青藏高原东部地块的属性与演化[J]. 地学前缘, 2023, 30(3): 233-241. |
[8] |
吴晨, 陈宣华, 丁林. 祁连造山带构造演化与新生代变形历史[J]. 地学前缘, 2023, 30(3): 262-281. |
[9] |
贾承造, 陈竹新, 雷永良, 王丽宁, 任荣, 苏楠, 杨庚. 中国中西部褶皱冲断带构造变形机制与结构模型[J]. 地学前缘, 2022, 29(6): 156-174. |
[10] |
高福建, 邹志辉, 王永红. 基于地震层析速度模型分析海滩地下结构:以青岛石老人海水浴场为例[J]. 地学前缘, 2022, 29(5): 275-284. |
[11] |
孙辉, 刘晓东. 青藏高原隆升气候效应的数值模拟研究进展概述[J]. 地学前缘, 2022, 29(5): 300-309. |
[12] |
栗兵帅, 颜茂都, 张伟林. 柴北缘早新生代旋转变形特征及其构造意义[J]. 地学前缘, 2022, 29(4): 249-264. |
[13] |
龚承林, 刘力, 邵大力, 郭荣涛, 朱一杰, 齐昆. 晚中新世以来孟加拉-尼科巴扇跷跷板式沉积转换及其源-汇成因机制[J]. 地学前缘, 2022, 29(4): 25-41. |
[14] |
高锐, 周卉, 卢占武, 郭晓玉, 李文辉, 王海燕, 李洪强, 熊小松, 黄兴富, 徐啸. 深地震反射剖面揭露青藏高原陆-陆碰撞与地壳生长的深部过程[J]. 地学前缘, 2022, 29(2): 14-27. |
[15] |
李文辉, 王海燕, 高锐, 卢占武, 李洪强, 侯贺晟, 熊小松, 叶卓. 秦岭造山带及邻区上地壳精细速度结构研究[J]. 地学前缘, 2022, 29(2): 198-2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