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陶士振, 吴义平, 陶小晚, 王晓波, 王青, 陈胜, 高建荣, 吴晓智, 刘申奥艺, 宋连腾, 陈荣, 李谦, 杨怡青, 陈悦, 陈秀艳, 陈燕燕, 齐雯. 氦气地质理论认识、资源勘查评价与全产业链一体化评价关键技术[J]. 地学前缘, 2024, 31(1): 351-367. |
[2] |
胡钊彬, 尉建功, 谢志远, 张伙带, 钟广法. 国际大洋钻探全球海平面变化研究进展[J]. 地学前缘, 2022, 29(4): 10-24. |
[3] |
杨洪宇, 张兵, 方朝合, 杨凯, 曹倩, 张赛民, 林晓杨. 四川盆地海相深层富钾锂层系沉积演化规律及储卤层响应特征[J]. 地学前缘, 2021, 28(6): 95-104. |
[4] |
孙昭玥, 郑西来, 郑天元, 栾永霞, 辛佳. 土壤包气带强化反应层脱氮的控制因素与性能研究[J]. 地学前缘, 2021, 28(5): 136-145. |
[5] |
王彤, 朱筱敏, 董艳蕾, 杨道庆, 苏彬, 谈明轩, 刘宇, 伍炜, 张亚雄. 陆相坳陷湖盆沉积对深时古气候的响应信号: 以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安集海河组为例[J]. 地学前缘, 2021, 28(1): 60-76. |
[6] |
操应长,徐琦松,王健. 沉积盆地“源-汇”系统研究进展[J]. 地学前缘, 2018, 25(4): 116-131. |
[7] |
梁劲,王静丽,陆敬安,康冬菊,匡增桂,杨承志. 台西南盆地含天然气水合物沉积层测井响应规律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 地学前缘, 2017, 24(4): 32-40. |
[8] |
赵贤正,李飞,曾溅辉,金凤鸣,张汪明,刘佳,张继伟. 霸县凹陷深部地下热水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J]. 地学前缘, 2017, 24(3): 210-218. |
[9] |
王建强, 刘池洋, 郭真, 张东东. 鄂尔多斯盆地中南部晚三叠世延长期区域构造环境转变的沉积响应[J]. 地学前缘, 2015, 22(3): 194-204. |
[10] |
方成名, 黄泽光, 徐旭辉, 高长林, 陆永德. 盆地原型序列研究的思路与方法:以东秦岭—大别及其两侧盆地为例[J]. 地学前缘, 2015, 22(3): 137-145. |
[11] |
梁明剑, 郭红梅, 李大虎, 孔军. 2013年四川芦山7.0级地震发震构造机理及青衣江上游流域地貌的响应[J]. 地学前缘, 2013, 20(6): 21-28. |
[12] |
丁孝忠,林畅松,刘景彦,韩坤英,庞健峰,庞维华. 塔里木盆地白垩纪—新近纪盆山耦合过程的层序地层响应[J]. 地学前缘, 2011, 18(4): 144-157. |
[13] |
孟祥化,葛铭,任国选,刘自亮,李现根,刘贺娟. 宇地系统场沉积响应范例:蓟县系雾迷山巨旋回层序及节律[J]. 地学前缘, 2011, 18(4): 107-122. |
[14] |
于炳松,林畅松,樊太亮,王黎栋,高志前,张聪. 塔里木盆地寒武纪—奥陶纪区域地球动力学转换的沉积作用响应及其储层地质意义[J]. 地学前缘, 2011, 18(3): 221-232. |
[15] |
王瑞华,谭钦银,付建元,牟传龙,程锦翔,王正和. 峨眉山地幔柱沉积构造演化及沉积响应[J]. 地学前缘, 2011, 18(3): 201-2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