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张健, 方桂, 何雨蓓. 中国东部地热异常区深层高温分布特征与动力学背景[J]. 地学前缘, 2023, 30(2): 316-332.
DOI
|
[2] |
胡圣标, 何丽娟, 汪集旸. 中国大陆地区大地热流数据汇编(第三版)[J]. 地球物理学报, 2001, 44(5): 611-626.
|
[3] |
袁玉松, 马永生, 胡圣标, 等. 中国南方现今地热特征[J]. 地球物理学报, 2006, 49(4): 118-1126.
|
[4] |
姜光政, 高堋, 饶松. 中国大陆地区大地热流数据汇编(第四版)[J]. 地球物理学报, 2016, 59(8): 2892-2910.
DOI
|
[5] |
万天丰, 褚明记, 陈明佑. 福建省岩石圈的热状态与地热资源的远景评价[J]. 地质学报, 1988(2): 178-189.
|
[6] |
邱楠生, 唐博宁, 朱传庆. 中国大陆地区温泉分布的深部热背景[J]. 地质学报, 2022, 96(1): 195-207.
|
[7] |
刘以宣. 南澳断裂带与滨海断裂带的基本特征及其活动性探讨[J]. 华南地震, 1986, 6(3): 1-8.
|
[8] |
万天丰, 褚明记. 闽台铲状活动断裂[J]. 地球科学: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1987, 12(1): 21-29.
|
[9] |
赵平, 汪集旸, 汪缉安. 中国东南地区岩石生热率分布特征[J]. 岩石学报, 1995, 11(3): 292-305.
|
[10] |
胡圣标, 汪集旸. 中国东南地区地壳生热率与地幔热流[J]. 中国科学(B辑), 1994, 24(2): 185-193.
|
[11] |
杨立中, 刘金辉, 孙占学, 等. 漳州岩体放射性生热率特征及干热岩资源潜力[J]. 现代矿业, 2016(563): 123-133.
|
[12] |
蔺文静, 陈向阳, 甘浩男, 等. 东南沿海厦门湾-漳州盆地地热地质特征及干热岩勘查方向[J]. 地质学报, 2020, 94(7): 2066-2077.
|
[13] |
舒良树. 华南构造演化的基本特征[J]. 地质通报, 2012, 31(7): 1035-1053.
|
[14] |
毛建仁, 厉子龙, 叶海敏. 华南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研究: 现状与前景[J].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2014, 44: 2593-2617.
|
[15] |
姜耀辉, 王国昌. 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花岗岩成因与深部动力学机制: 古太平洋板块反复俯冲-后退模式[J].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16, 35(6): 1073-1081.
|
[16] |
詹文欢, 孙宗勋, 唐诚, 等. 华南滨海断裂带及其对台湾海峡地震活动的控制作用[J]. 热带海洋学报, 2004, 23(4): 19-24.
|
[17] |
ZHANG Y, YAO H, YANG H Y, et al. 3-D crustal shear-wave velocity structure of the Taiwan Strait and Fujian, SE China, revealed by ambient noise tomography[J].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 2018, 123(9): 8016-8031. https://doi.org/10.1029/2018JB015938.
|
[18] |
HO C S. A synthesis of the geologic evolution of Taiwan[J]. Tectonophysics, 1986, 125(1): 1-16.
|
[19] |
廖志杰. 福建无岩浆热源的深循环水热系统[J]. 现代地质, 2012, 26(1): 85-98.
|
[20] |
张健, 王蓓羽, 唐显春, 等. 华南陆缘高热流区的壳幔温度结构与动力学背景[J]. 地球物理学报, 2018, 61(1): 3917-3932.
|
[21] |
郝天珧, 胡卫剑, 邢健, 等. 中国海陆1:500万莫霍面深度图及其所反映的地质内涵[J]. 地球物理学报, 2014, 57(12): 3869-3883.
DOI
|
[22] |
OKUBO Y, TSU H, OGAWA K. Estimation of Curie point temperature and geothermal structure of island arcs of Japan[J]. Tectonophysics, 1989, 159: 279-290.
|
[23] |
TANAKA A, OKUBO Y, MATSUBAYASHI O. Curie point depth based on spectrum analysis of the magnetic anomaly data in East and Southeast Asia[J]. Tectonophysics, 1999, 306(3/4): 461-470.
|
[24] |
张健, 郝天珧, 董淼, 等. 苏拉威西地热特征的重、磁分析[J].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2021, 51(2): 261-275.
|
[25] |
熊绍柏, 金东敏, 孙克忠, 等. 福建漳州地热田及其邻近地区的地壳深部构造特征[J]. 地球物理学报, 1991, 34(1): 55-63.
|
[26] |
廖其林, 王振明, 邱陶, 等. 福州盆地及其周围地区地壳深部结构与构造的初步研究[J]. 地球物理学报, 1990, 33(2): 163-173.
|
[27] |
滕吉文, 司芗, 庄庆祥, 等. 漳州盆地精细壳、幔异常结构与潜在干热岩探讨[J]. 地球物理学报, 2019, 62(5): 1613-1632.
DOI
|
[28] |
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 福建地热地球物理研究[M].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2.
|
[29] |
韩庆之, 庄庆祥. 漳州盆地地下热水的来源和运移途径的初步研究[J]. 地球科学: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1988, 13(3): 271-277.
|
[30] |
庄庆祥. 漳州热田成因模拟探讨[J]. 地球科学: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1988, 13(3): 335-339.
|
[31] |
庞忠和. 漳州盆地地热田基本特征及成因分析[J]. 地球科学信息, 1988(3): 62-63.
|
[32] |
熊亮萍, 汪集旸, 庞忠和. 漳州热田温度场[J]. 地质科学, 1990(1): 70-80.
|
[33] |
曾玉超, 苏正, 吴能友, 等. 漳州地热田基岩裂隙水系统温度分布特征[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2, 42(3): 814-831.
|
[34] |
徐书勇. 福州地热田水文地球化学特征[J]. 福建地质, 1987, 6(4): 288-303.
|
[35] |
赖树钦, 王涛, 卢晓华, 等. 福州盆地地热水微量元素特征[J]. 地质科技情报, 2008, 27(2): 80-84.
|
[36] |
黄宏沣. 福州地下热水赋存规律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热储模式[J]. 福建地质, 1988, 7(2): 124-141.
|
[37] |
邓鼎兴. 福州地区地热资源成生规律及潜在地热异常远景区分析[J]. 华东地质, 2017, 38(2): 132-137.
|
[38] |
邱陶兴, 廖其林, 王振明, 等. 福建沿海地区地壳S波速度结构和泊松比分布特征[J]. 华南地震, 1991, 11(2): 23-30.
|
[39] |
HAN S, ZHANG H, XIN H, et al. USTClitho 2.0: updated unified seismic tomography models for continental China lithosphere from joint inversion of body-wave arrival times and surface-wave dispersion data[J]. Seismological Research Letters, 2022, 93(1): 201-215.
|
[40] |
赵楠. 华南中生代岩浆岩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指纹的时空演化[D]. 北京: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2.
|
[41] |
杨立中. 漳州地区典型花岗岩体放射性生热特征及干热岩资源潜力研究[D]. 南昌: 东华理工大学, 20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