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黄淑芬. 能源发展与环境问题[J]. 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6(9):1.
																						 | 
										
																													
																							| [2] | 
																						 
											 王雪松. 我国能源问题与环境发展的战略分析[J]. 环境与发展, 2017, 29(7):18-19.
																						 | 
										
																													
																							| [3] | 
																						 
											 徐艺真. 干热岩:高性价比的新兴能源[J]. 中国石化, 2018(10):45-47.
																						 | 
										
																													
																							| [4] | 
																						 
											 汪集旸, 胡圣标, 庞忠和, 等. 中国大陆干热岩地热资源潜力评估[J]. 科技导报, 2012, 30(32):25-31.
																						 | 
										
																													
																							| [5] | 
																						 
											 廖志杰, 万天丰, 张振国. 增强型地热系统:潜力大、开发难[J]. 地学前缘, 2015, 22(1):335-344.
																						 | 
										
																													
																							| [6] | 
																						 
											 李德威. 地球系统动力学与取热减灾减排[J]. 地学前缘, 2014, 21(6):243-253.
																						 | 
										
																													
																							| [7] | 
																						 
											 李德威, 郝海健, 刘娇, 等. 华北热灾害链的结构、成因及强震趋势分析[J]. 地学前缘, 2013, 20(6):102-108.
																						 | 
										
																													
																							| [8] | 
																						 
											 许天福, 袁益龙, 姜振蛟, 等. 干热岩资源和增强型地热工程:国际经验和我国展望[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6, 46(4):1139-1152.
																						 | 
										
																													
																							| [9] | 
																						 
											 许天福, 张延军, 曾昭发, 等. 增强型地热系统(干热岩)开发技术进展[J]. 科技导报, 2012, 30(32):42-45.
																						 | 
										
																													
																							| [10] | 
																						 
											 蔺文静, 刘志明, 马峰, 等. 我国陆区干热岩资源潜力估算[J]. 地球学报, 2012, 33(5):807-811.
																						 | 
										
																													
																							| [11] | 
																						 
											 马峰, 蔺文静, 郎旭娟, 等. 我国干热岩资源潜力区深部热结构[J]. 地质科技情报, 2015, 34(6):176-181.
																						 | 
										
																													
																							| [12] | 
																						 
											 蔺文静, 甘浩男, 王贵玲, 等. 我国东南沿海干热岩赋存前景及与靶区选址研究[J]. 地质学报, 2016, 90(8):2043-2058.
																						 | 
										
																													
																							| [13] | 
																						 
											 郑宇轩, 单文军, 赵长亮, 等. 青海共和干热岩GR1井钻井工艺技术[J]. 地质与勘探, 2018, 54(5):1038-1045.
																						 | 
										
																													
																							| [14] | 
																						 
											 阴文行, 冯红喜, 左科峰, 等. 气举反循环钻进技术在干热岩开发中的应用分析[J]. 地质装备, 2017, 18(2):33-37.
																						 | 
										
																													
																							| [15] | 
																						 
											 徐立, 王良书, 杨谦. 江苏干热岩地热资源潜力估算[J]. 高校地质学报, 2014, 20(3):464-469.
																						 | 
										
																													
																							| [16] | 
																						 
											 石岩, 姜云涛. 我国深层地热资源利用现况分析[J].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11, 28(2):37-39.
																						 | 
										
																													
																							| [17] | 
																						 
											 许天福, 张延军, 于子望, 等. 干热岩水力压裂实验室模拟研究[J]. 科技导报, 2015, 33(19):35-39.
																						 | 
										
																													
																							| [18] | 
																						 
											 蔺文静, 王凤元, 甘浩男, 等. 福建漳州干热岩资源选址与开发前景分析[J]. 科技导报, 2015, 33(19):28-34.
																						 | 
										
																													
																							| [19] | 
																						 
											 严维德. 共和盆地干热岩特征及利用前景[J]. 科技导报, 2015, 33(19):54-57.
																						 | 
										
																													
																							| [20] | 
																						 
											 雷玉德, 童珏, 杨占梅, 等. 青海省干热岩资源类型及典型地热模式[J].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2017, 15(4):117-122.
																						 | 
										
																													
																							| [21] | 
																						 
											 张森琦, 文冬光, 许天福, 等. 美国干热岩“地热能前沿瞭望台研究计划”与中美典型EGS场地勘查现状对比[J]. 地学前缘, 2019, 26(2):321-334.
																						 | 
										
																													
																							| [22] | 
																						 
											 李德威, 王焰新. 干热岩地热能研究与开发的若干重大问题[J]. 地球科学, 2015, 40(11):1858-1869.
																						 | 
										
																													
																							| [23] | 
																						 
											 张旗, 金惟俊, 李承东, 等. 岩浆热场:它的基本特征及其与地热场的区别[J]. 岩石学报, 2014, 30(2):341-349.
																						 | 
										
																													
																							| [24] | 
																						 
											 徐传国, 陆士立, 焦仓文, 等. HD-4002B综合测井仪在铀矿科学深钻中的应用[J]. 世界核地质科学, 2015, 32(2):91-95.
																						 | 
										
																													
																							| [25] | 
																						 
											 徐珏, 王登红, 陈毓川, 等. 中国大陆科学钻5158 m主孔超高压变质岩中的钛矿化[J]. 矿床地质, 2006, 25(增刊1):55-58.
																						 | 
										
																													
																							| [26] | 
																						 
											 骆淼, 潘和平, 赵永刚, 等.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孔自然放射性测井及其解释[J]. 地球科学, 2008, 33(5):661-671.
																						 | 
										
																													
																							| [27] | 
																						 
											 谭现锋, 王浩, 康凤新. 利津陈庄干热岩GRY1孔压裂试验研究[J]. 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 2016, 43(10):230-233.
																						 | 
										
																													
																							| [28] | 
																						 
											 黄定华, 吴金平, 段怡春, 等. 从内核偏移到板块运动[J]. 科学通报, 2001, 46(8):646-651.
																						 | 
										
																													
																							| [29] | 
																						 
											 李德威. 地球三级层流隆陷构造系统的关联机理[J].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16, 40(4):625-642.
																						 | 
										
																													
																							| [30] | 
																						 
											 李德威, 夏义平, 徐礼贵. 大陆板内盆山耦合及盆山成因: 以青藏高原及周边盆地为例[J]. 地学前缘, 2009, 16(3):110-119.
																						 | 
										
																													
																							| [31] | 
																						 
											 李德威. 大陆下地壳流动:渠流还是层流?[J]. 地学前缘, 2008, 15(3):130-139.
																						 | 
										
																													
																							| [32] | 
																						 
											 李德威. 青藏高原及邻区三阶段构造演化与成矿演化[J]. 地球科学: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08(6):723-742.
																						 | 
										
																													
																							| [33] | 
																						 
											 李德威. 地震与地热的关联性:从预测减灾到取能减灾[J].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2017, 39(4):563-5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