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rth Science Frontiers ›› 2022, Vol. 29 ›› Issue (6): 60-72.DOI: 10.13745/j.esf.sf.2022.8.4
Previous Articles Next Articles
HE Zhiliang1(), LU Jianlin2, Lin Juanhua2, JIN Xiaohui2, QI Lixin3, XU Xuhui4, HUANG Renchun5, WANG Yi2
Received:
2022-07-07
Revised:
2022-07-27
Online:
2022-11-25
Published:
2022-10-20
CLC Number:
HE Zhiliang, LU Jianlin, Lin Juanhua, JIN Xiaohui, QI Lixin, XU Xuhui, HUANG Renchun, WANG Yi. Marine basins in China—a prototype-reconstruction analyses and ordered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patterns[J]. Earth Science Frontiers, 2022, 29(6): 60-72.
[1] | 贾承造, 李本亮, 张兴阳, 等. 中国海相盆地的形成与演化[J]. 中国科学, 2007, 12(3): 155-220. |
[2] | 康玉柱. 塔里木盆地沙参2井海相油气首次发现的历程与启迪[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4, 35(6): 749-752. |
[3] | 马永生, 蔡勋育, 赵培荣, 等. 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优质储层发育机理和“三元控储”模式: 以四川普光气田为例[J]. 地质学报, 2010, 84(8): 1087-1094. |
[4] | 金之钧. 中国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油气勘探特殊性问题[J]. 地学前缘, 2005, 12(3): 15-22. |
[5] | 贾承造. 中国叠合盆地形成演化与中下组合油气勘探潜力[J]. 中国石油勘探, 2006, 16(1): 1-4. |
[6] | 郭旭升, 张永强, 申宝剑, 等. 中国南方海相页岩气勘探理论: 回顾与展望[J]. 地质学报, 2022, 96(1): 172-182. |
[7] | 翟晓先. 塔里木盆地塔河特大型油气田勘探实践与认识[J]. 石油实验地质, 2011, 33(4): 477-480. |
[8] | 漆立新. 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大油气田勘探实践与展望[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4, 35(6): 771-779. |
[9] | 朱夏. 活动论构造历史观[J]. 石油实验地质, 1991, 13(3): 201-209. |
[10] | 金之钧. 从源-盖控烃看塔里木台盆区油气分布规律[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4, 35(6): 763-770. |
[11] | 金之钧, 王清晨. 中国叠合盆地油气形成富集与分布预测[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7. |
[12] | 童晓光, 牛嘉玉. 区域盖层在油气聚集中的作用[J]. 石油勘探与开发, 1989, 16(4): 1-8. |
[13] |
JIN Z J, YUAN Y S, LIU Q Y, et al. Controls of Late Jurassic-Early Cretaceous tectonic event on source rocks and seals in marine sequences, South China[J].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2013, 56 (2): 228-239.
DOI URL |
[14] | 贾承造, 李本亮, 张兴阳, 等. 中国海相盆地的形成与演化[J]. 科学通报, 2007(增刊1): 1-8. |
[15] | 贾承造, 魏国齐, 李本亮. 中国中西部小型克拉通盆地群的叠合复合性质及其含油气系统[J]. 高校地质学报, 2005(4): 479-492. |
[16] | 贾承造, 宋岩, 魏国齐, 等. 中国中西部前陆盆地的地质特征及油气聚集[J]. 地学前缘, 2005(3): 3-13. |
[17] | 金之钧, 张一伟, 陈书平. 塔里木盆地构造-沉积波动过程[J]. 中国科学D辑: 地球科学, 2005(6): 530-539. |
[18] |
何治亮, 高山林, 郑孟林. 中国西北地区沉积盆地发育的区域构造格局与演化[J]. 地学前缘, 2015, 22(3): 227-240.
DOI |
[19] | 杨遂正, 金文化, 李振宏. 鄂尔多斯多旋回叠合盆地形成与演化[J].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6(4): 494-498. |
[20] | 何登发, 李德生, 张国伟, 等. 四川多旋回叠合盆地的形成与演化[J]. 地质科学, 2011, 46(3): 589-606. |
[21] | 康玉柱. 全球地壳隆坳演化与盆地[J]. 石油实验地质, 2020, 42(5): 653-661. |
[22] |
王学军, 杨志如, 韩冰. 四川盆地叠合演化与油气聚集[J]. 地学前缘, 2015, 22(3): 161-173.
DOI |
[23] | 庞雄奇, 周新源, 姜振学, 等. 叠合盆地油气藏形成、演化与预测评价[J]. 地质学报, 2012, 86(1): 1-103. |
[24] | 徐旭辉, 高长林, 黄泽光, 等. 中国盆地形成的三大活动构造历史阶段[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5(2): 155-162. |
[25] | 朱夏, 陈焕疆, 孙肇才, 等. 中国中、新生代构造与含油气盆[J]. 地质学报, 1983(3): 235-242. |
[26] | 刘池洋, 孙海山. 改造型盆地类型划分[J]. 新疆石油地质, 1999(2): 79-82. |
[27] | 贾承造. 中国叠合盆地形成演化与中下组合油气勘探潜力[J]. 中国石油勘探, 2006(1): 1-4. |
[28] | 金之钧. 中国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油气形成与富集规律[J].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2011, 41(7): 910-926. |
[29] |
庞雄奇, 罗晓容, 姜振学, 等. 中国西部复杂叠合盆地油气成藏研究进展与问题[J]. 地球科学进展, 2007, 22(9): 879-888.
DOI |
[30] | 许志琴, 杨经绥, 嵇少丞, 等. 中国大陆构造及动力学若干问题的认识[J]. 地质学报, 2010, 84(1): 1-29. |
[31] | 何登发, 赵文智, 雷振宇, 等. 中国叠合型盆地复合含油气系统的基本特征[J]. 地学前缘, 2000(3): 23-37. |
[32] | 靳久强, 宋建国. 中国板块构造与油气盆地演化和油气分布规律[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5, 26(1): 2-8. |
[33] | 孙肇才, 邱蕴玉, 郭正吾. 板内形变与晚期次生成藏: 扬子区海相油气总体形成规律的探讨[J]. 石油实验地质, 1991, 13(2): 107-142. |
[34] | 张光亚, 赵文智, 王红军, 等. 塔里木盆地多旋回构造演化与复合含油气系统[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7(5): 653-663. |
[35] | 张光亚, 宋建国. 塔里木克拉通盆地改造对油气聚集和保存的控制[J]. 地质论评, 1998, 44(5): 511-521. |
[36] | 张恺. 论塔里木盆地类型、演化特征及含油气远景评价[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990, 11(1): 1-15. |
[37] | 李书兵, 何鲤, 柳梅青. 四川盆地晚三叠世以来陆相盆地演化史[J]. 天然气工业, 1999, 19(增刊): 18-23. |
[38] | 李忠权. 四川盆地拉张-挤压构造环境探讨[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37(1): 87-92. |
[39] | 刘树根, 罗志立, 赵锡奎. 中国西部盆山系统的耦合关系及其动力学模式: 以龙门山造山带-川西前陆盆地系统为例[J]. 地质学报, 2003, 77(2): 177-186. |
[40] | 刘树根, 孙玮, 李智武, 等. 四川盆地晚白垩世以来的构造隆升作用与天然气成藏[J].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8, 19(3): 293-300. |
[41] | 汪泽成, 刘和甫, 熊宝贤, 等. 从前陆盆地充填地层分析盆山耦合关系[J]. 地球科学: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01, 26(1): 33-39. |
[42] | 张金山.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与含油气展望[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982(4): 304-314. |
[43] | 孙肇才, 谢秋元. 叠合盆地的发展特征及其含油气性-以鄂尔多斯盆地为例[J]. 石油实验地质, 1980, (1): 13-21. |
[44] | 蒲仁海, 姚宗慧, 张艳春. 鄂尔多斯盆地古构造演化在气田形成中的作用及意义[J]. 天然气工业, 2000(6): 27-29. |
[45] | 马安来, 张水昌, 张大江, 等. 轮南、塔河油田稠油油源对比[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4, 25(1): 31-38. |
[46] | 金之钧. 中国典型叠合盆地油气成藏研究新进展(之二): 以塔里木盆地为例[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6, 27(3): 281-288. |
[47] | 马安来, 金之钧, 王毅, 等. 塔里木盆地台盆区海相油源对比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工作方向[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6, 27(3): 356-362. |
[48] |
何登发. 中国含油气盆地深层勘探的主要进展与科学问题[J]. 地学前缘, 2019, 26(1): 1-12.
DOI |
[49] | 庞雄奇, 周新源, 鄢盛华, 等. 中国叠合盆地油气成藏研究进展与发展方向: 以塔里木盆地为例石油勘探与开发[J]. 2012, 39(6): 649-656. |
[50] | 赵文智, 朱光有, 苏劲, 等. 中国海相油气多期充注与成藏聚集模式研究: 以塔里木盆地轮古东地区为例[J]. 岩石学报, 2012, 28(3): 709-721. |
[51] | 庞雄奇, 高剑波, 孟庆洋. 塔里木盆地台盆区构造变动与油气聚散关系[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6, 27(5): 594-602. |
[52] | 赵永强, 云露, 王斌, 等. 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中西部奥陶系油气成藏主控因素与动态成藏过程[J]. 石油实验地质, 2021, 43(5): 1-17. |
[53] | 邓尚, 李慧莉, 张仲培, 等. 塔里木盆地顺北及邻区主干走滑断裂带差异活动特征及其与油气富集的关系[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8, 39(5): 878-888. |
[54] |
漆立新. 塔里木盆地顺北超深断溶体油藏特征与启示[J]. 中国石油勘探, 2020, 25(1): 102-111.
DOI |
[55] | 邓尚, 李慧莉, 韩俊, 等. 塔里木盆地顺北5号走滑断裂中段活动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9, 40(5): 990-998, 1073. |
[56] |
刘宝增. 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油气差异聚集主控因素分析: 以顺北1号、顺北5号走滑断裂带为例[J]. 中国石油勘探, 2020, 25(3): 83-95.
DOI |
[57] | 宁飞, 金之钧, 张仲培, 等. 塔中北坡走滑断裂成因机理与油气成藏[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8, 39(1): 98-106. |
[58] | 马永生, 蔡勋育, 云露, 等. 塔里木盆地顺北超深层碳酸盐岩油气田勘探开发实践与理论技术进展[J].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22, 49(1): 1-17. |
[59] | 顾忆, 万旸璐, 黄继文, 等. “大埋深、高压力”条件下塔里木盆地超深层油气勘探前景[J]. 石油实验地质, 2019, 41(2): 157-164. |
[60] | 金之钧, 云金表, 周波. 塔里木斜坡带类型、特征及其与油气聚集的关系[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9, 30(2): 127-135. |
[61] | 云露. 顺北地区奥陶系超深断溶体油气成藏条件[J]. 新疆石油地质, 2021, 42(2): 136-142. |
[62] |
云露. 顺北东部北东向走滑断裂体系控储控藏作用与突破意义[J]. 中国石油勘探, 2021, 26(3): 41-52.
DOI |
[63] | 漆立新, 云露. 塔里木台盆区碳酸盐岩成藏模式与勘探实践[J]. 石油实验地质, 2020, 42(5): 867-876. |
[64] | 林良彪, 陈洪德, 胡晓强, 等.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构造层序划分及盆地演化[J]. 地层学杂志, 2007, 31(4): 415-422. |
[65] | 蔡希源, 付孝悦, 何治亮, 等. 四川盆地天然气动态成藏[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6. |
[66] | 杨程宇, 文龙, 王铁冠, 等. 川中隆起安岳气田古油藏成藏时间厘定[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20, 41(3): 492-502. |
[67] | 李吉君, 曹群, 卢双舫, 等. 四川盆地乐山-龙女寺古隆起震旦系天然气成藏史[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6, 37(1): 30-37. |
[68] |
郝彬, 赵文智, 胡素云, 等. 川中地区寒武系龙王庙组沥青成因与油气成藏史[J]. 石油学报, 2017, 38(8): 863-875.
DOI |
[69] | 张元春, 邹华耀, 李平平, 等. 川东北元坝地区长兴组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油气充注史[J]. 新疆石油地质, 2010, 31(3): 250-251. |
[70] | 李伟, 易海永, 胡望水, 等. 四川盆地加里东古隆起构造演化与油气聚集的关系[J]. 天然气工业, 2014, 34(3): 8-15. |
[71] | 杨威, 魏国齐, 谢武仁, 等. 古隆起在四川盆地台内碳酸盐岩丘滩体规模成储中的作用[J]. 天然气工业, 2021, 41(4): 1-12. |
[72] | 张庆峰. 四川盆地礁滩大气田地质特征与富集模式[J]. 四川地质学报, 2021, 41(2): 259-263. |
[73] | 胡东风, 王良军, 张汉荣, 等. 碳酸盐岩烃源岩气藏的发现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以四川盆地涪陵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一段气藏为例[J]. 天然气工业, 2020, 40(7): 23-33. |
[74] | 何治亮, 李双建, 刘全有, 等. 盆地深部地质作用与深层资源: 科学问题与攻关方向[J]. 石油实验地质, 2020, 42(5): 767-779. |
[75] | 郭旭升, 胡东风, 段金宝. 中国南方海相油气勘探展望[J]. 石油实验地质, 2020, 42(5): 675-685. |
[76] | 刘池阳, 王建强, 张东东. 鄂尔多斯盆地油气资源丰富的成因与赋存-成藏特点[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21, 42(5): 1011-1029. |
[77] | 任军峰, 刘新设, 喻建. 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奥陶系盐下天然气成藏特征及勘探方向[J]. 中国石油勘探, 2021, 26(6): 126-140. |
[78] | 金晓辉, 张军涛, 孙冬胜.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上奥陶统平凉组古岩溶洞穴的发现及意义[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21, 42(3): 595-630. |
[79] | 张军涛, 金晓辉, 谷宁.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地区马家沟组岩溶储层的差异性和发育模式[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21, 42(5): 1159-1242. |
[80] | 包洪平, 黄正良, 武春英. 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奥陶系盐下侧向供烃成藏特征及勘探潜力[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20, 25(3): 134-145. |
Viewed | ||||||
Full text |
|
|||||
Abstract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