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胡晗, 张立飞, 彭卫刚, 兰春元, 刘志成. 西南天山超高压泥质片岩中石墨的形成:对俯冲带碳迁移、储存的启示[J]. 地学前缘, 2024, 31(6): 282-303. |
[2] |
周念清, 郭梦申, 蔡奕, 陆帅帅, 刘晓群, 赵文刚. 湿地关键带碳循环与碳源碳汇转化机制及碳交换量化模式[J]. 地学前缘, 2024, 31(6): 436-449. |
[3] |
曹建华, 杨慧, 黄芬, 张春来, 张连凯, 朱同彬, 周孟霞, 袁道先. 岩溶碳汇原理、过程与计量[J]. 地学前缘, 2024, 31(5): 358-376. |
[4] |
刘海, 魏伟, 宋阳, 潘杨, 李迎春. 霍邱县城湖泊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特征、潜在生态风险及来源[J]. 地学前缘, 2024, 31(3): 420-431. |
[5] |
王野, 陈旸, 陈骏. 岩石有机碳风化及其控制因素[J]. 地学前缘, 2024, 31(2): 402-409. |
[6] |
李曙光, 汪洋, 刘盛遨. 大地幔楔的两个深部碳循环圈:差异及宜居效应[J]. 地学前缘, 2024, 31(1): 15-27. |
[7] |
谢树成, 朱宗敏, 张宏斌, 杨义, 王灿发, 阮小燕. 小小地质微生物演绎跨圈层的相互作用[J]. 地学前缘, 2024, 31(1): 446-454. |
[8] |
王家昊, 胡修棉, 蒋璟鑫, 马超, 马鹏飞. 重建南海27 Ma以来高分辨率碳酸盐补偿深度[J]. 地学前缘, 2024, 31(1): 500-510. |
[9] |
谢银财, 于奭, 缪雄谊, 李军, 何师意, 孙平安. 青藏高原流域岩石风化机制及其CO2消耗通量:以拉萨河为例[J]. 地学前缘, 2023, 30(5): 510-525. |
[10] |
陈雪倩, 张立飞. 碳的固定、运输、转移和排放过程:对地球深部碳循环的启示[J]. 地学前缘, 2023, 30(3): 313-339. |
[11] |
王欣楚, 刘丛强, 李思亮, 徐胜, 丁虎, 庞智勇, 帅燕华. 甲烷团簇同位素研究进展及其在表层地球系统碳循环研究中的应用[J]. 地学前缘, 2023, 30(2): 463-478. |
[12] |
周尚, 徐继尚, 刘勇, 李广雪, 李安龙, 曹立华, 翟科, 徐继正, 权永峥. 西太暖池区生物组分对海底表层沉积物物理力学性质的影响[J]. 地学前缘, 2022, 29(5): 119-132. |
[13] |
迟明慧, 秦延文, 杨晨晨, 温泉, 孙宁, 竹怀林, 张雷. 潮白河中游沉积物氮磷和有机质分布特征及评价[J]. 地学前缘, 2022, 29(4): 448-454. |
[14] |
冯铄, 刘志飞, Penjai SOMPONGCHAIYAKUL, 林宝治, Martin G. WIESNER. 泰国湾表层沉积物陆源碎屑的粒度特征及其展现的沉积动力环境[J]. 地学前缘, 2022, 29(4): 211-220. |
[15] |
李栋, 赵敏, 刘再华, 陈波. 普定岩溶水-碳循环模拟试验场水体双碳同位素特征(δ13C-Δ14C)与碳足迹[J]. 地学前缘, 2022, 29(3): 155-1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