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吴浩, 杨晨, 吴彦旺, 李才, 刘飞, 林兆旭. 藏北中仓地区晚白垩世岩浆岩成因及其对高原早期隆升的指示[J]. 地学前缘, 2024, 31(6): 261-281. |
[2] |
李卓骐, 许成, 韦春婉. 地球深部脱碳过程研究评述[J]. 地学前缘, 2024, 31(6): 304-319. |
[3] |
鞠玮, 杨慧, 侯贵廷, 宁卫科, 李永康, 梁孝柏. 复杂构造变形区断控裂缝发育分布模式[J]. 地学前缘, 2024, 31(5): 130-138. |
[4] |
李云涛, 丁文龙, 韩俊, 黄诚, 王来源, 孟庆修. 顺北地区走滑断裂带奥陶系碳酸盐岩裂缝分布预测与主控因素研究[J]. 地学前缘, 2024, 31(5): 263-287. |
[5] |
童馗, 李智武, 刘树根, I.Tonguç UYSAL, 施泽进, 李金玺, Andrew TODD, 武文慧, 王自剑, 刘升武, 李轲, 华天. 始新世中期安宁河断裂冲断变形特征及其构造意义:来自断层泥自生伊利石K-Ar定年的证据[J]. 地学前缘, 2024, 31(4): 297-313. |
[6] |
陈昌锦, 程晓敢, 林秀斌, 李丰, 田禾丰, 屈梦雪, 孙思瑶. 基于弹性板模型的塔里木盆地北部新生代沉降模拟:对南天山隆升的启示[J]. 地学前缘, 2024, 31(4): 340-353. |
[7] |
何建华, 李勇, 邓虎成, 王园园, 马若龙, 唐建明. 川东南永川地区龙马溪组页岩储层构造裂缝特征及期次演化研究[J]. 地学前缘, 2024, 31(3): 298-311. |
[8] |
徐继山, 彭建兵, 隋旺华, 安海波, 李作栋, 徐文杰, 董培杰. 郯庐断裂转换段新沂地裂缝成生机理及构造意义[J]. 地学前缘, 2024, 31(3): 470-481. |
[9] |
钏茂山, 胡乐, 蔺如喜, 毛崇祯, 李仕忠, 李锁明, 袁永盛. 扬子板块西缘早中生代“绿豆岩”成因及构造启示:锆石U-Pb年龄、微量元素及Hf同位素约束[J]. 地学前缘, 2024, 31(2): 204-223. |
[10] |
周予茜, 时毓, 黄椿文, 刘希军, 蓝媛春, 唐源远, 翁伯寅. 桂东南莲垌和古龙岩体加里东期I型花岗岩类的岩石成因及构造意义[J]. 地学前缘, 2024, 31(2): 224-248. |
[11] |
成秋明. 洋中脊动力学与俯冲带地震-岩浆-成矿事件远程效应[J]. 地学前缘, 2024, 31(1): 1-14. |
[12] |
张进江, 郑剑磊, 王海滨, 郭磊, 刘江, 戚国伟. 内蒙古大青山-盘羊山晚中生代-早新生代构造事件及其对华北北缘构造演化的启示[J]. 地学前缘, 2024, 31(1): 127-141. |
[13] |
任纪舜, 刘建辉, 朱俊宾. 中国东部中生代上叠造山系[J]. 地学前缘, 2024, 31(1): 142-153. |
[14] |
李曙光, 汪洋, 刘盛遨. 大地幔楔的两个深部碳循环圈:差异及宜居效应[J]. 地学前缘, 2024, 31(1): 15-27. |
[15] |
王瑞, 张京渤, 罗晨皓, 周秋石, 夏文杰, 赵云. 深部过程和物质架构对大陆碰撞带Cu-REE成矿系统的控制:以冈底斯和三江碰撞带为例[J]. 地学前缘, 2024, 31(1): 211-2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