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邓军, 王长明, 李文昌, 杨立强, 王庆飞.
三江特提斯复合造山与成矿作用研究态势及启示[J]. 地学前缘, 20140101, 21(1): 52-64. |
[2] |
胡晗, 张立飞, 彭卫刚, 兰春元, 刘志成. 西南天山超高压泥质片岩中石墨的形成:对俯冲带碳迁移、储存的启示[J]. 地学前缘, 2024, 31(6): 282-303. |
[3] |
李卓骐, 许成, 韦春婉. 地球深部脱碳过程研究评述[J]. 地学前缘, 2024, 31(6): 304-319. |
[4] |
成秋明. 洋中脊动力学与俯冲带地震-岩浆-成矿事件远程效应[J]. 地学前缘, 2024, 31(1): 1-14. |
[5] |
任纪舜, 刘建辉, 朱俊宾. 中国东部中生代上叠造山系[J]. 地学前缘, 2024, 31(1): 142-153. |
[6] |
王瑞, 张京渤, 罗晨皓, 周秋石, 夏文杰, 赵云. 深部过程和物质架构对大陆碰撞带Cu-REE成矿系统的控制:以冈底斯和三江碰撞带为例[J]. 地学前缘, 2024, 31(1): 211-225. |
[7] |
兰春元, 张立飞, 陶仁彪, 胡晗, 张丽娟, 王超. 基于DEW模型的地球深部流体组成与水岩相互作用计算方法综述[J]. 地学前缘, 2024, 31(1): 64-76. |
[8] |
王根厚, 李典, 梁晓. 南羌塘印支期增生造山带组成、结构及演化[J]. 地学前缘, 2023, 30(3): 242-261. |
[9] |
陈雪倩, 张立飞. 碳的固定、运输、转移和排放过程:对地球深部碳循环的启示[J]. 地学前缘, 2023, 30(3): 313-339. |
[10] |
张健, 方桂, 何雨蓓. 中国东部地热异常区深层高温分布特征与动力学背景[J]. 地学前缘, 2023, 30(2): 316-332. |
[11] |
朱伟林, 徐旭辉, 王斌, 曹倩, 陈春峰, 高顺莉, 冯凯龙, 付晓伟. 华南晚中生代陆弧迁移与海域盆地演化[J]. 地学前缘, 2022, 29(6): 277-290. |
[12] |
邢会林, 王建超, 逄硕, 王瑞泽, 刘冬豫, 马子涵, 张愉玲, 谭玉阳. 俯冲带深海-岩石圈流体交换及其效应[J]. 地学前缘, 2022, 29(5): 246-254. |
[13] |
李典, 王根厚, 刘正勇, 李鹏胜, 冯翼鹏, 唐宇, 李超, 李阳. 西藏南羌塘晚三叠世陆缘俯冲增生造山带的褶皱-冲断与增生杂岩双层结构厘定[J]. 地学前缘, 2022, 29(4): 231-248. |
[14] |
高锐, 周卉, 卢占武, 郭晓玉, 李文辉, 王海燕, 李洪强, 熊小松, 黄兴富, 徐啸. 深地震反射剖面揭露青藏高原陆-陆碰撞与地壳生长的深部过程[J]. 地学前缘, 2022, 29(2): 14-27. |
[15] |
李文龙, 杨晓平, 钱程, 李成禄, 吕明奇, 程招勋, 王立佳. 大兴安岭北段富克山岩浆弧的组成:对蒙古—鄂霍茨克洋南向俯冲的制约[J]. 地学前缘, 2022, 29(2): 146-1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