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我国已故著名的地质学家、岩石学家和地质教育家,岩石学全国重点学科的学术带头人之一邓晋福教授的90周年诞辰,《地学前缘》杂志特推出“大地构造-岩石成因-成矿系统前沿研究”专辑,以资缅怀和纪念。
邓晋福教授1935年2月生于江苏无锡,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博士生导师。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6年于北京地质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后被派往苏联列宁格勒大学地质系攻读岩石学副博士学位。1970年至1973年被派往阿尔巴尼亚从事援外地质工作。1986年至1988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地质与行星科学系作访问学者。1986年破格批准为博士生导师,同年晋升为教授。历任教研室主任、系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等职。曾任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地质学会岩石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评审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奖评审委员会委员、地质矿产部学位委员会委员、国际火山学与地球内部化学协会中国委员会委员和国际合作对比计划IGCP⁃430指导委员会委员。
邓晋福教授在火成岩成因、壳幔深部过程、岩石大地构造学、岩浆作用与成矿等方面取得了卓越的系统性成就,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将岩石学与基础学科结合,推动岩石学科从描述到理论的飞跃;推动了岩石大地构造学的发展;领导编制完成我国第一幅1∶250万侵入岩大地构造图,为全国矿产潜力评价做出了重要贡献;运用“岩石学探针”揭示壳幔结构与深部过程,对中国东部中—新生代岩石圈减薄研究做出了开创性贡献;提出中国“大陆根-柱构造”理论模型;提出岩石圈-软流圈系统的大灾变是成矿“大爆发”的根本动力源,岩石圈尺度三维不连续的再活化是大尺度成矿带的有利储矿空间。撰写专著8部,发表论文200余篇。曾被授予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地质矿产部系统优秀教师、地质矿产部优秀援外战士称号,获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一等奖、部优秀教材一等奖、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等奖励。
邓晋福教授是优秀的地质教育家,为培养我国地学领域高层次科技人才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坚持立德树人、潜心育人,70岁高龄仍站在讲台上给学生授课,直至离世前仍在指导博士研究生,并为野外地质勘查人员授课。他所培养的大批学生已成为各单位的骨干力量和领军人才。
邓晋福教授一生忠于党和人民,热爱党和人民的科学与教育事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治学严谨、求实创新,甘为人梯、桃李满园,生命不息、工作不止,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和人民教师。他对我国地质科学事业和教育事业的杰出贡献将永载史册,他的学术思想将永远闪耀地学殿堂。 本专辑包含了他生前的战友、同事、学生们在各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主要内容如下:
《邓晋福教授的主要学术成就与贡献》一文,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邓晋福教授的主要学术成就与贡献。《岩浆弧概述》是邓晋福教授的遗著,总结提出了6种岩浆弧系统的类型:老洋壳俯冲形成的岩浆弧系统、洋高原俯冲形成的岩浆弧系统、活动洋中脊俯冲形成的岩浆弧系统、年轻洋壳俯冲形成的岩浆弧系统、最年轻洋壳俯冲形成的岩浆弧系统和经典板块形成的岩浆弧系统,为反演已湮灭的古代大洋板块组成,为洋板块地质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途径。《中国东部陆缘中、新生代洋板块地质深地质作用追踪》一文,依据洋板块地质思想提出东亚中、新生代造山带可能是东亚中、新生代造山带之下的地幔过渡带引发的洋内俯冲+板内软流圈地幔(柱)上涌系统复合作用形成的,对中国大陆形成演化、成矿潜力评价和找矿预测应进行再认识。《中国大陆地貌特征及其成因探讨》一文,着重论述了中国地势4个阶梯的展布特点及其与地壳、岩石圈厚度之间的契合;从地质作用成因与自然地理的耦合上探讨了中国大陆及其自然地理格局、地貌景观和生态系统的成因。《洋板块地质学研究展望:聚焦中国及邻区大洋俯冲消减带地质重建》一文,基于全国矿产潜力评价及中国大地构造和特提斯构造域及邻区地质-大地构造系列编图,聚焦中国及邻区存在5条大洋俯冲消减对接带的地质重建,指出在大陆中识别已消亡的大洋(对接带)的地质遗迹,是区域、全国乃至全球大地构造研究的前沿。《大陆碰撞成矿作用:新认识与新进展》一文,阐明了大陆碰撞成矿作用研究的新进展,指出碰撞带可以分为冷碰撞和热碰撞两种基本类型,冷/热结构受控于碰撞带深部过程和地幔热扰动强度。碰撞成矿作用主要形成斑岩铜金矿床、MVT铅锌矿床、碳酸岩型稀土矿床、造山型金矿床以及淡色花岗岩有关的稀有金属矿床及主要类型。《深部物质探测及其成矿预测:方法、应用与展望》一文,总结了近年在深部物质架构探测的理论与方法体系方面的进展,通过岩石学、矿物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和实验模拟等揭示造山带与克拉通边界、典型构造单元三维架构到四维演变、覆盖区及大型盆地的基底属性,以及深部物质对成矿的制约。《青藏高原东南缘营盘-金顶-北衙-盘龙剖面地壳结构与化学成分》一文,对青藏高原东南缘的云南兰坪县营盘经金顶、北衙至昆明盘龙的地壳剖面,开展了宽度50 km走廊带及其邻区的地壳结构和化学成分研究。运用多种方法建立了该剖面上、中、下地壳的岩石组成模型,估算了相应的元素地球化学成分,探讨了地壳演化、构造-岩浆-成矿作用过程。
《我们为什么要钻穿完整的洋壳?》一文指出:必须钻穿完整洋壳, 完善板块构造理论;流行的“地震洋壳”等于“岩浆洋壳” 观点是错误的;只有快速扩张洋脊能形成完整岩浆洋壳, 所以钻穿完整太平洋洋壳才能准确认知莫霍面的岩石学性质;中国的“梦想号”是目前唯一能钻穿洋壳的科学钻探船。 《中国中央造山系洋板块地层分布与演化》一文,系统梳理整合了中央造山系洋壳残迹的物质组成、测年数据,划分出7个洋板块构造-地层区和15个分区,构建了中央造山系首个显生宙洋板块地层格架和时空演化模式。《沉积层序中的时空分形结构及其地质意义》一文,基于分形理论,以济阳坳陷沙河街组为例,系统分析了沉积层序的时空分形结构及其地质意义,深化了对沉积层序复杂性的理解,也为油气勘探和储层评价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和方法。《四川矿山梁子苦橄玢岩成因:来自橄榄石成分剖面的约束》一文,提出矿山梁子岩浆系统为至少具有三个深部岩浆房的系统,苦橄玢岩是熔体、晶体和流体的混合物。《扬子板块西南缘新元古代中—晚期中-基性岩成因及深部动力学意义》一文,选择哀牢山变质杂岩带进行研究,发现扬子板块西缘和西南缘在新元古代经历了从俯冲到弧后伸展的转变。《中国东北地区侏罗纪—白垩纪侵入(岩)弧大地构造环境与成矿关系探讨》一文,进一步细分了侏罗纪—白垩纪中国东北复合侵入岩弧,研究了其与矿床分布的关系,预测东北地区可能成为未来铜、金、钼矿的大型基地。《火山喷发对飞行安全的影响》一文,评价了火山灰云在不同时间、不同位置对飞机的损伤和对飞行安全的影响,进而提出应对措施,以提升我国航空对灾害的应对能力。《榴辉岩石榴子石反应边的震击成因初探》一文,通过对山东青岛仰口榴辉岩中高压矿物的研究,认为高压相变是受地震波冲击作用的驱动,而不是俯冲过程中压力和温度缓慢升高所致。《中国甘肃金川铜镍(铂)硫化物矿床中金云母类型、成因及其意义》一文,通过对金云母的系统研究,认为超基性岩体是熔体-流体的长期通道和导致金属元素富集成矿的原因。《流体超压作用及与金属矿床成因》一文,讨论了流体超压作用在金属矿床形成过程中的关键控制作用,提出基于流体超压作用的成矿预测模型,可大幅节约找矿勘探成本。《地聚合物材料开发中碳循环的矿物学印记:以雄安绿色新材料为例》一文,研究了雄安新区新材料不同阶段产品中碳含量变化及其转换特点,估算了不同阶段的碳排放量和吸收量,认为新材料真正实现了绿色功能,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青藏高原南部日喀则地区中新世脉岩地球化学和岩石成因》一文,研究了日喀则谢通门地区发育的脉岩的年代学及成因,提出中新世下地壳的拆沉和部分熔融,加上幔源的贡献形成了这些脉岩。
在邓晋福先生九十诞辰之际编撰此专辑,不仅是对他的深切缅怀,更是对其学术思想与精神风范的弘扬和对新一代地质工作者的激励,推动我国地球科学事业再创辉煌。
本专辑除受到每篇文章中标注的项目资助以外,还受到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中国区域地质志和系列图件编制(DD20221645,DD20190370)”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甘肃金川岩浆铜镍(铂)硫化物矿床铂族、钴和铬等战略性关键金属富集过程及富集机制 (92162213)”等项目的联合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