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邓晋福. 岩石相平衡与岩石成因[M]. 武汉: 武汉地质学院出版社, 1987: 1-198.
|
| [2] |
邓晋福, 罗照华, 苏尚国, 等. 岩石成因、构造环境与成矿作用[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2004: 1-38.
|
| [3] |
邓晋福. 火成岩系列划分的回顾与当代含义[J]. 岩石矿物学杂志, 1991, 10(1): 36-42.
|
| [4] |
邓晋福, 莫宣学, 赵海玲, 等. 中国东部岩石圈根/去根作用与大陆 “活化”: 东亚型大陆动力学模式研究计划[J]. 现代地质, 1994, 8(3): 349-356.
|
| [5] |
邓晋福, 赵海玲, 赖绍聪, 等. 白云母/二云母花岗岩形成与陆内俯冲作用[J]. 地球科学: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1994, 19(2): 139-147.
|
| [6] |
池际尚, 路风香, 邓晋福, 等. 华北地台金伯利岩及古生代岩石圈地幔特征[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6: 1-292.
|
| [7] |
邓晋福, FLOWERl M F J, 苏尚国, 等. 地中海地区明显反差的岩石圈变形与岩浆活动的共存: 陆-陆碰撞过程中地幔流的响应与表现[J]. 现代地质, 2004, 18(4): 435-442.
|
| [8] |
邓晋福, 肖庆辉, 苏尚国, 等. 火成岩组合与构造环境: 讨论[J]. 高校地质学报, 2007, 13(3): 392-402.
|
| [9] |
邓晋福, 滕吉文, 彭聪, 等. 中国地球物理场特征及深部地质与成矿[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2008: 1-212.
|
| [10] |
邓晋福, 刘翠, 冯艳芳, 等. 高镁安山岩/闪长岩类(HMA)和镁安山岩/闪长岩类(MA): 与洋俯冲作用相关的两类典型的火成岩类[J]. 中国地质, 2010, 37(4): 1112-1118.
|
| [11] |
冯艳芳, 邓晋福, 肖庆辉, 等. TTG岩类的识别: 讨论与建议[J]. 高校地质学报, 2011, 17(3): 406-414.
|
| [12] |
邓晋福, 冯艳芳, 狄永军, 等. 岩浆弧火成岩构造组合与洋陆转换[J]. 地质论评, 2015, 61(3): 473-485.
|
| [13] |
邓晋福, 刘翠, 狄永军, 等. 地壳对接消减带和叠接消减带与陆-陆碰撞造山和俯冲增生造山: 来自侵入岩构造组合的记录[J]. 地学前缘, 2016, 23(6), 34-41.
|
| [14] |
ZHAO W, NEELSON K D, PROJECT INDEPTH TEAM. Deep seismic reflection evidence for continental underthrusting beneath southern Tibet[J]. Nature, 1993, 336(6455): 557-559.
|
| [15] |
邓晋福, 等. 中国侵入岩大地构造图说明书(1∶2500000)[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2015: 1-81.
|
| [16] |
邓晋福, 等. 中国侵入岩大地构造[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2016: 1-600.
|
| [17] |
邓晋福, 赵海玲, 莫宣学, 等. 中国大陆根-柱构造[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96: 1-110.
|
| [18] |
邓晋福. 大陆裂谷岩浆作用与深部过程[M]// 池际尚. 中国东部新生代玄武岩及上地幔研究. 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1989: 201-218.
|
| [19] |
邓晋福, 莫宣学, 赵海玲, 等. 中国东部岩石圈根去根作用与大陆 “活化”[J]. 现代地质, 1994, 8(3): 349-356.
|
| [20] |
邓晋福, 苏尚国, 赵海玲, 等. 华北地区燕山期岩石圈减薄的深部过程[J]. 地学前缘, 2003, 10(3): 41-50.
|
| [21] |
邓晋福, 赵国春, 苏尚国, 等. 燕山造山带燕山期构造叠加及其大地构造背景[J].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05, 29(2): 157-165.
|
| [22] |
邓晋福, 苏尚国, 刘翠, 等. 关于华北克拉通燕山期岩石圈减薄的机制与过程的讨论: 是拆沉, 还是热侵蚀和化学交代?[J]. 地学前缘, 2006, 13(2): 105-119.
|
| [23] |
邓晋福, 肖庆辉, 邱瑞照, 等. 华北地区新生代岩石圈伸展减薄的机制与过程[J]. 中国地质, 2006, 33(4): 751-761.
|
| [24] |
邓晋福, 莫宣学, 赵海玲, 等. 壳幔物质与深部过程[J]. 地学前缘, 1998, 5(3): 67-75.
|
| [25] |
邓晋福, 赵海玲, 罗照华, 等. 岩石圈-软流圈系统的形成与演化[M]// 欧阳自远. 世纪之交矿物学岩石学地球化学的回顾与展望. 北京: 原子能出版社, 1998: 97-104.
|
| [26] |
邓晋福, 吴宗絮, 赵国春, 等. 华北地台前寒武纪花岗岩类陆壳演化与克拉通形成[J]. 岩石学报, 1999, 15(2): 190-198.
|
| [27] |
DENG J F, MO X, ZHAO H L, et al. A new model for the dynamic evolution of Chinese lithosphere: ‘continental roots-plume tectonics’[J]. Earth-Science Reviews, 2004, 65(3/4): 223-275.
|
| [28] |
邓晋福, 莫宣学, 赵海玲, 等. 新生代以来中国大陆岩石圈尺度的大地构造分区[J]. 地球科学: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1997, 22(3): 227-232.
|
| [29] |
邓晋福, 莫宣学, 赵海玲, 等. 岩浆活动与地球多层对流系统[J]. 地学前缘, 1997, 4(3/4): 205-210.
|
| [30] |
邓晋福, 莫宣学, 罗照华, 等. 青藏高原岩石圈不均一性及其动力学意义[J]. 中国科学(D辑), 2001, 31(增刊): 55-60.
|
| [31] |
邓晋福, 莫宣学, 苏尚国, 等. 白垩纪大火成岩省与地幔对流[J]. 地学前缘, 2005, 12(2): 217-221.
|
| [32] |
邓晋福, 莫宣学, 肖庆辉, 等. 地质事件序列与造山过程的p-T-t轨迹[J]. 岩石矿物学杂志, 2002, 21(4): 336-342.
|
| [33] |
邓晋福, 汪洋, 赵海玲. 岩浆-构造-热事件序列p-T-t轨迹与造山深部过程[M]// 肖庆辉, 等. 花岗岩研究思维与方法. 北京: 地质出版社, 2002: 121-127.
|
| [34] |
邓晋福, 莫宣学, 赵海玲, 等. 中国东部燕山期岩石圈-软流圈系统大灾变与成矿环境[J]. 矿床地质, 1999, 18(4): 309-315.
|
| [35] |
邓晋福, 罗照华, 赵海玲, 等. 岩浆作用、 深部壳幔过程与资源-环境效应[J]. 地质论评, 1999, 45 (增刊1): 21-25.
|
| [36] |
邓晋福, 邱瑞照, 肖庆辉, 等. 对流地幔输入大陆与大陆成矿作用[J]. 矿床地质, 2004, 23(增刊1): 24-31.
|
| [37] |
邓晋福, 莫宣学, 罗照华, 等. 火成岩构造组合与壳-幔成矿系统[J]. 地学前缘, 1999, 6(2): 66-77.
|
| [38] |
邓晋福, 吴宗絮. 下扬子克拉通岩石圈减薄事件与长江中下游 Cu-Fe 成矿带[J]. 安徽地质, 2001, 11(2): 86-91.
|
| [39] |
邓晋福, 戴圣潜, 赵海玲, 等. 铜陵 Cu-Au(Ag)成矿区岩浆-流体-成矿系统和亚系统的识别[J]. 矿床地质, 2002, 21(4): 317-322.
|
| [40] |
邓晋福, 冯艳芳, 刘翠, 等. 太行-燕辽地区燕山期造山过程、 岩浆源区与成矿作用[J], 中国地质, 2009, 36(3): 623-6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