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学前缘 ›› 2017, Vol. 24 ›› Issue (4): 66-77.DOI: P618.13

• “南海天然气水合物研究进展”主题专辑(1) • 上一篇    下一篇

珠江口盆地东部陆坡末次冰期天然气水合物冷泉活动的记录与时间

陈芳,周洋,吴聪,刘坚,苏新,庄畅,陆红锋,余少华   

  1. 1.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国土资源部海底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 广东 广州 510075    2.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海洋学院, 北京 100083
  • 收稿日期:2016-09-10 修回日期:2016-11-12 出版日期:2017-07-15 发布日期:2017-07-15
  • 作者简介:陈芳(1966—),女,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海洋微体古生物学和水合物地质学研究。 E-mail:Zhchenfang66@21cn.com
  •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372012);国家专项项目课题(GZH2011003050602)

  • Received:2016-09-10 Revised:2016-11-12 Online:2017-07-15 Published:2017-07-15

摘要:

对珠江口盆地东部陆坡GMGS 08C孔的3层自生碳酸盐岩(结核状)和有孔虫(底栖和浮游)开展高分辨率氧碳同位素分析和AMS14C测年,第1层自生碳酸盐岩δ13C为-38.85‰,第2、3层的δ13C介于-41.36‰~-56.74‰,平均值-51.64‰,均低于-40‰。δ18O值介于2.94‰~4.18‰,平均值3.68‰,明显偏重。这表明其为天然气水合物分解的产物,形成于微生物对甲烷的缺氧氧化作用,甲烷主要源自生物成因;自生碳酸盐岩层位的底栖有孔虫Uvigerina peregrina和浮游有孔虫Globigerinoides ruber的δ13C值几乎同时出现极负偏,最低值分别达到-12.17‰和-9.06‰,有孔虫δ18O总体上正偏,最大正偏幅度达1.50‰,说明其负偏与后期源于甲烷厌氧氧化作用(Anaerobic Oxidation of Methane,简称AOM)的成岩作用有关。自生碳酸盐岩及其与有孔虫异常碳(偏负)氧(偏正)、粥状沉积是GMGS 08C孔水合物分解甲烷渗漏的重要指标,据此推断该孔在末次冰期(MIS2—MIS3)发生过至少2次天然气水合物分解释放冷泉甲烷渗漏活动,分别距今36 ka和31~26 ka,主要发生在低海平面期,说明冷泉活动明显受海平面变化影响。

关键词: 有孔虫, 自生碳酸盐岩, 碳氧同位素异常, 冷泉甲烷渗漏事件, 末次冰期, 南海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