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赵文智, 沈安江, 郑剑锋, 等. 塔里木、 四川及鄂尔多斯盆地白云岩储层孔隙成因探讨及对储层预测的指导意义[J].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2014, 44(9): 1925-1939.
|
[2] |
AL-QAYIM B. Sequence stratigraphy and reservoir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uronian-coniacian Khasib Formation in central Iraq[J]. Journal of Petroleum Geology, 2010, 33(4): 387-403.
DOI
URL
|
[3] |
周文, 郭睿, 伏美燕, 等. 伊拉克艾哈代布油田白垩系生物铸模孔及体腔孔发育的灰岩储层特征及成因分析[J]. 岩石学报, 2014, 30(3): 813-821.
|
[4] |
古莉, 胡光义, 罗文生, 等. 珠江口盆地流花油田新近系生物礁灰岩储层特征及成因分析[J]. 地学前缘, 2012, 19(2): 49-58.
|
[5] |
方少仙, 侯方浩, 董兆雄. 上震旦统灯影组中非叠层石生态系兰细菌白云岩[J]. 沉积学报, 2003, 21: 96-105.
|
[6] |
王一刚, 文应初, 刘志坚. 川东石炭系碳酸盐岩储层孔隙演化中的古岩溶和埋藏溶解作用[J]. 天然气工业, 1996, 16: 18-23.
|
[7] |
杨俊杰. 陕甘宁盆地下古生界天然气的发现[J]. 天然气工业, 1991(2): 1-6.
|
[8] |
杨华, 刘新社, 张道锋.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海相碳酸盐岩天然气成藏主控因素及勘探进展[J]. 天然气工业, 2013, 33(5): 1-12.
|
[9] |
韩长城, 林承焰, 鲁新便, 等. 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斜坡断控岩溶储层特征及形成机制[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6, 37(5): 644-652.
|
[10] |
赵文智, 沈安江, 胡安平, 等. 塔里木、 四川和鄂尔多斯盆地海相碳酸盐岩规模储层发育地质背景初探[J]. 岩石学报, 2015, 31(11): 3495-3508.
|
[11] |
赵文智, 汪泽成, 胡素云, 等. 中国陆上三大克拉通盆地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藏大型化成藏条件与特征[J]. 石油学报, 2012, 33(2): 1-12.
|
[12] |
杨俊杰.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分布规律[M].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2.
|
[13] |
何自新. 鄂尔多斯盆地演化与油气[M].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3.
|
[14] |
郭艳琴, 李文厚, 郭彬程, 等. 鄂尔多斯盆地沉积体系与古地理演化[J]. 古地理学报, 2019, 21(2): 293-320.
|
[15] |
席胜利, 李文厚, 刘新社, 等. 鄂尔多斯盆地神木地区下二叠统太原组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J]. 古地理学报, 2009, 11(2): 187-194.
|
[16] |
傅雪海, 陈振胜, 宋儒, 等. 煤系灰岩气的发现及意义[J]. 中国煤炭地质, 2018, 30(6): 59-63.
|
[17] |
魏新善, 王飞雁, 王怀厂, 等.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二叠系太原组灰岩储层特征[J]. 天然气工业, 2005, 25(4): 16-18.
|
[18] |
付金华, 郑聪斌.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纪华北海和祁连海演变及岩相古地理特征[J]. 古地理学报, 2001, 3(4): 25-34.
|
[19] |
侯方浩, 方少仙, 董兆雄. 鄂尔多斯盆地中奥陶统马家沟组沉积环境与岩相发育特征[J]. 沉积学报, 2003, 21(1): 106-112.
|
[20] |
陈全红, 李可永, 张道锋, 等. 鄂尔多斯盆地本溪组—太原组扇三角洲沉积与油气聚集的关系[J]. 中国地质, 2010, 37(2): 747-754.
|
[21] |
鲁静, 邵龙义, 孙斌, 等.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石炭—二叠纪煤系层序-古地理与聚煤作用[J]. 煤炭学报, 2012, 37(5): 421-429.
|
[22] |
陈世悦, 刘焕杰. 华北地台东部石炭—二叠纪岩相古地理特征[J]. 中国区域地质, 1997, 16(4): 379-386.
|
[23] |
付锁堂, 田景春, 陈洪德, 等. 鄂尔多斯盆地晚古生代三角洲沉积体系平面展布特征[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30(3): 236-241.
|
[24] |
郭英海, 刘焕杰. 陕甘宁地区晚古生代沉积体系[J]. 古地理学报, 2000, 2(1): 19-30.
|
[25] |
邵龙义, 董大啸, 李明培, 等. 华北石炭—二叠纪层序-古地理及聚煤规律[J]. 煤炭学报, 2014, 39(8): 1725-1734.
|
[26] |
张国栋, 朱静昌, 王益友. 华北中-西部地区晚石炭世太原组碳酸盐岩沉积环境[J]. 地质论评, 1991, 37(5): 385-396.
|
[27] |
马永生, 蔡勋育, 李国雄. 四川盆地普光大型气藏基本特征及成藏富集规律[J]. 地质学报, 2005, 79(6): 858-865.
|
[28] |
马永生, 蔡勋育, 赵培荣. 元坝气田长兴组—飞仙关组礁滩相储层特征和形成机理[J]. 石油学报, 2014, 35(6): 1001-1011.
DOI
|
[29] |
王宝清, 王凤琴, 魏新善, 等.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太原组古岩溶的发现及其意义[J]. 天然气工业, 2010, 25(4): 23-47.
|
[30] |
王宝清, 张金亮. 山西省兴县奥陶系古岩溶地球化学特征[J]. 地质论评, 1996, 42(S1): 62-69.
|
[31] |
王伟东, 彭军, 夏青松, 等. 川北大安寨生屑灰岩储层主控因素及预测思路[J].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 42(4): 13-21.
|
[32] |
戴金星. 中国煤成气研究二十年的重大进展[J]. 石油勘探与开发, 1999, 26(3): 1-9.
|
[33] |
戴金星, 李剑, 罗霞, 等. 鄂尔多斯盆地大气田的烷烃气碳同位素组成特征及其气源对比[J]. 石油学报, 2005, 26(1): 18-26.
DO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