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rth Science Frontiers ›› 2022, Vol. 29 ›› Issue (6): 120-135.DOI: 10.13745/j.esf.sf.2022.8.14
Previous Articles Next Articles
ZHAO Xianzheng1(), JIN Fengming1, PU Xiugang1, LUO Qun2, ZHOU Lihong1, JIANG Wenya1, DONG Xiongying1, SHI Zhannan1, HAN Wenzhong1, ZHANG Wei1, WANG Hu1
Received:
2022-07-07
Revised:
2022-07-27
Online:
2022-11-25
Published:
2022-10-20
CLC Number:
ZHAO Xianzheng, JIN Fengming, PU Xiugang, LUO Qun, ZHOU Lihong, JIANG Wenya, DONG Xiongying, SHI Zhannan, HAN Wenzhong, ZHANG Wei, WANG Hu.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chain”—concept, characteristics and application[J]. Earth Science Frontiers, 2022, 29(6): 120-135.
地区 | 盆地(坳陷) | 油气田(群)名称 | 油气田组成链形态 | 链接油气藏地质因素 |
---|---|---|---|---|
国内 | 松辽 | 齐家、龙虎泡、富位尔基等 | 串珠状 | 西斜坡构造脊主运移通道 |
辽河 | 海外河、双南、欢喜岭等 | 条带状 | 西斜坡构造脊主运移通道 | |
南襄 | 双河、井楼北等 | 串珠状 | 北坡构造脊-断裂主运移通道 | |
冀中 | 高阳、肃宁、大王庄等 | 条带状 | 饶阳凹陷北坡构造脊主运移通道 | |
济阳 | 东辛、王家岗、八面河等 | 串珠状 | 东营南斜坡构造脊主运移通道 | |
济阳 | GB341、GB21、GB210等 | 条带状 | 孤北凹陷南坡构造脊主运移通道 | |
鄂尔多斯 | 红井子、摆宴井、大水坑等 | 条带状 | 西缘逆冲断裂带优势通道 | |
柴达木 | 尖顶山、南翼山、油泉子等 | 串珠状 | 背斜带短轴构造脊优势通道 | |
酒泉 | 鸭儿峡、老群庙、石油沟等 | 串珠状 | 逆冲断层-构造脊主运移通道 | |
准噶尔 | 玛湖、玛北、乌尔禾等 | 串珠状 | 逆冲断层-构造脊主运移通道 | |
吐哈 | 巴喀、丘陵、鄯善等 | 串珠状 | 斜坡构造脊 | |
塔里木 | 塔中1号、塔中4号等 | 条带状 | 断裂带优势运移通道 | |
国外 | 南里海 | 下库林、巴库等 | 串珠状 | 南里海坳陷西斜坡优势通道 |
马来西亚 | 泰国湾油气田群 | 条带状 | 凹陷内背斜构造脊优势通道 | |
波斯湾 | 达曼、阿布萨、加瓦尔等 | 串珠状 | 南斜坡构造脊优势运移通道 | |
尼日利亚 | 阿格巴、内姆贝、奥洛伊等 | 条带状 | 北斜坡构造脊优势运移通道 | |
伏尔加 | 奥伦堡、罗马什金、阿尔兰等 | 串珠状 | 西斜坡构造脊优势运移通道 | |
西西伯利亚 | 博瓦科可夫、墨得维热等 | 条带状 | 北斜坡构造脊优势运移通道 | |
萨哈林 | 西米托夫油气田群 | 串珠状 | 断裂-剥蚀带优势运移通道 |
Table 1 List of typical oil and gas reservoirs (fields) at home and abroad with chain-like distribution
地区 | 盆地(坳陷) | 油气田(群)名称 | 油气田组成链形态 | 链接油气藏地质因素 |
---|---|---|---|---|
国内 | 松辽 | 齐家、龙虎泡、富位尔基等 | 串珠状 | 西斜坡构造脊主运移通道 |
辽河 | 海外河、双南、欢喜岭等 | 条带状 | 西斜坡构造脊主运移通道 | |
南襄 | 双河、井楼北等 | 串珠状 | 北坡构造脊-断裂主运移通道 | |
冀中 | 高阳、肃宁、大王庄等 | 条带状 | 饶阳凹陷北坡构造脊主运移通道 | |
济阳 | 东辛、王家岗、八面河等 | 串珠状 | 东营南斜坡构造脊主运移通道 | |
济阳 | GB341、GB21、GB210等 | 条带状 | 孤北凹陷南坡构造脊主运移通道 | |
鄂尔多斯 | 红井子、摆宴井、大水坑等 | 条带状 | 西缘逆冲断裂带优势通道 | |
柴达木 | 尖顶山、南翼山、油泉子等 | 串珠状 | 背斜带短轴构造脊优势通道 | |
酒泉 | 鸭儿峡、老群庙、石油沟等 | 串珠状 | 逆冲断层-构造脊主运移通道 | |
准噶尔 | 玛湖、玛北、乌尔禾等 | 串珠状 | 逆冲断层-构造脊主运移通道 | |
吐哈 | 巴喀、丘陵、鄯善等 | 串珠状 | 斜坡构造脊 | |
塔里木 | 塔中1号、塔中4号等 | 条带状 | 断裂带优势运移通道 | |
国外 | 南里海 | 下库林、巴库等 | 串珠状 | 南里海坳陷西斜坡优势通道 |
马来西亚 | 泰国湾油气田群 | 条带状 | 凹陷内背斜构造脊优势通道 | |
波斯湾 | 达曼、阿布萨、加瓦尔等 | 串珠状 | 南斜坡构造脊优势运移通道 | |
尼日利亚 | 阿格巴、内姆贝、奥洛伊等 | 条带状 | 北斜坡构造脊优势运移通道 | |
伏尔加 | 奥伦堡、罗马什金、阿尔兰等 | 串珠状 | 西斜坡构造脊优势运移通道 | |
西西伯利亚 | 博瓦科可夫、墨得维热等 | 条带状 | 北斜坡构造脊优势运移通道 | |
萨哈林 | 西米托夫油气田群 | 串珠状 | 断裂-剥蚀带优势运移通道 |
Fig.3 Schematic diagram of a sag-to-slope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chain’ showing its basic elements and the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process it describes
链段 | 构造位置 | 主要沉积背景 | 链的组合特点 | 成藏富集机理 | 主要油气藏 | 针对性的主要相关成藏理论 |
---|---|---|---|---|---|---|
外链 | 有效烃源岩以外,高斜坡到构造高部位 | 滨湖-河流、三角洲平原 | 横(侧)向串联(横向运移) | 高部位汇聚,高斜坡截留 | 构造油气藏、岩性地层油气藏 | 构造油气藏理论[ |
中链 | 优质烃源岩中心边界到烃源岩边界,中、低斜坡 | 浅湖-半深湖、三角洲平原-前缘 | 纵向串联-横向串联过渡 | 路途截留 | 致密油气、岩性地层油气藏 | 源控论[ |
内链 | 优质源岩中心(生排烃中心)、深洼槽 | 深湖相、前三角洲、浊积相 | 纵(垂向)串联(垂直充注) | 洼槽滞留 | 页岩油气(或煤盆地的煤层气),潜山、深潜山及内幕 | 非常规油气理论[ |
Table 2 Comparison table of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different sections of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chain” under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theory
链段 | 构造位置 | 主要沉积背景 | 链的组合特点 | 成藏富集机理 | 主要油气藏 | 针对性的主要相关成藏理论 |
---|---|---|---|---|---|---|
外链 | 有效烃源岩以外,高斜坡到构造高部位 | 滨湖-河流、三角洲平原 | 横(侧)向串联(横向运移) | 高部位汇聚,高斜坡截留 | 构造油气藏、岩性地层油气藏 | 构造油气藏理论[ |
中链 | 优质烃源岩中心边界到烃源岩边界,中、低斜坡 | 浅湖-半深湖、三角洲平原-前缘 | 纵向串联-横向串联过渡 | 路途截留 | 致密油气、岩性地层油气藏 | 源控论[ |
内链 | 优质源岩中心(生排烃中心)、深洼槽 | 深湖相、前三角洲、浊积相 | 纵(垂向)串联(垂直充注) | 洼槽滞留 | 页岩油气(或煤盆地的煤层气),潜山、深潜山及内幕 | 非常规油气理论[ |
Fig.10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chain” map (top) and exploration results for the Member 2 of the Kongdian Formation, Cangdong Sag, Huanghua Depression. Adapted from [46].
[1] | 李德生. 迈向新世纪的中国石油地质学[J]. 石油学报, 2000, 121(2): 1-8. |
[2] | 康玉柱. 中国油气地质新理论的建立[J]. 地质学报, 2010, 84(9): 1232-1274. |
[3] | 贾承造. 论非常规油气对经典石油天然气地质理论的突破和意义[J].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8, 45(4): 546-560. |
[4] | PAN C H. Nonmarine origin of petroleum in north Shensi, and the Cretaceous of Szechuan, China[J]. AAPG Bulletin, 1941, 25(11): 2058-2068. |
[5] |
胡朝元. 生油区控制油气田分布: 中国东部陆相盆地进行区域勘探的有效理论[J]. 石油学报, 1982, 3(2): 9-13.
DOI |
[6] |
李德生. 渤海湾盆地复合油气田的开发前景[J]. 石油学报, 1986, 7(1): 1-21.
DOI |
[7] | 胡见义, 徐树宝, 童晓光. 渤海湾盆地复式油气聚集区(带)的形成和分布[J]. 石油勘探与开发, 1986, 13(1): 1-8. |
[8] | 关德范. 21世纪油气勘探理论思考[C]// 中国石油论坛: 21世纪中国油气资源专题战略研讨会论文集. 北京: 中国石油学会, 2000: 1-15. |
[9] | 胡见义, 徐树宝, 刘淑萱, 等. 非构造油气藏[M].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1986: 1-294. |
[10] | 庞雄奇, 陈冬霞, 张俊. 隐蔽油气藏的概念与分类及其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J]. 岩性油气藏, 2007, 19(1): 1-8. |
[11] | 胡晓兰, 樊太亮, 王宏语, 等. 隐蔽油气藏勘探理论体系再认识[J].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0, 21(6): 1996-1003. |
[12] |
牛嘉玉, 李秋芬, 鲁卫华. 关于“隐蔽油气藏”概念的若干思考[J]. 石油学报, 2005, 26(2): 122-126.
DOI |
[13] | 罗群. “断裂控烃理论”概要[J]. 勘探家, 1999(4): 08-14. |
[14] | 罗群. 试论中国石油地质勘探理论的进一步创新[J]. 中国石油勘探, 2010(5): 6-10. |
[15] | 罗群, 姜振学, 庞雄奇. 断裂控藏机理与模式[M].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7: 25-60. |
[16] | 贾承造, 赵文智, 邹才能, 等. 岩性地层油气藏地质理论与勘探技术[J].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7, 34(3): 257-271. |
[17] | JIA C Z, CHI Y L. Resource potential and exploration techniques of stratigraphic and subtle reservoirs in China[J]. Petroleum Science, 2004, 1(2): 1-12. |
[18] | 赵文智, 邹才能, 汪泽成, 等. 富油气凹陷“满凹含油”论[J].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4, 31(2): 1-9. |
[19] | 赵文智, 胡素云, 郭绪杰. 油气勘探新理念及其在准噶尔盆地的实践成效[J].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9, 46(5): 811-819. |
[20] | 林畅松, 潘元林, 肖建新, 等. “构造坡折带”: 断陷盆地层序分析和油气预测的重要概[J].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00, 25(3): 260-265. |
[21] | 王英民, 刘豪, 李立诚, 等. 准噶尔大型拗陷湖盆坡折带的类型和分布特征[J].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02, 27(6): 683-688. |
[22] | 张善文, 王永诗, 石砥石, 等. 网毯式油气成藏体系[J].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3, 30(1): 1-8. |
[23] | 罗群, 庞雄奇, 姜振学. 一种有效追踪油气运移轨迹的新方法: 断面优势运移通道的提出及其应用[J]. 地质论评, 2005(2): 156-162. |
[24] | 吴河勇. 石油向斜成藏理论: 松辽盆地低渗透油藏成藏机理[D]: 北京: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2009. |
[25] | WU H Y, LIANG X D. Characteristics of Petroleum accumulation insyncline of the Songliao Basin and discussion on its accumulation mechanism[J].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Earth Sciences, 2007, 50(5): 702-709. |
[26] | 赵靖舟. 幕式成藏理论的提出及其勘探意义[J]. 石油实验地质, 2005, 27(4): 315-320. |
[27] | 邹才能, 杨智, 张国生, 等. 常规-非常规油气“有序聚集”理论认识及实践意义[J].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4, 41(1): 14-26. |
[28] |
贾承造, 郑民, 张永峰. 非常规油气地质学重要理论问题[J]. 石油学报, 2014, 35(1): 1-9.
DOI |
[29] | 崔景伟, 朱如凯, 李士祥. 页岩系统油气资源“有序聚集”理论及勘探意义[J].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17, 36(增刊): 1042-1044. |
[30] | 邹才能, 陶士振, 袁选俊, 等. “连续型”油气藏及其在全球的重要性: 成藏、分布与评价[J].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9, 36(6): 669-675. |
[31] | 赵文智, 胡素云, 侯连华, 等. 中国陆相页岩油类型、资源潜力及与致密油的边界[J].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20, 47(1): 1-10. |
[32] | 贾承造, 邹才能, 杨智, 等. 陆相油气地质理论在中国中西部盆地的重大进展[J].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8, 45(4): 546-558. |
[33] | 贾承造. 中国石油工业需要新的石油地质理论和正确的油气勘探战略[J]. 石油工业出版社, 北京, 2013 |
[34] | 贾承造, 郑民, 张永峰. 非常规油气地质学重要理论问题[J]. 石油学报, 2014, 39(1): 1-10. |
[35] | 赵贤正, 周立宏, 肖敦清, 等. 歧口凹陷斜坡区油气成藏与勘探实践[J]. 石油学报, 2016, 37(增2): 2-9. |
[36] |
赵贤正, 周立宏, 蒲秀刚, 等. 断陷湖盆斜坡区油气富集理论与勘探实践[J]. 中国石油勘探, 2017, 22(2): 13-24.
DOI |
[37] |
赵贤正, 金凤鸣, 王权. 陆相断陷盆地洼槽聚油理论及其应用: 以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和二连盆地为例[J]. 石油学报, 2011, 32(1): 18-24.
DOI |
[38] |
赵贤正, 蒋有录, 金凤鸣, 等. 富油凹陷洼槽区油气成藏机理与成藏模式: 以冀中坳陷饶阳凹陷为例[J]. 石油学报, 2017, 38(1): 67-76.
DOI |
[39] | 张以明, 李胜利, 李民, 等. 湖盆洼槽区沉积充填模式与演化规律[J]. 地质力学学报, 2012, 18(4): 379-388. |
[40] |
ZHAO X Z, ZHOU L H, PU X G. Exploration breakthroughs and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ontinental shale oil: a case study of Paleogene Kongdian Formation in Cangdong sag, Bohai Bay Basin, China[J].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22, 49(3): 707-718.
DOI URL |
[41] |
ZHAO X Z, PU X G, JIN F M.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key exploration technologies of continental shale oil sweet spots: a case study of Member 2 of Kongdian Formation in the Cangdong sag in the Huanghua depression, Bohai Bay Basin[J]. Petroleum Research, 2019, 4(2): 97-112.
DOI URL |
[42] | ZHAO X Z, PU X G, ZHOU L H. Typical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exploration practices of lacustrine shale oil: a case study of the Kong-2 member strata of the Cangdong Sag in the Bohai Bay Basin[J]. 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 2020, 113(C): 103999-103999. |
[43] |
ZHAO X Z, ZHANG L P, JIN F M. Hydrocarbon charging and accumulation history in the Niudong Buried Hill Field in the Baxian depression, eastern China[J]. 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 2017, 88: 343-358.
DOI URL |
[44] | 赵贤正, 金凤鸣, 刘井旺, 等. 饶阳凹陷蠡县斜坡中北段精细勘探与重要发现[J]. 中国石油勘探, 2012, (12): 8-15. |
[45] | 赵贤正, 金凤鸣, 王权, 等. 冀中坳陷隐蔽深潜山及潜山内幕油气藏的勘探发现与认识[J]. 中国石油勘探, 2014, 19(1): 10-20. |
[46] |
赵贤正, 周立宏, 蒲秀刚, 等. 断陷湖盆湖相页岩油形成有利条件及富集特征: 以渤海湾盆地沧东凹陷孔店组二段为例[J]. 石油学报, 2019, 40(9): 1013-1029.
DOI |
[47] | 赵贤正, 杨延辉, 孙粉锦, 等. 沁水盆地南部高阶煤层气成藏规律与勘探开发技术[J].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6, 43(2): 303-309. |
[48] | 赵贤正, 杨延辉, 陈龙伟, 等. 高阶煤储层固-流耦合控产机理与产量模式[J]. 石油学报, 2016, 36(5): 1029-1034. |
[49] | 赵贤正, 金凤鸣, 王权, 等. 断陷盆地富油凹陷二次勘探工程[M].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2016: 276-409. |
[50] | 李国玉, 吕鸣岗. 中国含油气地图集(第二版)[M].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2, 1-67. |
[51] | 李国玉, 金之钧. 世界含油气地图集(上册)[M].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5, 1-103. |
[52] | 吴安彬, 罗群, 崔倩. 断陷盆地顺向断坡油气优势运移通道及聚油模式: 以渤海湾盆地沾化凹陷孤北斜坡为例[J].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2002, 44(1): 53-58. |
[53] | 罗群, 赵贤正, 蒲秀刚, 等. 论油气聚集网[J]. 中国海上油气, 2022, 34(2): 14-24. |
[54] | ZHAO X Z, ZHOU L H, PU X G, et al. The sedimentary structure and petroleum geologic significance of the ring belt of the closed lake basin: an integrated interpretation of well and seismic data of the Kong2 Member in Cangdong Sag, Central Bahai Bay Basin, China[J]. Interpretation, 2018, 6(2): 283-298. |
Viewed | ||||||
Full text |
|
|||||
Abstract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