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学前缘 ›› 2023, Vol. 30 ›› Issue (1): 213-228.DOI: 10.13745/j.esf.sf.2022.8.37
• 新技术、新方法在盆地构造分析中的应用 • 上一篇 下一篇
周路1,2(), 周江辉1, 代瑞雪3, 张亚3, 兰雪梅3, 吴勇1, 王洪求4, 刘世民1
收稿日期:
2022-07-07
修回日期:
2022-08-05
出版日期:
2023-01-25
发布日期:
2022-10-20
作者简介:
周路(1962—),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地震资料解释、地震岩性与储层预测等方面的科研与教学工作。E-mail: zhoulu9@126.com
基金资助:
ZHOU Lu1,2(), ZHOU Jianghui1, DAI Ruixue3, ZHANG Ya3, LAN Xuemei3, WU Yong1, WANG Hongqiu4, LIU Shimin1
Received:
2022-07-07
Revised:
2022-08-05
Online:
2023-01-25
Published:
2022-10-20
摘要:
川西北双鱼石地区栖霞组超深层碳酸盐岩储层横向非均质性强、构造复杂、钻井多、井下天然气产量差别大。利用OVT域五维地震数据对该套储层开展了裂缝预测、含气性检测和实钻井验证分析。首先基于OVT域不同方位地震属性所存在的差异来检测碳酸盐岩储层裂缝、溶洞。其次是分方位属性分析,寻找含气地震响应特征更敏感的优势方位范围,该优势方位内更有利于含气性检测。两方面的研究工作在双鱼石区块栖霞组裂缝预测和含气性检测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研究表明:双鱼石地区栖霞组裂缝发育程度较高,主要发育三种方向的裂缝,多数裂缝与断裂走向斜交;垂直断裂方向地震数据突出方位各向异性,有利于小断层识别;平行断裂方向地震数据可以较好规避断裂导致的各向异性,突出油气响应特征,更有利于油气检测。有针对性叠前、叠后含气性检测方法能有效地预测研究区栖霞组储层及含气性展布特征,天然气富集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中部和东南部,并沿NE-SW向呈连片条带状展布。
中图分类号:
周路, 周江辉, 代瑞雪, 张亚, 兰雪梅, 吴勇, 王洪求, 刘世民. OVT域五维地震属性在双鱼石地区栖霞组裂缝预测中的应用[J]. 地学前缘, 2023, 30(1): 213-228.
ZHOU Lu, ZHOU Jianghui, DAI Ruixue, ZHANG Ya, LAN Xuemei, WU Yong, WANG Hongqiu, LIU Shimin. Application of OVT-domain 5-dimensional seismic attributes in fracture prediction in the Qixia Formation of the Shuangyushi area[J]. Earth Science Frontiers, 2023, 30(1): 213-228.
图2 双鱼石地区栖霞组储层岩心缝洞发育特征图(b,e据文献[30];f据文献[31])
Fig.2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fracture and cavity in core of Qixia Formation reservoir in Shuangyushi area. b, e adapted from [30], f adapted from [31].
图5 无裂缝条件和有单组裂缝条件下气层底界面振幅随偏移距-方位角的变化图 a—无裂缝条件下;b—有单组裂缝条件下。
Fig.5 Variation of gas reservoir bottom interface amplitude with offset-azimuth under the condition of no fracture and single group of fractures
井名 | 测试产量/ (万方·d-1) | 目的层 主要裂缝 走向 | 成像测井统计 裂缝方位玫瑰图 | 以10道统计, 方位瞬时振幅 裂缝走向玫瑰图 | 以10道统计, 方位瞬时频率 裂缝走向玫瑰图 | 是否 符合 |
---|---|---|---|---|---|---|
ST3 | 41.86 | N30°W N70°W | ![]() | ![]() | ![]() | 符合 |
ST7 | 33.28 | N45°E | ![]() | ![]() | ![]() | 符合 |
ST10 | 3.25 微气产水 | N80°W N70°E | ![]() | ![]() | ![]() | 前者: 不符合 后者: 较符合 |
ST12 | 27.12 | N40°W | ![]() | ![]() | ![]() | 符合 |
ST101 | 9.48 | N80°W N30°E | ![]() | ![]() | ![]() | 较符合 |
SY132 | 55.68 | N10°W | ![]() | ![]() | ![]() | 符合 |
SY001-1 | 83.72 | N25°W | ![]() | ![]() | ![]() | 符合 |
表1 双鱼石栖霞组叠前振幅与频率裂缝预测符合率统计表
Table 1 Statistical table of coincidence rate between amplitude and frequency fracture prediction of Qixia Formation in Shuangyushi area
井名 | 测试产量/ (万方·d-1) | 目的层 主要裂缝 走向 | 成像测井统计 裂缝方位玫瑰图 | 以10道统计, 方位瞬时振幅 裂缝走向玫瑰图 | 以10道统计, 方位瞬时频率 裂缝走向玫瑰图 | 是否 符合 |
---|---|---|---|---|---|---|
ST3 | 41.86 | N30°W N70°W | ![]() | ![]() | ![]() | 符合 |
ST7 | 33.28 | N45°E | ![]() | ![]() | ![]() | 符合 |
ST10 | 3.25 微气产水 | N80°W N70°E | ![]() | ![]() | ![]() | 前者: 不符合 后者: 较符合 |
ST12 | 27.12 | N40°W | ![]() | ![]() | ![]() | 符合 |
ST101 | 9.48 | N80°W N30°E | ![]() | ![]() | ![]() | 较符合 |
SY132 | 55.68 | N10°W | ![]() | ![]() | ![]() | 符合 |
SY001-1 | 83.72 | N25°W | ![]() | ![]() | ![]() | 符合 |
图14 过ST3-ST1-SY001-1井连井剖面栖霞组叠前、叠后裂缝预测剖面对比图 a—特征值相干属性;b—最大正曲率;c—构形属性;d—蚂蚁体属性;e—振幅各向异性裂缝强度。
Fig.14 Comparison of pre-stack and post-stack fracture prediction profiles of well ST3-ST1-SY001-1 cross section in Qixia Formation
图16 栖霞组全方位与优势方位叠后高频衰减梯度属性切片图 a—全方位;b—优势方位。
Fig.16 High frequency attenuation gradient attribute slice after omnidirectional and dominant azimuth stacking in Qixia Formation
图17 栖霞组全方位AVO与裂缝导向AVO梯度属性切片图 a—全方位;b—平行裂缝方位宽度60°。
Fig.17 Slice diagram of gradient attribute of omnidirectional avo and fracture oriented avo in Qixia Formation
图18 双鱼石地区栖霞组储层段裂缝导向AVO梯度属性与裂缝预测方向线叠合图
Fig.18 Superposition diagram of AVO gradient attribute of fracture guidance and fracture prediction direction line in Qixia Formation reservoir section in Shuangyushi area
井名 | 产量/ (104m3·d-1) | 储层裂缝段 厚度/m | 裂缝预测强度 (无量纲) | 裂缝方位 预测结果 | 优势方位叠后 高频衰减梯度 | 叠前裂缝导向 AVO | 含气性 检测结果 |
---|---|---|---|---|---|---|---|
ST10 | 3.25 | 22.5 | 0.42 | 符合 | 17.34 | 3 823 | 叠后较符合 叠前符合 |
ST101 | 5.01 | 12.6 | 0.85 | 不符合 | 10.53 | 5 311 | 符合 |
ST12 | 27.12 | 25.1 | 0.51 | 符合 | 21.41 | 12 365 | 符合 |
ST7 | 33.28 | 16.2 | 0.56 | 符合 | 25.33 | 25 017 | 符合 |
ST3 | 41.86 | 24.4 | 0.78 | 符合 | 35.28 | 27 810 | 符合 |
SY132 | 55.68 | 27.4 | 0.70 | 符合 | 29.87 | 28 817 | 符合 |
SY001-H2 | 75.28 | 19.1 | 0.87 | 无成像测井资料 | 34.81 | 18 547 | 较符合 |
SY001-1 | 83.72 | 32.7 | 0.98 | 符合 | 9.79 | 28 095 | 叠后不符合 叠前符合 |
ST1 | 87.61 | 22.7 | 0.88 | 无成像测井资料 | 29.83 | 25 636 | 叠后不符合 叠前符合 |
SY001-X3 | 114.6 | 17.9 | 0.70 | 无成像测井资料 | 47.22 | 28 587 | 符合 |
SYX131 | 123.97 | 24.7 | 0.98 | 无成像测井资料 | 39.24 | 33 397 | 符合 |
SYX133 | 142.51 | 29.9 | 0.91 | 无成像测井资料 | 40.92 | 23 622 | 符合 |
表2 双鱼石栖霞组裂缝预测与含气检测符合情况统计表
Table 2 Statistical table of conformity between fracture prediction and gas bearing detection of Qixia Formation in Shuangyushi
井名 | 产量/ (104m3·d-1) | 储层裂缝段 厚度/m | 裂缝预测强度 (无量纲) | 裂缝方位 预测结果 | 优势方位叠后 高频衰减梯度 | 叠前裂缝导向 AVO | 含气性 检测结果 |
---|---|---|---|---|---|---|---|
ST10 | 3.25 | 22.5 | 0.42 | 符合 | 17.34 | 3 823 | 叠后较符合 叠前符合 |
ST101 | 5.01 | 12.6 | 0.85 | 不符合 | 10.53 | 5 311 | 符合 |
ST12 | 27.12 | 25.1 | 0.51 | 符合 | 21.41 | 12 365 | 符合 |
ST7 | 33.28 | 16.2 | 0.56 | 符合 | 25.33 | 25 017 | 符合 |
ST3 | 41.86 | 24.4 | 0.78 | 符合 | 35.28 | 27 810 | 符合 |
SY132 | 55.68 | 27.4 | 0.70 | 符合 | 29.87 | 28 817 | 符合 |
SY001-H2 | 75.28 | 19.1 | 0.87 | 无成像测井资料 | 34.81 | 18 547 | 较符合 |
SY001-1 | 83.72 | 32.7 | 0.98 | 符合 | 9.79 | 28 095 | 叠后不符合 叠前符合 |
ST1 | 87.61 | 22.7 | 0.88 | 无成像测井资料 | 29.83 | 25 636 | 叠后不符合 叠前符合 |
SY001-X3 | 114.6 | 17.9 | 0.70 | 无成像测井资料 | 47.22 | 28 587 | 符合 |
SYX131 | 123.97 | 24.7 | 0.98 | 无成像测井资料 | 39.24 | 33 397 | 符合 |
SYX133 | 142.51 | 29.9 | 0.91 | 无成像测井资料 | 40.92 | 23 622 | 符合 |
[1] | 关宝文, 郭建明, 杨燕, 等. 油气储层裂缝预测方法及发展趋势[J]. 特种油气藏, 2014, 21(1): 163-168. |
[2] |
VERMEER G J O. Creating image gathers in the absence of proper common-offset gather[J]. Exploration Geophysics, 1998, 29(3): 636-642.
DOI URL |
[3] | CARY P W. Common-offset-vector gather: an alternative to cross-spreads for wide-azimuth 3D surveys[J]. SEG technical Program Expanded Abstracts, 1999, 18(1): 1496-1499. |
[4] | 李庆忠. 对宽方位角三维采集不要盲从: 到底什么叫“全三维采集”[J].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1, 36(1): 122-125. |
[5] | 凌云, 高军, 孙德胜, 等. 宽/窄方位角勘探实例分析与评价(一)[J].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5, 40(3): 305-308. |
[6] | 凌云, 吴琳, 陈波, 等. 宽/窄方位角勘探实例分析与评价(二)[J].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5, 40(4): 423-427. |
[7] | 张军华, 朱焕, 郑旭刚, 等. 宽方位角地震勘探技术评述[J].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7, 42(5): 603-610. |
[8] | 雍运动, 王小卫, 寇龙江, 等. 川西北宽方位数据OVT域处理及裂缝预测应用[C]. 成都: 中国石油学会2019年物探技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9: 185-188. |
[9] | 党青宁, 崔永福, 陈猛, 等. OVT域叠前裂缝预测技术: 以塔里木盆地塔中ZG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为例[J]. 物探与化探, 2016, 40(2): 398-404. |
[10] | 孙丽梅, 蒋成刚, 裴明波. 基于OVT域地震数据的AVA技术在致密砂砾岩裂缝预测中的应用研究[C]. 成都: 中国石油学会2019年物探技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9: 213-215. |
[11] | 赵洲, 邓小江, 顾雯, 等. OVT域五维数据精细页岩油裂缝预测研究[C]. 南京: 2019年油气地球物理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9: 79-82. |
[12] | 田忠斌, 李娟, 申有义, 等. OVT域处理技术在沁水盆地深部煤层气勘探中的应用[J]. 煤田地质与勘探, 2020, 48(6): 93-102. |
[13] | 詹仕凡, 陈茂山, 李磊, 等. OVT域宽方位叠前地震属性分析方法[J].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5, 50(5): 956-966. |
[14] | 曲寿利, 季玉新, 王鑫, 等. 全方位P波属性裂缝检测方法[J].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1, 36(4): 906-913. |
[15] | 张建军, 刘红星, 孙强. “两宽一高”地震采集技术在鄂东缘致密砂岩气藏勘探中的应用[J].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8, 53(S2): 1-7. |
[16] | 郭贵安, 关旭, 肖富森. 四川盆地中部侏罗系沙溪庙组致密砂岩气藏地震一体化描述技术[J]. 天然气工业, 2022, 42(1): 40-50. |
[17] | 田忠斌, 李娟, 申有义, 等. OVT域处理技术在沁水盆地深部煤层气勘探中的应用[J]. 煤田地质与勘探, 2020, 48(6): 93-102. |
[18] | 张宪旭. 基于宽方位地震数据的煤层裂隙预测方法研究[J]. 能源与环保, 2021, 43(7): 114-119. |
[19] | 彭维文. 基于OVT域数据的煤层裂缝发育区预测[D]. 太原: 太原理工大学, 2019: 1-10. |
[20] | 陈超, 印兴耀, 陈祖庆, 等. 深层页岩气工程“甜点”地震预测技术探讨: 以DS地区为例[J]. 石油物探, 2021, 60(4): 632-642. |
[21] | 赵洲, 邓小江, 顾雯. OVT域五维数据精细页岩油裂缝预测研究[C]. 南京: 2019年油气地球物理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9: 79-82. |
[22] | 康敬程, 王兴, 曾同生, 等. OVT处理技术在自贡页岩气勘探中的应用[J].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8, 53(S1): 56-61. |
[23] | 杨勤勇, 赵群, 王世星, 等. 纵波方位各向异性及其在裂缝检测中的应用[J]. 石油物探, 2006, 45(2): 194-198. |
[24] | 王洪求, 杨午阳, 谢春辉, 等. 不同地震属性的方位各向异性分析及裂缝预测[J].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4, 49(5): 925-931. |
[25] | 段文胜, 李飞, 王彦春, 等. 面向宽方位地震处理的炮检距向量片技术[J].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3, 48(2): 206-213. |
[26] | 段文胜, 张智, 李飞. 宽方位地震资料OVT处理技术[M]. 北京: 东方出版社, 2016: 33-67, 108-134. |
[27] | 于晓东, 桂志先, 汪勇, 等. 叠前AVAZ裂缝预测技术在车排子凸起的应用[J].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9, 54(3): 1112-1121. |
[28] | 黄东, 刘全洲, 杨跃明, 等. 川西北部地区下二叠统茅口组油苗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研究[J]. 石油实验地质, 2011, 33(6): 617-623. |
[29] | 易士威, 高阳, 李明鹏, 等. 四川盆地川西北前陆冲断带构造样式及栖霞组成藏模式[J].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36(4): 1-12. |
[30] | 兰雪梅, 王天琪, 王俊杰, 等. 双鱼石超深碳酸盐岩储层裂缝特征与分布规律[C]. 合肥: 第31届全国天然气学术年会(2019)论文集(01地质勘探), 2019: 591-598. |
[31] | 罗辑. 四川盆地川西北部双鱼石南地区地震资料连片解释与储层研究[D]. 成都: 西南石油大学, 2018: 5-15. |
[32] | 张固澜. 地震波吸收特性及应用研究[D]. 成都: 成都理工大学, 2008: 1-5, 21-27. |
[33] | 印兴耀, 张洪学, 宗兆云. OVT数据域五维地震资料解释技术研究现状与进展[J]. 石油物探, 2018, 57(2): 155-178. |
[34] |
RüGER A. Variation of P-wave reflectivity with offset and azimuth in anisotropic media[J]. Geophysics, 1998, 63(3): 935-947.
DOI URL |
[35] | LYNN H B, 马汝耕. 用地震资料检测裂缝方向[J]. 石油物探译丛, 1990, 84(31): 53-54. |
[36] | 李飞, 段文胜, 赵锐锐, 等. 应用OVT域体τ-p变换提高地震资料信噪比[J].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5, 50(3): 418-423. |
[37] | 李梅, 施泽进, 杨绍国, 等. 基于海上窄方位采集地震资料的裂缝预测技术及应用[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39(4): 408-414. |
[38] | 唐春燕, 张利红, 彭国桃. 裂缝检测方法研究在普光地区的应用[J]. 石化技术, 2015, 22(4): 173-174. |
[39] | 谢启红, 邵先杰. 逆断层伴生裂缝发育特征及成因分析: 以秦皇岛鸡冠山为例[J].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6, 16(10): 117-121. |
[40] | ANDERSON E M. The dynamics of faulting[J]. Journal of Geology, 1906, 14(3): 254-257. |
[41] | 吕洪波. 鲁西古生代碳酸盐岩中的垂直缝合线及其在华北板块构造演化中的意义[J]. 地质论评, 2009, 55(4): 473-483. |
[42] | 武红岭, 张利容. 断层周围的弹塑性区及其地质意义[J]. 地球学报, 2002, 23(1): 11-16. |
[43] | 陈霞飞, 桑晓彤. 断层带与裂缝关系研究进展[J]. 河南科学, 2017, 35(6): 951-958. |
[44] | 王金琪. 再论印支期龙门山的形成和发展[J]. 天然气工业, 2012, 32(1): 20-21. |
[45] | 王金琪. 安县构造运动[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990, 11(3): 223-234. |
[46] | XIE C H, WANG E L, ZHONG T J, et al. The influence of azimuth distribution on anisotropic inversion[J]. SEG Technical Program Expanded Abstracts, 2017: 337-341. |
[47] | 李海亮, 张丽萍, 王海龙, 等. 利用“两宽一高”地震资料预测深层储层[J].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20, 55(S1): 80-84. |
[48] | 刘军迎, 雍学善, 张静, 等. 基于叠前全方位角道集方位振幅梯度各向异性变化的HTI裂缝介质油气检测方法与技术[J]. 地球物理学报, 2021, 64(10): 3807-3816. |
[49] | 覃素华, 刘雷颂, 李想, 等. 分方位马尔科夫链叠前地质统计反演在Q区块碎屑岩薄储层预测中的应用[J]. 地质与勘探, 2021, 57(1): 156-165. |
[50] | 王海龙, 杨午阳, 李海亮, 等. 塔东古城地区深层油气藏岩溶储层预测[J].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7, 52(S2): 116-122. |
[51] | 陈志刚, 徐刚, 代双和, 等. “两宽一高”地震资料的敏感方位油气检测技术在乍得潜山油藏描述的应用[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7, 32(3): 1114-1120. |
[52] | 葛云龙, 逯径铁, 廖保方, 等. 构造应力场与油气运移关系的研究[J]. 石油勘探与开发, 1999, 26(1): 85-87. |
[53] | 曾联波, 漆家福, 王成刚, 等. 构造应力对裂缝形成与流体流动的影响[J]. 地学前缘, 2008, 15(3): 292-298. |
[54] | 陶春峰, 万忠宏, 李磊, 等. 面向裂缝型油气藏的高精度油气检测技术研发与应用[C]. 成都: 中国石油学会2021年物探技术研讨会论文集, 2021: 780-783. |
[1] | 张健, 何雨蓓, 范艳霞. 福建沿海地区地热异常热源成因的地球物理分析[J]. 地学前缘, 2024, 31(3): 392-401. |
[2] | 邓琰, 徐玉超, 范晔, 孙贵成, 董泽义, 韩冰. 大地电磁法的应用综述:以川滇地区为例[J]. 地学前缘, 2024, 31(1): 181-200. |
[3] | 程永志, 高锐, 卢占武, 李文辉, 王光文, 陈司, 吴国炜, 蔡玉国. 青藏高原东北缘祁连造山带东段深部结构及其动力学过程[J]. 地学前缘, 2023, 30(5): 314-333. |
[4] | LIANG Guanghe. 南海中央海盆高精度地震勘探揭示的大陆漂移过程[J]. 地学前缘, 2023, 30(5): 430-449. |
[5] | 李春森, 徐啸, 向波, 郭晓玉, 吴优, 吴佳杰, 罗旭聪, 余嘉豪, 仝霄飞, 袁梓昭, 林燕琪. 北喜马拉雅构造带东部Moho形态研究:以接收函数3DCCP方法为例[J]. 地学前缘, 2023, 30(2): 57-67. |
[6] | 高福建, 邹志辉, 王永红. 基于地震层析速度模型分析海滩地下结构:以青岛石老人海水浴场为例[J]. 地学前缘, 2022, 29(5): 275-284. |
[7] | 周鹏哲, 高锐, 叶卓. 祁连山中部地壳各向异性研究:来自远震接收函数的证据[J]. 地学前缘, 2022, 29(4): 265-277. |
[8] | 詹诚, 卢绍平, 方鹏高. 汇聚背景下的多幕裂陷作用及其迁移机制:以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为例[J]. 地学前缘, 2022, 29(4): 307-318. |
[9] | 梁光河. 南海中央海盆高精度地震勘探揭示的大陆漂移过程[J]. 地学前缘, 2022, 29(4): 293-306. |
[10] | 吴国炜, 熊小松, 高锐, 陈宣华, 李英康, 王冠, 王小成, 任海东. 北山构造带南部上地壳二维初至波层析成像[J]. 地学前缘, 2022, 29(2): 402-415. |
[11] | 卢占武, 高锐, Simon KLEMPERER, 王海燕, 董树文, 李文辉, 李洪强. 喜马拉雅西部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地壳尺度的构造叠置[J]. 地学前缘, 2022, 29(2): 210-217. |
[12] | 高锐, 周卉, 卢占武, 郭晓玉, 李文辉, 王海燕, 李洪强, 熊小松, 黄兴富, 徐啸. 深地震反射剖面揭露青藏高原陆-陆碰撞与地壳生长的深部过程[J]. 地学前缘, 2022, 29(2): 14-27. |
[13] | 任瑞军, 苗永康, 王延光. 川东北嘉陵江组嘉四-五段杂卤石地震识别及属性预测方法[J]. 地学前缘, 2021, 28(6): 125-133. |
[14] | 侯献华, 王伟, 郑绵平, 樊馥, 李洪普, 高雪峰. 柴达木盆地西部黑北凹地—大浪滩深层卤水钾盐储卤层地震响应特征研究[J]. 地学前缘, 2021, 28(6): 134-145. |
[15] | 王伟, 侯献华, 郑绵平, 高星, 樊馥, 刘青. 深层钾盐矿高分辨率地震处理关键技术应用:以罗布泊为例[J]. 地学前缘, 2021, 28(6): 146-154.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