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学前缘 ›› 2013, Vol. 20 ›› Issue (4): 299-304.

• 论文 • 上一篇    下一篇

鄂尔多斯盆地陆相页岩微观孔隙类型及对页岩气储渗的影响

杨超,张金川,唐玄   

  1. 1.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能源学院, 北京 100083
    2. 海相储层演化与油气富集规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页岩气勘查与评价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83
  • 收稿日期:2013-03-20 修回日期:2013-05-20 出版日期:2013-07-15 发布日期:2013-07-15
  • 作者简介:杨超(1988—),男,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与评价研究。E-mail:yangchao0929@yahoo.com.cn
  •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02088);中央高校基本业务费专项基金项目(2010ZY03)

  • Received:2013-03-20 Revised:2013-05-20 Online:2013-07-15 Published:2013-07-15

摘要:

为深入研究鄂尔多斯陆相页岩储层微观孔隙特征及成藏地质意义,特选取了延长矿区本溪组、山西组、延长组长7、长9段的页岩钻井岩心进行了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实验、压汞实验、氦气吸脱附实验以及相关的地化等实验,实现了对孔隙特征从电镜下直观观察到吸脱附实验间接定性反映,以及对孔隙结构从宏孔到微孔的定量测试。研究结果表明,鄂尔多斯陆相页岩存在粒间孔、粒内孔、晶间孔、溶蚀孔、有机孔及微裂缝共6种微观孔隙类型。其中粒间孔、粒内孔普遍存在,且以黏土矿物聚合体粒间孔和层间粒内孔最为发育,粒间孔孔径多在微纳米级,粒内孔多在几十个纳米内;晶间孔和溶蚀孔仅少量存在于某些特定矿物中,孔径多为纳米级;有机孔相对不发育,以赋存于黏附结合态有机质中且呈凹坑状、片麻状有机孔为特征,孔径多在20 nm以内;微裂缝少量存在,多为脆性矿物裂开缝或大型贯通式裂缝。另外,分析得出黏土矿物集合体粒间孔和层间粒内孔对研究区页岩气的赋存和运移贡献最大且是储层各向异性(渗透性)的主要控制因素,晶间孔及溶蚀孔次之;有机孔因相对不发育,可能贡献较小。同时微裂缝的影响不容忽视,是沟通宏孔与中孔的主要微通道。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陆相页岩, 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 氦气吸脱附, 孔隙类型, 页岩储渗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