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李云涛, 丁文龙, 韩俊, 黄诚, 王来源, 孟庆修. 顺北地区走滑断裂带奥陶系碳酸盐岩裂缝分布预测与主控因素研究[J]. 地学前缘, 2024, 31(5): 263-287. |
[2] |
张进江, 郑剑磊, 王海滨, 郭磊, 刘江, 戚国伟. 内蒙古大青山-盘羊山晚中生代-早新生代构造事件及其对华北北缘构造演化的启示[J]. 地学前缘, 2024, 31(1): 127-141. |
[3] |
刘德民, 王杰, 姜淮, 赵悦, 郭铁鹰, 杨巍然. 青藏高原形成演化动力机制及其远程效应[J]. 地学前缘, 2024, 31(1): 154-169. |
[4] |
段金宝, 潘磊, 石司宇, 姜振学, 李平平, 邹玉涛, 张文睿. 川东涪陵地区15号走滑断裂带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及演化过程研究[J]. 地学前缘, 2023, 30(6): 57-68. |
[5] |
张进, 张北航, 赵衡, 云龙, 曲军峰, 王振义, 杨亚琦, 赵硕. 北山-阿拉善晚新生代变形的特征与机制[J]. 地学前缘, 2023, 30(5): 334-357. |
[6] |
吴晨, 陈宣华, 丁林. 祁连造山带构造演化与新生代变形历史[J]. 地学前缘, 2023, 30(3): 262-281. |
[7] |
王小军, 宋永, 郑孟林, 郭旭光, 吴海生, 任海姣, 王韬, 常秋生, 何文军, 王霞田, 郭建辰, 霍进杰. 准噶尔西部陆内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聚集[J]. 地学前缘, 2022, 29(6): 188-205. |
[8] |
周琦杰, 刘永江, 王德英, 关庆彬, 王光增, 王宇, 李遵亭, 李三忠. 渤海湾中部中、新生代构造演化与潜山的形成[J]. 地学前缘, 2022, 29(5): 147-160. |
[9] |
栗兵帅, 颜茂都, 张伟林. 柴北缘早新生代旋转变形特征及其构造意义[J]. 地学前缘, 2022, 29(4): 249-264. |
[10] |
钟凌林, 钟康惠, 秦覃, 严钊, 杨雄, 何智远, 张洪杰, 彭杰, Johan De GRAVE, Stijn DEWAELE, 周慧文, 何兴杰, 韩文文, 龚晓波, 杨海锐, 董随亮, 常宇鹏, 李开智, 窦杰, 李林, 何明峰, 刘毅龙. 西藏班公湖—怒江构造带尼玛盆地构造性质[J]. 地学前缘, 2022, 29(1): 266-284. |
[11] |
唐宇, 王根厚, 冯翼鹏, 次旦, 李典, 范正哲, 高曦, 韦宇飞, 胡继信, 张培烈. 西藏南冈底斯叶巴火山弧的构造-地层属性及其演化[J]. 地学前缘, 2022, 29(1): 285-302. |
[12] |
郭进京, 赵海涛, 刘重庆, 吴彦旺. 青藏高原东北缘何时卷入现今青藏高原构造系统?——来自西秦岭北缘漳县盆地新生代沉积记录的约束[J]. 地学前缘, 2021, 28(5): 337-361. |
[13] |
万晓樵. 中—新生代有孔虫古地理对西藏特提斯演变的动态响应[J]. 地学前缘, 2020, 27(6): 116-127. |
[14] |
李文昌, 江小均. 扬子西缘陆内构造转换系统与构造-岩浆-成矿效应[J]. 地学前缘, 2020, 27(2): 151-164. |
[15] |
顾雪祥, 章永梅, 葛战林, 陈伟志, 徐劲驰, 黄岗, 陶威. 新疆东准噶尔卡拉麦里造山型金成矿系统与区域构造演化[J]. 地学前缘, 2020, 27(2): 254-2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