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张招崇等(American Mineralogist, 2006, 91: 11781183), 在苦橄岩的橄榄石斑晶中发现了自然金和自然铜第一作者联系方式: 张招崇,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北京 100083。 Email: zczhang@cugb.edu.cn
图1苦橄岩橄榄石斑晶中的自然金目前我们对地球深部尤其是下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组成了解甚少,大多是根据地球物理资料和实验模拟间接推测的,这是因为没有直接带到地表的样品,而对地幔柱的物质组成则了解得更少。因为地幔柱起源于上下地幔边界或核幔边界,而苦橄岩又是地幔柱熔融形成的岩浆直接上升到地表形成的,因此有可能带来地球深部的信息。但是,在大火成岩省中还没有进行过相关的研究。申请者对云南丽江地区2个苦橄岩样品进行了分选,从中发现了自然金、自然铜、自然锌和碳硅石等少见的矿物。为了确定其赋存状态,申请者磨制了大量的薄片进行观察,最后分别在两个薄片中发现了1粒自然金和2粒自然铜被包裹于苦橄岩中的橄榄石斑晶中(图1和图2),并且通过电子探针分析发现,自然金为纯自然金,不含任何杂质(或杂质的含量在检测线以下,003%),如此纯的自然金还从没有报道过,而自然铜则含有少量硅和铝,这也是以前从来没有报道过的现象。自然金和自然铜被包裹于苦橄岩中的橄榄石斑晶的现象充分证明自然金和自然铜是在深部被带上来的。有关火山岩中含有自然金的现象,只有Sisson(2003)报道过在夏威夷Kilauea火山附近的海滩中发现了碧玄质火山玻璃中的铁硫化物中发现有自然金,但是该自然金含有少量的银,与申请者发现的自然金有很大的不同。由于自然金的金含量(成色)与其形成温度和压力关系密切,所以橄榄石斑晶中的自然金应该形成于异常高的温度和压力条件,这明显不同于各种热液成因的自然金,图2蛇纹石化橄榄石斑晶中的自然铜
因为后者都不同程度地含有少量的Ag、Te、Bi、Cu和Sb等。此外,自然铜中含有少量的硅和铝,可能指示了其来自于外核,因为外核通常含有这些轻元素,而在正常的地幔和地壳条件下还没有这种类似的现象,并且外核高温条件也可以解释高纯度的自然金,因此苦橄岩橄榄石斑晶中自然金和自然铜的发现为研究深部的物质组成和峨眉山地幔柱的起源提供了重要证据。另外,自然金和自然铜的发现还为 某些金和铜矿床的地幔来源提供了直接的证据,因为以前所谓的地幔来源都是基于一些间接的证据,如同位素的证据等。已有的研究表明,碳硅石通常和金刚石共生,尽管本次研究还没有发现金刚石,但碳硅石的发现还是为进一步在苦橄岩中寻找金刚石提供了重要线索。
2顾连兴等(Ore Geology Reviews, 2007, 30: 129), 红透山块状硫化物矿床矿石糜棱岩铜金银富集机制第一作者联系方式:顾连兴,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地质工程学院, 南京 210093。Email: lxgu@nju.edu.cn
辽宁红透山太古宙铜锌块状硫化物矿床产于华北地台东北部浑北花岗岩绿岩带中,矿床形成于30 Ga以前的古太古代,并在30~28 Ga受到了强烈变形和高级角闪岩相变质作用。层状矿体变为Y形,表明硫化物经历了强烈的机械再活化。矿石结构构造观察显示,海底喷流沉积的原始矿石矿物主要为黄铁矿、磁黄铁矿、黄铜矿和闪锌矿。矿石的沉积结构构造已被后期重结晶、变形和高级角闪岩相变质所消除,目前保存的矿石结构构造主要是变质峰期和退变质过程的产物(图1A、1B)。磁黄铁矿中缺乏单斜出溶体,闪锌矿中也缺乏黄铜矿病毒,这均是变质作用使原始磁黄铁矿和闪锌矿发生了强烈均一化的结果(图1A)。部分黄铁矿变斑晶来自沉积黄铁矿的重结晶(图1B),而另一部分则是磁黄铁矿在冷却过程中脱硫的产物。图1红透山矿石结构与构造
A—块状矿石中的黄铁矿变斑晶。黄铁矿与长英质和暗色矿物接触边界呈弯曲状,而与磁黄铁矿、闪锌矿和黄铜矿接触的边界平直。B—块状矿石中的黄铁矿变斑晶具平直边界。C—矿石糜棱岩中的韧性剪切面理。黄铁矿颗粒被碾碎至<1 mm的细小颗粒。磁黄铁矿、黄铜矿和闪锌矿以韧性变形为特征。长英质和暗色矿物球粒同样被拉长,并可能伴随有旋转。D—矿石糜棱岩中由闪锌矿与磁黄铁矿和黄铜矿互层形成的面理构造。磁黄铁矿的三晶镶嵌构造表明已达到退火平衡(正交反射光)。E—矿石糜棱岩中两个世代的黄铁矿。透镜状黄铁矿(py1)显示压溶作用的存在。脆性碎裂黄铁矿颗粒(py1)间部分裂隙被再活化黄铁矿(py2)胶结愈合。py2与再活化的黄铜矿和闪锌矿共生(平面反射光)。F—再活化黄铜矿呈网脉状切割变形石英。图片中左上角黄铁矿颗粒强烈碎裂,且碎粒磨圆度较高,碎粒间发生明显位移,相邻颗粒通常无法拼合(平面反射光)。矿物缩写:cp—黄铜矿;dg—脉石矿物球粒;fg—长英质球粒;ga—脉石矿物;po—磁黄铁矿;py—黄铁矿;sph—闪锌矿。
红透山铜锌块状硫化物矿床中有30多个富矿体。这些富矿体长1~30 m,厚01~05 m,延深2~30 m,实际上是层状硫化物局部受到强烈剪切变形后形成的矿石糜棱岩带。矿石糜棱岩多数产在块状硫化物矿层内部并与之平行或近乎平行,少数产在矿体附近围岩中。富矿体中的黄铁矿主要发生碎裂变形(图1C—F),而磁黄铁矿、黄铜矿和闪锌矿主要发生塑性变形(图1C、1D)。富矿体中的热液蚀变矿物主要是未变形的角闪石、阳起石、绿帘石、斜黝帘石、黑云母、白云母、钠长石、碳酸盐、石英。矿石糜棱岩比块状硫化物矿石明显富集铜、金、银等元素,其铜、金和银平均质量分数达1100%,174 g/t和235 g/t,相对于块状矿石的富集系数分别为53、50和46。这些金属的高度富集主要是因为矿石糜棱岩受到了后期流体的叠加(图E、F)。矿体中的磁黄铁矿有显著的退火结构,而黄铁矿没有发生明显退火(图1D),这表明矿石糜棱岩的退火温度为450~550 ℃,结合地质学及矿物学的研究,可知矿石糜棱岩及由其形成的富矿体形成于高级绿片岩相的退变质阶段。图2块状矿石、矿石糜棱岩和围岩片
麻岩铅同位素组成投影图红透山矿区块状硫化物矿石铅同位素组成变化范围甚小,206Pb/204Pb=1358~1365,207Pb/204Pb=1452~1463,208Pb/204Pb=3342~3374,并且其数值在207Pb/204Pb206Pb/204Pb和208Pb/204Pb206Pb/204Pb图解(图2)上的投影呈明显的线性排列,且离散度较小。相对而言,矿石糜棱岩铅同位素组成变化范围较大,206Pb/204Pb=1358~1429,207Pb/204Pb=1451~1471,208Pb/204Pb=3339~3423。在图2中总体上位于块状矿石趋势线的右侧上方,但其最低放射性铅与块状矿石几乎重合。红透山矿体的围岩片麻岩中放射性铅同位素含量很高,即206Pb/204Pb=20426 0~27881 5, 207Pb/204Pb=15819 9~17111 5,208Pb/204Pb=36879 8~47230 4。这些数据大致落在矿石糜棱岩趋势的延长线上(图2)。基于此铅同位素特征,我们推测块状矿石的最低放射性铅同位素组成可能代表了沉积矿石在变质峰期经历同位素再平衡后的铅同位素组成。矿石糜棱岩与块状矿石在金属种类和铅同位素组成上的相似性表明,矿石糜棱岩中的铜、金和银主要来自邻近块状硫化物矿体的内部再活化。矿石糜棱岩中含有较多放射性铅,并与围岩处于同一延长线上,表明矿石糜棱岩受到了源自围岩变质流体的叠加。综上所述,红透山太古宙海底块状硫化物矿床形成之后,强烈的变形变质在主矿层内部形成了30多个矿石糜棱岩带,这些带受到后期矿化流体的叠加,形成了铜、金和银高度富集的矿石糜棱岩型富矿体。
3于宋月等(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2010, 297: 413422), 大陆岩石圈地幔中的洋壳残留体: 来自东北蛟河高铝石榴石辉石岩包体的微量和SrNdO同位素证据通讯作者联系方式: 徐义刚,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同位素年代学与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 广州 510640。Email: yigangxu@gig.ac.cn
碱性玄武岩的辉石岩包体通常被解释为幔源岩浆的高压堆晶体,但是来自中国东北的蛟河辉石岩包体则可能为再循环的变质洋壳残留。大部分蛟河辉石岩包体都具有粗粒变质结构,粗粒和细粒的尖晶石都有石榴石反应边(图1a),单斜辉石中常见尖晶石和石榴石出溶(核部为尖晶石,图1b, c),此外单斜辉石、石榴石和尖晶石形成它形的细粒矿物集合体(图1d),暗示其为前期某种矿物分解形成。其全岩所具图1蛟河辉石岩包体的矿物结构
(a)—大颗粒的尖晶石有石榴石反应边;(b)—单斜辉石中尖晶石的出溶;(c)—为图(b)的放大照片,显示出溶的尖晶石也有石榴石反应边;(d)—非自形矿物的集合体(包括单斜辉石、尖晶石、石榴石)。
图2蛟河辉石岩包体的Al2O3/MgO与SiO2/MgO的相关图解(a)及
CaO/MgO与SiO2/MgO的相关图解(b)
灰色图标为中国东部幔源堆晶成因的辉石岩包体数据。灰色虚线代表BeniBousera的辉石岩包体和RondaCzech的榴辉岩石榴石辉石岩成分变化趋势。
有的高铝(122%~174%)和高Mg#(高达088)的特征与中国东部高压堆晶成因的辉石岩包体有显著区别,而与橄榄辉长岩特征相似(图2)。此外蛟河辉石岩包体全岩和石榴石、单斜辉石都表现出显著的Eu,Sr正异常特征(图3)。与地幔矿物之间通常所具有的O同位素平衡现象不同,蛟河辉石岩包体矿物表现出显著的O同位素不平衡(图4)。和正常地幔矿物的δ18O值相比,石榴石δ18O与之较相近(51‰~56‰),而单斜辉石的δ18O则相对较低(45‰~54‰),尖晶石的δ18O则相对较高(52‰)。这些特征暗示蛟河辉石岩包体的原岩可能为含斜长石的地壳岩石。另外石榴石、尖晶石与单斜辉石之间的O同位素分馏非常类似于遭受海水蚀变的洋壳中的斜长石和单斜辉石之间的O同位素分馏。这可能由于蚀变洋壳在俯冲变质过程中,尖晶石和石榴石这些高压变质矿物继承了原斜长石的O同位素特征,并且在地幔条件下没有发生同位素再平衡过程。图3蛟河辉石岩包体中单斜辉石和石榴石的稀土配分图解和微量元素蛛网图解
图4单矿物的氧同位素组成(a)和蛟河辉石岩中单斜辉石的δ18O与FeO的相关图解(b)
两箭头表示洋壳分别在低温和高温环境下的δ18O演化趋势。
蛟河辉石岩包体可能的形成机制如下:蛟河辉石岩的原岩为下洋壳的堆晶辉长岩,在洋壳向地幔俯冲过程中,辉长岩中的斜长石变质为尖晶石,进而转变为石榴石,形成石榴石辉石岩。可能的矿物反应式为:(1) Ol+Pl=Opx+Cpx+Sp;(2) Opx+Cpx+Sp=Grt+Ol。在矿物相的转变过程中,富含稀土的石榴石和单斜辉石继承了辉长岩洋壳中斜长石的Sr和Eu的正异常,此外石榴石和尖晶石也继承了斜长石的O同位素特征,且未发生同位素再平衡。因此,蛟河辉石岩包体是高温环境下遭受海水蚀变的下洋壳辉长岩的变质产物,这种解释与产出自金伯利岩中的榴辉岩包体的成因相似,而与来自中国东部大部分玄武岩中的辉石岩包体的高压堆晶成因形成对比。通过对岩石圈地幔中俯冲洋壳残留体的鉴别,对我们深入认识地幔不均一性和板内岩浆活动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