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陈运泰. 从苏门答腊安达曼到日本东北:特大地震及其引发的超级海啸的启示[J]. 地学前缘, 2014, 21(1): 120-131. |
[2] |
陈桂凡, 郝海健, 冯旻譞, 纪星星, 陈继乐, 李德威. 西南地区热灾害链及其与芦山地震的关系[J]. 地学前缘, 2013, 20(6): 141-148. |
[3] |
张家声,甘卫军,张明华,黄雄南,刘峰. 松潘—甘孜地区百年地震构造和现今动力学[J]. 地学前缘, 2012, 19(5): 274-283. |
[4] |
赵素涛,金振民,干微. 中国东北深源地震机理[J]. 地学前缘, 2012, 19(5): 300-311. |
[5] |
朱艾斓,徐锡伟,于贵华,张晓清,陈桂华,任烨. 玉树地震序列重新定位及其地震构造研究[J]. 地学前缘, 2012, 19(4): 8-14. |
[6] |
陈建业,杨晓松. 地震断层的渗透性[J]. 地学前缘, 2012, 19(4): 30-40. |
[7] |
杨正华,朱光明,张宇航,吴永新.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井区深部构造地震波反射特征[J]. 地学前缘, 2011, 18(3): 42-47. |
[8] |
何宏林, 魏占玉, 陈长云, 石峰. 2008年汶川地震破裂的滑移向量[J]. 地学前缘, 2010, 17(5): 19-32. |
[9] |
张冬丽, 徐锡伟, 周正华, 于贵华. 汶川Ms 8.0级地震强震记录所揭示的地震断层特征分析[J]. 地学前缘, 2010, 17(5): 33-42. |
[10] |
王虎, 冉勇康, 陈立春, 陈文山, 杨志成, 徐锡伟. 汶川Ms 8.0级地震地表破裂带近断层水平缩短量研究[J]. 地学前缘, 2010, 17(5): 43-52. |
[11] |
谭锡斌, 袁仁茂, 徐锡伟, 陈桂华. 汶川地震擂鼓地区地表变形特征及其机制探讨[J]. 地学前缘, 2010, 17(5): 75-83. |
[12] |
徐杰, 高祥林, 周本刚, 计凤桔, 张进, 白玉柱, 陈国光.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的发震构造:沿龙门山断裂带新生的地壳深部断裂[J]. 地学前缘, 2010, 17(5): 117-127. |
[13] |
钟福平. 量子地震模型:对汶川地震的解释[J]. 地学前缘, 2010, 17(5): 142-150. |
[14] |
邓起东, 高翔, 陈桂华, 杨虎. 青藏高原昆仑—汶川地震系列与巴颜喀喇断块的最新活动[J]. 地学前缘, 2010, 17(5): 163-178. |
[15] |
吴冲龙. 中国西部及邻区大地震时空特征、地质背景及发展趋势分析[J]. 地学前缘, 2010, 17(5): 193-2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