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胡晗, 张立飞, 彭卫刚, 兰春元, 刘志成. 西南天山超高压泥质片岩中石墨的形成:对俯冲带碳迁移、储存的启示[J]. 地学前缘, 2024, 31(6): 282-303. | 
																																																																																																																																																
																					| [2] | 李卓骐, 许成, 韦春婉. 地球深部脱碳过程研究评述[J]. 地学前缘, 2024, 31(6): 304-319. | 
																																																																																																																																																
																					| [3] | 兰春元, 张立飞, 陶仁彪, 胡晗, 张丽娟, 王超. 基于DEW模型的地球深部流体组成与水岩相互作用计算方法综述[J]. 地学前缘, 2024, 31(1): 64-76. | 
																																																																																																																																																
																					| [4] | 王根厚, 李典, 梁晓. 南羌塘印支期增生造山带组成、结构及演化[J]. 地学前缘, 2023, 30(3): 242-261. | 
																																																																																																																																																
																					| [5] | 叶涛, 牛成民, 王德英, 王清斌, 代黎明, 陈安清. 渤海西南海域中生代构造演化、动力学机制及其对华北克拉通破坏的启示[J]. 地学前缘, 2022, 29(5): 133-146. | 
																																																																																																																																																
																					| [6] | 邢会林, 王建超, 逄硕, 王瑞泽, 刘冬豫, 马子涵, 张愉玲, 谭玉阳. 俯冲带深海-岩石圈流体交换及其效应[J]. 地学前缘, 2022, 29(5): 246-254. | 
																																																																																																																																																
																					| [7] | 颜茂都, 张大文, 李明慧. 思茅和呵叻盆地钾盐矿研究新进展和新认识[J]. 地学前缘, 2021, 28(6): 10-28. | 
																																																																																																																																																
																					| [8] | 朱涛, 马小溪. 基于岩石圈厚度和地幔横向黏度变化的地幔对流模型重估云南地区剪切波各向异性源的深度[J]. 地学前缘, 2021, 28(2): 284-295. | 
																																																																																																																																																
																					| [9] | 罗霞, 方旭庆, 张云银, 张云涛. 济阳坳陷桩海地区古生界潜山构造特征及形成机制[J]. 地学前缘, 2021, 28(1): 33-42. | 
																																																																																																																																																
																					| [10] | 孟繁聪, 白盛锦, Alexander B. MAKEYEV, Ksenia V. KULIKOVA. 俄罗斯极地乌拉尔硬玉岩成因矿物学研究[J]. 地学前缘, 2020, 27(5): 88-98. | 
																																																																																																																																																
																					| [11] | 毛小平, 陆旭凌弘, 王晓明, 范晓杰, 耿涛, 王昊宸. 周向应力在地壳运动中的作用[J]. 地学前缘, 2020, 27(1): 221-233. | 
																																																																																																																																																
																					| [12] | 吴孔友, 李偲瑶, 谭明友, 刘化清. 渤海湾盆地义和庄凸起义东地区构造特征及形成与演化[J]. 地学前缘, 2019, 26(2): 194-202. | 
																																																																																																																																																
																					| [13] | 牛耀龄,沈芳宇,陈艳虹,龚红梅. 俯冲带形成机制的可检验假说和检验方案[J]. 地学前缘, 2018, 25(6): 51-66. | 
																																																																																																																																																
																					| [14] | 李三忠,索艳慧,刘博,刘永江,李玺瑶,赵淑娟,朱俊江,王光增,张国伟. 微板块构造理论:全球洋内与陆缘微地块研究的启示(附对该文的审稿意见)[J]. 地学前缘, 2018, 25(5): 323-356. | 
																																																																																																																																																
																					| [15] | 王建民,张三. 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上的低幅度构造特征及成因探讨[J]. 地学前缘, 2018, 25(2): 246-2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