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学前缘 ›› 2015, Vol. 22 ›› Issue (4): 290-298.DOI: 10.13745/j.esf.2015.04.029

• 非主题来稿选登 • 上一篇    下一篇

南海北部陆坡沉积物中硫酸盐浓度变化模型与硫酸盐甲烷界面(SMI)的计算

张劼,雷怀彦,汪卫国,郝赛赛,龚楚君   

  1. 1. 厦门大学 海洋与地球学院, 福建 厦门 361102
    2. 厦门大学 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福建 厦门 361102
    3. 国家海洋局 第三海洋研究所, 福建 厦门 361005
  • 收稿日期:2014-06-13 修回日期:2014-11-24 出版日期:2015-07-15 发布日期:2015-07-15
  • 作者简介:张劼(1988—),男,博士研究生,海洋地质专业,主要从事天然气水合物地质与地球化学研究。 E-mail:chandler@stu.xmu.edu.cn
  •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976035,41276046);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子课题(2009CB21951)

  • Received:2014-06-13 Revised:2014-11-24 Online:2015-07-15 Published:2015-07-15

摘要:

硫酸盐作为电子受体,在有机质早期成岩作用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且较浅的硫酸盐甲烷作用带往往预示着下部有较大的甲烷逸散,或下部暗含天然气水合物藏(或天然气藏)。南海北部作为天然气水合物赋存区,了解赋存区沉积物中硫酸盐浓度变化对我们研究沉积物早期成岩作用和水合物的赋存是有重要帮助的。本文在分析了南海北部陆坡多个站位的沉积物柱状剖面中硫酸盐浓度变化特征之后,提出了南海北部硫酸盐变化模型及SMI界面深度计算方法。根据南海北部硫酸盐变化特征由浅至深可依次划分为有机质氧化驱动硫酸盐还原带、中层过渡带及下部甲烷厌氧氧化还原硫酸盐带。其中部分站位下部甲烷厌氧氧化硫酸盐还原带可分为上、下两层,两者硫酸盐还原速率以及硫酸盐梯度具有明显差异。有机质氧化带与甲烷厌氧氧化还原硫酸盐带在区内各处广泛发育,中层过渡带的存在与否取决于下部甲烷通量,在通量较大的地区中层过渡带消失。表层硫酸盐浓度增大是由有机硫氧化产生硫酸盐引起的。还应该注意的是,在计算SMI界面深度时,应剔除上部有机质氧化消耗硫酸盐的相关数据后进行计算,若下部甲烷厌氧氧化层根据硫酸盐还原速率可以划分成不同的两层,则应该使用下层数据进行拟合,计算SMI界面深度。

关键词: 早期成岩作用, 硫酸盐浓度, SMI, 天然气水合物, 南海北部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