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rth Science Frontiers ›› 2021, Vol. 28 ›› Issue (4): 55-69.DOI: 10.13745/j.esf.sf.2020.10.7
Previous Articles Next Articles
CAI Haisheng1,2(), ZHA Dongping1,2, ZHANG Xueling2, CHEN Yi2, ZENG Heng3,*(
), SHAO Hui3, HONG Tulin2,3
Received:
2020-09-30
Revised:
2020-11-22
Online:
2021-07-25
Published:
2021-07-25
Contact:
ZENG Heng
CLC Number:
CAI Haisheng, ZHA Dongping, ZHANG Xueling, CHEN Yi, ZENG Heng, SHAO Hui, HONG Tulin. Territorial land zoning for ecological restoration in Jiangxi Province based on dominant ecological function[J]. Earth Science Frontiers, 2021, 28(4): 55-69.
分区类型 | 分区目的 | 分区方法和依据 | 分区情况 | 应用状况 |
---|---|---|---|---|
地貌分区 (一级类6个、 二级类12个) | 明确地貌类型的典型分布 | 地貌形态和成因组合、区域性、大地构造标志等 | Ⅰ—赣西北中低山与丘陵区;Ⅱ—鄱阳湖湖积冲积平原区;Ⅲ—赣东北中低山与丘陵区;Ⅳ—吉安至抚州河谷丘陵盆地区;Ⅴ—赣西中低山区;Ⅵ—赣中南中低山与丘陵区 | 认识地形地貌的分布特点,用以指导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发展建设 |
土壤改良分区 (一级类6个、 二级类12个) | 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壤资源,改善和提高土壤生产能力 | 土壤地理分布规律、土壤利用方向与改良途径的一致性等 | Ⅰ—鄱阳湖平原区;Ⅱ—赣中丘陵平原区;Ⅲ—赣中南丘陵区;Ⅳ—赣东山区丘陵区;Ⅴ—赣西山区丘陵区;Ⅵ—赣南山区丘陵区 | 认识土壤水平和垂直地带性分布特点,为土壤改良提供指导,为农、林、牧等经济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
农业气候分区 (一级类4个、 二级类9个) | 指导农业生产和农业基地建设 | 山区、丘陵、平原、盆地等地貌特性,光、热、水、风和气象灾害等因素 | Ⅰ1—幕阜山区、Ⅰ2—怀玉山区、Ⅰ3—武夷山区、Ⅰ4—井冈山区;Ⅱ1—鄱阳湖盆地、Ⅱ2—沿江河谷平原、Ⅱ3—赣中丘陵山区;Ⅲ—赣中吉泰盆地;Ⅳ1—赣南盆地、Ⅳ2—赣南山区 | 综合认识农业气候对农业的重要性,指导农业生产,避免和减少灾害性天气带来的损失 |
综合农业分区 (一级类6个、 二级类16个) | 明确农业区域适宜性,指导农业生产 | 土地利用适宜性,揭示地域差异,并反映共同特征 | Ⅰ—赣北鄱阳湖平原;Ⅰ—赣西北丘陵山地;Ⅲ—赣东北丘陵山地;Ⅳ—赣中西部丘陵盆地;Ⅴ—赣中东部丘陵山地;Ⅵ—赣南山地丘陵 | 归纳农业的共同性和差异性,明确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的途径 |
耕地地力分区 (一级类2个、 二级类4个) | 了解耕地地力状况及存在的问题,以土种为评价单元进行等级划分和面积确定 | 地貌、土壤类型、气候等地力构成要素,耕地利用主导障碍因素及土壤改良方向等 | 南方稻田耕地类型区(Ⅰ1—平原河网水稻土类型亚区、Ⅰ2丘陵山地水稻土类型亚区);南方山地丘陵红黄壤旱地类型区(Ⅱ1—红、黄壤旱耕地类型亚区、Ⅱ2—紫色土、石灰性土旱耕地类型亚区) | 加强耕地保护,提高耕地质量,促进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推动耕地资源的合理配置,为优化种植业生产结构、提高农产品竞争力服务 |
农用地分等 (3类共36等) | 科学量化农用地质量及明确其空间分布 | 依据气候、土壤、地形地貌、水土流失和农田基本建设情况等资料 | Ⅰ—沿江平原区;Ⅰ—东部丘陵山地区;Ⅲ—西部丘陵山地区;Ⅳ—南岭丘陵山地区。自然等分为13个等,利用等分为11个等,经济等分为12个等 | 为农业用地生产力核算、耕地占补平衡、基本农田保护、土地开发整理和征地补偿等提供依据和服务 |
土地利用分区 (一级类6个、 二级类15个) | 合理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土地资源 | 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土地利用现状等 | Ⅰ—赣北平原农业水域城市建设用地区;Ⅱ—赣西北山地丘陵林业农业建设用地区;Ⅲ—赣东北丘陵山地林业陶瓷铜业建设用地区;Ⅳ—赣中西部山地丘陵盆地农业林业建设用地区;Ⅴ—赣中东部丘陵山地林业建设用地区;Ⅵ—赣南山地丘陵林业矿山建设用地区 | 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土地资源,实现土地资源的最佳综合效益 |
生态功能分区 (一级类5个、 二级类16个) | 确定不同地域单元主导生态功能,服务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 以保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为主要依据,侧重于评价区域的自然属性,突出生态服务功能空间分异规律等 | Ⅰ—赣北平原湖泊生态区;Ⅱ赣中丘陵盆地生态区;Ⅲ—赣南山地丘陵生态区;Ⅳ—赣西山地丘陵生态区;Ⅴ—赣东丘陵山地生态区 | 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合理布局以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等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
Table 1 Characterization of territorial land zoning in Jiangxi Province
分区类型 | 分区目的 | 分区方法和依据 | 分区情况 | 应用状况 |
---|---|---|---|---|
地貌分区 (一级类6个、 二级类12个) | 明确地貌类型的典型分布 | 地貌形态和成因组合、区域性、大地构造标志等 | Ⅰ—赣西北中低山与丘陵区;Ⅱ—鄱阳湖湖积冲积平原区;Ⅲ—赣东北中低山与丘陵区;Ⅳ—吉安至抚州河谷丘陵盆地区;Ⅴ—赣西中低山区;Ⅵ—赣中南中低山与丘陵区 | 认识地形地貌的分布特点,用以指导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发展建设 |
土壤改良分区 (一级类6个、 二级类12个) | 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壤资源,改善和提高土壤生产能力 | 土壤地理分布规律、土壤利用方向与改良途径的一致性等 | Ⅰ—鄱阳湖平原区;Ⅱ—赣中丘陵平原区;Ⅲ—赣中南丘陵区;Ⅳ—赣东山区丘陵区;Ⅴ—赣西山区丘陵区;Ⅵ—赣南山区丘陵区 | 认识土壤水平和垂直地带性分布特点,为土壤改良提供指导,为农、林、牧等经济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
农业气候分区 (一级类4个、 二级类9个) | 指导农业生产和农业基地建设 | 山区、丘陵、平原、盆地等地貌特性,光、热、水、风和气象灾害等因素 | Ⅰ1—幕阜山区、Ⅰ2—怀玉山区、Ⅰ3—武夷山区、Ⅰ4—井冈山区;Ⅱ1—鄱阳湖盆地、Ⅱ2—沿江河谷平原、Ⅱ3—赣中丘陵山区;Ⅲ—赣中吉泰盆地;Ⅳ1—赣南盆地、Ⅳ2—赣南山区 | 综合认识农业气候对农业的重要性,指导农业生产,避免和减少灾害性天气带来的损失 |
综合农业分区 (一级类6个、 二级类16个) | 明确农业区域适宜性,指导农业生产 | 土地利用适宜性,揭示地域差异,并反映共同特征 | Ⅰ—赣北鄱阳湖平原;Ⅰ—赣西北丘陵山地;Ⅲ—赣东北丘陵山地;Ⅳ—赣中西部丘陵盆地;Ⅴ—赣中东部丘陵山地;Ⅵ—赣南山地丘陵 | 归纳农业的共同性和差异性,明确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的途径 |
耕地地力分区 (一级类2个、 二级类4个) | 了解耕地地力状况及存在的问题,以土种为评价单元进行等级划分和面积确定 | 地貌、土壤类型、气候等地力构成要素,耕地利用主导障碍因素及土壤改良方向等 | 南方稻田耕地类型区(Ⅰ1—平原河网水稻土类型亚区、Ⅰ2丘陵山地水稻土类型亚区);南方山地丘陵红黄壤旱地类型区(Ⅱ1—红、黄壤旱耕地类型亚区、Ⅱ2—紫色土、石灰性土旱耕地类型亚区) | 加强耕地保护,提高耕地质量,促进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推动耕地资源的合理配置,为优化种植业生产结构、提高农产品竞争力服务 |
农用地分等 (3类共36等) | 科学量化农用地质量及明确其空间分布 | 依据气候、土壤、地形地貌、水土流失和农田基本建设情况等资料 | Ⅰ—沿江平原区;Ⅰ—东部丘陵山地区;Ⅲ—西部丘陵山地区;Ⅳ—南岭丘陵山地区。自然等分为13个等,利用等分为11个等,经济等分为12个等 | 为农业用地生产力核算、耕地占补平衡、基本农田保护、土地开发整理和征地补偿等提供依据和服务 |
土地利用分区 (一级类6个、 二级类15个) | 合理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土地资源 | 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土地利用现状等 | Ⅰ—赣北平原农业水域城市建设用地区;Ⅱ—赣西北山地丘陵林业农业建设用地区;Ⅲ—赣东北丘陵山地林业陶瓷铜业建设用地区;Ⅳ—赣中西部山地丘陵盆地农业林业建设用地区;Ⅴ—赣中东部丘陵山地林业建设用地区;Ⅵ—赣南山地丘陵林业矿山建设用地区 | 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土地资源,实现土地资源的最佳综合效益 |
生态功能分区 (一级类5个、 二级类16个) | 确定不同地域单元主导生态功能,服务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 以保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为主要依据,侧重于评价区域的自然属性,突出生态服务功能空间分异规律等 | Ⅰ—赣北平原湖泊生态区;Ⅱ赣中丘陵盆地生态区;Ⅲ—赣南山地丘陵生态区;Ⅳ—赣西山地丘陵生态区;Ⅴ—赣东丘陵山地生态区 | 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合理布局以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等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
生物多样性等级 | 生物多样性指数 | 生物多样性状况 |
---|---|---|
高 | BI≥60 | 生物多样性等级高,特有属、种较多,区内物种高度丰富,生态系统结构稳定且丰富多样 |
中 | 30≤BI<60 | 生物多样性等级中,区内特有属、种较多,物种较为丰富,生态系统类型较稳定,局部区域内生物多样性结构稳定且丰富多样 |
一般 | 20≤BI<30 | 生物多样性等级一般,区内特有属、种较少,物种比较单一,总体水平为一般,但局部区域生物多样性比较丰富 |
低 | BI<20 | 生物多样性等级低,生态系统类型单一,生态系统结构脆弱,物种贫乏,生物多样性极低 |
Table 2 Classification of biodiversity status
生物多样性等级 | 生物多样性指数 | 生物多样性状况 |
---|---|---|
高 | BI≥60 | 生物多样性等级高,特有属、种较多,区内物种高度丰富,生态系统结构稳定且丰富多样 |
中 | 30≤BI<60 | 生物多样性等级中,区内特有属、种较多,物种较为丰富,生态系统类型较稳定,局部区域内生物多样性结构稳定且丰富多样 |
一般 | 20≤BI<30 | 生物多样性等级一般,区内特有属、种较少,物种比较单一,总体水平为一般,但局部区域生物多样性比较丰富 |
低 | BI<20 | 生物多样性等级低,生态系统类型单一,生态系统结构脆弱,物种贫乏,生物多样性极低 |
一级编码 | 一级分区 | 二级编码 | 二级分区 |
---|---|---|---|
Ⅰ | 赣北平原湖泊生态修复区 | Ⅰ-1 | 鄱阳湖平原南部水源涵养生态修复亚区 |
Ⅰ-2 | 鄱阳湖平原南部农产品保障生态修复亚区 | ||
Ⅰ-3 | 鄱阳湖平原北部农产品保障生态修复亚区 | ||
Ⅰ-4 | 鄱阳湖湖泊生物多样性维护与洪水调蓄生态修复亚区 | ||
Ⅰ-5 | 直入长江流域农产品保障生态修复亚区 | ||
Ⅱ | 赣中丘陵盆地生态修复区 | Ⅱ-1 | 袁水中下游农产品保障生态修复亚区 |
Ⅱ-2 | 吉泰盆地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修复亚区 | ||
Ⅱ-3 | 吉泰盆地水源涵养生态修复亚区 | ||
Ⅱ-4 | 吉泰盆地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亚区 | ||
Ⅱ-5 | 吉泰盆地农产品保障生态修复亚区 | ||
Ⅱ-6 | 赣中丘陵盆地水源涵养生态修复亚区 | ||
Ⅲ | 赣西山地丘陵生态修复区 | Ⅲ-1 | 修水中上游及长河流域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修复亚区 |
Ⅲ-2 | 栗水—萍水—草水流域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修复亚区 | ||
Ⅲ-3 | 锦江袁水上游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修复亚区 | ||
Ⅲ-4 | 禾水—蜀水—遂川江上游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修复亚区 | ||
Ⅳ | 赣南山地丘陵生态修复区 | Ⅳ-1 | 章水流域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修复亚区 |
Ⅳ-2 | 章水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亚区 | ||
Ⅳ-3 | 贡水流域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修复亚区 | ||
Ⅳ-4 | 贡水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亚区 | ||
Ⅳ-5 | 贡水流域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修复亚区 | ||
Ⅳ-6 | 东江源水源涵养生态修复亚区 | ||
Ⅴ | 赣东丘陵山地生态修复区 | Ⅴ-1 | 信江中上游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修复亚区 |
Ⅴ-2 | 饶河上游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修复亚区 | ||
Ⅴ-3 | 抚河上游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修复亚区 |
Table 3 List of Level-1, 2 ecological restoration zones of territorial land in Jiangxi Province
一级编码 | 一级分区 | 二级编码 | 二级分区 |
---|---|---|---|
Ⅰ | 赣北平原湖泊生态修复区 | Ⅰ-1 | 鄱阳湖平原南部水源涵养生态修复亚区 |
Ⅰ-2 | 鄱阳湖平原南部农产品保障生态修复亚区 | ||
Ⅰ-3 | 鄱阳湖平原北部农产品保障生态修复亚区 | ||
Ⅰ-4 | 鄱阳湖湖泊生物多样性维护与洪水调蓄生态修复亚区 | ||
Ⅰ-5 | 直入长江流域农产品保障生态修复亚区 | ||
Ⅱ | 赣中丘陵盆地生态修复区 | Ⅱ-1 | 袁水中下游农产品保障生态修复亚区 |
Ⅱ-2 | 吉泰盆地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修复亚区 | ||
Ⅱ-3 | 吉泰盆地水源涵养生态修复亚区 | ||
Ⅱ-4 | 吉泰盆地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亚区 | ||
Ⅱ-5 | 吉泰盆地农产品保障生态修复亚区 | ||
Ⅱ-6 | 赣中丘陵盆地水源涵养生态修复亚区 | ||
Ⅲ | 赣西山地丘陵生态修复区 | Ⅲ-1 | 修水中上游及长河流域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修复亚区 |
Ⅲ-2 | 栗水—萍水—草水流域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修复亚区 | ||
Ⅲ-3 | 锦江袁水上游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修复亚区 | ||
Ⅲ-4 | 禾水—蜀水—遂川江上游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修复亚区 | ||
Ⅳ | 赣南山地丘陵生态修复区 | Ⅳ-1 | 章水流域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修复亚区 |
Ⅳ-2 | 章水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亚区 | ||
Ⅳ-3 | 贡水流域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修复亚区 | ||
Ⅳ-4 | 贡水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亚区 | ||
Ⅳ-5 | 贡水流域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修复亚区 | ||
Ⅳ-6 | 东江源水源涵养生态修复亚区 | ||
Ⅴ | 赣东丘陵山地生态修复区 | Ⅴ-1 | 信江中上游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修复亚区 |
Ⅴ-2 | 饶河上游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修复亚区 | ||
Ⅴ-3 | 抚河上游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修复亚区 |
[1] | 刘静, 曾小江. 新中国成立以来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与实践研究[J].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37(2):109-117. |
[2] | 黄征学, 黄凌翔. 国土空间规划演进的逻辑[J].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2019, 8(6):40-49. |
[3] | 罗明, 吴波, 魏洪斌, 等. 分区评价 分类管控: 农用地重金属超标污染防治对策[N]. 中国国土资源报, 2017-12-07(5). |
[4] | 白中科, 周伟, 王金满, 等. 试论国土空间整体保护、系统修复与综合治理[J]. 中国土地科学, 2019, 33(2):1-11. |
[5] | 彭建, 吕丹娜, 张甜, 等. 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的系统性认知[J]. 生态学报, 2019, 39(23):8755-8762. |
[6] | 易行, 白彩全, 梁龙武, 等. 国土生态修复研究的演进脉络与前沿进展[J]. 自然资源学报, 2020, 35(1):37-52. |
[7] | 曹宇, 王嘉怡, 李国煜.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 概念思辨与理论认知[J]. 中国土地科学, 2019, 33(7):1-10. |
[8] | UNITED NATIONS. Transforming our world: the 2030 agend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R]. New York: United Nations, 2015. |
[9] |
ARONSON J, BLIGNAUT J N, ARONSON T B. Conceptual frameworks and references for landscape-scale restoration: reflecting back and looking forward[J]. Annals of the Missouri Botanical Garden, 2017, 102(2):188-200.
DOI URL |
[10] |
BUISSON E, JAUNATRE R, REGNERY B, et al. Promoting ecological restoration in France: issues and solutions[J]. Restoration Ecology, 2018, 26(1):36-44.
DOI URL |
[11] |
MELI P, HERRERA F F, MELO F, et al. Four approaches to guid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in Latin America[J]. Restoration Ecology, 2017, 25(2):156-163.
DOI URL |
[12] |
GATICA-SAAVEDRA P, ECHEVERRÍA C, NELSON C R. Ecological indicators for assessing ecological success of forest restoration: a world review[J]. Restoration Ecology, 2017, 25(6):850-857.
DOI URL |
[13] |
ROMANELLI J P, FUJIMOTO J T, FERREIRA M D, et al. Assessing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s a research topic using bibliometric indicators[J]. Ecological Engineering, 2018, 120:311-320.
DOI URL |
[14] | 金胜西. 论我国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的建设与展望[J].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19(4):47-49. |
[15] | 蔡海生, 陈艺, 查东平, 等. 基于主导功能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分区的原理与方法[J]. 农业工程学报, 2020, 36(15):261-270, 325. |
[16] | 白中科, 周伟, 王金满, 等. 再论矿区生态系统恢复重建[J]. 中国土地科学, 2018, 32(11):1-9. |
[17] | 彭建, 吕丹娜, 董建权, 等. 过程耦合与空间集成: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景观生态学认知[J]. 自然资源学报, 2020, 35(1):3-13. |
[18] | 吴钢, 赵萌, 王辰星. 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的理论支撑体系研究[J]. 生态学报, 2019, 39(23):8685-8691. |
[19] | 王军, 钟莉娜. 生态系统服务理论与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的应用[J]. 生态学报, 2019, 39(23):8702-8708. |
[20] | 王晓玉, 冯喆, 吴克宁, 等. 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与修复[J]. 生态学报, 2019, 39(23):8725-8732. |
[21] |
程维明, 周成虎, 李炳元, 等. 中国地貌区划理论与分区体系研究[J]. 地理学报, 2019, 74(5):839-856.
DOI |
[22] | 蔡海生, 赵建宁, 曾珩, 等. 江西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类型区划分研究[J]. 中国土地科学, 2011, 25(3):38-44, 51. |
[23] | 张广海, 朱旭娜. 我国旅游区划研究进展[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6, 32(3):89-94. |
[24] |
樊杰. 中国主体功能区划方案[J]. 地理学报, 2015, 70(2):186-201.
DOI |
[25] | 李树勇, 周顺亮, 徐巧初, 等. 江西省农业气候资源区划[J]. 江西农业学报, 2007, 19(2):102-105. |
[26] | 叶民盛, 舒晓波, 齐述华, 等. 基于GIS/RS的江西省农业气候区划[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10, 37(1):111-115. |
[27] | 江西省计划委员会, 江西省农业区划委员会. 江西省综合农业区划[M]. 南昌: 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0. |
[28] | 黄聪, 赵小敏, 郭熙, 等. 江西省耕地地力评价及养分分析[J]. 江苏农业科学, 2016, 44(9):421-425. |
[29] | 余锦鹏, 郭熙, 谢文, 等. 对江西省省级耕地地力评价若干问题的思考[J]. 江西农业学报, 2014, 26(10):125-128. |
[30] | 邵华, 郭熙, 赵小敏, 等. 江西省耕地地力等级评价研究[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6, 28(6):939-944. |
[31] | 赵小敏, 鲁成树, 刘菊萍. 江西省土地利用分区研究[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1998, 20(3):387-392. |
[32] | 祝志辉, 黄国勤. 江西省生态功能区划的分区过程及结果[J]. 生态科学, 2008, 27(2):114-118. |
[33] | 汪宏清, 邵先国, 范志刚, 等. 江西省生态功能区划原理与分区体系[J]. 江西科学, 2006, 24(4):154-159. |
[34] | 王颖, 刘学良, 魏旭红, 等. 区域空间规划的方法和实践初探: 从“三生空间”到“三区三线”[J]. 城市规划学刊, 2018(4):65-74. |
[35] | 魏慧, 赵文武, 王晶. 土壤可蚀性研究述评[J]. 应用生态学报, 2017, 28(8):2749-2759. |
[36] | 邹学勇, 张春来, 程宏, 等. 土壤风蚀模型中的影响因子分类与表达[J]. 地球科学进展, 2014, 29(8):875-889. |
[37] | 冯精金. 区域土壤侵蚀模型关键因子研究[D]. 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 2019. |
[38] | 张科利, 彭文英, 杨红丽. 中国土壤可蚀性值及其估算[J]. 土壤学报, 2007, 44(1):7-13. |
[39] | 环境保护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R]. 北京: 环境保护部, 2017. |
[40] |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植物志[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4. |
[41] | 江西植物志编委会. 江西植物志第二卷[M].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 |
[42] | 江西森林编委会. 江西森林[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86. |
[43] | 江西省发展改革委, 江西省水利厅. 关于印发《江西省水利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EB/OL]. (2017-01-6)[2021-01-28]. http://www.jiangxi.gov.cn/art/2017/5/22/art_4984_349646.html |
[44] | 江西省林业厅. 关于公布《江西省第一批省重要湿地名录》的通知[EB/OL]. (2014-12-31)[2021-01-28]. http://www.jiangxi.gov.cn/art/2014/12/31/art_5241_302553.html |
[45] | 金贵. 国土空间综合功能分区研究: 以武汉城市圈为例[D]. 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2014. |
[46] | 田美荣, 高吉喜, 宋国宝, 等. 基于主导生态功能与生态退化程度的生态修复分区研究[J].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7, 33(1):7-14. |
[47] | 蔡海生, 陈美球, 赵建宁, 等. 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类型区划分的概念与方法探讨[J]. 农业工程学报, 2009, 25(10):290-295. |
[48] |
李萌, 王传胜, 张雪飞. 国土空间规划中水源涵养功能生态保护红线备选区的识别[J]. 地理研究, 2019, 38(10):2447-2457.
DOI |
[49] | 王耀, 张昌顺, 刘春兰, 等.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区森林水源涵养格局变化研究[J]. 生态学报, 2019, 39(16):5847-5856. |
[50] | 丁晓欣, 朱韬, 朱佳, 等. 基于水量平衡方程的深圳市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分析[J].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2019, 39(1):26-30. |
[51] |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 区域生物多样性评价标准: HJ 623—2011[S].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11. |
[52] | 赵卫权, 吴克华, 苏维词, 等. 贵州省生物多样性综合评价与分析[J]. 水土保持通报, 2011, 31(3):171-174. |
[53] | 韩春, 陈宁, 孙杉, 等. 森林生态系统水文调节功能及机制研究进展[J]. 生态学杂志, 2019, 38(7):2191-2199. |
[54] | 史志华, 宋长青. 土壤水蚀过程研究回顾[J]. 水土保持学报, 2016, 30(5):1-10. |
[55] | 王海燕, 丛佩娟, 冯伟, 等. 全国水土保持功能年度价值评价研究[J]. 中国水土保持, 2020(2):37-41, 5. |
[56] | 丁晓欣, 张健, 朱佳, 等. 基于GIS和RUSLE模型的水土保持功能重要性评价: 以深圳市为例[J]. 环境保护科学, 2020, 46(1):123-129. |
[57] | 高杨, 吕宁, 薛重生, 等. 不同区域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空间关系研究[J]. 中国水土保持, 2006(11):21-23, 58. |
[58] | 牛俊文. 国内土壤侵蚀预报模型研究进展[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5, 25(增刊2):386-389. |
Viewed | ||||||
Full text |
|
|||||
Abstract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