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胡晗, 张立飞, 彭卫刚, 兰春元, 刘志成. 西南天山超高压泥质片岩中石墨的形成:对俯冲带碳迁移、储存的启示[J]. 地学前缘, 2024, 31(6): 282-303. |
[2] |
王鹤年, 陈旸, 盛雪芬, 钱汉东. 太湖冲击坑:沉积岩中冲击变质现象新证据[J]. 地学前缘, 2024, 31(6): 320-330. |
[3] |
毕先梅, 莫宣学, 刘艳宾. 西藏南部极低级变质岩及其地质与资源意义[J]. 地学前缘, 2024, 31(1): 201-210. |
[4] |
魏春景, 赵亚男, 初航. 冀北红旗营杂岩多期变质作用:古元古代俯冲/碰撞—晚古生代伸展—早中生代挤压的记录[J]. 地学前缘, 2024, 31(1): 95-110. |
[5] |
陈雪倩, 张立飞. 碳的固定、运输、转移和排放过程:对地球深部碳循环的启示[J]. 地学前缘, 2023, 30(3): 313-339. |
[6] |
张丁丁, 张衡. 全球典型大陆造山带中榴辉岩的折返机制:来自变质岩和地球物理的限制[J]. 地学前缘, 2022, 29(1): 303-315. |
[7] |
杜杨松, 曹毅, 秦新龙, 庞振山, 杜轶伦, 王功文. 皖赣沿江地区中生代壳幔相互作用与多成因夕卡岩成矿过程研究综述[J]. 地学前缘, 2020, 27(2): 165-181. |
[8] |
郑媛媛,张若愚,甘浩男,李弘珂,蒋浩,张雎易,刘俊来. 中下部地壳拆离断层带演化中的褶皱作用:以辽南变质核杂岩为例 [J]. 地学前缘, 2019, 26(2): 58-71. |
[9] |
宋志杰, 张宏远, 侯迪, 柳长峰, 刘文灿, 吴晨. 中祁连地块北缘退变榴辉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J]. 地学前缘, 2019, 26(2): 233-248. |
[10] |
吕古贤,胡宝群,罗毅甜,刘瑞珣,王方正,刘智方. 大别—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构造增压壳内成因”研究[J]. 地学前缘, 2017, 24(2): 40-53. |
[11] |
柴广路, 李双应. 北淮阳东段佛子岭群变质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 地学前缘, 2016, 23(4): 29-45. |
[12] |
赵蕾,代世峰,王西勃. 煤系火山灰蚀变黏土岩: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进展[J]. 地学前缘, 2016, 23(3): 103-112. |
[13] |
王晓先,张进江,王盟. 喜马拉雅早古生代造山作用:来自尼泊尔帕朗花岗质片麻岩锆石U - 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证据[J]. 地学前缘, 2016, 23(2): 190-205. |
[14] |
高胜, 陈丹玲, 宫相宽, 任云飞, 李海平. 天水东岔地区宽坪岩群碎屑岩和花岗岩中的锆石U-Pb定年及其地质意义[J]. 地学前缘, 2015, 22(4): 255-264. |
[15] |
王磊, 龙文国, 徐德明, 徐旺春, 周岱, 金鑫镖, 黄皓, 张鲲. 云开地区变质基底锆石U-Pb年代学及对华夏地块Grenvillian事件的指示[J]. 地学前缘, 2015, 22(2): 25-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