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苏恺明, 徐耀辉, 徐旺林, 张月巧, 白斌, 李阳, 严刚.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多油源贡献比例与分布规律:基于机器学习与可解释性研究[J]. 地学前缘, 2024, 31(3): 530-540. |
[2] |
李毕松, 金民东, 朱祥, 代林呈, 杨毅. 川东北地区灯四段储层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J]. 地学前缘, 2023, 30(6): 32-44. |
[3] |
谷文龙, 牛花朋, 张关龙, 王圣柱, 于洪洲, 焦小芹, 熊峥嵘, 周健. 乌伦古地区石炭系火山岩成岩作用及其对储层发育的影响[J]. 地学前缘, 2023, 30(2): 296-305. |
[4] |
刘震, 朱茂林, 潘高峰, 夏鲁, 卢朝进, 刘明洁, 刘静静, 侯英杰. 鄂尔多斯盆地中南部地区延长组砂岩溶蚀增孔模型的建立与应用[J]. 地学前缘, 2023, 30(2): 96-108. |
[5] |
魏巍, 朱筱敏, 朱世发, 何明薇, 孙书洋, 王名巍. 二连盆地额仁淖尔凹陷下白垩统湖相云质岩优质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J]. 地学前缘, 2021, 28(1): 214-224. |
[6] |
吉利明, 李剑锋, 张明震, 贺聪, 马博, 金培红.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期湖泊热流体活动对烃源岩有机质丰度和类型的影响[J]. 地学前缘, 2021, 28(1): 388-401. |
[7] |
张劼,雷怀彦,杨鸣,陈勇,孔媛,卢毅. 南海北部陆坡沉积物中P-S-Fe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划分硫酸盐甲烷转换带的指示意义[J]. 地学前缘, 2018, 25(3): 285-293. |
[8] |
魏巍,朱筱敏,朱世发,孙书洋,吴健平,王名巍,吕思翰. 湖相富火山物质复杂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及成岩作用:以二连盆地阿南凹陷下白垩统腾一段为例[J]. 地学前缘, 2018, 25(2): 147-158. |
[9] |
贺聪,吉利明,苏奥,刘颖,李剑锋,吴远东,张明震.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热水沉积作用与烃源岩发育的关系[J]. 地学前缘, 2017, 24(6): 277-285. |
[10] |
李海燕,周庭红,张世红,刘光泓,吴怀春,杨天水,赵坤玲. 松科1井南孔嫩江组磁性矿物组合特征及其意义[J]. 地学前缘, 2017, 24(1): 143-153. |
[11] |
耳闯, 罗安湘, 赵靖舟, 张忠义, 白玉彬, 程党性, 吴伟涛, 魏之焜, 张杰. 鄂尔多斯盆地华池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7段富有机质页岩岩相特征[J]. 地学前缘, 2016, 23(2): 108-117. |
[12] |
赵靖舟,王芮,耳闯.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段暗色泥页岩吸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 地学前缘, 2016, 23(1): 146-153. |
[13] |
张劼, 雷怀彦, 汪卫国, 郝赛赛, 龚楚君. 南海北部陆坡沉积物中硫酸盐浓度变化模型与硫酸盐甲烷界面(SMI)的计算[J]. 地学前缘, 2015, 22(4): 290-298. |
[14] |
王建强, 刘池洋, 郭真, 张东东. 鄂尔多斯盆地中南部晚三叠世延长期区域构造环境转变的沉积响应[J]. 地学前缘, 2015, 22(3): 194-204. |
[15] |
杨华, 牛小兵, 罗顺社, 冯胜斌, 吕奇奇.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长7段致密砂体重力流沉积模拟实验研究[J]. 地学前缘, 2015, 22(3): 322-3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