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学前缘 ›› 2013, Vol. 20 ›› Issue (2): 98-107.

• 论文 • 上一篇    下一篇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纵向储层质量差异及主控因素分析

付晶,吴胜和,罗安湘,张立安,李桢,李继宏   

  1. 1.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地球科学学院, 北京 102249
    2. 中国石油 长庆油田分公司, 陕西 西安 710018
  • 收稿日期:2013-01-10 修回日期:2013-02-05 出版日期:2013-03-15 发布日期:2013-03-15
  • 作者简介:付晶(1985—),女,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油气田开发地质研究。E-mail:fujing0602@126.com
  • 基金资助: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复杂油气田地质与提高采收率技术”(2011ZX05009003)

  • Received:2013-01-10 Revised:2013-02-05 Online:2013-03-15 Published:2013-03-15

摘要:

综合应用多种岩心分析资料对陇东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主力勘探目的层长8和长6油层组的岩石组构、岩石组分与储层质量差异进行了对比分析,探讨了岩石组构与岩石组分对储层质量差异的控制作用。长8末期一次显著的构造事件导致长8与长6油层组储层岩石组分和组构特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相较于长8油层组,长6油层组粒度较细、杂基含量较高,使得原始渗透率较低,并导致更强的压实作用,使得其最终储层质量较差;塑性组分含量高,经历了较强的压实作用,原生粒间孔保存较少,并不利于后期溶蚀作用对储层进行改造;喷发岩岩屑含量低使储层早期绿泥石膜胶结相对不发育;富含白云岩岩屑为晚期含铁碳酸盐胶结物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使得长6油层组储层进一步致密化;长石含量高使得自生伊利石含量高,其形成的大量微孔隙导致了渗透率的大幅度降低。

关键词: 岩石组构, 岩石组分, 成岩作用, 储层质量, 延长组, 陇东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