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学前缘 ›› 2024, Vol. 31 ›› Issue (5): 156-165.DOI: 10.13745/j.esf.sf.2024.6.12
收稿日期:
2023-11-15
修回日期:
2024-06-10
出版日期:
2024-09-25
发布日期:
2024-10-11
作者简介:
潘磊(1984—),男,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沉积储层、油气地质综合研究工作。E-mail: panl.ktnf@sinopec.com
基金资助:
PAN Lei(), DU Hongquan, LI Leitao, LONG Tao, YIN Xuefeng
Received:
2023-11-15
Revised:
2024-06-10
Online:
2024-09-25
Published:
2024-10-11
摘要:
川东北元坝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致密砂岩储层物性较差,天然裂缝的发育改善了储层物性。天然裂缝是主要的储集空间和渗流通道,对天然气的运移、成藏和高产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根据地表露头、岩心、薄片和成像测井等资料,对元坝地区须家河组天然裂缝成因类型及发育特征进行研究,并分析控制天然裂缝发育的主控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发育构造成因的低角度和高角度剪切裂缝,主要方位为NW-SE(300°±10°)和NEE-SWW(70°±5°)向,有效性好;裂缝充填程度较低,有效性好。构造部位、岩性和岩层厚度为影响裂缝发育的主要因素。鼻状构造部位及断层上升盘距离断层面400 m以内、垂直断距在60~120 m之间、北西向断层延伸线拐点附近为裂缝发育的有利部位,有利于天然气高产;中-细粒石英砂岩和细粒长石岩屑砂岩中裂缝最为发育;高能量环境规模砂体(高石英含量,低泥质含量)更有利于裂缝发育;裂缝发育程度与岩层厚度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当岩层厚度小于1 m时,裂缝密度大,发育程度高。
中图分类号:
潘磊, 杜红权, 李雷涛, 龙涛, 殷雪峰. 川东北元坝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天然裂缝发育特征与主控因素[J]. 地学前缘, 2024, 31(5): 156-165.
PAN Lei, DU Hongquan, LI Leitao, LONG Tao, YIN Xuefeng. Fractur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main controlling factors of natural fracture in the Upper Triassic Xujiahe Formation in Yuanba area, northeastern Sichuan Basin[J]. Earth Science Frontiers, 2024, 31(5): 156-165.
图2 地表露头中的须家河组裂缝照片 a—平面剪切裂缝,须家河组,旺苍立溪岩剖面;b—平面剪切裂缝,须家河组,旺苍后坝剖面;c—剖面剪切裂缝,须家河组,通江城口固军坝剖面;d—区域性直立剪切裂缝,须家河组,南江厚坝剖面。虚线代表裂缝,实线代表岩层。
Fig.2 Fractures (dotted lines) in the outcrops
图3 须家河组岩心中的裂缝照片 a—高角度剪切裂缝,元陆6井,4 458.7~4 459 m;b—低角度剪切裂缝,元陆7井,3 517.44~3 517.87 m;c—低角度张性裂缝,元陆2井,4 914.80~4 914.98 m;d—成岩裂缝,元坝16井,4 636.8~4 637.06 m。
Fig.3 Fractures in cores
图4 须家河组薄片、成像测井裂缝照片 a—铸体薄片,元陆6井,4 473.84 m;b—扫描电镜,元坝204井,4 552.00 m;c—成像测井,元坝204井,4 560.50~4 563.50 m。
Fig.4 Thin sections and image logs showing fracture characteristics
井号 | 层位 | 试气产量/ (104m3·d-1) | 临近断层 编号 | 垂直断距/ m | 延伸长度/ km | 部位 | 断层延伸方位 | |
---|---|---|---|---|---|---|---|---|
Y1 | 须四段 | 14.200 5 | 6 | 70 | 2.6 | 临近断层 拐点 | 北西 | |
珍珠冲 | 30.056 9 | |||||||
Y3 | 须四段 | 22.83 | 16 | 61 | 6.85 | 断层拐点 | 北西 | |
Y3 | 珍珠冲 | 18.1 | 断层拐点 | |||||
Y4 | 须四段 | 2.28 | 23 | 80 | 5.863 | 断层直线段 | 北西-南北 | |
Y4 | 珍珠冲 | 0.51 | 断层拐点 | |||||
Y5 | 须四段 | 2.57 | 13 | 118 | 16.34 | 断层直线段 | 北西 | |
Y6 | 须四段 | 0.003 | 断层直线段 | |||||
Y7 | 珍珠冲 | 150.39 | 断层拐点 | |||||
Y8 | 须二段 | 2.13 | 8 | 292 | 12.2 | 断层直线段 | 北西西-近南北 | |
Y2 | 须二段 | 0.050 2 | 3 | 151 | 7.05 | 断层直线段 | 北东 |
表1 断裂要素与试气效果对比表
Table 1 Comparison of fracture conditions and gas test results between wells
井号 | 层位 | 试气产量/ (104m3·d-1) | 临近断层 编号 | 垂直断距/ m | 延伸长度/ km | 部位 | 断层延伸方位 | |
---|---|---|---|---|---|---|---|---|
Y1 | 须四段 | 14.200 5 | 6 | 70 | 2.6 | 临近断层 拐点 | 北西 | |
珍珠冲 | 30.056 9 | |||||||
Y3 | 须四段 | 22.83 | 16 | 61 | 6.85 | 断层拐点 | 北西 | |
Y3 | 珍珠冲 | 18.1 | 断层拐点 | |||||
Y4 | 须四段 | 2.28 | 23 | 80 | 5.863 | 断层直线段 | 北西-南北 | |
Y4 | 珍珠冲 | 0.51 | 断层拐点 | |||||
Y5 | 须四段 | 2.57 | 13 | 118 | 16.34 | 断层直线段 | 北西 | |
Y6 | 须四段 | 0.003 | 断层直线段 | |||||
Y7 | 珍珠冲 | 150.39 | 断层拐点 | |||||
Y8 | 须二段 | 2.13 | 8 | 292 | 12.2 | 断层直线段 | 北西西-近南北 | |
Y2 | 须二段 | 0.050 2 | 3 | 151 | 7.05 | 断层直线段 | 北东 |
[1] | 邹才能, 杨智, 朱如凯, 等. 中国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与理论技术进展[J]. 地质学报, 2015, 89(6): 979-1007. |
[2] | 王威, 黄曼宁. 元坝地区须家河组致密砂岩气藏富集主控因素[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 43(3): 266-273. |
[3] | 黄彦庆, 肖开华, 金武军, 等. 川东北元坝西部须家河组致密砂岩裂缝发育特征及控制因素[J]. 地质科技通报, 2023(2): 105-114. |
[4] |
黎承银, 李明阳. 川东北地区须家河组构造差异及其对天然气富集的影响[J].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21, 15(3): 35-41, 53.
DOI |
[5] | 王爱. 多期次构造运动影响下不同物源成分砂岩致密化机理探讨: 以川东北地区须家河组为例[D]. 北京: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 |
[6] | 刘昭茜, 罗开平, 唐永, 等. 四川盆地元坝-通南巴地区关键构造期构造特征及陆相致密砂岩天然气成藏响应[J]. 地球科学, 2019, 44(3): 756-772. |
[7] | 章惠, 关达, 向雪梅, 等. 川东北元坝东部须四段裂缝型致密砂岩储层预测[J]. 岩性油气藏, 2018, 30(1): 133-139. |
[8] | 曾联波, 李跃纲, 张贵斌, 等. 川西南部上三叠统须二段低渗透砂岩储层裂缝分布的控制因素[J]. 中国地质, 2007, 34(4): 622-627. |
[9] | 曾联波, 李忠兴, 史成恩, 等.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特低渗透砂岩储层裂缝特征及成因[J]. 地质学报, 2007, 81(2): 174-180. |
[10] | 吕文雅, 曾联波, 张俊辉, 等. 川中地区中下侏罗统致密油储层裂缝发育特征[J].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2016, 38(2): 226-234. |
[11] | 尚墨翰, 赵向原, 胡向阳, 等. 川东北元坝地区陆相储层天然裂缝发育特征及分布模式[J]. 断块油气田, 2022, 29(1): 8-13. |
[12] | 张冲, 谢润成, 周文, 等. 川东北元坝地区须三段致密储集层裂缝特征[J]. 新疆石油地质, 2014, 35(4): 395-398. |
[13] | 李虎, 范存辉, 秦启荣, 等. 川东北元坝中部地区须家河组致密储层裂缝特征及成因探讨[J].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2018, 8(2): 1-6. |
[14] | 李玉玺, 范存辉, 李虎, 等. 川东北元坝中部须家河组构造裂缝形成期次分析[J]. 西北地质, 2018, 51(1): 265-271. |
[15] | 范存辉, 郭彤楼, 王本强, 等. 四川盆地元坝中部地区须家河组储层裂缝发育特征及控制因素[J].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13, 20(5): 52-54, 114. |
[16] |
范存辉, 秦启荣, 李虎, 等. 四川盆地元坝中部断褶带须家河组储层构造裂缝形成期次[J]. 石油学报, 2017, 38(10): 1135-1143.
DOI |
[17] | 冯晓明, 程洪亮, 李毓, 等. 元坝须三段致密储集层裂缝的常规测井识别与评价[J]. 辽宁化工, 2015, 44(4): 463-466. |
[18] | 王喻, 张冲, 谢润成, 等. 元坝致密砂岩须二储层裂缝特征及识别研究[J]. 石油地质与工程, 2015, 29(3): 129-131, 134, 150. |
[19] | 王本强. 元坝中部须家河组四段裂缝特征及预测研究[D]. 成都: 西南石油大学, 2014. |
[20] | 范存辉, 陶佳丽, 周坤, 等. 元坝中部断褶带须家河组裂缝分形特征[J].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 39(1): 35-42. |
[21] | 蒋有录, 李明阳, 王良军, 等. 川东北巴中—通南巴地区须家河组致密砂岩储层裂缝发育特征及控制因素[J]. 地质学报, 2020, 94(5): 1525-1537. |
[22] | 黄彦庆, 刘忠群, 王爱, 等. 四川盆地元坝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三段致密砂岩气甜点类型与分布[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2): 21-30. |
[23] | 黄进腊, 张哨楠, 刘成川, 等. 川东北元坝地区须家河组断层预测及发育特征[J].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13, 7(3): 3-6, 77. |
[24] | 秦启荣, 朱梦月, 范存辉, 等. 四川盆地元坝中部须家河组构造形迹解析及成因机制[J].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2017, 7(2): 1-6. |
[25] | 陈龙博, 何登发, 王贝, 等. 川东北地区通南巴背斜中三叠世以来构造变形时间厘定及其地质意义[J].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17, 41(3): 433-445. |
[26] | 陈刚, 林良彪, 王威, 等. 元坝地区须家河组砂岩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J]. 石油实验地质, 2014, 36(4): 405-410, 415. |
[27] |
王浩, 周文, 张冲. 元坝气藏须家河组三段储层特征与主控因素[J].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 38(4): 19-26.
DOI |
[28] |
李军, 胡东风, 邹华耀, 等. 四川盆地元坝—通南巴地区须家河组致密砂岩储层成岩-成藏耦合关系[J].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6, 27(7): 1164-1178.
DOI |
[29] | 张莉, 邹华耀, 郝芳, 等. 川东北元坝地区须家河组储层特征与超致密成因探讨[J]. 地质学报, 2017, 91(9): 2105-2118. |
[30] | 毛哲, 曾联波, 刘国平, 等. 准噶尔盆地南缘侏罗系深层致密砂岩储层裂缝及其有效性[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20, 41(6): 1212-1221. |
[31] | 吕文雅, 曾联波, 张俊辉, 等. 川中下侏罗统致密灰岩储层裂缝的主控因素与发育规律[J]. 地质科学, 2017, 52(3): 943-953. |
[32] |
曾联波, 王正国, 肖淑容, 等. 中国西部盆地挤压逆冲构造带低角度裂缝的成因及意义[J]. 石油学报, 2009, 30(1): 56-60.
DOI |
[33] | 吕文雅, 曾联波, 陈双全, 等. 致密低渗透砂岩储层多尺度天然裂缝表征方法[J]. 地质论评, 2021, 67(2): 543-556. |
[34] | 年涛. 库车坳陷巴什基奇克组致密砂岩裂缝表征及有效性评价[D]. 北京: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7. |
[35] | 苗凤彬, 曾联波, 祖克威, 等. 四川盆地梓潼地区须家河组储集层裂缝特征及控制因素[J]. 地质力学学报, 2016, 22(1): 76-84. |
[36] | 曾联波, 吕鹏, 屈雪峰, 等. 致密低渗透储层多尺度裂缝及其形成地质条件[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20, 41(3): 449-454. |
[37] |
巩磊, 高铭泽, 曾联波, 等. 影响致密砂岩储层裂缝分布的主控因素分析: 以库车前陆盆地侏罗系—新近系为例[J].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7, 28(2): 199-208.
DOI |
[38] | 吕文雅, 曾联波, 刘静, 等. 致密低渗透储层裂缝研究进展[J]. 地质科技情报, 2016, 35(4): 74-83. |
[1] | 刘艳祥, 吕文雅, 曾联波, 李睿琦, 董少群, 王兆生, 李彦录, 王磊飞, 冀春秋. 鄂尔多斯盆地庆城油田长7页岩油储层多尺度裂缝三维地质建模[J]. 地学前缘, 2024, 31(5): 103-116. |
[2] | 何建华, 曹红秀, 邓虎成, 印长海, 朱彦平, 李厂, 李勇, 尹帅. 川东北营山-平昌地区凉高山组页岩天然裂缝发育特征及其形成演化模式研究[J]. 地学前缘, 2024, 31(5): 17-34. |
[3] | 高玉巧, 花彩霞, 蔡潇, 白鸾羲, 卢葭. 苏北盆地溱潼凹陷阜宁组二段页岩油储层裂缝形成机制及对烃类赋存的影响[J]. 地学前缘, 2024, 31(5): 35-45. |
[4] | 孙雅雄, 梁兵, 邱旭明, 段宏亮, 付茜, 周进峰, 刘世丽, 仇永峰, 胡慧婷, 巩磊.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阜二段页岩天然裂缝发育特征及其对页岩油富集和保存的影响[J]. 地学前缘, 2024, 31(5): 61-74. |
[5] | 韩鹏远, 丁文龙, 杨德彬, 邓光校, 王震, 马海陇, 吕晶, 耿甜. 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裂缝表征与主控因素分析[J]. 地学前缘, 2024, 31(5): 209-226. |
[6] | 王俊鹏, 曾联波, 徐振平, 王珂, 曾庆鲁, 张知源, 张荣虎, 蒋俊. 成岩流体对超深致密砂岩储层构造裂缝充填及溶蚀改造的影响:以塔里木盆地克拉苏油气田为例[J]. 地学前缘, 2024, 31(3): 312-323. |
[7] | 丁文龙, 王垚, 王生晖, 刘霆锋, 张子游, 勾通, 张梦阳, 贺湘. 页岩储层非构造裂缝研究进展与思考[J]. 地学前缘, 2024, 31(1): 297-314. |
[8] | 李毕松, 金民东, 朱祥, 代林呈, 杨毅. 川东北地区灯四段储层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J]. 地学前缘, 2023, 30(6): 32-44. |
[9] | 孙科, 刘慧卿, 王敬, 刘人杰, 冯亚斌, 康志江, 张允. 深层碳酸盐岩缝洞介质应力敏感特性研究[J]. 地学前缘, 2023, 30(6): 351-364. |
[10] | 李瑞磊, 杨立英, 朱建峰, 刘玉虎, 徐文, 李忠博, 樊薛沛, 冷庆磊, 张婷婷. 松辽盆地南部断陷层火山岩储层特征及油气成藏主控因素[J]. 地学前缘, 2023, 30(4): 100-111. |
[11] | 马子杰, 唐玄, 张金川, 翟刚毅, 王玉芳, 梁国栋, 罗欢. 上扬子地区寒武系牛蹄塘组页岩有机质孔隙发育特征及主控因素[J]. 地学前缘, 2023, 30(3): 124-137. |
[12] | 张园, 张敏, 刘仁静, 陈俊杰. 考虑微纳米限域效应对相平衡影响的CO2驱油机理研究[J]. 地学前缘, 2023, 30(2): 306-315. |
[13] | 刘晓磊, 李伟甲, 陆杨, 李星宇, 张淑玉, 余和雨. 南海北部大陆边缘沉积物波分布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进展[J]. 地学前缘, 2023, 30(2): 81-95. |
[14] | 郑和荣, 胡宗全, 云露, 林会喜, 邓尚, 贾会冲, 蒲勇. 中国海相克拉通盆地内部走滑断裂发育特征及控藏作用[J]. 地学前缘, 2022, 29(6): 224-238. |
[15] | 边绍菊, 刘鑫, 李东东, 董亚萍, 李武. 川东北普光地区深层富钾卤水钾资源提取研究[J]. 地学前缘, 2021, 28(6): 171-178.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