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袁玉哲, 罗家群, 朱颜, 等. 南襄盆地泌阳凹陷和南阳凹陷油气勘探历程与启示[J]. 新疆石油地质, 2021, 42(3): 364-373.
|
[2] |
李智, 张志业, 李双建, 等. 南襄盆地地质结构与形成演化[J]. 西北地质, 2022, 55(2): 116-127.
|
[3] |
董艳蕾, 朱筱敏, 耿晓洁, 等. 泌阳凹陷东南部核桃园组近岸水下扇与扇三角洲沉积特征比较及控制因素分析[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5, 36(2): 271-279.
|
[4] |
施振生, 赵圣贤, 赵群, 等. 川南地区下古生界五峰组—龙马溪组含气页岩岩心裂缝特征及其页岩气意义[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22, 43(5): 1087-1101.
|
[5] |
章新文, 王优先, 王根林, 等. 河南省南襄盆地泌阳凹陷古近系核桃园组湖相页岩油储集层特征[J]. 古地理学报, 2015, 17(1): 107-118.
|
[6] |
马立元, 邱桂强, 胡才志, 等. 鄂尔多斯盆地红河油田延长组致密砂岩成藏机制分析[J]. 沉积学报, 2022, 40(6): 1762-1773.
|
[7] |
杨永利, 姜建伟, 卢小欧. 安棚油田深层系低渗透储层裂缝及其贡献[J]. 断块油气田, 2009, 16(5): 34-36.
|
[8] |
马静辉, 何登发, 开百泽, 等. 贺兰山构造带构造-地层层序及构造演化[J]. 地质科学, 2020, 55(3): 852-876.
|
[9] |
包洪平, 郭玮, 刘刚, 等. 鄂尔多斯地块南缘构造演化及其对盆地腹部的构造-沉积分异的效应[J]. 地质科学, 2020, 55(3): 703-725.
|
[10] |
王国鹏, 胡锌波, 张延章, 等. 安棚油田储层裂缝特征及其形成期次分析[J]. 西北地质, 2005, 38(4): 72-77.
|
[11] |
邹才能, 朱如凯, 董大忠, 等. 页岩油气科技进步、发展战略及政策建议[J]. 石油学报, 2022, 43(12): 1675-1686.
DOI
|
[12] |
邹才能, 马锋, 潘松圻, 等. 世界能源转型革命与绿色智慧能源体系内涵及路径[J].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23, 50(3): 633-647.
DOI
|
[13] |
LIU H L, QIU Z, ZOU C N, et al. Environmental changes in the Middle Triassic lacustrine basin (Ordos, North China): implication for biotic recovery of freshwater ecosystem following the Permian-Triassic mass extinction[J]. 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 2021, 204: 103559.
|
[14] |
刘翰林, 邹才能, 邱振, 等.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7段3亚段异常高有机质沉积富集因素[J]. 石油学报, 2022, 43(11): 1520-1541.
DOI
|
[15] |
刘翰林, 邱振, 徐黎明, 等.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三叠系延长组浅水三角洲砂体特征及厚层砂体成因[J].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21, 48(1): 106-117.
DOI
|
[16] |
邱振, 邹才能. 非常规油气沉积学:内涵与展望[J]. 沉积学报, 2020, 38(1): 1-29.
|
[17] |
邱振, 韦恒叶, 刘翰林, 等. 异常高有机质沉积富集过程与元素地球化学特征[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21, 42(4): 931-948.
|
[18] |
邱振, 邹才能, 王红岩, 等. 中国南方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差异富集特征与控制因素[J].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20, 31(2): 163-175.
DOI
|
[19] |
巩磊, 曾联波, 李娟, 等. 南襄盆地安棚浅、中层系特低渗储层裂缝特征及其与深层系裂缝对比[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2, 33(5): 778-784.
|
[20] |
王国鹏, 郑浚茂, 樊中海, 等. 泌阳凹陷安棚鼻状构造的沉积成因及裂缝分布[J]. 石油学报, 2005, 26(2): 38-41.
DOI
|
[21] |
徐宁宁, 张守鹏, 王永诗, 等.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二叠系下石盒子组致密砂岩成岩作用及孔隙成因[J]. 沉积学报, 2022, 40(2): 422-434.
|
[22] |
邱荣华, 付代国, 万力. 泌阳凹陷南部陡坡带油气勘探实例分析[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7, 28(5): 605-609.
|
[23] |
张响响, 陶士振, 朱如凯, 等. 成岩作用对致密油储层分布的影响: 以松南让字井斜坡带扶余油层为例[J]. 沉积学报, 2023, 41(2): 559-568.
|
[24] |
王子煜, 漆家福, 张永华. 泌阳凹陷新生代构造特征与形成机制及其与油气成藏的关系[J]. 地质学报, 2004, 78(3): 332-344.
|
[25] |
段心建, 冯士平, 陆建林, 等. 泌阳凹陷安棚深层储集层裂缝特征及勘探潜力[J]. 新疆石油地质, 2002, 23(1): 30-31, 5.
|
[26] |
冯烁, 李胜利, 于兴河, 等. 四级层序格架内浊流沉积特征及演化模式: 以鄂尔多斯盆地镇泾地区三叠系延长组7段为例[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22, 43(4): 859-876.
|
[27] |
尹帅, 孙晓光, 邬忠虎, 等.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上古生界构造演化及裂缝耦合控气作用[J].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 53(9): 3724-3737.
|
[28] |
杨云松, 金吉能, 刘永华. Bongor盆地N油田下白垩统PⅠ油组扇三角洲前缘沉积模式及构型演化[J].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2023, 47(1): 70-83, 9-10.
|
[29] |
尹帅, 邬忠虎, 吴晓明, 等.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洪德区块侏罗系延安组油藏富集规律[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22, 43(5): 1167-1179.
|
[30] |
何登发, 孙方源, 翟咏荷, 等.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石沟驿向斜的形成演化与致密砂岩气成藏模式[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21, 42(2): 370-390.
|
[31] |
欧阳征健, 陈洪德, 冯娟萍.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中南段构造特征与演化[J]. 现代地质, 2012, 26(4): 691-695.
|
[32] |
朱光, 牛漫兰, 宋传中, 等. 郯庐断裂带新生代的上地幔剪切作用与火山活动[J]. 安徽地质, 2001, 11(2): 106-112.
|
[33] |
尹帅, 丁文龙, 林利飞, 等. 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志丹-吴起地区延长组裂缝特征及其控藏作用[J]. 地球科学, 2023, 48(7): 2614-2629.
|
[34] |
王振奇, 侯国伟, 张昌民, 等. 赵凹油田安棚区深层系低渗致密砂岩储层特征[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1, 22(4): 372-377.
|
[35] |
昝新. 泌阳凹陷南部陡坡带油气分布规律研究及勘探目标评价[D]. 北京: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8: 78-83.
|
[36] |
OLSON J E, LAUBACH S E, LANDER R H. Natural fracture characterization in tight gas sandstones: integrating mechanics and diagenesis[J]. AAPG Bulletin, 2009, 93(11): 1535-1549.
|
[37] |
曾联波, 吕鹏, 屈雪峰, 等. 致密低渗透储层多尺度裂缝及其形成地质条件[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20, 41(3): 449-454.
|
[38] |
尹帅, 田涛, 李俊鹿, 等.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延长组断缝体特征及对油藏的调控作用[J].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24, 31(1): 1-12.
|
[39] |
尹帅, 金子一, 刘程正, 等. 裂缝性储层天然缝与人工缝耦合机理及水窜预防井网调整研究[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51: 1-10.
|
[40] |
郭旭升, 马晓潇, 黎茂稳, 等. 陆相页岩油富集机理探讨[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23, 44(6): 1333-1349.
|
[41] |
胡宗全, 王濡岳, 路菁, 等. 陆相页岩及其夹层储集特征对比与差异演化模式[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23, 44(6): 1393-14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