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与地热资源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赣抚平原东北部地下水硝酸盐浓度变化特征及成因
何佳汇, 毛海如, 薛洋, 廖福, 高柏, 饶志, 杨扬, 刘媛媛, 王广才
地学前缘    2024, 31 (3): 360-370.   DOI: 10.13745/j.esf.sf.2023.2.84
摘要821)   HTML9)    PDF(pc) (5117KB)(85)    收藏

赣抚平原地下水硝酸盐含量较高,但目前对地下水水化学组分(特别是硝酸盐)浓度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还较少。本文通过采集赣抚平原东北部枯、丰水期地下水样品,运用水化学图解法、自组织神经网络(SOM)、空间自相关分析及反向水文地球化学模拟等方法,对研究区地下水化学组分(特别是硝酸盐)浓度的时空变化及硝酸盐来源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化学类型以Cl·NO3-Ca型、HCO3-Ca型为主,人类活动的输入是引起地下水化学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NO3-浓度较高以及季节变化较大的地区均集中于南昌下游。NO3-浓度低值区和季节变化的低值区主要分布在西部、东南部的山区以及赣江三角洲下游。地下水NO3-浓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季节变化特征与地下水径流特征、氧化还原环境和土地利用类型有关。地下水中NO3-主要来源于工业、生活污水,农业化肥对地下水NO3-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反向水文地球化学模拟结果定量揭示了地下水径流过程中所受水-岩作用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基于集成学习优化的河套盆地地下水砷风险评估
付宇, 曹文庚, 张春菊, 翟文华, 任宇, 南天, 李泽岩
地学前缘    2024, 31 (3): 371-380.   DOI: 10.13745/j.esf.sf.2023.2.40
摘要723)   HTML4)    PDF(pc) (1626KB)(59)    收藏

河套盆地浅层地下水砷污染严重超标,其潜在的高砷风险对当地居民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当前宏观尺度的高砷地下水风险分布认识仍显不足。本研究以605个浅层地下水样数据以及沉积环境、气候、人类活动、土壤理化特征、水文地质条件等环境因子为数据源,构建了以随机森林(RF)、极端梯度提升(XGBoost)、支持向量机(SVM)为基学习器,线性判别分析(LDA)为元学习器的高砷地下水Stacking集成学习模型,预测了研究区地下水砷风险分布,并对影响该地区地下水砷风险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进行识别。研究表明:研究区地下水砷浓度超标(>10 μg/L)率为49.59%,多集中在改道形成的古河道影响带和黄河决口扇;构建的Stacking集成模型比单一模型中性能最优的RF模型具有更高的可靠性,ROC曲线下的面积(AUC)和准确率分别提高了1.1%和3.2%;高风险区面积达到5 257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8.44%;沉积环境是影响高砷地下水风险分布的关键环境因素,对模型准确性贡献度高达25.06%。研究结果能够为地下水砷风险分布制图提供方法及参考,对地区饮水安全和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基于Kd的某酸法地浸铀矿山地下水铀运移模拟
杨冰, 孟童, 郭华明, 连国玺, 陈帅瑶, 杨曦
地学前缘    2024, 31 (3): 381-391.   DOI: 10.13745/j.esf.sf.2023.2.69
摘要609)   HTML1)    PDF(pc) (4079KB)(30)    收藏

地浸铀矿山地下水U污染问题是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环境地质问题,准确预测地浸铀矿山采区外围地下水中U的运移范围对辐射风险评估至关重要。本文以我国某酸法地浸铀矿山为研究对象,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定量模拟和预测了不同生产时间地下水中U的运移范围。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地浸生产会明显改变采区流场形态,形成指向采区内部的水力梯度,生产井的抽注是改变流场形态的主控因素。在流场模拟的基础上,建立了不考虑吸附作用的地下水U运移模型与基于Kd值的U阻滞运移模型。根据采区内生产井及采区外围不同距离处监测井地下水pH情况,对阻滞运移模型中的Kd进行了分区赋值。对比两个模型的模拟结果可以发现,当考虑含水介质对地下水中U的吸附阻滞作用后,模拟结果能够跟现场监测数据更好拟合,表明地浸采区外围地下水中U的运移范围受含水介质的吸附阻滞作用明显;这种情况下,U在地下水中的运移距离缩短了53%,运移范围缩小了41%;阻滞运移模型预测的投产5年后采区外围地下水中U迁移距离为50 m。该结果与现场监测结果基本一致,证明数值模拟手段可以为地浸铀矿山地下水U分布范围预测提供科学依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福建沿海地区地热异常热源成因的地球物理分析
张健, 何雨蓓, 范艳霞
地学前缘    2024, 31 (3): 392-401.   DOI: 10.13745/j.esf.sf.2023.6.15
摘要671)   HTML5)    PDF(pc) (3979KB)(94)    收藏

福建沿海地区是我国东南丘陵-沿海地带重要的地热异常区,其成因机制、热源构成一直是我国地热学界关注的重要课题。本文利用热、震、磁、重资料分析了该区地热异常的成因及热量来源。结果表明:福建沿海地区剪切波“低速走廊”与政和—大埔断裂带和滨海断裂带在深部形成的铲形逆冲断层相关,其东端向下至环太平洋地热带高温热源区,西端向上至漳州、福州地表地热异常区。居里面至莫霍面之间,地温增温平缓,不具备形成现代侵入岩体异常热源的条件。花岗岩放射性生热是地表热异常的重要组成部分,放射性元素热源深度小于5 km,地下水沿导热构造“汲取”围岩放射性生热量,向热田中心汇集形成高温区。我们认为:福建沿海地热异常区的热能由深、浅两种来源组成,深部热能来源于环太平洋高温岩浆,浅部热能来源于花岗岩放射性元素生热。深部热源的热量顺铲形逆冲断层向上传输到地表,浅部热源的热量由地下水汇集到地热田中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耦合CO2脱气的岩溶地热水结垢趋势定量分析
吕良华, 王水
地学前缘    2024, 31 (3): 402-409.   DOI: 10.13745/j.esf.sf.2023.2.82
摘要620)   HTML1)    PDF(pc) (907KB)(34)    收藏

岩溶地热系统是最具开发潜力的水热型地热系统之一,在水热型地热资源利用中,地热水结垢(尤其是井下结垢)是目前面临的最普遍、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制约着地热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针对岩溶地热水结垢趋势分析方法存在的不足,在重点考虑CO2脱气这一重要过程对结垢趋势影响的基础上,利用化学热力学模拟技术构建了一种耦合CO2脱气过程的结垢趋势定量分析的改进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南京汤山岩溶地热区。结果表明汤山地区地热水不具有发生SiO2结垢的趋势;在井口有发生碳酸盐结垢趋势,主要成分为CaCO3;井筒中下部有发生不同程度的硫酸盐结垢趋势,主要成分为CaSO4,SrSO4,BaSO4。本研究在改进结垢趋势分析方法不足的同时,为防垢除垢工作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导,可有力促进地热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