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学前缘 ›› 2025, Vol. 32 ›› Issue (5): 230-243.DOI: 10.13745/j.esf.sf.2025.6.14
杨怡青(), 陶士振*(
), 李剑, 杨威, 陈悦, 高建荣, 王晓波, 陈燕燕, 刘祥柏
收稿日期:
2024-01-05
修回日期:
2025-06-26
出版日期:
2025-09-25
发布日期:
2025-10-14
通信作者:
陶士振
作者简介:
杨怡青(1991—),女,博士后,主要从事基础与应用化学、氦气地质地球化学及运聚机理研究。E-mail: yangyiq@petrochina.com.cn
基金资助:
YANG Yiqing(), TAO Shizhen*(
), LI Jian, YANG Wei, CHEN Yue, GAO Jianrong, WANG Xiaobo, CHEN Yanyan, LIU Xiangbai
Received:
2024-01-05
Revised:
2025-06-26
Online:
2025-09-25
Published:
2025-10-14
Contact:
TAO Shizhen
摘要:
本文运用系统论的思路方法,洞察和剖析含氦气系统静态地质要素和动态作用过程,理清氦气与天然气两个系统耦合关系,以提高富氦资源探寻和评价预测的系统性、综合性和可靠性,降低氦气资源勘探风险。含氦气系统与含油气系统有融合相通之处,也有本质区别。含氦气系统包括有效氦源、输导体系和聚集载体组成的静态地质要素和氦气生成过程、运移过程和聚集过程组成的动态作用过程,涵盖了多方面的复杂因素和作用过程。氦气沸点极低,通常认为难以与其他元素/分子发生物理化学反应或以离子键/共价键形成化合物,氦气主要由铀钍元素衰变产生,不同于有机质热演化生成油气的成因机制,氦气特殊的性质导致氦气有着不同于油气的“生—运—聚”过程。通过对含氦气系统“生—运—聚”要素的描述,对富铀钍元素的壳源氦源岩与由此生成的具有经济效益的富氦气藏之间的氦气系统因果关系研究,可以对氦气生成、运移和聚集过程进行综合逻辑分析和过程追踪。含氦气系统静态地质要素与动态作用过程在合适时间和空间下有效匹配才有可能形成富/含氦气藏,对其系统研究可应用于查明氦气富集机制、开展资源富集区优选及目标评价,提高勘探成功率。
中图分类号:
杨怡青, 陶士振, 李剑, 杨威, 陈悦, 高建荣, 王晓波, 陈燕燕, 刘祥柏. 含氦气系统静态地质要素和动态作用过程[J]. 地学前缘, 2025, 32(5): 230-243.
YANG Yiqing, TAO Shizhen, LI Jian, YANG Wei, CHEN Yue, GAO Jianrong, WANG Xiaobo, CHEN Yanyan, LIU Xiangbai. The static geological elements and dynamic processes of the helium-bearing systems[J]. Earth Science Frontiers, 2025, 32(5): 230-243.
系统要素与评价思路差异性 | 天然气系统 | 氦气系统 | |||
---|---|---|---|---|---|
成藏要素 差异 | 气源 | 气源 | 有机质 | 235U、238U、232T于地壳中衰变产生α粒子。 | |
成熟演化 | 烃源岩埋藏热演化,有机质生气。 | 富U、Th源岩长时间衰变释放氦气的积累。 | |||
分子特征 | 分子相对较大、渗透性较强、浓度相对较高。 | 分子小、渗透性极强、浓度很低。 | |||
运移 | 初次运移 | 生烃增压(从固态干酪根到流体油气的相变导致体积增加) | 矿物受热至闭合温度以上,伴随岩石和矿物的压裂和矿物溶解而释放运移。 | ||
二次 运移 | 动力 | 浮力驱动(常规气)、生气增压活塞式驱动或扩散(非常规致密气等)。 | 地下水动力、浮力驱动、亨利效应。 | ||
分异 分馏 | 分子结构相对复杂、化学性质各异,经历的组分分异和同位素分馏效应相对复杂。 | 分子结构简单、化学性质稳定,经历的组分分异和同位素分馏效应相对简单或较弱。 | |||
聚集 | 聚集 (储层+圈闭) | 天然气聚集于有效圈闭或甜点中 | 依附于圈闭中载体气,含氦过饱和水脱气或存在气相时脱溶进入天然气藏。 | ||
保存 | 盖层及侧向致密层毛细管压力封闭 | 上覆盖层及侧向致密层有效封闭 | |||
勘探评价 思路差异 | 资源丰度 的耦合/ 互补性 | “气-氦”含量 的相对性 | 区域氦源供氦通量相近的情况下,特定井区氦气含量与天然气充注强度和聚集规模呈反相关,或具有不确定性,由于氦气聚集的特殊性,因此找到天然气不一定找到氦气。 | ||
资源分布的 互补性 | 氦气勘探需遵循“气-氦”兼探/并探,以氦气普查勘探为先导,联动、促动天然气互补性勘探;考虑氦气与天然气的互补性,有可能在富氦层系之下之上、之外,能找到天然气规模聚集有利区。 | ||||
勘探目标 | “高”(丰度、生烃强度)、“大”(资源/储量规模)、“强”(充注强度、含气饱和度)目标区。 | “生”(古老基底)、“运”(多级次断裂沟通氦源形成输导体系)、“聚”(汇入与天然气伴生于有效密封的圈闭内)匹配区。 | |||
勘探评价 | 成藏条件 研究 | 根据天然气成藏条件及其时空匹配综合评价 | 氦气“生—运—聚”系统综合评价,包括静态地质因素和动态作用过程评价。 | ||
评价预测 思路 | 根据天然气藏形成条件与富集规律,通过已知典型气藏解剖,发现和揭示特定气区分布和富集主控因素,评价和预测未知领域有利区带和目标。 | 不能“以气找氦”“以气评氦”、不能以“氦气含量类比”类推,需要依据氦气系统自身规律及其与天然气系统耦合关系,评价预测未知区资源潜力和规模。 |
表1 “天然气-氦气”成藏差异及勘探评价思路
Table 1 Differences between natural gas/helium-bearing reservoir formation and ideas for exploration and evaluation
系统要素与评价思路差异性 | 天然气系统 | 氦气系统 | |||
---|---|---|---|---|---|
成藏要素 差异 | 气源 | 气源 | 有机质 | 235U、238U、232T于地壳中衰变产生α粒子。 | |
成熟演化 | 烃源岩埋藏热演化,有机质生气。 | 富U、Th源岩长时间衰变释放氦气的积累。 | |||
分子特征 | 分子相对较大、渗透性较强、浓度相对较高。 | 分子小、渗透性极强、浓度很低。 | |||
运移 | 初次运移 | 生烃增压(从固态干酪根到流体油气的相变导致体积增加) | 矿物受热至闭合温度以上,伴随岩石和矿物的压裂和矿物溶解而释放运移。 | ||
二次 运移 | 动力 | 浮力驱动(常规气)、生气增压活塞式驱动或扩散(非常规致密气等)。 | 地下水动力、浮力驱动、亨利效应。 | ||
分异 分馏 | 分子结构相对复杂、化学性质各异,经历的组分分异和同位素分馏效应相对复杂。 | 分子结构简单、化学性质稳定,经历的组分分异和同位素分馏效应相对简单或较弱。 | |||
聚集 | 聚集 (储层+圈闭) | 天然气聚集于有效圈闭或甜点中 | 依附于圈闭中载体气,含氦过饱和水脱气或存在气相时脱溶进入天然气藏。 | ||
保存 | 盖层及侧向致密层毛细管压力封闭 | 上覆盖层及侧向致密层有效封闭 | |||
勘探评价 思路差异 | 资源丰度 的耦合/ 互补性 | “气-氦”含量 的相对性 | 区域氦源供氦通量相近的情况下,特定井区氦气含量与天然气充注强度和聚集规模呈反相关,或具有不确定性,由于氦气聚集的特殊性,因此找到天然气不一定找到氦气。 | ||
资源分布的 互补性 | 氦气勘探需遵循“气-氦”兼探/并探,以氦气普查勘探为先导,联动、促动天然气互补性勘探;考虑氦气与天然气的互补性,有可能在富氦层系之下之上、之外,能找到天然气规模聚集有利区。 | ||||
勘探目标 | “高”(丰度、生烃强度)、“大”(资源/储量规模)、“强”(充注强度、含气饱和度)目标区。 | “生”(古老基底)、“运”(多级次断裂沟通氦源形成输导体系)、“聚”(汇入与天然气伴生于有效密封的圈闭内)匹配区。 | |||
勘探评价 | 成藏条件 研究 | 根据天然气成藏条件及其时空匹配综合评价 | 氦气“生—运—聚”系统综合评价,包括静态地质因素和动态作用过程评价。 | ||
评价预测 思路 | 根据天然气藏形成条件与富集规律,通过已知典型气藏解剖,发现和揭示特定气区分布和富集主控因素,评价和预测未知领域有利区带和目标。 | 不能“以气找氦”“以气评氦”、不能以“氦气含量类比”类推,需要依据氦气系统自身规律及其与天然气系统耦合关系,评价预测未知区资源潜力和规模。 |
划分方案 | 类型 | 亚类/特征 |
---|---|---|
地球圈层 | 幔源 | R/Ra>0.5 |
壳源 | R/Ra<0.1 | |
大气源 | 3He/4He=1.4×10-6 | |
岩石类型 | 岩浆岩 | 花岗岩、伟晶岩等 |
沉积岩 | 黑色页岩、铝土岩、煤等 | |
变质岩 | 片麻岩、花岗片麻岩、板岩等 | |
含气系统 | 天然气系统 | 生、储、盖岩石 |
基底 | 古老基底富U、Th各类岩石 | |
地幔 | 地球形成时的原始氦 |
表2 氦源岩划分方案与类型划分
Table 2 Helium source rock delineation scheme and typology
划分方案 | 类型 | 亚类/特征 |
---|---|---|
地球圈层 | 幔源 | R/Ra>0.5 |
壳源 | R/Ra<0.1 | |
大气源 | 3He/4He=1.4×10-6 | |
岩石类型 | 岩浆岩 | 花岗岩、伟晶岩等 |
沉积岩 | 黑色页岩、铝土岩、煤等 | |
变质岩 | 片麻岩、花岗片麻岩、板岩等 | |
含气系统 | 天然气系统 | 生、储、盖岩石 |
基底 | 古老基底富U、Th各类岩石 | |
地幔 | 地球形成时的原始氦 |
运移方式 | 运移相态 | 运移特征 | 地质背景 | 理聚集方式和机 | 实例 |
---|---|---|---|---|---|
分子扩散 | 离散相 | 离散分子 相态扩散 | 存在氦浓度差的时空区域 | 离散氦分子直接汇入气相(藏),或依附气/水载体运移进入气藏 | 深层页岩气田、基底花岗质岩类气田 |
溶氦水流 | 水溶相 | 水动力强, 水流动 | 经历构造抬升,温压和流体势场改变 | 构造抬升,温压降低,溶解度下降,富(含)氦地层水脱溶聚集成藏 | Hugoton-Panhandle气田、威远气田 |
游离气相 | 气容相 | 气流动, 水相对不动 | 古老地层水中富氦,气相规模适中 | 游离气“萃取”或“置换”运移进入气藏 | 东坪气田 |
表3 氦气3种运移方式和聚集机理
Table 3 Three modes of helium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mechanisms
运移方式 | 运移相态 | 运移特征 | 地质背景 | 理聚集方式和机 | 实例 |
---|---|---|---|---|---|
分子扩散 | 离散相 | 离散分子 相态扩散 | 存在氦浓度差的时空区域 | 离散氦分子直接汇入气相(藏),或依附气/水载体运移进入气藏 | 深层页岩气田、基底花岗质岩类气田 |
溶氦水流 | 水溶相 | 水动力强, 水流动 | 经历构造抬升,温压和流体势场改变 | 构造抬升,温压降低,溶解度下降,富(含)氦地层水脱溶聚集成藏 | Hugoton-Panhandle气田、威远气田 |
游离气相 | 气容相 | 气流动, 水相对不动 | 古老地层水中富氦,气相规模适中 | 游离气“萃取”或“置换”运移进入气藏 | 东坪气田 |
图4 无(少)自由水时空域氦气分子扩散运移聚集模式图(电镜照片来自文献[10])
Fig.4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diffusion,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patterns of helium molecules in a space-time domain with no (or little) free water. Electron microscope photograph from [10].
来源 | wB/10-6 | R/Ra | 20Ne/22Ne | 21Ne/22Ne | 40Ar/36Ar | ||||
---|---|---|---|---|---|---|---|---|---|
4He | 20Ne | 36Ar | 84Kr | 132Xe | |||||
大气 | 5.24 | 16.5 | 31.4 | 0.65 | 0.023 | 1 | 9.8 | 0.029 | 295.5 |
饱和地下水 (μmol/m3, 20 ℃) | 2.04 | 7.67 | 47.8 | 1.83 | 0.039 | 1 | 9.8 | 0.029 | 295.5 |
壳源 | / | / | / | / | / | 0.02 | 0.08~0.10 | 0.4~0.52 | 3 000 |
幔源 | 36 600 | 1.04 | 1 | 0.029 | 0.004 | 8 | 12.5~13.8 | 0.06~0.063 | 40 000 |
表4 不同气源惰性气体判识特征(据文献[16-22])
Table 4 Geochemical fingerprints of different gas sources. Adapted from [16-22].
来源 | wB/10-6 | R/Ra | 20Ne/22Ne | 21Ne/22Ne | 40Ar/36Ar | ||||
---|---|---|---|---|---|---|---|---|---|
4He | 20Ne | 36Ar | 84Kr | 132Xe | |||||
大气 | 5.24 | 16.5 | 31.4 | 0.65 | 0.023 | 1 | 9.8 | 0.029 | 295.5 |
饱和地下水 (μmol/m3, 20 ℃) | 2.04 | 7.67 | 47.8 | 1.83 | 0.039 | 1 | 9.8 | 0.029 | 295.5 |
壳源 | / | / | / | / | / | 0.02 | 0.08~0.10 | 0.4~0.52 | 3 000 |
幔源 | 36 600 | 1.04 | 1 | 0.029 | 0.004 | 8 | 12.5~13.8 | 0.06~0.063 | 40 000 |
描述和评价要素 | 实例(东胜气田) | 评价内容 | 评价技术 | ||
---|---|---|---|---|---|
静态 地质 要素 | “生”:氦源岩面积、厚度、时代、U/Th含量 | 基底太古宇-元古宇变质岩-花岗岩系,U/Th含量大多在(1.49~19.4)×10-6 g/g范围内,为有效氦源岩[ | 氦源岩时代、氦源岩分布面积和厚度、氦源岩U/Th含量数据表、岩石圈断裂分布图、源岩裂缝、火山岩分布图。 | 重磁电震基底岩性识别技术、氦源岩分布预测评价技术、富U/Th岩石测井识别技术、有利储层预测评价技术。 | |
“运”:输导体结构(层、面、网)、畅通性、有效性 | 泊尔江海子和乌兰吉林庙二级大断裂与四级断裂有效沟通了基底氦源岩和储集层。 | 基底断裂分布图、盆地盖层断裂分布图、关键时刻输导层顶面埋深图、断层裂缝分布图。 | 断裂开闭活动性分析方法、基底断裂识别与评价技术、断层与不整合面描述技术。 | ||
“聚”: 储层、圈 闭要素、 气藏与 构造 背景 | 储集层岩性、孔隙度、渗透率 | 储层孔隙度为4.0%~22.0%,渗透率为(0.01~21.90)×10-3 μm2[ | 储集层岩相和岩性、储层厚度分布图、储层孔隙度分布图、储层渗透率分布图、气藏气组分和同位素地球化学图表。 |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与微相分析、储层结构实验室分析技术、成岩演化史分析技术、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预测技术,成藏地球化学分析技术。 | |
盖层及侧向遮挡:盖层厚度、覆盖域、封闭性能、侧向遮挡围合 | 上覆巨厚高压泥岩盖层,侧向分支河道泥岩遮挡,形成有效围合。 | 盖层等厚图、剩余压力分布图、剩余压力分布图、排替压力等值线图、侧向遮挡要素及封闭性分析。 | 排替压力实验分析技术、剩余压力井震评价技术、盖层封闭性综合评价技术、侧向遮挡有效性评价技术。 | ||
构造背景:古隆起、构造高点 | 东胜气田处于相对隆起高部位,天然气和氦气的运聚指向区。 | 目的层顶面构造图、目的层剖面图、盆地构造演化及差异性分析。 | 盆地构造动力学-运动学-几何学分析方法、地震构造解释与成图技术、地震平衡剖面恢复技术。 | ||
动态 地质 过程 | 生氦过程:生氦量及同位素组成 | 天然气中3He/4He介于(1~10)×10-8之间,R/Ra为0.007~0.07, 40Ar/36Ar比值介于200~3 000之间,东胜气田内氦气主要为壳源氦[ | 主力和有效氦源评价、不同阶段氦气生成量、不同阶段生-释氦同位素组成。 | 氦源岩评价技术、稀有气体同位素分析技术。 | |
运氦过程:运移相态、运移方式 | 地层水矿化度主体介于20~60 g/L与40~80 g/L之间,平均值为42 g/L、52 g/L[ | 氦气运移相态、氦气运移方式、关键时刻输导层产状。 | 流体动力学分析技术、相平衡物理化学分析方法。 | ||
聚氦 过程 | 圈闭形成过程 | 有利储层与顶底板及侧向遮挡的有效匹配,形成构造-岩性圈闭[ | 圈闭形成演化与定型、圈闭构成评价图、圈闭有效性评价。 | 圈闭识别与预测技术、圈闭有效性评价技术。 | |
氦气与天然气耦合聚集成藏过程 | 天然气储量丰度:1.78×108 /km2;天然气资源丰度:0.55×108 /km2;气藏温度为97~112℃[ | 主力成藏期确定、气藏压力系数、N2和CO2含量、氦气聚集区带划分图、分区带氦气聚集量概算。 | 成藏组合评价、油藏地球化学分析技术、成藏动力学分析技术。 | ||
要素 时空 组合 | 关键时刻要素组合 | 天然气生烃高峰与有利储层及圈闭的匹配,氦气充注于断裂幕式活动与氦气幕式高效充注的耦合,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白垩世至今。 | 含氦气系统事件组合图、关键要素时空匹配、幕式充注、高效聚集分析。 | 盆地模拟技术、油藏数值模拟技术、系统论分析方法。 | |
含氦气系统划分 | 东胜气田氦气探明储量2.44×108 m3;含氦气量为0.045%~0.487%,平均0.133%。氦气储量丰度:23.7万方/km2;氦气资源丰度:7.3万方/km2 [ | 含氦系统与成藏系统评价、含氦气系统平面图、含氦气系统剖面图、有利聚氦区带划分评价图。 | 含氦气系统评价流程、成藏系统评价方法。 | ||
富氦区与富氦目标 | 氦气富集主控因素:有效氦源(花岗岩、变质岩、地幔玄武岩等)、断裂形成高效运移通道、稳定的圈闭封盖条件形成氦气富集的有利气藏载体。 | 氦气成藏综合评价图、氦气综合评价数据表,有利富氦区评价优选图。 | 地质综合评价方法、资源评价技术、资源经济评价技术、区带和目标评价技术。 |
表5 含氦气系统要素和过程描述和评价一览表(据文献[7,9,11,23-25])
Table 5 List of helium-bearing system elements, process descriptions, and evaluations. Adapted from [7,9,11,23-25].
描述和评价要素 | 实例(东胜气田) | 评价内容 | 评价技术 | ||
---|---|---|---|---|---|
静态 地质 要素 | “生”:氦源岩面积、厚度、时代、U/Th含量 | 基底太古宇-元古宇变质岩-花岗岩系,U/Th含量大多在(1.49~19.4)×10-6 g/g范围内,为有效氦源岩[ | 氦源岩时代、氦源岩分布面积和厚度、氦源岩U/Th含量数据表、岩石圈断裂分布图、源岩裂缝、火山岩分布图。 | 重磁电震基底岩性识别技术、氦源岩分布预测评价技术、富U/Th岩石测井识别技术、有利储层预测评价技术。 | |
“运”:输导体结构(层、面、网)、畅通性、有效性 | 泊尔江海子和乌兰吉林庙二级大断裂与四级断裂有效沟通了基底氦源岩和储集层。 | 基底断裂分布图、盆地盖层断裂分布图、关键时刻输导层顶面埋深图、断层裂缝分布图。 | 断裂开闭活动性分析方法、基底断裂识别与评价技术、断层与不整合面描述技术。 | ||
“聚”: 储层、圈 闭要素、 气藏与 构造 背景 | 储集层岩性、孔隙度、渗透率 | 储层孔隙度为4.0%~22.0%,渗透率为(0.01~21.90)×10-3 μm2[ | 储集层岩相和岩性、储层厚度分布图、储层孔隙度分布图、储层渗透率分布图、气藏气组分和同位素地球化学图表。 |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与微相分析、储层结构实验室分析技术、成岩演化史分析技术、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预测技术,成藏地球化学分析技术。 | |
盖层及侧向遮挡:盖层厚度、覆盖域、封闭性能、侧向遮挡围合 | 上覆巨厚高压泥岩盖层,侧向分支河道泥岩遮挡,形成有效围合。 | 盖层等厚图、剩余压力分布图、剩余压力分布图、排替压力等值线图、侧向遮挡要素及封闭性分析。 | 排替压力实验分析技术、剩余压力井震评价技术、盖层封闭性综合评价技术、侧向遮挡有效性评价技术。 | ||
构造背景:古隆起、构造高点 | 东胜气田处于相对隆起高部位,天然气和氦气的运聚指向区。 | 目的层顶面构造图、目的层剖面图、盆地构造演化及差异性分析。 | 盆地构造动力学-运动学-几何学分析方法、地震构造解释与成图技术、地震平衡剖面恢复技术。 | ||
动态 地质 过程 | 生氦过程:生氦量及同位素组成 | 天然气中3He/4He介于(1~10)×10-8之间,R/Ra为0.007~0.07, 40Ar/36Ar比值介于200~3 000之间,东胜气田内氦气主要为壳源氦[ | 主力和有效氦源评价、不同阶段氦气生成量、不同阶段生-释氦同位素组成。 | 氦源岩评价技术、稀有气体同位素分析技术。 | |
运氦过程:运移相态、运移方式 | 地层水矿化度主体介于20~60 g/L与40~80 g/L之间,平均值为42 g/L、52 g/L[ | 氦气运移相态、氦气运移方式、关键时刻输导层产状。 | 流体动力学分析技术、相平衡物理化学分析方法。 | ||
聚氦 过程 | 圈闭形成过程 | 有利储层与顶底板及侧向遮挡的有效匹配,形成构造-岩性圈闭[ | 圈闭形成演化与定型、圈闭构成评价图、圈闭有效性评价。 | 圈闭识别与预测技术、圈闭有效性评价技术。 | |
氦气与天然气耦合聚集成藏过程 | 天然气储量丰度:1.78×108 /km2;天然气资源丰度:0.55×108 /km2;气藏温度为97~112℃[ | 主力成藏期确定、气藏压力系数、N2和CO2含量、氦气聚集区带划分图、分区带氦气聚集量概算。 | 成藏组合评价、油藏地球化学分析技术、成藏动力学分析技术。 | ||
要素 时空 组合 | 关键时刻要素组合 | 天然气生烃高峰与有利储层及圈闭的匹配,氦气充注于断裂幕式活动与氦气幕式高效充注的耦合,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白垩世至今。 | 含氦气系统事件组合图、关键要素时空匹配、幕式充注、高效聚集分析。 | 盆地模拟技术、油藏数值模拟技术、系统论分析方法。 | |
含氦气系统划分 | 东胜气田氦气探明储量2.44×108 m3;含氦气量为0.045%~0.487%,平均0.133%。氦气储量丰度:23.7万方/km2;氦气资源丰度:7.3万方/km2 [ | 含氦系统与成藏系统评价、含氦气系统平面图、含氦气系统剖面图、有利聚氦区带划分评价图。 | 含氦气系统评价流程、成藏系统评价方法。 | ||
富氦区与富氦目标 | 氦气富集主控因素:有效氦源(花岗岩、变质岩、地幔玄武岩等)、断裂形成高效运移通道、稳定的圈闭封盖条件形成氦气富集的有利气藏载体。 | 氦气成藏综合评价图、氦气综合评价数据表,有利富氦区评价优选图。 | 地质综合评价方法、资源评价技术、资源经济评价技术、区带和目标评价技术。 |
评价要素 | 主要参数 | 分值 | 权重 | |||
---|---|---|---|---|---|---|
Ⅰ级 | Ⅱ级 | Ⅲ级 | ||||
75~100 | 25~<75 | 0~<25 | ||||
氦气含量 | 氦气体积含量/% | >0.10 | 0.03~0.10 | <0.03 | 0.40 | |
氦源 | 储层、 烃源岩、 基底、 它源 | U和Th含量/10-6 | w(U)>5; w(Th)>10 | w(U)=1~5; w(Th)=2~10 | w(U)<1; w(Th)<2 | 0.05 |
总体规模/km2 | >1 000 | 100~1 000 | <100 | 0.02 | ||
时代 | 老(古生代及以前) | 中生代 | 新(新生代以新) | 0.03 | ||
氦源—圈闭距离 | 近(直接接触或紧邻) | 中 | 远 | 0.02 | ||
幔源 | 通幔断裂 | 适度(非通天) | 中等 | 不发育 | 0.04 | |
裂缝 | 发育 | 中等 | 强烈 | 0.03 | ||
构造岩浆活动 | 中等 | 中-弱 | 弱 | 0.04 | ||
输导体系 | 深大断裂-岩浆活动通道 | 中等 | 中-弱 | 剧烈或太弱 | 0.04 | |
盆地基底/盖层断裂 | 适度(非通天) | 中等 | 欠发育或通天断裂 | 0.03 | ||
高孔渗输导层与不整合面 | 发育 | 中等 | 欠发育 | 0.02 | ||
裂缝系统 | 发育 | 中等 | 欠发育 | 0.02 | ||
储气层 | 储气层最大埋深/m | <3 000(800*) | 3 000~5 500 (800~1 200*) | >5 500(1 200*) | 0.01 | |
储层 厚度/m/ 孔隙 度/% | 碎屑岩 | >100/>20 | 20~100/10~20 | <20/<10 | 0.15 | |
碳酸盐岩 | >100/>12 | 20~100/5.0~12 | <20/<5.0 | |||
致密砂岩 | >100/>8.0 | 20~100/5.0~8.0 | <20/<5.0 | |||
火山岩 | >80/>15 | 15~80/7.5~15 | <15/<7.5 | |||
页岩 | 60~30/>4.0 | 20~30/2.0~4.0 | <20或>60/<2.0 | |||
煤层 | >8/>5.0 | 3~8/3.0~5.0 | <3/<3.0 | |||
含气饱和度/% | >65 | 35~65 | <35 | 0.03 | ||
圈闭和气藏 | 圈闭条件 | 有利、完好、有效 | 中等 | 一般 | 0.02 | |
含氦气藏深度/m | <2 000 | 2 000~6 000 | >6 000 | 0.01 | ||
含氦气藏压力系数 | 低压(<0.9)、中压 | 中压(0.9~1.3) | 中压、高压(>1.3) | 0.01 | ||
气藏构造部位 | 高部位 | 中部位 | 低部位 | 0.01 | ||
盖层和保存 | 盖层厚度/m | >200 | 50~200 | <50 | 0.01 | |
保存条件 | 好 | 中 | 一般 | 0.01 |
表6 氦气聚集区分级评价标准(据文献[26]修改)
Table 6 Helium accumulation zone classification evaluation criteria. Modified after [26].
评价要素 | 主要参数 | 分值 | 权重 | |||
---|---|---|---|---|---|---|
Ⅰ级 | Ⅱ级 | Ⅲ级 | ||||
75~100 | 25~<75 | 0~<25 | ||||
氦气含量 | 氦气体积含量/% | >0.10 | 0.03~0.10 | <0.03 | 0.40 | |
氦源 | 储层、 烃源岩、 基底、 它源 | U和Th含量/10-6 | w(U)>5; w(Th)>10 | w(U)=1~5; w(Th)=2~10 | w(U)<1; w(Th)<2 | 0.05 |
总体规模/km2 | >1 000 | 100~1 000 | <100 | 0.02 | ||
时代 | 老(古生代及以前) | 中生代 | 新(新生代以新) | 0.03 | ||
氦源—圈闭距离 | 近(直接接触或紧邻) | 中 | 远 | 0.02 | ||
幔源 | 通幔断裂 | 适度(非通天) | 中等 | 不发育 | 0.04 | |
裂缝 | 发育 | 中等 | 强烈 | 0.03 | ||
构造岩浆活动 | 中等 | 中-弱 | 弱 | 0.04 | ||
输导体系 | 深大断裂-岩浆活动通道 | 中等 | 中-弱 | 剧烈或太弱 | 0.04 | |
盆地基底/盖层断裂 | 适度(非通天) | 中等 | 欠发育或通天断裂 | 0.03 | ||
高孔渗输导层与不整合面 | 发育 | 中等 | 欠发育 | 0.02 | ||
裂缝系统 | 发育 | 中等 | 欠发育 | 0.02 | ||
储气层 | 储气层最大埋深/m | <3 000(800*) | 3 000~5 500 (800~1 200*) | >5 500(1 200*) | 0.01 | |
储层 厚度/m/ 孔隙 度/% | 碎屑岩 | >100/>20 | 20~100/10~20 | <20/<10 | 0.15 | |
碳酸盐岩 | >100/>12 | 20~100/5.0~12 | <20/<5.0 | |||
致密砂岩 | >100/>8.0 | 20~100/5.0~8.0 | <20/<5.0 | |||
火山岩 | >80/>15 | 15~80/7.5~15 | <15/<7.5 | |||
页岩 | 60~30/>4.0 | 20~30/2.0~4.0 | <20或>60/<2.0 | |||
煤层 | >8/>5.0 | 3~8/3.0~5.0 | <3/<3.0 | |||
含气饱和度/% | >65 | 35~65 | <35 | 0.03 | ||
圈闭和气藏 | 圈闭条件 | 有利、完好、有效 | 中等 | 一般 | 0.02 | |
含氦气藏深度/m | <2 000 | 2 000~6 000 | >6 000 | 0.01 | ||
含氦气藏压力系数 | 低压(<0.9)、中压 | 中压(0.9~1.3) | 中压、高压(>1.3) | 0.01 | ||
气藏构造部位 | 高部位 | 中部位 | 低部位 | 0.01 | ||
盖层和保存 | 盖层厚度/m | >200 | 50~200 | <50 | 0.01 | |
保存条件 | 好 | 中 | 一般 | 0.01 |
图7 鄂尔多斯盆地氦气富集分布与有利区评价预测图(底图据文献[27])
Fig.7 Map of helium enrichment distribution and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favorable areas in the Ordos Basin. Base map adapted from [27].
[1] | 赵文智, 何登发, 范土芝. 含油气系统术语、研究流程与核心内容之我见[J].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2, 29(2): 1-7. |
[2] | HAMPEL C A. The encyclopedia of the chemical elements[M]. New York: Van Nostrand Reinhold, 1968: 256-268. |
[3] | GLUYAS J. Helium shortages and emerging helium provinces: the history of helium exploration, Part 2[J]. AAPG Explorer, 2019, 2019: 18-22. |
[4] | TEDESCO S A. Geology and production of helium and associated gases[M]. Amsterdam: Elsevier, 2022. |
[5] | DANABALAN D, GLUYAS J G, Macpherson C G, et al. The principles of helium exploration[J]. Petroleum Geoscience, 2022, 28(2): 2021-2029. |
[6] | DANABALAN D. Helium: exploration methodology for a strategic resource[D]. Durham: Durham University, 2017. |
[7] | 何发岐, 王付斌, 王杰, 等. 鄂尔多斯盆地东胜气田氦气分布规律及特大型富氦气田的发现[J]. 石油实验地质, 2022, 44(1): 1-10. |
[8] | 黄文辉, 唐修义. 中国煤中的铀、钍和放射性核素[J]. 中国煤田地质, 2002, 14(增刊1): 56-64. |
[9] | 王杰, 贾会冲, 陶成, 等. 鄂尔多斯盆地杭锦旗地区东胜气田氦气成因来源及富集规律[J].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23, 34(4): 566-575. |
[10] | ARGUNOVA T, SOROKIN L, PEVZNER B, et al. The influence of defects in the crystal structure on helium diffusion in quartz[J]. Physics of the Solid State, 2003, 45: 1910-1917. |
[11] | 彭威龙, 刘全有, 张英, 等. 中国首个特大致密砂岩型(烃类)富氦气田: 鄂尔多斯盆地东胜气田特征[J].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2022, 52(6): 1078-1085. |
[12] | BALLENTINE C J, LOLLAR B S. Regional groundwater focusing of nitrogen and noble gases into the Hugoton-Panhandle giant gas field, USA[J].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2002, 66(14): 2483-2497. |
[13] | BROWN A. Origin of helium and nitrogen in the Panhandle-Hugoton field of Texas, Oklahoma, and Kansas, United States[J]. AAPG Bulletin, 2019, 103(2): 369-403. |
[14] | 张晓宝, 周飞, 曹占元, 等. 柴达木盆地东坪氦工业气田发现及氦气来源和勘探前景[J].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20, 31(11): 1585-1592. |
[15] | 田继先, 李剑, 曾旭, 等. 柴达木盆地东坪地区原油裂解气的发现及成藏模式[J]. 石油学报, 2020, 41 (2): 154-162. |
[16] | KENNEDY B M, HIYAGON H, REYNOLDS J H. Crustal neon: a striking uniformity[J].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1990, 98(3/4): 277-286. |
[17] | BALLENTINE C J, HOLLAND G. What CO2 well gases tell us about the origin of noble gases in the mantle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the atmosphere[J].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A: Mathematical, Physical and Engineering Sciences, 2008, 366(1883): 4183-4203. |
[18] | MARTY B, JAMBON A, SANO Y. Helium isotopes and CO2 in volcanic gases of Japan[J]. Chemical Geology, 1989, 76(1/2): 25-40. |
[19] | LOLLAR B S, BALLENTINE C J, ONIONS R K. The fate of mantle-derived carbon in a continental sedimentary basin: integration of C-He relationships and stable isotope signatures[J].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1997, 61(11): 2295-2307. |
[20] | KIPFER R, AESCHBACH-HERTIG W, PEETERS F, et al. Noble gases in lakes and ground waters[J]. Reviews in Mineralogy and Geochemistry, 2002, 47(1): 615-700. |
[21] | BALLENTINE C J, BURNARD P G. Production, release and transport of noble gases in the continental crust[J]. Reviews in Mineralogy and Geochemistry, 2002, 47(1): 481-538. |
[22] | MAMYRIN B A, TOLSTIKHIN I N. Helium isotopes in nature[M]. Amsterdam: Elsevier, 2013. |
[23] | 王明健, 何登发, 包洪平, 等. 鄂尔多斯盆地伊盟隆起上古生界天然气成藏条件[J].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1, 38(1): 30-39. |
[24] | 赵永强, 倪春华, 吴小奇, 等. 鄂尔多斯盆地杭锦旗地区二叠系地层水地球化学特征和来源[J]. 石油实验地质, 2022, 44(2): 279-287. |
[25] | 高宇, 刘全有, 吴小奇, 等. 鄂尔多斯盆地东胜与大牛地气田壳源氦气成藏差异性[J].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23, 34(10): 1790-1800. |
[26] | 中国工业气体工业协会. T/CCGA 90006—2024 氦气聚集区带评价技术规范[S]. 北京: 全国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2024. |
[27] | 包洪平, 邵东波, 郝松立, 等. 鄂尔多斯盆地基底结构及早期沉积盖层演化[J]. 地学前缘, 2019, 26(1): 33-43. |
[1] | 徐朱松, 李剑, 王晓波, 崔会英, 田继先, 国建英, 李婉婷, 夏雨田, 陶士振, 陈大伟. 柴达木盆地氦气富集规律与有利区预测[J]. 地学前缘, 2025, 32(5): 290-307. |
[2] | 陈耿荣, 李靖, 孙东, 周世新, 柳亮亮, 王昊, 庞文君, 吴雨航. 四川盆地安岳气田贫氦原因探究[J]. 地学前缘, 2025, 32(5): 278-289. |
[3] | 刘祥柏, 陶士振, 杨岱林, 谢武仁, 赵容容, 田兴旺, 王云龙, 高建荣, 柳庄小雪, 李超正, 宋泽章, 陈燕燕, 杨怡青, 陈悦. 四川盆地大探1井富氦天然气勘探突破及成藏主控因素[J]. 地学前缘, 2025, 32(5): 258-277. |
[4] | 陈燕燕, 温志新, 陶士振, 吴伟, 刘祥柏, 杨秀春, 高建荣, 刘庆尧, 李靖, 杨怡青, 陈悦. 页岩气和煤层气中氦气富集机理与资源潜力:以川南页岩气和鄂东缘煤层气为例[J]. 地学前缘, 2025, 32(5): 244-257. |
[5] | 陶士振, 吴义平, 陶小晚, 王晓波, 王青, 陈胜, 高建荣, 吴晓智, 刘申奥艺, 宋连腾, 陈荣, 李谦, 杨怡青, 陈悦, 陈秀艳, 陈燕燕, 齐雯. 氦气地质理论认识、资源勘查评价与全产业链一体化评价关键技术[J]. 地学前缘, 2024, 31(1): 351-367. |
[6] | 吴义平, 王青, 陶士振, 王建君, 李谦, 张宁宁, 吴晓智, 李浩武, 王晓波. 壳源氦气成藏主控因素及资源评价方法研究[J]. 地学前缘, 2024, 31(1): 340-350. |
[7] | 杨怡青, 陶士振, 陈悦. 美国典型富氦无机成因气田中氦气地质特征与聚集机制[J]. 地学前缘, 2024, 31(1): 327-339. |
[8] | 杨超, 张金川, 唐玄. 鄂尔多斯盆地陆相页岩微观孔隙类型及对页岩气储渗的影响[J]. 地学前缘, 2013, 20(4): 299-304.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