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10年, 第17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0-01-28
    上一期    下一期

    论文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论文
    大别山北缘金刚台火山岩SHRIMP锆石U-Pb年龄及构造意义
    黄丹峰, 罗照华, 卢欣祥
    2010, 17(1): 1-10. 
    摘要 ( 2611 )   PDF(2561KB) ( 2038 )  

    位于大别山造山带北淮阳火山岩带中段的金刚台火山岩的形成时代一直存在争议。新的地质观察表明,其不整合于早白垩世商城岩体之上,不应当归属为侏罗纪。对金刚台火山岩3个样品进行了SHRIMP锆石UPb定年,其中喷出相的黑云母粗面岩(B09)年龄为(1284±36) Ma,次火山相的闪长玢岩(B21)年龄为(1291±22) Ma,靠近火山岩层底部的粗安岩(B26)年龄为(129±2) Ma。样品B09的测年数据误差较大,B21和B26则非常一致,表明金刚台火山岩形成于129 Ma,火山喷发持续时间较短。金刚台火山岩是大别造山带早白垩世巨量岩浆爆发事件的产物。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区域火山地质特征和商城岩体剥露机制的综合分析表明:(1)金刚台火山岩形成之前,区域发生了强烈的挤压隆升;(2)金刚台火山岩是造山带岩石圈拆沉作用的产物;(3)火山岩形成后区域进入长时间的岩石圈伸展阶段,因而129 Ma是大别山地区构造转换的分界时间。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长白山火山岩浆柱岩浆上升作用过程
    魏海泉
    2010, 17(1): 11-23. 
    摘要 ( 2115 )   PDF(2056KB) ( 1671 )  

    长白山火山岩浆柱是一个在长白山区地下总体呈串珠状排列的向东南倾斜的层状富岩浆集合体,岩浆柱宽度宽者300~500 km,窄者30~50 km,深度延伸可达上千km。在这个岩浆柱内,热物质聚集与挥发份富集可以发生部分熔融而形成不同成分与密度的岩浆,岩浆聚集上升至某个深度时的停滞聚集又可形成水平向扩展的岩浆房,压力作用下岩浆房内岩浆演化出密度较轻的岩浆则可进一步上升直至喷出地表。天池火山的母岩浆粗面玄武岩来自地幔岩浆库,由其演化形成的碱型系列粗面岩类和碱流岩类岩石则来自地壳岩浆房。拉斑玄武岩系列的偏酸性岩石来源的地壳岩浆房与碱型系列碱流岩来源的地壳岩浆房深度位置也不相同。天池火山造盾玄武岩TiO2含量和SiO2含量之间反相关关系不能单纯用岩浆房分异结晶来解释,TiO2含量较高的样品代表了源区地幔的较低熔融程度的熔体,而低程度熔融的岩浆来源于更深的位置。玄武质岩浆“熔融结束”的深度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的过程控制了岩浆形成深度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并且岩浆形成速率随时间的增加而降低的规律。天池火山碱流质岩浆房千年大喷发时岩浆超压极大值Δpmax=625 MPa,层状岩浆房半径35 km,喷出岩浆层厚700 m,喷出岩浆体积30 km3;粗面质喷发的岩浆房超压极大值Δpmax=15 MPa以上。天池火山千年大喷发时临界喷发熔体黏度μcritm>27×1010  Pa·s-1,碱流质岩浆是从一个粗面质岩浆母体经几万年的结晶分异时间演化得来的。气象站寄生火山活动喷发前临界熔体黏度μcritm=12×1011 Pa·s-1,这极高的熔体黏度与喷发物中含有大量晶体与气泡相吻合。千年大喷发级别的大规模喷发周期上万年,远大于小规模喷发几百年以内的时间周期。天池火山作用造盾阶段因为玄武岩都直接喷出了地表,多数传导与扩散的岩浆热都没有用于加热深地壳,所以早期加热效率不高。在1~16 Ma之后造锥阶段在深地壳内形成残余的部分熔融带并阻止了玄武岩的喷发,系统的热效率变得很高,残余熔体生产率也就得到了加速。全新世造伊格尼姆岩喷发阶段大量的演化的碱流质残余熔体因重力不稳定而侵入上地壳内,并且形成大得足以引起造破火山口喷发的岩浆房。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玄武质岩石的单颗粒锆石U-Pb年龄谱
    梁涛, 罗照华, 潘颖, 黄丹峰, 杨宗锋, 李德东
    2010, 17(1): 24-48. 
    摘要 ( 2324 )   PDF(3325KB) ( 1043 )  

    报道了托云、东浮山、羊角、雪花山和山旺5处新生代玄武岩的SHRIMP 锆石UPb测年结果。位于西南天山造山带的托云新生代玄武岩的14个测点年龄值十分发散,最大值与最小值分别为8571和2034 Ma,它们与其余4件玄武岩样品49个SHRIMP锆石测点年龄一同构筑了涵盖各个地质时期几乎贯穿整个地质时间的复杂年龄谱。位于华北克拉通中部区域南太行山造山带的东浮山、羊角和雪花山新生代玄武岩3件样品累计36个锆石测点形成的锆石年龄谱相对简单,其中35个测点的年龄集中在1 7199~2 6416 Ma,唯一的古生代年龄(3113 Ma)出现在雪花山玄武岩71测点。位于华北克拉通东部裂谷带内山旺玄武岩6件样品27个测点的单颗粒锆石年龄构筑的锆石年龄谱形成3个集中时间段,分别为新太古代—古元古代(2 5954~1 8522 Ma)、古生代(3858~2711 Ma)和中生代(1094 Ma)。3个年龄谱中大部分单颗粒锆石UPb年龄均能在各自所处区域内发现与之对应的岩浆热事件,部分单颗粒锆石年龄可能暗示所在区域至今未发现的岩浆热事件,托云、东浮山羊角雪花山、山旺新生代玄武岩的复杂单颗粒锆石年龄谱再造了各自所处区域的地质演化史。3个锆石年龄谱的复杂程度与各自区域地表出露岩浆岩的规模和期次复杂程度相关,天山造山带内岩浆岩发育,托云玄武岩锆石年龄普最复杂,记录了天山造山带的演化,而华北克拉通中部区域南太行山造山带地表零星出露岩浆岩,东浮山羊角雪花山玄武岩的锆石年龄普最简单。处于后期遭受破坏改造的华北克拉通东部裂谷带内的山旺玄武岩的单颗粒锆石年龄谱,其复杂程度明显低于托云玄武岩的年龄谱,而又高于东浮山羊角雪花山玄武岩的年龄谱。鉴于玄武质岩浆同化混染围岩过程中能量消耗和地球化学印记以及玄武质岩浆上升的耗时限制,认为托云、东浮山、羊角、雪花山和山旺新生代玄武岩中具有复杂年龄信息的锆石捕掳晶不是玄武质岩浆在快速上升过程中从围岩中捕获的,而是在岩石圈拆沉过程中进入软流圈地幔中,随着具原生岩浆性质的玄武质岩浆喷发到达地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东准噶尔东北缘后碰撞火山岩成因与构造环境
    杨高学, 李永军, 李注苍, 刘晓宇, 杨宝凯, 吴宏恩
    2010, 17(1): 49-60. 
    摘要 ( 2930 )   PDF(1834KB) ( 1209 )  

    研究了东准噶尔东北缘5个地区(三塘湖盆地、陆东—五彩湾地区、扎河坝西北、陆梁隆起和贝勒库都克一带)不同时代的8个后碰撞火山岩。岩石岩性以玄武岩和玄武安山岩为主,有少量流纹岩,绝大多数属于钙碱性高钾钙碱性系列。样品TiO2质量分数较高(02%~33%),MgO的质量分数分布范围较广(111%~1074%),Mg#指数为12~75,样品全碱含量较高w((Na2O+K2O)=34%~1016%),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和轻稀土元素(LREE),强烈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Nb、Ta,弱亏损Zr、Hf和Ti,具有弱的Eu和Ce异常(δEu=060~121,δCe=089~115)。样品(87Sr/86Sr)i值为0702 78~0705 42,(143Nd/144Nd)i值为0512 517~0512 648,具有高正εNd(t)值(+4~+75),La/Nb值(10~53)均高于原始地幔(098~1),Nb/U值(2~37,大部分<30),明显低于MORB和OIB,介于原始地幔和陆壳之间,显示亏损地幔源区特征,同时在某些方面又显示源区富集的特征,可能是由于地壳物质参与岩浆形成的。火山岩在形成时代上属于整个准噶尔后碰撞深成岩浆活动的范围,既显示板内岩浆演化特征,又具有弧火山岩地球化学痕迹,形成于后碰撞伸展垮塌的构造背景,与岩石圈地幔底侵有关,是和东准噶尔东北缘后碰撞花岗岩相匹配的,均形成于后碰撞期。最新获得的锆石SHRIMP UPb定年数据和RbSr等时线年龄对认识准噶尔洋闭合的时限和建立东准噶尔的构造岩浆演化框架提供可靠依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雪球状石榴子石变斑晶的形成机制:以南迦巴瓦地区雅鲁藏布江缝合带西侧石英片岩为例
    蔡志慧, 李化启, 唐哲民, 陈方远
    2010, 17(1): 61-73. 
    摘要 ( 1716 )   PDF(3691KB) ( 819 )  

    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米林地区的石英片岩糜棱岩化强烈,线理及面理构造发育。SC组构、“σ”残斑以及不对称褶皱等指示了上盘相对下盘向NW下滑的剪切运动趋势。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测试结果表明:雪球状石榴子石变斑晶边部面理(S2)中石英包裹体晶格优选方位模式图指示的运动指向与石英岩基质面理(或外部面理;S3)中石英包裹体晶格优选方位模式图指示的运动指向一致,都是上盘向NW正滑。然而,雪球状石榴子石的核部(S1)石英包裹体优选方位(LPO)模式图指示相反运动指向。能量色散显微分析(EDS)测试结果表明石榴子石的成分环带显示连续生长环带特征。连接石榴子石核部面理(S1)可以恢复得到石英岩早期不对称褶皱形状的面理轨迹。这些说明文章样品中雪球状石榴子石变斑晶是生长在不对称褶皱之上的。此过程主要是剪切方向发生了旋转,而不是石榴子石自身旋转。这种雪球状石榴子石变斑晶的存在说明南迦巴瓦地区雅鲁藏布江缝合带西侧岩石最初经历向SE的逆冲作用,后期经历由SE向NW的拆离滑脱事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超高温麻粒岩中尖晶石成分、结构特征和矿物反应的指示意义:以阿尔泰造山带超高温尖晶石斜方辉石石榴石麻粒岩为例
    厉子龙, 汪惠惠, 陈汉林, 肖文交, 杨树锋, 胡逸洲
    2010, 17(1): 74-85. 
    摘要 ( 2017 )   PDF(1963KB) ( 1053 )  

    超高温变质作用的研究已成为世界上热门的地球科学领域之一,其中斜方辉石+夕线石+石英、假蓝宝石+石英、尖晶石+石英、大隅石+石英以及富铝斜方辉石等标型矿物组合和特征可以指示岩石经历了超高温变质作用(温度>900 ℃),这对查明地球深部下地壳的物质组成和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初次对产于世界上不同地区超高温麻粒岩尖晶石+石英共生等的标型矿物组合、不同赋存状态的尖晶石ZnO含量、XZn[Zn/(Mg+Fe2++Zn)]、XMg等进行分析和对比,认为不同地区不同赋存状态的尖晶石,其ZnO含量、XZn和XMg有所不同,但总的来说,超高温麻粒岩尖晶石中ZnO质量分数多数低于25%,但个别特殊的有高达近15%。尖晶石中XZn较低且尖晶石与石英共生,可以作为超高温变质的证据之一。通过对阿尔泰南缘超高温尖晶石斜方辉石石榴石麻粒岩中尖晶石成分及ZnO含量分析,得出与石英共生的尖晶石ZnO质量分数约为250%,且有与XFe成正比的变化趋势,而与钛铁矿共生的尖晶石ZnO质量分数约为185%,虽然两者含量稍有不同,但与世界上超高温麻粒岩中多数尖晶石ZnO含量相比都相近。结合其他特征矿物组合,可以确定该岩石中尖晶石与石英共生组合可以作为阿尔泰地区发生超高温变质作用的证据。通过对阿尔泰南缘与尖晶石石英有关的变质反应期次划分等的初步研究,认为变质期次可划分为峰期变质和退变质两期,推测峰期的温度条件可达到1 000 ℃,且该超高温麻粒岩可能经历了顺时针pT演化轨迹。该超高温麻粒岩在阿尔泰造山带的出现,可能与古生代时期发生的古亚洲洋俯冲、西伯利亚板块和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碰撞造山作用过程有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加拿大Sudbury陨石冲击角砾岩中锆石显微构造与相变
    池涵, 李楚思, 苏尚国
    2010, 17(1): 86-92. 
    摘要 ( 1845 )   PDF(1484KB) ( 841 )  

    关于加拿大Sudbury构造的成因,现在的学者大多认同其形成于陨石撞击。为了找到更加强有力的证据,文中对取自Sudbury冲击角砾岩中的锆石进行了研究。Sudbury冲击角砾岩是Sudbury构造的特殊现象,采用扫描电镜、结合拉曼光谱方法从角砾岩的锆石中发现了显微构造和相变的证据。所观察到的显微构造呈一系列面状构造(planar microstructure),在3个方向上平行展布,并相互剪切。Sudbury角砾岩锆石的典型Raman谱线中,除锆石的几个峰外,在640 cm-1和817 cm-1也可见两个峰,并可分别与铁橄榄石和一种ZrO2相匹配。该ZrO2相的谱线也不同于典型的斜锆石,却与López等合成的一种含有05%(质量分数)TiO2的ZrO2相非常相似。这些证据显示,一些锆石的颗粒边缘发生了如下反应:ZrSiO4+2FeOZrO2+Fe2SiO4,并已变成了一种ZrO2相和铁橄榄石(fayalite)。这些显微构造和相变特征都能够说明Sudbury角砾岩受到过高压冲击,并进一步支持Sudbury构造的陨石撞击成因。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羌塘中部龙木错—双湖缝合带中硬玉石榴石二云母片岩的成因及意义
    张修政, 董永胜, 施建荣, 王生云
    2010, 17(1): 93. 
    摘要 ( 2209 )   PDF(2633KB) ( 878 )  

    羌塘中部的高压变质带位于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板块缝合带之上,由榴辉岩、蓝片岩和石榴石白云母片岩组成。其形成过程对探讨板块缝合带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2008年笔者在果干加年山地区的展金岩群湖南山岩组中发现了硬玉石榴石二云母片岩这种新的高压变质岩石类型,文中以其为研究对象,做了较为详细的岩石学、矿物学以及变质作用的研究,认为硬玉石榴石二云母片岩至少经历了二期的变质作用:第一期早期绿片岩相,形成了片理S1,其pT条件为T=425~434 ℃,p=300~500 MPa;第二期主期蓝片岩相高压变质作用,形成岩石主期片理S2,其pT条件为T=472~481 ℃,p=1 200~1 700 MPa。硬玉石榴石二云母片岩是榴辉岩折返过程中构造事件的产物,这期折返事件形成了218~220 Ma的一期蓝片岩相变形变质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桐柏北部宽坪群变泥质岩的变质作用研究
    胡娟, 刘晓春, 曲玮
    2010, 17(1): 108. 
    摘要 ( 1669 )   PDF(2460KB) ( 1643 )  

    桐柏北部宽坪群发育一套由斜长角闪岩、变泥质岩、大理岩以及石英岩夹层组成的中级变质岩石。本文选取4个含石榴变泥质岩样品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学研究,其中回龙寺组的一个样品含有特征的十字石+蓝晶石组合,而左老庄组的一个样品则含有夕线石。回龙寺组样品中的石榴石均具有明显的进变质成分环带,而左老庄组样品中的石榴石均遭受到晚期低温扩散的影响,所以在计算其形成条件时选取了生长于峰期变质阶段的特定部位。运用传统的石榴石黑云母白云母斜长石石英地质温压计估算回龙寺组的变质pT区间为590~610 ℃、095~114 GPa,左老庄组为630~650 ℃、065~089 GPa,分别相当于低角闪岩相和高角闪岩相。这一结果与变质反应曲线所限定的温压范围基本一致,并且后者中还存在由蓝晶石区域向相对高温低压的夕线石区域转变的过程。低高角闪岩相的宽坪群与低角闪岩相的二郎坪群和麻粒岩相的秦岭群紧密伴生,且变质时代近于一致(440~400 Ma),说明华北南缘在志留纪—早泥盆世发生了岛弧、微陆块与华北板块大陆边缘的碰撞造山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滇西地区富碱斑岩中地幔流体作用踪迹及其成矿作用意义
    刘显凡, 蔡永文, 卢秋霞, 陶专, 赵甫峰, 蔡飞跃, 李春辉, 宋祥峰
    2010, 17(1): 120-130. 
    摘要 ( 6837 )   PDF(4335KB) ( 17575 )  

    滇西地区大量产出的富碱斑岩及其包体岩石的形成和演化与该区新生代陆内变形、构造作用、幔源岩浆和深源流体活动,及其与此有关而广泛发育的内生多金属矿产存在必然的联系。本文通过岩相学、岩石化学、电子探针、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较为系统地分析论证了这一关联的内在统一制约和联系的纽带即深部地质过程和由此相伴的含矿地幔流体作用,初步揭示了这种深部过程和地幔流体作用的微观踪迹和方式可以直接表现为:(1)呈脉状和浸染状穿插于深源包体岩石中的富钠玻璃,透光镜下呈微晶和雏晶,颜色随成分差异而不均匀,化学成分以高硅、铝、钠、铁,低钾、钙、镁为特征,矿物成分以钠长石、角闪石、磁铁矿(镜铁矿)、钛铁矿组合为特征,是富碱岩浆携带包体岩石之前即已存在的上地幔流体;(2)呈脉状、团块状和浸染状穿插于主岩和各类包体岩石的富铁玻璃;(3)呈独立包体产出于霓辉正长斑岩中的富铁熔浆包体。后两者物质在透光镜下无光性,呈黑色不透明,反光镜下不反光,但在电子显微镜下呈显微晶质结构,化学成分以高硅、铝、铁,低钙、镁、钠、钾为特征,矿物组成上以硅酸盐和石英为主,含有碳硅石、含铬自然铁、钛铁矿、磷灰石等地幔标志矿物,其中微晶金属和非金属矿物之间呈熔离结构交生,反映了地幔流体的熔浆性质及其与富碱岩浆不混溶的特征;由地幔流体对岩石的交代浸染作用,引起主岩和包体岩石中普遍发育各种蚀变作用,如角闪石化、硅化和绿泥石化等,并导致矿物组合总体上表现为暗色矿物由辉石→角闪石→黑云母→绿泥石的退变序列。该地幔流体微观踪迹的三种表现形式与富碱岩浆共存,并共同运移,但两者由于组成和性质的差异而互不混溶;结合透岩浆流体成矿作用理论和本文论证的综合分析认为,当富碱岩浆和地幔流体系统封闭较好,地幔流体则伴随富碱岩浆的结晶过程对富碱斑岩进行同步自交代蚀变,在斑岩体或其深部形成矿床,构成正岩浆成矿体系,典型成矿实例如马厂箐斑岩钼矿床;若在此成岩成矿过程中发生构造作用扰动,则地幔流体进入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带,或紧邻接触带的地层围岩中进行交代蚀变成矿,构成接触带成矿体系,典型成矿实例如马厂箐矿区中赋存于夕卡岩—大理岩带中的斑岩型铜矿和主要赋存于地层围岩中的斑岩型金矿,若金矿出现在斑岩体内,则一般受控于穿切斑岩体的成岩后断裂;若岩浆和流体运移通道的深大断裂体系发育,环境相对开放,则地幔流体伴随富碱岩浆的成岩过程而脱离岩浆沿分支断裂通道进入远离岩体的不同地层岩石中进行交代蚀变成矿,构成远程热液成矿系统,典型成矿实例如兰坪金顶超大型铅锌矿床;在这一成矿过程中,地幔流体可以随深度和环境变化引起的物理化学条件变化,其性质由熔浆→超临界流体→液相流体转化,并运载和沿途活化成矿物质至适宜容矿部位集中,促使幔壳物质叠加成矿;进而有利于深部成矿并形成大型和超大型矿床。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疆北部镁铁-超镁铁质岩的PGE成矿问题
    王玉往, 王京彬, 王莉娟, 龙灵利, 廖震, 张会琼, 唐萍芝
    2010, 17(1): 139. 
    摘要 ( 2264 )   PDF(1823KB) ( 1192 )  

    铂族元素(PGE)矿化主要与镁铁超镁铁杂岩有关,成矿类型主要为岩浆型矿床,这类PGE矿床的形成主要依赖两个条件:一是岩浆中富含PGE;二是具备PGE从岩浆中分离和富集的机制,主要是在岩浆演化过程中硫达到饱和。新疆北部镁铁超镁铁质杂岩发育,并产有喀拉通克、黄山、黄山东、图拉尔根4个大型铜镍矿床和香山、土墩、葫芦、白石泉等中、小型铜镍矿,以及香山西、尾亚等中型钒钛磁铁矿矿床,但迄今尚未发现成型的PGE矿床。文中通过对PGE矿床的形成机制与镁铁超镁铁杂岩源区特征研究,探讨了北疆地区PGE矿床的成矿问题。综合分析认为,新疆北部后碰撞镁铁超镁铁质岩的岩石类型为经过了分离结晶形成的铁质岩石系列,是PGE矿床的有利容矿岩石;矿床的Sr、Nd、Pb、O、Os和S同位素和含矿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铜镍硫化物矿床含矿岩浆在岩浆演化和成矿过程中有地壳物质加入并可导致硫化物熔离作用,说明在成矿机制上也存在形成岩浆型PGE矿化的条件。新疆北部PGE矿化微弱的原因可能在于该区广泛发育的亏损型地幔源(具正的εNd值特征),这一亏损型地幔可能部分源于洋壳熔融,与产于后碰撞造山带环境、发育于“洋壳”或“不成熟”陆壳基底之上有关,由此决定了原始岩浆为贫PGE的源区,因此不利于PGE的富集成矿。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岩浆通道系统与岩浆硫化物成矿研究新进展
    宋谢炎, 肖家飞, 朱丹, 朱维光, 陈列锰
    2010, 17(1): 153-163. 
    摘要 ( 3807 )   PDF(3349KB) ( 9156 )  

    大型超大型岩浆硫化物矿床的形成需要满足3个基本条件:(1)大量幔源岩浆参与成矿;(2)岩浆演化导致硫化物熔离;(3)硫化物在有限空间聚集。然而,除Sudbury矿床外,全球与镁铁质岩浆有关的超大型铜镍硫化物矿床都发现于小的镁铁超镁铁岩体中。近10年来的研究表明这些含矿岩体实际上都是岩浆通道系统的一部分,中国金川、杨柳坪、喀拉通克、红旗岭等大型和超大型NiCu(PGE)硫化物矿床都形成于岩浆通道系统中,正是岩浆通道这样特殊的开放系统为大规模岩浆硫化物矿床提供了成矿条件。总结国内外最新研究结果,可以发现与成矿有关的岩浆通道系统都分布在深大断裂附近,大规模的幔源岩浆补充与地幔柱、大陆裂谷、碰撞造山后伸展等地质事件有密切的关系。尽管研究证明硫化物熔离都与地壳物质的混染有关,但矿石各种元素的品位却受母岩浆性质、硫化物熔离强度、与新注入镁铁质岩浆反应、以及硫化物本身结晶分异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含矿岩体和硫化物矿体的形态和大小都强烈地受围岩地质特征的控制。进一步明确这类矿床的地质特征、形成机制、成矿背景和成矿标志,对未来的研究和找矿工作都是非常必要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软流圈熔体地幔交代作用过程中的铂族元素行为
    王建, Keiko H.Hattori, Charles R.Stern, 刘金霖
    2010, 17(1): 164-176. 
    摘要 ( 1912 )   PDF(1891KB) ( 827 )  

    南美洲南部的Pali Aike火山岩区第四纪碱性玄武岩中普遍发育含石榴石的斜方辉石岩包体。这种斜方辉石岩既作为独立的捕掳体存在又以细脉的形式穿插于橄榄岩捕掳体中。斜方辉石岩普遍含富Ti矿物,并且次生斜方辉石含橄榄石和单斜辉石残晶。与含石榴石橄榄岩中的斜方辉石相比,这种次生的斜方辉石以高TiO2、中等含量的Al2O3以及低Mg#为特征,表明它是在一种高度分异演化的富Ti熔体交代作用下通过消耗橄榄石和单斜辉石方式形成的。斜方辉石岩全岩的Co、Ni 略低,Cr和铂族元素(PGE)含量与地幔橄榄岩相当,表明这些元素在交代作用过程中相对稳定,而交代介质带入的组分以碱质(K2O+Na2O)、Ti、Si、Al和S为主。交代的斜方辉石在现代活动岛弧和古克拉通的地幔橄榄岩捕掳体中多有报道。与这些环境中地幔样品的斜方辉石相比,Pali Aike 地区的次生斜方辉石含有相对高的Ti和Al,以及相对低的Mg。高Ti低Mg属性反映了交代介质可能来源于下伏的软流圈地幔并且经历了高度的分异和演化过程。Pali Aike地区所见到的这种交代斜方辉石和斜方辉石岩在其他被上涌软流圈影响的陆下岩石圈地幔中可能普遍存在。这些研究对了解中国华北东北中生代以来的岩石圈地幔减薄机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湖北银洞沟银矿床地质特征与成因类型
    李文博, 周卫东, 陈世昌, 李应平, 邓小华, 钟日晨
    2010, 17(1): 177-185. 
    摘要 ( 2304 )   PDF(1990KB) ( 1490 )  

    湖北银洞沟矿床是中国为数不多的较为典型的大型银矿床。文中系统总结了该矿床的地质特征,初步提出了矿床的成因类型。研究结果表明:银洞沟矿床产于秦岭造山带东南部武当群变质火山岩中,矿体受韧性剪切带控制,矿石类型主要为石英脉型和少量蚀变岩型,围岩蚀变矿物组合主要为石英、铁白云石、白云母、钠长石、绿泥石、黄铁矿等,成矿流体特征为低盐度、低密度、富含CO2±CH4±N2的水溶液,矿床上部为低品位银金矿体,中部为高品位银金矿体和少量铅锌矿体,深部银品位降低,金品位增高,同时出现较厚大铅锌矿体。其地质特征与典型的造山型矿床一致,表明其为一造山型银矿床,矿床矿化分带符合造山型矿床成矿模式——地壳连续模型,因此应该充分重视寻找矿山深部金、铅、锌、铜、钼等接替资源。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宁芜南段钟姑矿田的深部矿浆-热液系统
    侯通, 张招崇, 杜杨松
    2010, 17(1): 186-195. 
    摘要 ( 1821 )   PDF(1940KB) ( 1025 )  

    钟姑矿田作为宁芜盆地南部重要的矿集区,发育一系列以姑山矿浆熔离型和白象山高温气液型为代表的大型玢岩铁矿,这些铁矿均主要产于闪长玢岩岩体和沉积围岩的接触带。根据野外观察和地球化学研究,文中认为,闪长玢岩岩体和沉积围岩均不是铁质的主要来源,富铁矿体的成因主要来自矿田深部的矿浆热液系统,姑山式铁矿的铁质主要是液态不混溶作用形成的铁矿浆,白象山式铁矿的铁质主要来源于深部残浆分离出的NaFeCl络合物。在对铁质和岩体估算的基础上,提出形成铁矿的原始母岩浆很可能是富铁的玄武质岩浆,形成于大规模的岩石圈减薄、软流圈上涌的构造背景下,由变质洋壳(榴辉岩)和软流圈地幔(橄榄岩)反应后的橄榄岩部分熔融形成,其在上升的过程中发生了AFC过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构造煤中煤层气扩散-渗流特征及其机理
    陈富勇, 琚宜文, 李小诗, 范俊佳, 梁英
    2010, 17(1): 195-201. 
    摘要 ( 2382 )   PDF(938KB) ( 2725 )  

    煤层气产出一般要经过解吸、扩散和渗流三个阶段,而煤层气在变形较强的构造煤中的扩散过程不同于在原生结构煤或变形较弱的煤体中的扩散。外界压力的变化只是构造煤吸附与解吸整个过程的一种外在因素,构造煤的变形和结构变化以及吸附势场的转换才是构造煤吸附与解吸的内在因素,是导致解吸过程不可逆性的根本原因。当构造煤体与CH4等多元气体间的吸附平衡状态遭到破坏时,变形较强的构造煤在降压后会产生解吸滞后现象;而变形较弱的煤,分子结构中的气体会很快解吸,第一阶段是气体解吸作用,第二阶段是游离气体从微孔向较大孔隙扩散的过程,气体扩散速率主要由第二阶段决定。构造煤气体扩散机理主要是由孔隙形状、大小、连通性和多元气体性质和状态所决定的。韧性变形煤的微孔隙比较发达,所以韧性变形煤以Knudsen扩散为主,脆性变形煤的中、大孔隙所占比例较大,而且脆性变形煤的孔隙之间具有很好的连通性,所以脆性变形煤以Fick型扩散为主,脆韧性变形煤以及接近脆韧性变形煤的脆性变形煤和韧性变形煤均以过渡型扩散为主。在试井渗透率比较中,一定变形程度的脆性变形煤>韧性变形煤,脆性变形煤中以过渡孔为主,其余为微孔,测不出亚微孔和极微孔,脆性变形还增加了各孔隙之间的相互连通性。韧性变形煤中过渡孔比表面积所占比例下降,微孔和亚微孔增高,扩散主要发生在微孔和过渡孔中,所以韧性变形煤的试井渗透率低于脆性变形煤的试井渗透率。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成矿环境中的高密度碳质流体:以阿尔泰南缘为例
    徐九华, 丁汝福, 林龙华, 禇海霞, 王琳琳, 卫晓峰
    2010, 17(1): 202-211. 
    摘要 ( 1851 )   PDF(2309KB) ( 886 )  

    碳质流体(CO2CH4N2体系流体)常见于地幔橄榄岩和下地壳麻粒岩中。近期研究表明,阿尔泰南缘晚古生代成矿环境中的碳质流体极为丰富,不仅在造山型金矿中赋存大量与成矿有关的碳质流体,而且在VMS型矿床中也存在同造山期的变质碳质流体。由共生的富CO2包裹体(LCO2LH2O型)和H2OCO2包裹体(LH2OLCO2型)的均一温度推测,造山型金矿的碳质流体捕获温度大于254~3945 ℃,压力大于150~320 MPa;VMS矿床的变质碳质流体捕获温度大于209~430 ℃,压力大于180~300 MPa,两者具相似的捕获温度压力条件。碳质流体的捕获温度压力条件与变质相带相平衡计算的变质温度、压力范围相当。碳质流体源于区域变质作用,并参与了与造山型金矿有关的构造变质流体成矿作用和对VMS型矿床的变质改造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华北克拉通中、西部结构的区域差异性探讨克拉通破坏
    陈凌, 危自根, 程骋
    2010, 17(1): 212-228. 
    摘要 ( 6691 )   PDF(35123KB) ( 19034 )  

    详细的深部结构信息是深入认识华北克拉通显生宙改造和破坏的重要依据。基于密集流动地震台阵和固定台网记录的远震P波和S波接收函数资料,获得了跨越华北克拉通东、中、西部的3条剖面的岩石圈和上地幔结构图像,揭示了克拉通不同区域深部结构特征的显著差异。与东部普遍减薄的岩石圈(60~100 km)相比,中、西部表现出厚、薄岩石圈共存的强烈横向非均匀性,既在稳定的鄂尔多斯盆地之下保留着厚达200 km的岩石圈,又在新生代银川—河套和陕西—山西裂陷区存在厚度<100 km的薄岩石圈,差异最大的厚、薄岩石圈仅相距约200 km。岩石圈厚度在东、中部边界附近的约100 km横向范围内显示出20~40 km的迅速增加。岩石圈厚度的快速变化与地表地形从东向西的突然改变以及南北重力梯度带的位置大致吻合,并对应于地壳结构、地幔转换带厚度和660 km间断面结构的快速变化。这种从地表到上地幔底部深、浅结构的耦合变化特征表明,东西两侧区域在显生宙可能经历了不同的岩石圈构造演化和深部地幔动力学过程。克拉通东部薄的地壳、岩石圈和厚的地幔转换带以及复杂的660 km间断面结构可能与中生代以来太平洋板块深俯冲及其相关过程对这一地区岩石圈的改造和破坏有关;而中、西部存在显著减薄的岩石圈这一观测结果,并结合岩石、地球化学资料表明,克拉通岩石圈改造和减薄不仅发生在东部,而且可能影响了包括中、西部在内的更广泛的区域。岩石圈薄于100 km的中、西部裂陷区可能与先前存在于岩石圈中的局部构造薄弱带相联系。这些古老岩石圈薄弱带可能经历了后期构造事件的多次改造,并在新生代印度—欧亚陆陆碰撞过程中被进一步弱化、减薄,最终造成地表裂陷。另一方面,中、西部总体较厚的地壳、岩石圈以及正常偏薄的地幔转换带表明,同太平洋深俯冲对东部的作用相比,包括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在内的多期热构造事件对该地区的构造演化影响相对较弱,不足以大范围改造和破坏高强度的克拉通岩石圈地幔根,从而造成了该地区现今岩石圈结构的高度横向不均匀。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东海地球动力学环境与过程的同位素证据及盆地动力学模式
    许红, 赵金海, 蔡乾忠, 郑建平, 孙和清, 曹飞
    2010, 17(1): 229-237. 
    摘要 ( 2020 )   PDF(1769KB) ( 930 )  

    在东海地球动力学环境与过程研究现状分析基础上,讨论了采自盆地东西部油气钻井玄武岩样品的岩石化学、微量元素和同位素测试分析的成果,阐述了玄武岩岩石结构与岩石成分特征,计算岩浆起源深度与岩浆起源温度。通过岩浆源区地幔性质与深部过程分析,指出SmNd、PbPb、NdPb同位素体系反映的深部地幔流体具有古生代向新生代转型的双重特征,与古生代地幔岩浆来源具有较明显亲和性,其中既有古老地幔物质存在,又有新生地幔物质参与,表明研究区地壳深部流体活动十分频繁。结合海洋一期“863”双船折射大剖面有关地质地球物理解释成果的综合分析认识,提出了盆地地球动力学成因模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地震活动与矿井顶板事故影响关系统计分析
    陈波, 梁汉东
    2010, 17(1): 238-245. 
    摘要 ( 1837 )   PDF(2011KB) ( 972 )  

    针对地震活动与顶板事故进行时空序列统计分析,得出两点新认识:(1)顶板事故与宏观地震序列有较强的频率对应,似乎是“遥相呼应”;(2)相当多的顶板事故伴随有周边小震发生。推测部分原因是这些矿井位于地震带附近,部分原因是采矿卸压引发矿震,一些地震可能是宏观地震序列中的一部分。如果能够掌握,并加以利用,对于安全生产具有一定意义:对既定煤田,查找周边对矿区地应力影响强烈的地震带或断裂带,这些矿井顶板事故有可能成为周边地震带或断裂带的“应力窗”,而地震带或断裂带的活动又成为煤矿地质灾害的“晴雨表”。在煤田大区,可以把顶板事故群发当作构造应力扰动的一种反映,作为大区构造应力扰动传入矿区,再与开采卸压作用叠加,引起地质灾害的证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定量化火成岩结构分析与岩浆固结的动力学过程
    杨宗锋, 罗照华, 卢欣祥
    2010, 17(1): 246-266. 
    摘要 ( 1740 )   PDF(3986KB) ( 1455 )  

    定量化火成岩结构分析将传统的定性或半定量化的岩相学研究提高到了与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相比拟的定量化程度,实现了诸如晶体粒度分布、晶体空间分布、晶体定向程度分析和二面角测量等方面的定量化研究。集中介绍了以上4种国际上应用广泛的定量化火成岩结构分析方法,包括各种研究方法的基本理论公式、岩浆动力学意义和实现方式。详细介绍了定量化火成岩结构分析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晶体粒度分布理论,概括了二维岩石薄片法、三维连续剖面法和X射线层析技术,在定量化火成岩结构分析中的应用原理和现状。对晶体粒度分布分析中数据的封闭性和有效性检验进行了简要论述。综合阐述了晶体成核生长,晶体的聚集、分离和分解,岩浆混合,压滤、压熔和岩浆流动,结构的调整和平衡等一些基本的岩浆动力学过程中晶体粒度分布特征的表现。结合一些已发表的晶体粒度分布和晶体空间分布数据,简要概括了重要的基本定量化火成岩结构参数所表达的封闭和开放岩浆体系的特征,以及参数间协变关系所反映的岩浆固结动力学过程。最后给出了二维岩石光薄片分析法的基本流程和注意事项,认为今后定量化火成岩结构分析和地球化学分析结合在一起的综合方法,将成为研究成岩成矿动力学过程的重要手段,也将会逐步扩展到岩浆相关矿床中成岩成矿机制分析和成矿预测的方向。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副矿物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在成岩成矿作用研究中的应用
    赵振华
    2010, 17(1): 267-286. 
    摘要 ( 2083 )   PDF(3220KB) ( 2904 )  

    文中较系统地介绍了国外近年来基于矿物合成和激光原位定量分析测试技术发展的副矿物,重点是锆石,其次是金红石、石榴石、榍石及磷灰石等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在成岩成矿温度、氧逸度、源区物质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是在不同温度、压力及体系成分条件下合成的矿物,结合自然界岩石相关副矿物成分分析,获得了副矿物中微量元素含量与形成温度、压力、氧逸度等之间存在严格线性关系,建立了定量计算公式,并给出了这些温度计、氧逸度等计算公式的适用范围。根据广泛用于同位素定年的锆石受变质和热液蚀变而出现复杂年龄譜,文中还介绍了用锆石微量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点,结合近年来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探讨了Th/U比值识别锆石成因存在的问题,介绍了稀土元素组成识别锆石成因的原理和应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构造叠加晕找盲矿法及其在矿山深部找矿效果
    李惠, 张国义, 禹斌, 李德亮
    2010, 17(1): 287-293. 
    摘要 ( 1746 )   PDF(2758KB) ( 1347 )  

    构造叠加晕找盲矿法是在发展了原生晕找盲矿理论基础上,根据热液矿床成矿成晕严格受构造控制,热液矿床具有多期多阶段叠加成矿成晕特点,提出原生晕叠加理论,解决了困惑化探专家几十年在研究原生晕轴向分带中出现的“反常”现象难题,独创了构造叠加晕找盲矿新方法,并介绍了构造叠加晕方法特点、主要成果、金矿床4种叠加结构的理想模式和盲矿预测的5条准则,应用效果和找矿实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钾资源与钾盐工业可持续发展
    马鸿文, 苏双青, 刘浩, 杨雪, 彭辉, 俞子俭
    2010, 17(1): 294-310. 
    摘要 ( 2017 )   PDF(1903KB) ( 3200 )  

    对全国14个代表性产地的非水溶性钾矿石的研究表明,其主要富钾矿物相均为微斜长石。对此类矿石进行选矿预处理,可制得纯度达75%~95%的钾长石粉体。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以碳酸钠为配料的中温烧结法,或以碱石灰为配料的水热分解法,均可使钾长石的结构发生分解,生成偏硅酸钠、偏铝酸钾(钠)等化合物,并水解为富含[SiO2(OH)2]2-、Na+、K+的碱性溶液,通入CO2进行酸化反应,滤液为NaHCO3KHCO3H2O三元水盐体系,经浓缩、分离、纯化、结晶,可制取碳酸钾或硫酸钾、硝酸钾等其他钾盐(肥)产品。原矿中的Al2O3和40%以上的SiO2组分亦可制成不同规格的氧化铝和无机硅化合物等高值产品。整个工艺过程符合钾长石资源利用率100%、“三废”接近零排放的高效节能和清洁生产的要求。本项技术实现规模化工业生产,将有助于缓解我国水溶性钾盐资源极缺的矛盾,显著减少钾盐(肥)消费的进口依存度,提高中国钾盐资源的保证程度,维护粮食供给的战略安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羌塘盆地中央隆起带南侧隆额尼—昂达尔错布曲组古油藏白云岩特征及成因机制
    刘建清, 杨平, 陈文彬, 陈文西, 付休根
    2010, 17(1): 311-321. 
    摘要 ( 1925 )   PDF(3631KB) ( 687 )  

    以系统的剖面测制及室内综合研究为基础,系统总结了隆额尼—昂达而错古油藏白云岩的矿物学、晶体学、岩石组构、沉积相、碳和氧同位素及流体包裹体等特征,在该区白云岩中发现了完整的交代鲕粒结构。该区白云岩的典型组构为交代残余结构、雾心亮边结构、等厚环边胶结及世代生长结构,白云岩化集中在台地边缘浅滩、潮坪及台地边缘藻丘礁;白云石晶体有序度总体较高,白云岩δ13C和δ18O值较伴生灰岩偏高,白云岩形成时盐度低于正常海水盐度,温度t高于地表平均温度;白云岩中包裹体含量少而小,均一温度均从白云岩中后期充填方解石脉中获取,其均一温度的两个区间与该区两次大的构造运动及油气生成、运聚过程吻合,白云岩形成于油气注入之前。各种特征均反映出该区白云岩为混合水交代成因,研究丰富了对该古油藏白云岩特征及白云岩成因机制的认识。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Younger Dryas事件与北黄海泥炭层的形成
    李铁刚, 常凤鸣, 于心科
    2010, 17(1): 322-330. 
    摘要 ( 1680 )   PDF(1216KB) ( 595 )  

    形成于海平面变化处于停滞阶段和湿润气候条件下的泥炭层是古环境变化信息的重要载体。对北黄海4个含泥炭层的沉积剖面进行研究后发现,其均集中在渤海海峡入口处,水深变化在50~54 m。泥炭层的AMS14C年龄在10 650~10 100 14C a BP,与发生在11 000~10 000 14C a BP间的末次冰消气候回冷事件——Younger Dryas (YD)事件在年代上非常吻合,表明北黄海泥炭层的形成可能与YD事件的全球效应密切相关,可作为YD事件在北黄海陆架响应的一个重要证据。泥炭层在北黄海的集中出现说明,冰后期的海平面上升过程中在YD事件期间存在停滞阶段,这一时期海面已经达到渤海海峡外侧,并可能在此徘徊了近千年。此外,泥炭层的大量出现和孢粉记录表明YD事件发生期间约为10 600~10 200 14C a BP,此时北黄海可能处在寒冷而湿润的环境。这一发现与全球范围内大部分YD事件的海陆记录存在明显差异,说明不同地区对YD事件的响应存在差异,不能简单地利用单一的干冷模式来分析YD事件在区域上的响应特征和过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上三叠统延长组砂体结构与层序地层学研究
    陈飞, 罗平, 张兴阳, 王训练, 罗忠, 樊太亮, 刘柳红, 单伟
    2010, 17(1): 330-339. 
    摘要 ( 2541 )   PDF(2349KB) ( 1501 )  

    运用层序地层学原理,对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上三叠统延长组长7—长4+5曲流河三角洲露头进行深入的研究,划分出低位体系域、湖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其内部砂体骨架是由席状化水下分流河道、曲流型分流河道、辫状型分流河道沉积构成。阐述了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上三叠统延长组层序格架和砂体结构特征,建立了鄂尔多斯盆地层序地层格架内砂体分布模式,构建了层序地层格架内砂体结构与相对湖平面响应模式图。研究表明随湖平面变化层序格架内砂体结构发生规律性变化,低位体系域早期侵蚀,晚期充填呈复合状砂体;湖侵体系域砂体呈孤立状;高位体系域早期砂体发育不全,晚期呈席状砂体。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全球大型凝析气田的分布特征及其形成主控因素
    杨德彬, 朱光有, 刘家军, 苏劲, 张斌, 费安国
    2010, 17(1): 339-349. 
    摘要 ( 2017 )   PDF(2126KB) ( 2921 )  

    随着勘探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凝析气藏被发现,并受到重视。目前全球共发现106个大型凝析气田,分布于全球70多个沉积盆地。凝析气田主要分布于西西伯利亚盆地、滨里海盆地、波斯湾盆地、扎格罗斯盆地、美国墨西哥湾及塔里木盆地等。通过对全球各大凝析气田进行系统的研究,发现凝析气藏主要分布在石炭系—新近系储层中,以构造圈闭为主,储集体物性较差,属于低孔低渗型,凝析气和凝析油的密度均相对较低。凝析气田的形成和展布主要受控于有效烃源岩分布、有利的储盖组合、圈闭类型、晚期成藏、特殊的温压系统和烃类体系组分等条件。根据其成因机理,将凝析气藏分为原生凝析气藏和次生凝析气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全球含硫化氢天然气的分布特征及其形成主控因素
    费安国, 朱光有, 张水昌, 胡俊文, 陈世加, 张斌, 苏劲
    2010, 17(1): 350-360. 
    摘要 ( 2243 )   PDF(2007KB) ( 815 )  

    含硫化氢天然气是天然气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硫磺的重要来源之一,其全球资源量巨大,分布范围广泛。高含硫化氢天然气主要分布在北美洲、欧洲、前苏联、中东、亚洲等地区的大型油气田中。这些油气田的油气地球化学性质各不相同,硫化氢成因复杂,硫化氢含量变化较大,从01%~98%都有分布。通过对全球各大含硫化氢油气田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发现含硫化氢的油气藏主要分布在三叠纪和石炭纪碳酸盐岩储层中,构造位置位于被动大陆边缘;碳酸盐岩储集体物性较好,盖层通常由膏盐与岩盐组成,膏盐的位置对硫化氢的产生影响很大;良好的盖层也是大量硫化氢气体得以聚集保存的重要条件。大量硫化氢的产生一般出现在温度等于或高于120 ℃的储集体中,并伴随有大量的二氧化碳产生。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里木盆地轮南地区碳酸盐岩油气藏原油酸值的分布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崔洁, 朱光有, 薛海涛, 苏劲, 卢玉红, 张斌, 王晓梅, 费安国
    2010, 17(1): 361-372. 
    摘要 ( 2062 )   PDF(6072KB) ( 947 )  

    轮南地区是塔里木盆地北部的主要含油气区,该地区奥陶系原油中酸值含量普遍较低,分布范围在001~141 mg KOH/g,大多数原油属于低含酸原油,少数属于含酸原油或高酸原油,酸值在平面上表现出明显的“西高东低”特征。通过原油物性对比、地球化学分析及成藏过程的研究发现,原油的酸值与其母质类型、成熟度、生物降解程度及油气充注史均有一定的关系,尤其与生物降解作用密切相关。通过对原油生物标志化合物的分析,判定该区含酸原油为混合成因,这与油气成藏过程分析结果是一致的。原油中酸性物质含量会影响原油的性质,原油的酸值与物理性质具有明显的相关关系,轮南地区油气性质差异明显,具有“西油东气”的分布格局,原油的密度、胶质沥青质含量、含硫量等也具有“西高东低”的分布特点,而气油比、含蜡量等则表现为相反的分布特征。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青藏高原水源涵养能力时空变化规律
    聂忆黄, 龚斌, 李忠
    2010, 17(1): 373-377. 
    摘要 ( 1635 )   PDF(1156KB) ( 1415 )  

    利用水均衡原理和地表能量平衡原理定量评估青藏高原地区水源涵养量,利用多年降雨和蒸发数据研究青藏高原水源涵养能力在空间上的分布状况及其随时间的变化过程,探讨近几十年来青藏高原水源涵养能力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近几十年来青藏高原主要形成了3个水源涵养量持续减少的中心区域和2个水源涵养量增强的区域,其中水源涵养能力减弱的区域主要分布于雅鲁藏布江源头、青藏高原南部边缘地带和青海省东部与甘肃交界地带;水源涵养能力增强的区域主要分布于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地带、澜沧江和金沙江中游河谷地带。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巨型山东龙的系统分类、生活习性与生态环境研究
    季燕南
    2010, 17(1): 378-390. 
    摘要 ( 1884 )   PDF(1693KB) ( 1161 )  

    简要回顾了我国山东省诸城市吕标乡库沟村龙骨涧晚白垩世早期辛格庄组中产出的巨型山东龙的研究历史,并讨论了巨型山东龙与“巨大诸城龙”的系统分类关系。对比两者的产出状况、骨骼结构和个体发育特征,作者认为两者为同物异名。依据古生物命名法规的优先律,巨型山东龙命名在先,合法有效;“巨大诸城龙”命名较晚,是一无效名称,应予取消。还讨论了巨型山东龙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认为巨型山东龙属陆栖性、群居性、植食性恐龙,生活在气候温暖、雨水充沛、植被繁茂的低山或丘陵地区。此外研究了巨型山东龙赋存地层的沉积特征,认为是一套辫状河流相或冲积扇相沉积,而不是湖相沉积。恐龙化石的密集产出是非正常集群死亡于突发性灾害事件的结果,而与国际上的K/T事件无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作者国际地学论文简介
    姜在兴等, 赵俊猛等, 魏春景, 陈斌
    2010, 17(1): 386-395. 
    摘要 ( 1390 )   PDF(4800KB) ( 96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