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10年, 第17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0-03-15
    上一期    下一期

    论文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论文
    条带状铁建造(BIF)与地球大氧化事件
    赵振华
    2010, 17(2): 1-12. 
    摘要 ( 3202 )   PDF(2062KB) ( 4554 )  

    地球大氧化事件是指约24亿年前的地球大气圈中开始出现氧并连续增加。到20世纪末对地球大氧化事件的形成和演化模型可概括为两类:22亿年前为缺氧大气圈,22~19亿年大气圈中O2明显增加,而后逐渐增加到现代大气圈O2含量水平的C-W-K-H模型;大气圈中O2含量自40亿年来近于常数,在现代大气圈O2含量水平的50%范围内变化的D-K-O模型。21世纪开始实施了太古宙生物圈钻探计划(ABDP),在太古宙—元古宙页岩、条带状铁矿建造中微生物、S、C同位素分馏、稀土元素及过渡族金属Ni、Fe、Mo 等含量变化等方面取得了许多新成果,建立了大气圈游离氧产生机理及含量变化的不同模型,将大气圈中氧的出现时间至少提前到25亿年前。中国前寒武纪条带状铁矿建造BIF广泛发育,特别是特有的稀土铁建造及其稀土地球化学初步研究成果表明,稀土元素的含量、轻重稀土的分异及变价元素Eu的相对富集与亏损,均显示明显的对时间的依赖。文中提出,应对其开展系统地质地球化学研究,可为大气圈、水圈的演化,特别是对研究中国铁矿的形成和分布规律研究提供重要参考资料。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华南陆块陆内成矿作用的一些科学问题
    胡瑞忠, 毛景文, 范蔚茗, 华仁民, 毕献武, 钟宏, 宋谢炎, 陶琰
    2010, 17(2): 13-26. 
    摘要 ( 4771 )   PDF(2040KB) ( 6334 )  

    华南陆块由扬子地块和华夏地块组成,是全球罕见的世界级多金属成矿省,成矿潜力巨大。华南陆块的形成和演化,受到了很有特色的陆内大陆动力学过程的影响,其中的晚古生代地幔柱成矿系统、中生代大面积低温成矿系统、中生代大花岗岩省成矿系统等陆内成矿系统,在全球背景中很有特色,是全球研究陆内成矿作用的理想基地。对华南陆块地质历史时期的大陆动力学过程如何制约上述成矿作用的发生,以往已开展不同程度的研究并取得重要成果。笔者在论述这些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提出了三大成矿系统需要进一步研究的一些科学问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初论浅成作用和热液矿床成因分类
    陈衍景
    2010, 17(2): 27-34. 
    摘要 ( 6795 )   PDF(1221KB) ( 17497 )  

    通过简单列举现有金矿床类型的名称,发现热液矿床分类命名混乱、繁杂、缺乏科学逻辑,严重制约着教学、科研和找矿勘探事业的发展,原因是对于深度<10 km、温度为50~300 ℃条件下的地质作用研究薄弱,缺乏概念描述,构成认识盲区,因此提出了浅成作用(epizonogenism)的概念,用于概括深度<10 km、温度为50~300 ℃条件下的地质作用。藉此将热液矿床划分为浅成热液、变质热液和岩浆热液等3个成因端员;确定浅成、变质和岩浆流体的特征分别是低盐度贫CO2、低盐度富CO2和高盐度CO2含量变化大;岩浆热液矿床发育含多种子晶包裹体和高盐度富CO2的包裹体,变质热液矿床发育低盐度富CO2包裹体,浅成热液矿床只发育水溶液包裹体,缺乏含子晶包裹体和富/含CO2包裹体。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学习实践“改造成矿作用”理论——以滇中砂岩铜矿为例兼论改造作用的上、下限问题
    冉崇英, 胡煜昭, 吴鹏, 何明勤, 陈好寿, 王学焜, 韩润生
    2010, 17(2): 35-44. 
    摘要 ( 2193 )   PDF(1669KB) ( 2891 )  

    “改造成矿作用”是涂光炽院士提出的新理论。这一理论有如下基本论点和鲜明特色:矿质来源的广泛性;成矿流体的特殊性;成矿元素的活泼性;改造作用的内生性;断裂构造的主导性;赋矿岩石的多样性;改造矿床的普遍性;成矿作用的独特性与应有地位——矿床分类的四分法。滇中大姚牟定式砂岩铜矿是典型的沉积成岩后生改造成因。其主要论据与以下要素有关:裂谷成矿背景;矿源层(K、J)、矿源岩(元谋古陆);矿体受地层层位、岩相、岩性控制,其生成与煤系(提供有机质)、盐层(提供卤素)密切相关;矿体形态产状、矿石结构构造、成矿流体性状与水的来源、有机质类型及其作用在不同成矿期、成矿阶段显著不同。从岩石学的名词概念来解读和划分“改造成矿作用”的上限与下限:上限确定在后生作用之后,下限在变生作用之末。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热液成矿作用地球化学:以金矿为例
    朱永峰
    2010, 17(2): 45-52. 
    摘要 ( 2191 )   PDF(869KB) ( 3106 )  

    文中以金矿为例总结了热液成矿地球化学特征,包括热液蚀变、金在成矿热液中的地球化学行为、富集沉淀机制以及在硫化物中的存在形式。热液蚀变过程中形成的矿物组合反映了成矿流体的地球化学特征,蚀变模式具有重要的找矿勘探意义。在热液体系中,金主要以Au-Cl或者Au-络合物的形式进行运移,体系温度、压力、氧逸度以及硫逸度等条件的变化是导致络合物分解、金沉淀的主要机制。在较高压力条件下,金趋向于在热液蒸汽相中富集。As和Sb是金矿热液体系中常见的伴生元素,在较低硫逸度条件下,形成自然砷/自然锑自然金组合。金从热液中沉淀后主要以显微包裹体或者固溶体金的形式赋存于黄铜矿、毒砂、磁黄铁矿以及黄铁矿等硫化物中,而硫化物中固溶体金的量主要受热液H2S活动性的控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亚构造域多期叠加斑岩铜矿化: 以阿尔泰东南缘哈腊苏铜矿床地质、地球化学和成岩成矿时代研究为例
    薛春纪, 赵战锋, 吴淦国, 董连慧, 冯京, 张招崇, 周刚, 池国祥, 高景岗
    2010, 17(2): 53-82. 
    摘要 ( 4708 )   PDF(5019KB) ( 4301 )  

    新疆青河县新近发现哈腊苏铜矿床,正在进行的勘探证实具有大型铜储量前景。它位于阿尔泰东南缘,靠近额尔齐斯构造变形带。这个区域经历了古生代中期的洋陆俯冲、古生代晚期的陆陆碰撞以及其后的陆内活化等地质过程。铜成矿与哪种地质地质过程有关受人关注,矿床成因也存在斑岩型、热液脉型和火山岩型等不同认识。哈腊苏铜矿区主要出露中泥盆统基性火山岩(含苦橄岩)及侵入其中的不同时期含铜蚀变斑岩体,包括花岗闪长斑岩、斑状花岗岩、石英二长斑岩和石英闪长斑岩等,斑岩SiO2质量分数为57.24%~65.45%,其中花岗闪长斑岩δ18OV-SMOW=7.9‰~8.6‰,εNd(t)= 7.3~8.5(接近于MORB值),(87Sr/86Sr)t=0.703 83~0.704 10(接近原始地幔值),暗示岩浆起源于地幔或下地壳。矿区含铜蚀变斑岩全岩矿化(Cu 0.2%),矿体(Cu 0.3%以上)呈透镜状和不规则分枝脉状,产状与斑岩体相仿,95%以上矿体产于斑岩体内。围岩蚀变从矿体到斑岩再到基性火山岩围岩,发育钾长石黑云母化、黑云母绿泥石化、青磐岩化的分带,后期脉状线型钾长石化叠加于早期面状弥散型钾硅酸盐蚀变之上。没有次生硫化物富集现象,原生铜矿石出现细脉浸染型和脉状叠加型两种自然类型,前者以“黄铁矿+黄铜矿+辉钼矿”为典型金属矿物组合,后者呈在前者背景上的“石英+黄铁矿+黄铜矿”脉状叠加矿化。相对于前者,后者Cu、Au品位明显偏高(分别达到Cu 2.21%、Au 0.83 g/t)、微量和稀土元素总量降低,微量元素蛛网图和REE配分曲线更为平缓,Eu正异常更加显著。基性火山喷发、幔源岩浆侵入和多期矿化叠加是哈腊苏铜成矿的关键,早期斑岩型铜成矿基础上的后期构造热液矿化叠加显著。细脉浸染型铜矿石中共生黄铁矿-黄铜矿的硫同位素温度计指示斑岩型铜成矿温度为420~560 ℃。铜矿石硫化物δ34SV-CDT主体范围为-1‰~-4‰,矿石硫源自幔源斑岩体(有地层硫酸盐还原硫少量混入);黄铁矿206Pb/204Pb=18.052~18.461,207Pb/204Pb=15.501~15.606,208Pb/204Pb= 37.813~39.335,与矿床所在区域喀拉通克岩浆Cu-Ni硫化物接近,成矿金属主体来自幔源斑岩;脉状矿化叠加型铜矿石中含铜硫化物石英脉晶出母液(δ18OV-SMOW=6.4‰~10.2‰,δDV-SMOW=-89‰~-80‰)具有岩浆水的O、H同位素组成特点。通过成岩、成矿和热液蚀变的年代学研究获得:(1)含铜蚀变的斑状花岗岩(3816±2.5) Ma和花岗闪长斑岩(371.8±9.6) Ma的U-Pb谐和年龄、细脉浸染型铜矿石中辉钼矿(376.9±2.2) Ma的ReOs等时线年龄,是洋-陆俯冲期斑岩成岩成矿的年龄记录;(2)含铜蚀变石英二长斑岩(265.6±3.7) Ma的U-Pb谐和年龄和脉状叠加型铜矿石中钾长石(269.2±3.2) Ma的Ar-Ar坪年龄,是陆-陆碰撞晚期斑岩铜矿化蚀变的年龄记录;(3)含铜蚀变石英闪长斑岩(215.8±4.6) Ma的U-Pb谐和年龄和脉状叠加型铜矿石中钾长石(198.2±2.3)~(206.4±2.7) Ma的Ar-Ar坪年龄,是陆内构造岩浆活化期的年龄记录。多期构造-岩浆-热液矿化叠加作用是哈腊苏铜成矿的显著特征。该研究为认识中亚构造域斑岩铜矿床的多期叠加成矿作用特征积累了新资料。
    关键词:矿床地质;地球化学;U-Pb法;Re-Os法;Ar-Ar法;斑岩铜矿;多期叠加矿化;哈腊苏;中亚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沉积盆地中金属成矿与油气成藏的耦合关系
    顾雪祥, 章永梅, 李葆华, 薛春纪, 董树义, 付绍洪, 程文斌, 刘丽, 吴程赟
    2010, 17(2): 83-105. 
    摘要 ( 2787 )   PDF(4944KB) ( 1367 )  

    沉积盆地中与油气密切相关的金属矿床主要包括密西西比河谷型(MVT)铅锌矿床、砂页岩型铜-铀矿床、黑色页岩中的金属硫化物矿床、沉积岩容矿的金-锑-砷-汞-铊矿床等。金属矿床与(古)油气藏在空间上的密切共生/伴生关系,暗示了二者成因上的有机联系。在许多MVT铅锌矿床和砂页岩型铜矿床中,与成矿关系密切的原油及其衍生物形成于矿化前,它们为随后的金属成矿直接提供还原硫或充当硫酸盐还原反应的还原剂。在另一些情况下,某些低温热液金属矿床,特别是Au、As、Hg、Sb、Tl矿床与油气表现出同源、同运、同聚的耦合关系,金属成矿与油气成藏同时或近同时进行。与油气具不同耦合关系的金属矿床常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与成藏和/或成矿有关的盆地流体大致可分为以碳氢化合物为主的有机流体、以含金属盐水溶液为主的无机流体以及同时富含烃类和金属组分的有机成矿流体3类,盆地中的成矿、成藏作用及其耦合关系受控于这三类流体的演化过程。沉积盆地中金属矿床与油气藏空间上密切的共生/伴生关系以及成矿、成藏过程和机理的相似性,使金属与油气矿产资源的协同勘探和综合预测成为可能。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斜长岩体中Fe-Ti-P矿床的特征与成因
    赵太平, 陈伟, 卢冰
    2010, 17(2): 106-117. 
    摘要 ( 2035 )   PDF(2520KB) ( 966 )  

    岩体型斜长岩为由90%以上斜长石组成的岩浆岩,具变压结晶的特点,仅形成于元古宙(2.1~0.9 Ga),常赋存有Fe-Ti-P矿床。Fe-Ti-P矿体既呈整合层状也呈透镜状和席状等不规则形式产出;矿石类型有块状和侵染状,前者矿石矿物含量>70%,后者矿石矿物含量为20%~70%;矿物组成上,不同矿床稍有差别:部分矿床的Fe-Ti氧化物以钛磁铁矿为主、钛铁矿次之,而其他矿床则以赤钛铁矿为主、磁铁矿次之。一些矿床磷灰石含量较高,出现仅由Fe-Ti氧化物和磷灰石组成的铁钛磷灰岩。研究表明,Fe-Ti-P矿床由富Fe、Ti的岩浆演化形成,其母岩浆是在深部岩浆房中大量结晶斜长石后的残余岩浆。部分学者认为不同矿石经正常的结晶分异作用并堆晶形成,但该机制很难解释呈不规则状产出的矿石;其他学者则认为不混熔作用对矿石的富集(尤其是脉状、席状的铁钛磷灰岩)有重要作用,但该机制缺乏岩相学和地球化学方面的证据。河北大庙Fe-Ti-P矿体呈透镜状、席状等不连续地分布于斜长岩中,矿体不发育明显岩浆分层,但仍出现不同矿石的相带。依据详细的岩相学、矿体中矿物含量和成分的变化规律以及全岩地球化学特征,我们判断大庙矿床中不同矿石为堆晶矿物和晶隙流体的混合产物,它们由铁闪长质岩浆经结晶分异和堆晶作用形成,与不混熔作用关系不大。矿体不规则状产出的特点可能与岩浆动力分异作用有关,并伴随有小范围的亚固相迁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金川含矿超镁铁岩侵入体侵位序列
    苏尚国, 汤中立, 周岱
    2010, 17(2): 118-126. 
    摘要 ( 1913 )   PDF(1914KB) ( 1073 )  

    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是世界第三大镍矿床,但其成岩成矿过程及侵位机制一直存在较大争论。根据金川含矿超镁铁岩岩石学特征、穿插关系、矿物成分及地球化学特征,提出了金川含矿岩体5阶段的成岩、成矿侵位序列,它们分别是:(1)超镁铁质岩浆侵位;(2)浸染状硫化物矿浆侵位;(3)网状硫化物矿浆侵位;(4)块状硫化物矿浆侵位;(5)铂钯富集体侵位。金川铜镍(铂)矿床中Ni, Cu, Pt, Pd, Rh, Ir, Ru, 及 Co 与S呈正相关关系;当w(S)=5%~15%时,铂族元素发生明显的分离作用,铂族金属主要富集在铂钯富集体中。铂钯富集体是硫化物矿浆经单硫化物固溶体结晶后的残余熔浆;块状矿石是单硫化物固溶体堆积而成的产物。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的侵位机制为岩墙型岩浆通道。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东南亚红土镍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探讨
    ——以印尼苏拉威西岛Kolonodale矿床为例
    付伟, 周永章, 陈远荣, 胡云沪, 陈南春, 牛虎杰, 张志伟, 李小龙
    2010, 17(2): 127-139. 
    摘要 ( 2403 )   PDF(6309KB) ( 3271 )  

    Kolonodale矿床是东南亚红土镍矿带上一处典型矿床,位于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东部。矿床产自富镁超基性岩红土风化壳,矿化剖面自上而下出现红土层→腐岩层→基岩层垂向分带。红土镍矿石产在红土剖面上部,载镍矿物是铁质氧化物。硅镁镍矿石产在红土剖面中下部,载镍矿物为镍蛇纹石、镍滑石等含水层状硅酸盐矿物。地球化学分析显示,沿矿化剖面元素地球化学分异非常显著,Ni次生富集效应明显。超基性岩红土化过程的元素地球化学行为具有多样性,Fe、Al、Ti、Cr属残留富集组分,Si、Mg属淋滤缺失组分,Mn、Ca、Co、Ni属次生富集组分。通过典型矿床对比,Kolonodale矿床属原地自生硅酸盐型红土镍矿床,其发育受地质背景和地表环境条件的综合制约。富镁超基性岩、良好的构造组合、稳定的大地构造环境、湿热热带雨林气候、有利地形地貌等均是成矿有利条件。综合分析认为,Kolonodale矿床的成矿过程可划分为腐岩化、红土化和次生富集3个成矿阶段。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小秦岭北缘马家洼石英脉型金钼矿床的辉钼矿
    Re-Os年龄及其意义
    王义天, 叶会寿, 叶安旺, 李永革, 帅云, 张长青, 代军治
    2010, 17(2): 140-145. 
    摘要 ( 3333 )   PDF(1081KB) ( 1667 )  

    马家洼金钼矿床位于小秦岭北缘,矿体发育在由近东西向脆韧性断裂构造带控制的石英脉中。对该矿床辉钼矿样品进行的Re-Os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表明:模式年龄范围是232.5~268.4 Ma,等时线年龄为(232±11) Ma,即钼成矿作用时代为早、中三叠世。辉钼矿样品的Re含量范围是(0.474~0.791)×10-6,初始187Os/188Os比值为2.4±6.4,Re-Os同位素组成特征指示了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壳。马家洼石英脉型金钼矿床是区域伸展体制下构造-流体成矿事件的产物。在华北板块南缘太古宙基底岩系中的脆韧性断裂构造带中寻找印支期和燕山期石英脉型金钼矿床和钼矿床是一个新的找矿方向。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二次离子质谱第四纪锆石年代学:台湾金瓜石英安岩定年
    高钰涯, 李献华, 李秋立, 锺孙霖
    2010, 17(2): 146-155. 
    摘要 ( 2578 )   PDF(1485KB) ( 2848 )  

    高精度第四纪年代学是第四纪研究的基础,对了解地球演化和发展非常关键。大型二次离子质谱(SIMS)锆石UThPb定年方法,集高空间分辨率、高精度、高效率和近无损分析等优势于一体,可以提取矿物微区中记录的丰富地质信息,在第四纪年代学研究中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文中对SIMS第四纪锆石原位微区年龄测定的基本原理、分析校正方法进行介绍,并报道我们测定台湾第四纪金瓜石英安岩锆石UPb年龄的结果((1166±0020) Ma)。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吉林延边地区浅成热液金(铜)矿床的40Ar/39Ar激光探针测年与成矿时代讨论
    赵羽军, 孙景贵, 王清海, 门兰静, 李怡欣, 郭佳, 崔培龙
    2010, 17(2): 156-169. 
    摘要 ( 2195 )   PDF(1941KB) ( 933 )  

    延边地区是中国东北部陆缘浅成热液金铜矿床发育的地区之一,广泛发育着浅成热液金矿床、中温热液金(铜)矿床和中深成中高温热液富金铜矿床(类斑岩型);富金铜矿床的成矿时代发生在105~102 Ma,为了进一步确定浅成热液金矿床与中深成中高温热液富金铜矿床的成矿动力学背景,采用流体包裹体的40Ar/39Ar激光探针定年法,对该区典型浅成热液金矿床进行了精细的年代学测定,获得刺猬沟金矿床、五星山金矿床和杜荒岭金矿床的脉石矿物石英流体包裹体的40Ar/39Ar等时线年龄分别为(141±7) Ma、(123±7) Ma和(107±6) Ma,其中刺猬沟金矿床((141±7) Ma)和五星山金矿床((123±7) Ma)的脉石矿物石英流体包裹体含有过剩放射性成因40Ar,而杜荒岭金矿床((107±6) Ma)的脉石矿物石英流体包裹体几乎不含或含极少量过剩放射性成因40Ar。结合最新获得的相关地质体的精细年代学成果,认定该区浅成热液金矿床成矿作用均发生在早白垩世晚期,或发生在早白垩世晚期火山喷发、浅成岩浆就位之后,其形成环境与富金铜矿床一致,为古太平洋板块向亚洲大陆正北向俯冲转入IzanagiFarallon 板块西向俯冲的构造转换期。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安徽青阳百丈岩钨钼矿床成岩成矿年龄测定及地质意义
    秦燕, 王登红, 李延河, 王克友, 吴礼彬, 梅玉萍
    2010, 17(2): 170-177. 
    摘要 ( 2252 )   PDF(2150KB) ( 895 )  

    百丈岩钨钼矿床是在老矿点基础上新查明的中型层控夕卡岩型钨钼矿床。文中对含矿岩体和矿石进行了成岩成矿年龄测定,获得百丈岩细粒花岗岩锆石SHRIMP U-Pb年龄为(130±1.5) Ma(n=14,MSWD=0.69),浸染状辉钼矿Re-Os同位素等时线年龄为(136.3±2.6) Ma(n=5,MSWD=0.64),模式年龄为(133.5±1.9)~(135.6±2.0) Ma。综合区域最新获得的高精度测年数据分析,结果表明,百丈岩钨钼矿床形成于早白垩世,和与之有密切成因关系的花岗岩体成岩是同期的,属于燕山晚期陆壳重熔型花岗质岩浆侵位的产物。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再论内蒙古阿拉善朱拉扎嘎金矿的成矿时代:来自锆石SHRIMP U-Pb年龄的新证据
    李俊建, 翟裕生, 杨永强, 王彦斌, 李承东, 崔来旺, 周红英, 刘晓阳, 刘晓雪, 李生
    2010, 17(2): 178-184. 
    摘要 ( 2579 )   PDF(1265KB) ( 1210 )  

    内蒙古阿拉善地区朱拉扎嘎金矿是新近发现的特大型层控改造型金矿床,该矿床以产于中元古界地层中和巨大的找矿潜力而引人注目。容矿岩石主要为钙质粉砂岩、粉砂质板岩。曾采用颗粒锆石U-Pb法和40Ar/39Ar法对成矿期花岗斑岩、成矿后期闪长玢岩和含金石英硫化物矿体进行了年龄测定,获得成矿期花岗斑岩锆石U-Pb年龄为(304±5) Ma,成矿后期闪长玢岩为(2586±57) Ma,金矿体中石英的40Ar/39Ar年龄为(282.3±0.9) Ma。现采用SHRIMP锆石UPb法对成矿期花岗斑岩和成矿后期闪长玢岩进行了重新测年,结果表明花岗斑岩的形成时代为(280±6) Ma,闪长玢岩的形成时代为(279.7±5.2) Ma,两者的年龄差仅0.3 Ma,从而限定了朱拉扎嘎金矿的形成年龄,非常接近于280 Ma(279.7~280 Ma)。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藏尼木地区岗讲斑岩铜钼矿床地质特征及锆石U-Pb年龄
    冷成彪, 张兴春, 周维德
    2010, 17(2): 185-197. 
    摘要 ( 4266 )   PDF(2936KB) ( 4426 )  

    岗讲铜钼矿床位于冈底斯中段尼木矿田之中,是近年新发现的一个储量在大型以上的典型斑岩型铜钼矿床。含矿岩体为复式岩体,其中铜、钼矿化主要产于黑云石英二长岩、石英二长斑岩和流纹英安斑岩之中。热液蚀变类型有钾化、硅化、绢英岩化、绿泥石化和局部泥化,从岩体中心向外主要发育钾化带和绢英岩化带。矿体主要分布在钾化带与绢英岩化带叠加部位,矿区次生氧化富集带也比较发育。文中利用二次离子探针质谱(SIMS)对主要含矿岩体进行了锆石UPb定年研究,获得黑云石英二长岩和流纹英安斑岩的结晶年龄分别为(1473±013) Ma(MSWD=13,N=16)和(1201±029) Ma(MSWD=23,N=8),与尼木矿田其他斑岩铜(钼)矿床含矿斑岩体的形成年龄基本一致,表明岗讲铜钼矿床形成于印度欧亚大陆板块碰撞后的伸展阶段。鉴于矿区缺失青磐岩化带,且钾化带主体已出露地表,因此该区的剥蚀深度至少应该在2~3 km,这与结合青藏高原的剥蚀速率(013~023 mm/a)估算的剥蚀深度一致。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地物化综合方法在危机矿山成矿预测中的应用——以山东沂南金矿为例
    董树义, 顾雪祥, 杨永强, 翟裕生, 章永梅, 向中林, 刘丽, 胡贵增, 李忠平
    2010, 17(2): 198-208. 
    摘要 ( 2122 )   PDF(2843KB) ( 1268 )  

    山东沂南金矿床是鲁西地区典型的夕卡岩型矿床,历经50余年的开采,后备资源储量严重不足。文章借助危机矿山矿产预测项目,在成矿系统理论指导下,通过对已有资料二次开发,深入分析了矿床成矿地质条件和控矿因素,总结了成矿规律。并在大比例尺路线地质调查和地质填图的基础上,在矿区外围选定了2个预测靶区,结合有针对性的地、物、化等综合方法进行了成矿预测,经钻孔验证于不整合面发现工业矿体,为矿山开辟了新的接替资源基地,有效延长了矿山服务年限。2个预测靶区验证钻孔成功见矿,尤其是不整合面见矿的事实,不仅表明沂南金矿深、边部巨大的成矿潜力,对指导沂南金矿深部、外围乃至鲁西地区找矿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内蒙古柳坝沟金矿床原生晕地球化学特征及深部成矿远景评价
    章永梅, 顾雪祥, 程文斌, 董树义, 景亮兵, 王立强, 张岩
    2010, 17(2): 209-221. 
    摘要 ( 2428 )   PDF(2867KB) ( 2575 )  

    文中系统论述了柳坝沟金矿床的多金属元素原生晕地球化学特征,运用多元统计方法,结合地球化学各参数信息,勾勒出矿区原生晕异常形态,建立了元素轴向分带序列,探讨金矿床剥蚀程度并建立了原生晕叠加模型。认为柳坝沟金矿床西段头尾晕共存,Sb、Bi反分带,显示出多阶段叠加成矿的特点,是下部有盲矿体存在的反映;东段基本属正向分带序列,地球化学参数较强的波动,可能预示着深部有盲矿体存在。313号脉西段矿体遭受一定剥蚀,矿段中段和东段遭受轻微剥蚀。综合分析推断西段深部矿化远景较好,中段较好异常分布在海拔高度1 400 m以上的较浅部位,东段深部前景最佳;为矿区深部找矿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秦岭大型钡成矿带中毒重石矿床成因新认识——来自单个流体包裹体证据
    刘家军, 吴胜华, 柳振江, 苏文超, 王建平
    2010, 17(2): 222-238. 
    摘要 ( 2770 )   PDF(3261KB) ( 1410 )  

    钡以BaSO4形式存在的重晶石矿床在世界上广泛分布,但以BaCO3形式存在的毒重石矿床极为罕见。在南秦岭早古生代硅岩建造中,发育大量层状毒重石和重晶石矿床,两类矿床在空间上表现出既共生又分离的分布规律,构成世界上极为独特的大型钡成矿带。本文对毒重石、钡解石、重晶石及石英等矿物流体包裹体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显示,各矿物中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都变化于90~310 ℃,主要集中范围为120~220 ℃。尽管如此,毒重石、钡解石的形成温度峰值比重晶石高出40 ℃,而石英的形成温度分布较均一,没有出现明显的峰值。矿物流体包裹体的盐度虽变化于1%~15% NaCleqv,但毒重石、钡解石和石英样品中的盐度值普遍大于5% NaCleqv,而重晶石中的盐度值小于5% NaCleqv的样品数量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由于重晶石的流体包裹体主要以NaClH2O型包裹体为主,而毒重石中富含大量N2CO2H2SCH4等复杂组分水溶液型包裹体,显示出毒重石与重晶石在成矿环境上有较大差异。由此笔者明确提出,水溶液热化学硫酸盐还原作用是形成毒重石矿床主要机制的新认识。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满洲里地区银铅锌矿床成矿流体特征及矿床成因
    武广, 糜梅, 高峰军, 李宗彦, 乔翠杰
    2010, 17(2): 239-255. 
    摘要 ( 3324 )   PDF(2975KB) ( 1166 )  

    满洲里地区是得尔布干成矿带最重要的银铅锌矿床产出地区。文中以额仁陶勒盖银矿床和查干布拉根银铅锌矿床为例,系统研究了该区银铅锌矿床成矿流体特征,探讨了矿床成因类型。研究表明,额仁陶勒盖银矿床以气液两相水溶液包裹体为主,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为242~334 ℃,平均265 ℃,盐度(质量分数)为173%~448% NaCleqv,平均270% NaCleqv,流体密度为072~084 g/cm3,平均080 g/cm3,流体压力为13~26 MPa,平均18 MPa,对应的成矿深度为05~10 km,平均07 km,成矿流体总体上属于H2ONaCl体系。查干布拉根银铅锌矿床发育气液两相水溶液包裹体、含CO2包裹体和纯CO2包裹体,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79~367 ℃,平均261 ℃,盐度(质量分数)为223%~687% NaCleqv,平均435% NaCleqv,流体密度为065~091 g/cm3,平均082 g/cm3,成矿压力为15~46 MPa,平均25 MPa,对应的成矿深度为06~17 km,平均09 km,成矿流体总体上属于H2OCO2CH4NaCl体系。两个矿床的成矿流体均属于中低温、低盐度、中等密度流体。额仁陶勒盖银矿床成矿流体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大气水的混入是银沉淀的主要机制,其矿床成因属于浅成低温热液型;查干布拉根银铅锌矿床成矿流体属于岩浆水与大气降水的混合水,流体不混溶作用或沸腾作用是查干布拉根矿床银铅锌沉积的主要机制,其矿床成因属于中低温热液脉型。满洲里地区银铅锌矿床的成矿时代为早白垩世,成矿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火山侵入岩浆活动晚期的火山次火山热液密切相关,矿床产出于伸展背景下的中生代陆相火山断陷盆地中。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高盐度NaCl-H2O溶液包裹体3种存在形式(Th>Tm、Th=Tm、Th<Tm)的形成机制及捕获时的物化条件研究
    陈文明, 王勇, 陈伟十
    2010, 17(2): 256-265. 
    摘要 ( 1732 )   PDF(3389KB) ( 1379 )  

    首次提出均一捕获的中高盐度NaClH2O溶液包裹体出现的3种类型(Th>Tm、Th=Tm、Th<Tm)主要取决于包裹体捕获时的相态(均一相与不均一相)及包裹体捕获后降温和升温过程中引起的ΔVl(NaClH2O饱和溶液容积的变化)与ΔVs(盐晶容积的变化)之间的关系。在均一捕获NaCl-H2O饱和溶液时,当包裹体的|ΔVl|>|ΔVs|,即在NaCl饱和曲线上温度小于Tr点温度(|ΔVl|=|ΔVs|时的温度)段捕获包裹体的Th=Tm,Th或Tm为其捕获时温度。当包裹体的|ΔVl|≤|ΔVs|,即在NaCl饱和曲线上温度大于或等于Tr点温度段捕获的包裹体的Th<Tm,Tm是其捕获温度,Th与捕获时的压力呈负相关关系。在均一捕获不饱和NaCl-H2O溶液时,即温度大于饱和点温度,密度小于饱和点密度区间捕获的包裹体的Th>Tm,Th是该类包裹体捕获的最低温度。在温度和密度均大于Tr点的等容线上捕获的包裹体的Th<Tm,其Tm是该类包裹体捕获的最低温度,Th与捕获时的压力呈负相关关系,在温度小于Tr点的等容线上捕获的包裹体的Th=Tm,其Th或Tm是该类包裹体捕获的最低温度。在不均一捕获NaCl-H2O饱和溶液时, Th与Tm高于或等于捕获温度,Th与Tm的关系决定于捕获时盐晶和气泡的容积比。通过热力学计算还确定了气液平衡标准条件(1个大气压、25 ℃)下Tr点温度为335 ℃。提出通过计算不同温压条件下的Tr点值、常温常压下的Vl、Vg、Vs之间的比值来区分该类包裹体的捕获环境(均一相与不均一相)。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疆阿希金矿:古生代的低硫型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
    翟伟, 孙晓明, 苏丽薇, 贺小平, 吴有良
    2010, 17(2): 266-285. 
    摘要 ( 2661 )   PDF(3781KB) ( 1966 )  

    新疆阿希金矿床为一形成于古生代的低硫型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矿床产于伊犁—中天山板块北部中天山北缘活动大陆边缘的吐拉苏火山岩断陷盆地中。其赋矿围岩为大哈拉军山组安山质火山岩和火岩碎屑岩,矿体呈脉状产于古火山口外围的环形断裂带中,主要金属矿物有自然金、银金矿、黄铁矿、白铁矿、毒砂、赤铁矿、褐铁矿以及微量的浓红银矿、硒银矿、硫锑铜银矿、角银矿等,非金属矿物有石英、玉髓、菱铁矿、方解石、绢云母、冰长石等,围岩蚀变作用主要有硅化、绢云母化、碳酸盐化和青盘岩化。矿床以富集Au、Ag、As、Sb、Bi、Hg、Se、Te、Mo元素组合为特征,Ag/Au比值小,为0.46~11.1。氢、氧、碳、硫及稀有气体同位素组成特征显示其成矿流体主要为循环大气降水;成矿流体盐度主要为0.7%~3.1%NaCleqv,平均为2.2%NaCleqv;成矿温度为120~240 ℃,平均190 ℃;最大成矿深度约700 m。沸腾作用是引起成矿流体中矿质发生沉淀富集的主要成矿机制,成矿作用过程中流体处于近中性pH值的还原环境,成矿时代介于晚泥盆世晚期((363.2±5.7) Ma)到早石炭世维宪期。其一系列特征显示该矿是一个典型的、形成于古生代的低硫型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矿床得以保存与矿床形成后很快被阿恰勒河组沉积盖层覆盖有关,从上新世开始由于印度板块对欧亚板块的碰撞挤压作用,天山造山带被快速抬升遭受风化剥蚀作用使矿床重新露出地表而被发现。阿希金矿的发现对于在中、新生代以前的造山带中寻找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贵州水银洞金矿床成矿流体不混溶的包裹体证据
    李保华, 顾雪祥, 付绍洪, 徐仕海, 陈翠华, 董树义
    2010, 17(2): 286-294. 
    摘要 ( 2458 )   PDF(1308KB) ( 1241 )  

    通过对水银洞金矿床中流体包裹体的观测和热力学参数计算,探讨了成矿流体不混溶的热力学条件。研究结果表明,该矿床石英中的流体包裹体分为H2O包裹体、CO2包裹体和CO2-H2O包裹体三大类,并以富含CO2H2O包裹体为特征,CO2-H2O包裹体可进一步划分为富H2O相CO2H2O包裹体和富CO2相CO2-H2O包裹体。加热时富H2O相CO2-H2O包裹体完全均一成H2O相;而富CO2相CO2H2O包裹体完全均一成CO2相,而且二者的完全均一温度和完全均一压力一致,说明它们是同时期捕获的CO2低盐水不混溶流体包裹体组合。它们形成时的热力学条件是:形成温度236 ℃,形成压力324 bar(1 bar=105 Pa);共存两相流体密度:低盐水相0.900 g/cm3,CO2相0.314 g/cm3;共存两相中CO2的摩尔分数:低盐水相0.037 6,CO2相0.733 7;水溶液含盐度w(NaCl)约为1.3%。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辽宁省朝阳市小塔子沟金矿1脉成矿流体特征及成因
    李碧乐, 许庆林, 张晗, 常国林
    2010, 17(2): 295-305. 
    摘要 ( 2083 )   PDF(2308KB) ( 1135 )  

    研究区大地构造位置属华北克拉通北缘中段,是中国重要的金、有色金属成矿区段。小塔子沟金矿的容矿围岩为太古宙建平群小塔子沟组变质杂岩,NE和NEE向断裂为主要的容矿断裂,燕山早期北大山二长花岗岩是与成矿关系密切的岩体。矿区内最具工业意义的矿脉是1#脉,其矿石自然类型为石英脉型。1#脉石英流体包裹体有富CO2三相、气液两相和纯气相3种类型。流体盐度介于2.06%~11.72% NaCleqv,集中在2.06%~3.37% NaCleqv,4.69%~6.97% NaCleqv和9.86%~11.72% NaCleqv;流体密度介于0.689~0.977 g/cm3;成矿温度在174~348 ℃,集中在302~348 ℃和174~187 ℃。研究表明成矿早阶段流体为低盐度、富CO2的高温流体,而且富CO2型和气液两相型包裹体共存;后者可能是由两种不同流体的混合作用造成的不均匀捕获而形成。成矿中晚阶段温度突然降低,盐度明显升高。温度的突然降低导致以CO2逸失为特征的沸腾,由于沸腾使残余流体盐度和密度升高。通过等容线图解法估算成矿压力范围在16~28 MPa,用静水压力梯度计算成矿深度为1.6~2.8 km。通过与典型的造山型金矿特征对比,该矿床成因类型为浅成造山型金矿,其形成动力学背景为J1—J2时期华北与西伯利亚克拉通碰撞对接后的陆内造山。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安徽铜陵新桥Cu-Au-S矿床黄铁矿微量元素LA-CP-MS原位测定及其对矿床成因的制约
    周涛发, 张乐骏, 袁峰, 范裕, David R.Cooke
    2010, 17(2): 306-319. 
    摘要 ( 2858 )   PDF(3043KB) ( 2025 )  

    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是一种固体微区分析新技术。用该技术来分析矿床中硫化物的微量元素组成可以为研究成矿流体特征、矿床成因及找矿勘探提供有关的科学信息。文中以安徽铜陵矿集区内新桥Cu-Au-S矿床中的黄铁矿为研究对象,在详细的野外观察和室内鉴定的基础上,将矿床中的黄铁矿分为具有沉积特征的胶状黄铁矿(PyI)、具有变形重结晶和热液叠加作用特征的细粒他形黄铁矿(PyII)和具热液成因特征的中—粗粒自形黄铁矿(PyIII)3种类型。LA-ICP-MS原位微量元素测定结果显示,PyI中相对富含Ti、Co、Ni、As、Se、Te;PyII继承了PyI中富含Ti、Co、Ni、As、Se、Te、Bi的特征,同时还含有不均匀分布的少量成矿元素(Cu、Pb、Zn、Au 、Ag);PyIII中成矿元素Cu、Pb、Zn、Ag、Au以及Bi元素的含量较高,Co、Ni、As的含量较低。在元素赋存状态方面,Co、Ni、As、Se和Te均以类质同象的形式进入到了黄铁矿的晶格中;Bi在PyII中主要以含Bi矿物的微细包裹体形式存在,而在PyIII中的Bi还部分取代了Fe而占据了晶格;Cu、Pb、Zn、Au、Ag这些成矿元素中,Cu和Zn分别以黄铜矿和闪锌矿的矿物包裹体存在于黄铁矿中;PyII中所含的少量Au、Ag,可能分别以自然金和自然银的形式存在,而在PyIII中Au可能主要以银金矿的形式存在,Ag除了以银金矿的形式存在以外还可能赋存于黄铁矿中含铋的矿物包裹体内;Pb主要赋存于黄铁矿中的方铅矿或含铋矿物的包裹体中。在综合分析黄铁矿的结构形态和微量元素组成特征的基础上认为,PyI型黄铁矿可能形成于前人提出的晚古生代海底沉积或喷流沉积环境,PyII和PyIII型黄铁矿分别形成于中生代区域构造变形热液叠加改造的过渡环境和热液环境,PyII和PyIII的形成时间相近。新桥矿床的形成可能经历了晚古生代海底沉积或喷流沉积期和燕山期热液期,胶黄铁矿主要形成于沉积成矿期,而矿床中成矿物质Cu、Pb、Zn、Au、Ag等主要来自燕山期岩浆侵入作用形成的热液成矿系统。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攀西裂谷南段鸡街碱性超基性岩矿物学与岩石化学
    赵正, 漆亮, 黄智龙, 严再飞, 许成
    2010, 17(2): 320-335. 
    摘要 ( 2138 )   PDF(2413KB) ( 993 )  

    对攀西裂谷南段云南鸡街碱性超基性岩的岩相学、矿物化学和岩石化学进行了详细研究。单斜辉石和霞石是该岩体的主要造岩矿物,两者互为消长,在霞霓钠辉岩、霓霞岩和磷霞岩中以不同比例组合。辉石多见环带结构,辉石包裹橄榄石的包裹结构和反应边结构发育,共同指示岩浆的快速侵入结晶过程。橄榄石捕掳晶的Fo=75.43 ~ 77.42,明显高于同期结晶橄榄石的Fo值(72.02~72.95),可初步判定母岩浆经历了早期的橄榄石分异。通过对全岩主要化学成分及相关组合参数(M、CA、AR、SI、DI)的研究,判定母岩浆系钠质强碱性Si不饱和岩浆。在Harker图解上MgO与其他氧化物均呈良好的相关关系,指示岩浆演化过程中经历了橄榄石和单斜辉石控制的分离结晶作用。lgSI与主量氧化物成分间具有良好的相关关系,指示岩浆演化过程中很少或未受到大陆地壳混染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内蒙古金厂沟梁金(铜)矿床的PGE、铁族和亲硫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与物质来源、形成环境
    李怡欣, 孙景贵, 陈军强, 门兰静, 聂喜涛, 张朋
    2010, 17(2): 336-347. 
    摘要 ( 2578 )   PDF(1937KB) ( 1269 )  

    首次采用盐酸过氧化氢封闭熔矿与ICPMS相结合的方法,对金厂沟梁金(铜)矿床东、西两矿区典型矿石的铂族元素(PGE)、亲铁以及亲硫元素的含量进行了系统测定,结果显示矿石中上述元素的含量均高于实验的检测限;地球化学演化特征显示含矿流体具有岩浆性质,PGE对原始地幔/球粒陨石标准化后的配分曲线均呈强烈左倾斜的分馏模式,其配分曲线和与幔源岩浆有关的富铜硫化物和富铜镍硫化物熔体的形式相似,并与幔源玄武岩、碳酸盐熔体的配分模式基本一致,反映含矿流体具有幔源岩浆属性;从区域构造、岩浆热事件角度出发,结合典型斑岩铜(钼)矿床的PGE特征,初步确定其含矿流体形成于中生代大陆边缘环境,其直接的热动源是中生代底侵的玄武岩浆。成矿阶段富含金、铜矿石的Pd/Pt、Pd/Ir比值接近低钛玄武岩浆以及玄武安山岩,而成矿早阶段贫金、铜样品的Pd/Pt、Pd/Ir比值接近地幔;反映早期含矿流体可能是直接来自中生代幔源玄武质岩浆结晶分异,而富金(铜)流体的形成可能是玄武质岩浆演化晚期被地壳物质强烈混染后的富超临界流体岩浆(低钛熔体)发生岩浆与流体分离而产生;含矿流体演化过程的PGE地球化学行为与Cu或S(As)的饱和度有关,即主要受亲硫(铜)元素或结晶分异的硫化物矿物相所制约。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浪都夕卡岩型铜矿床中石榴子石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研究
    任涛, 钟宏, 张兴春, 朱维光
    2010, 17(2): 348-358. 
    摘要 ( 4177 )   PDF(2257KB) ( 6310 )  

    文中对浪都矿床夕卡岩中石榴子石进行了主量和稀土元素研究。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石榴子石为钙铁榴石钙铝榴石固溶体系列,成分变化于Ad87Gr13Ad92Gr8之间,以钙铁榴石为主。与世界上很多夕卡岩矿床中石榴子石REE配分模式截然不同,研究区石榴子石稀土元素总量较低、配分模式表现为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并且具有明显的Eu正异常。研究显示,浪都矿床钙铁榴石是在水/岩比值较高的环境下快速形成,其与流体之间并没有完全达到REE平衡。岩浆热液中REE的配分模式、表面吸附可能为制约石榴子石REE含量及配分模式的主要因素。Eu2+(r=1.25 )与其他REE3+相比具有更大的离子半径,更容易被吸附在石榴子石晶体表面,可能是形成浪都矿床中石榴子石Eu正异常的主要原因。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疆哈腊苏铜矿床I号矿化带流体包裹体和碳氢氧同位素地球化学
    杨富全, 闫升好, 屈文俊, 周刚, 刘锋, 耿新霞, 刘国仁, 王祥
    2010, 17(2): 359-374. 
    摘要 ( 2419 )   PDF(2515KB) ( 1267 )  

    青河县哈腊苏铜矿床I号矿化带位于准噶尔北缘卡拉先格尔斑岩铜矿带,铜矿化主要呈不均匀团块、细脉或细脉浸染状产于花岗闪长斑岩、石英闪长斑岩及玄武岩、辉斑玄武岩围岩中。矿石中石英和方解石流体包裹体划分为H2O-NaCl型和H2O-CO2 (±CH4/N2)-NaCl型。成矿温度主要集中在120~431 ℃,峰值在390、290和190 ℃。成矿流体盐度(w(NaCleqv))变化于0.53%~66.76%,峰值在19.5%、12.5%、9.5%和1.5%。密度为0.55~1.11 g/cm3。矿脉中石英和方解石的δ18OSMOW值为2.9‰~12.3‰,δ18OH2O值为-5.81‰~4.83‰,δDSMOW为-129‰~-80‰,表明成矿流体主要为岩浆水和混合大气降水。方解石的δ13CPDB变化于-2.4‰~-1.4‰,δ18OSMOW为8.3‰~9.2‰,表明流体中的碳来自岩浆。对辉钼矿石英脉中辉钼矿进行了Re-Os同位素测年,获得等时线年龄为(378.3±5.6) Ma,与花岗闪长斑岩锆石SHRIMP U-Pb年龄(381~375 Ma)在误差范围内一致。早期成矿作用发生在中泥盆世,与斑岩有关,晚期叠加成矿作用发生在中、晚三叠世,与构造岩浆热液活动有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河南栾川地区铅锌矿床地质和硫同位素地球化学
    段士刚, 薛春纪, 刘国印, 燕长海, 冯启伟, 宋要武, 涂其军
    2010, 17(2): 375-384. 
    摘要 ( 2713 )   PDF(2054KB) ( 1894 )  

    河南栾川地区是我国著名斑岩钼矿集区,近年铅锌矿勘查取得重要进展,但对铅锌矿成因认识分歧颇多。研究表明,栾川地区铅锌矿产在燕山期斑岩钼矿床外围,矿区地层为中元古界官道口群和新元古界栾川群碳酸盐岩碎屑岩沉积变质建造,地层中侵入有晋宁期辉长岩、正长岩和燕山期酸性斑岩,铅锌矿呈脉状或透镜状,发育3种类型:受燕山期斑岩与元古界钙质地层接触带控制的夕卡岩型铅锌矿、受北西西向层间断裂构造控制的脉状铅锌矿和受北东或近南北向张张扭性断裂控制的脉状铅锌矿。铅锌矿石中硫化物δ34SVCDT为近零的正值(骆驼山0.37‰~4.20‰、赤土店-032‰~8.30‰、百炉沟-1.20‰~10.90‰、冷水北沟0.70‰~12.10‰),岩浆来源硫特征明显;夕卡岩型铅锌硫化物的δ34SV-CDT与本地斑岩型钼矿石中硫化物的δ34SV-CDT(1.24‰~3.30‰)极为相近,脉状铅锌硫化物的δ34SV-CDT与斑岩型钼矿石中硫化物重合,但有地层中硫(δ34SV-CDT为12.43‰~18.63‰)的影响。总体上δ34S黄铁矿>δ34S闪锌矿>δ34S方铅矿,指示矿石中主要硫化物矿物硫同位素分馏基本达到平衡,赤土店铅锌矿石中共生方铅矿与闪锌矿的硫同位素温度计指示硫化物矿物沉淀温度较高(388.29 ℃)。河南栾川地区铅锌矿主体应为受燕山期构造-岩浆作用控制的中高温热液铅锌矿床。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贵州簸箕田金矿单矿物稀土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张瑜, 夏勇, 王泽鹏, 闫宝文, 付芝康, 陈明
    2010, 17(2): 385-395. 
    摘要 ( 2221 )   PDF(1640KB) ( 1012 )  

    簸箕田金矿位于灰家堡背斜东头倾覆端,是灰家堡卡林型金矿田重要的组成部分。金矿床具有低温成矿特征,出现硅化、白云石化、黄铁矿化等围岩蚀变和特征的 AuAsHg 元素组合。成矿期方解石具有MREE富集和正Eu异常特点,显示矿热液是一种MREE相对富集以及具有正Eu异常的还原性流体,来源于深部或至少经历过对富含斜长石源区的水岩反应。成矿期方解石的δ13C为-6‰~-0.1‰,成矿期后方解石的δ13C为02‰~32‰,显示成矿期碳来源于地幔碳和地层碳的混合,成矿期后碳主要来自于地层。矿床硫同位素变化于073‰~586‰,组成均一化较高,具有接近幔源硫的特征,反映了成矿物质可能主要来自于深源岩浆。总之我们推测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深部,在燕山期区域构造作用下沿深大断裂上涌,当成矿流体运移至背斜核部时,由于成矿条件的聚变,金被快速富集沉淀,形成簸箕田金矿床。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贵州水银洞超大型卡林型金矿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王成辉, 王登红, 刘建中, 邓一明, 刘川勤, 李建康, 陈发恩
    2010, 17(2): 396-403. 
    摘要 ( 2209 )   PDF(1398KB) ( 1180 )  

    贵州水银洞金矿是黔西南地区一个重要的超大型卡林型金矿,也是国内外少见的一个“高品位、大吨位”卡林型金矿。为了探讨矿床的物质来源问题,在前人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对矿床各个中段不同矿体的硫化物、碳酸盐矿物进行了系统采样,进行了S、C、O同位素的测试分析。同时对前人所作的放射性同位素Pb研究成果进行了整理分析。研究表明,水银洞金矿的成矿物质来源具有多源性。结合区域成矿地质背景,认为区域上卡林型金矿的物质来源具有壳幔结合的特点。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回眸环境质量地球化学前期研究——纪念涂光炽先生九十华诞
    万国江
    2010, 17(2): 404-416. 
    摘要 ( 1776 )   PDF(1553KB) ( 889 )  

    1973年涂光炽先生预言:“七十年代环境科学和生命科学将异军突起”、“环境科学与地球化学的相互渗透,产生了新的边缘分支学科——环境地球化学”。近40年来,环境质量的地球化学研究经历了调查评价—区域综合—界面机理三个发展阶段,在典型区域环境演化及环境—生态效应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并将在21世纪为人类谋求更多的福利。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气环境氮同位素示踪及生物监测
    肖化云, 刘丛强
    2010, 17(2): 417-425. 
    摘要 ( 1637 )   PDF(961KB) ( 1216 )  

    大气中氮的转化、迁移和沉降等大气过程与地表氮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密切相关。氮同位素对大气氮源和氮的大气化学过程的定量研究已引起广泛关注。本文对大气不同氮源的同位素特征、氮在大气过程中的同位素分馏机制以及如何定量化大气氮过程的方法进行了简要阐述,并介绍了苔藓氮同位素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手段在示踪大气氮源和大气氮过程等方面取得的新进展。对国内开展的有关大气氮同位素以及苔藓氮同位素方面的工作进行了重点介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生态地质系统类型及其在生态系统结构中的地位和调查任务
    V. T.Trofimov, T.V.Andreeva
    2010, 17(2): 425-438. 
    摘要 ( 2134 )   PDF(1729KB) ( 965 )  

    介绍了生态地质学内容及其与地质生态学的关系;描述了岩石圈生态功能分类,即生态地质理论基础。生态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生态地质系统中直接作用于某些岩石圈或作用于其表面的生物群,包括人类和社会。生态地质系统分为4种类型:自然实体、自然理念、自然技术实体和自然技术理念。文中也描述了生态地质系统在生态系统结构中的地位,同时论证了生态地质系统的形成因素,科学的调查方法及所有相关的标准和指标,以及此项研究的复杂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