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特约主编致读者
    特约主编致读者
    周永章
    2015, 22(2): 0-0. 
    摘要 ( 1508 )   PDF(811KB) ( 110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钦-杭成矿带综述
    关于钦杭成矿带的若干认识
    周永章, 郑义, 曾长育, 梁锦
    2015, 22(2): 1-6. 
    DOI: 10.13745/j.esf.2015.02.001

    摘要 ( 1888 )   PDF(1208KB) ( 1350 )  

    钦杭成矿带作为一个新的成矿带,人们对它作为独立成矿单元的研究才刚刚开始。本研究认为,钦杭成矿带是一条与扬子—华夏古老板块结合带对应的成矿带,并可分北、中、南3段。其中,中段与南岭带大体一致,主要分布在北纬24°~27°。钦杭成矿带同时是一条古海洋喷流热水沉积矿床密集分布带,在认定的喷流热水沉积矿床和岩浆/热液矿床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两期复式成矿:在元古宙或古生代,首先出现喷流热水沉积矿床,然后在燕山期叠加了岩浆/热液成矿作用。钦杭成矿带是一条重要的斑岩矿床带,斑岩型矿床具有重要的找矿潜力。古老俯冲带改造成矿作用是其重要的成矿机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钦杭成矿带主要金属矿床成矿系列
    徐德明, 蔺志永, 骆学全, 张鲲, 张雪辉, 黄皓
    2015, 22(2): 7-24. 
    摘要 ( 1792 )   PDF(3813KB) ( 1334 )  

    钦杭成矿带是华南地区最重要的CuPbZnAu、WSnBiMo和FeMnS多金属成矿带。在前人工作基础上,根据矿床的成因组合、形成构造环境及其随地质历史演化的特点,将钦杭成矿带主要金属矿床归纳为中新元古代海底喷流沉积型铜多金属矿床、新元古代海相沉积变质型铁锰矿床、古生代海相沉积叠生改造型铜铅锌铁锰矿床、加里东期与花岗岩类有关的钨钼金银多金属矿床、印支期与花岗岩类有关的钨锡铌钽铀多金属矿床、燕山期与花岗岩类有关的铜铅锌金钨锡多金属矿床、与区域动力变质热液作用有关的金银矿床等7个矿床成矿系列。进而讨论了各成矿系列的主要矿床类型、矿床地质特征和时空分布规律,初步认为,中新元古代海底喷流沉积型块状硫化物铜多金属矿床与大陆边缘岛弧火山作用有关,主要分布于扬子陆块东南缘和华夏陆块西北缘古岛弧褶皱区;新元古代受变质铁锰矿床与大陆裂谷火山作用有关,并经受了后期区域变质、热变质作用的改造,主要分布于加里东期隆起区;古生代层控型铜铅锌铁锰矿床与海底热水沉积成矿作用有关,且不同程度地受到后期岩浆热液活动的叠加改造,主要分布于海西—印支期坳陷区与隆起区的过渡部位;加里东期斑岩夕卡岩热液脉型钨钼金银多金属矿床与奥陶纪末—志留纪陆内造山作用有关,主要分布于加里东期隆起区;印支期斑岩夕卡岩热液脉型钨锡铌钽铀多金属矿床与印支板块向华南板块的俯冲碰撞有关,成矿作用发生在后碰撞伸展阶段,主要分布于海西—印支期隆起区边缘;燕山期斑岩夕卡岩热液脉型铜铅锌金钨锡多金属矿床与岩石圈伸展引起的玄武岩底侵作用有关,广泛分布于海西—印支期拗陷区或中生代盆地边缘;与区域动力变质热液作用有关的金银矿床成矿系列,与印支—燕山期大规模的逆冲推覆作用有关,主要发育于钦杭结合带两侧古陆边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云开地区变质基底锆石U-Pb年代学及对华夏地块Grenvillian事件的指示
    王磊, 龙文国, 徐德明, 徐旺春, 周岱, 金鑫镖, 黄皓, 张鲲
    2015, 22(2): 25-40. 
    DOI: 10.13745/j.esf.2015.02.003

    摘要 ( 1682 )   PDF(3436KB) ( 1542 )  


    摘要:云开地区前寒武纪变质基底主要是以片麻岩类为代表的高州杂岩和以浅变沉积岩类为代表的云开群,均不同程度受到了后期加里东期和印支期构造岩浆事件的改造。对高州杂岩中1个变粒岩(YK1016)和1个黑云斜长片麻岩(YK10143)、云开群中1个黑云斜长片麻岩(YK10171)样品进行了锆石LAICPMS UPb定年。样品YK1016中获得的不一致曲线上下交点年龄分别为(1 035±43) Ma和(437±30) Ma(n=16,MSWD=1.3),上交点年龄与10个谐和点207Pb/206Pb加权平均年龄(970±30) Ma(MSWD=0.22)一致,解释为其形成年龄。样品YK10143获得的206Pb/238U表观年龄范围为949~2 395 Ma,主要集中在1 000~1 200 Ma,9个最年轻且谐和的分析点207Pb/206Pb加权平均年龄为(970±32) Ma(MSWD=0.53),对其最大沉积年龄进行了约束。样品YK10171获得的206Pb/238U表观年龄范围为650~2 383 Ma,也主要集中在1 000~1 200 Ma,最年轻且谐和的碎屑锆石年龄将其时代约束在650 Ma。结合云开地区变质基底中已有的高精度年龄数据,认为高州杂岩形成时代为中元古代晚期—新元古代早期,云开群的形成时代为新元古代晚期。另外,研究结果及云开地区已有的数据表明,该区除出露Grenville期岩石外,新元古代变沉积岩中还存在大量Grenville期(900~1 350 Ma)碎屑锆石,部分晶形较好具岩浆起源,这一现象从云开地区一直延伸到华夏东部;但在华夏地块由南往北,Grenville期锆石呈减少趋势,新元古代锆石(820~860 Ma)逐渐增多。这些暗示华夏地块南缘存在一个由南东向北西推进的Grenvillian造山带,和(或)在华夏地块内部存在略晚于Grenville期的构造岩浆事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初论广西大瑶山地区多期次花岗质岩浆活动与成矿系列
    陈懋弘, 李忠阳, 李青, 韦子任, 黄宏伟, 张志强, 肖柳阳
    2015, 22(2): 41-53. 
    DOI: 10.13745/j.esf.2015.02.004

    摘要 ( 1808 )   PDF(2028KB) ( 1165 )  

    广西大瑶山地区位于钦杭成矿带西南端,以盛产石英脉型金矿闻名,近年来又新发现了一批与花岗岩类有关的斑岩型钨钼铜金矿床,显示良好的找矿前景。在总结矿床地质特征和相关岩浆岩的基础上,结合高精度成岩成矿年龄数据,将大瑶山地区花岗质岩浆岩划分为加里东期(430~470 Ma)、海西—印支期(240~270 Ma)、燕山早期(150~170 Ma)和燕山晚期(90~110 Ma)等4期,并将与花岗岩类有关的矿床划分为加里东期(430~440 Ma)斑岩夕卡岩石英脉型钨钼成矿系列、燕山早期(145~155 Ma)斑岩型铜钼(金)成矿系列和燕山晚期(90~110 Ma)斑岩型蚀变破碎带型钼金银铜铅锌成矿系列等3个成矿系列。提出大瑶山地区加里东期岩浆活动的强度、范围和成矿作用可与燕山期的媲美,具有巨大的找矿潜力,是今后大瑶山地区寻找夕卡岩斑岩型钨钼铜矿床的主攻方向之一。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钦-杭成矿带地质背景
    钦杭结合带在中生代构造转折事件以前的板块构造机制
    曾长育, 周永章, 郑义, 虞鹏鹏, 牛佳, 梁锦
    2015, 22(2): 54-63. 
    DOI: 10.13745/j.esf.2015.02.005

    摘要 ( 1885 )   PDF(1548KB) ( 1120 )  

    钦州湾—杭州湾结合带是位于扬子与华夏两大古陆块中间的巨型构造结合带,在演化成西太平洋活动大陆边缘之前,经历了多期次的构造岩浆事件。扬子和华夏板块于新元古代通过四堡造山运动(1 000~880 Ma)沿江山—绍兴断裂,经赣东北、湘中至钦州湾地区发生碰撞拼合事件,拼合界线大致位于钦州湾—杭州湾结合带内,形成“两陆夹一盆”的主要格局。后碰撞过程经历了造山后岩浆活动和大陆拉张裂解两个过程,在结合带形成广阔的拉张盆地,加里东期(460~410 Ma)以及印支期(250~200 Ma)发生的碰撞拼合事件导致扬子和华夏地块多次再造,引发强烈的构造岩浆活动,并形成了华南统一的沉积环境。受西太平洋板块俯冲影响,华南地区中生代构造转折事件(125~140 Ma)使华南地区主要构造背景由碰撞挤压调整为岩石圈减薄,成为华南最重要的岩浆活动和成矿期。根据内部结构的不均一性和演化历史差异,钦州湾—杭州湾结合带可分为北段、中段和南段3段。其中,中段与传统南岭大体一致;北段为南岭以北地区,即绍兴—江山—萍乡一带;南段为南岭以南地区,大致与云开隆起—十万大山盆地相当。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显示,在云开地块西缘的一系列变质基性岩、超基性岩和变质基性火山岩形成于新元古代洋中脊(MORB)或者岛弧(ITA)特征的构造环境,最近在岑溪一带发现形成于加里东期(441 Ma)的变质火山岩同样具有MORB型地球化学特征。在十万大山两侧发现早中生代的酸性火山岩和流纹岩具有典型岛弧型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可见结合带南段曾经存在古老洋壳,先后经历了新元古代、加里东期和印支期的碰撞造山事件,与北段演化历史具有一致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华南印支期弱过铝质和强过铝质花岗岩中黑云母的矿物化学及其岩石成因制约
    陶继华, 岑涛, 龙文国, 李武显
    2015, 22(2): 64-78. 
    DOI: 10.13745/j.esf.2015.02.006

    摘要 ( 1865 )   PDF(1711KB) ( 1336 )  

    华南印支期岩浆活动强烈,并形成了大量的花岗质岩石,按矿物组合可将其分为含典型过铝质矿物白云母、电气石、黄玉的强过铝质花岗岩(SPG)和含角闪石、黑云母等镁铁质矿物,而缺乏典型过铝质矿物的弱过铝质花岗岩(WPG)两大类。黑云母是花岗岩类岩石中最常见的镁铁质矿物之一,其成分特征可以有效示踪花岗岩的成岩物理化学条件和源区性质。以赣南印支期龙源坝岩体和湘中白马山岩体为例,对华南印支期花岗岩中两类过铝质岩石的黑云母矿物化学成分进行研究,结果显示WPG中黑云母富镁、贫铝、贫铁,属镁质黑云母,而SPG中黑云母贫镁、富铝、富铁,属铁质黑云母。黑云母平衡结晶温度和氧逸度估算结果显示,WPG比SPG具有更高的岩浆温度和氧逸度。WPG属于壳幔岩浆混合产物,而SPG则来自于接近纯地壳沉积物质部分熔融产物。花岗岩中黑云母的化学成分可以有效判断源区性质,无法单独判断构造背景。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钦杭结合带南段韧性剪切带印支期活动记录:以防城—灵山断裂带为例
    丁汝鑫, 邹和平, 劳妙姬, 杜晓东, 周永章, 曾长育
    2015, 22(2): 79-85. 
    DOI: 10.13745/j.esf.2015.02.007

    摘要 ( 1832 )   PDF(1494KB) ( 975 )  

    钦杭结合带南段发育一系列北东走向的韧性剪切带,防城—灵山断裂带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条。综合不同尺度地质构造特征和千糜岩绢云母单矿物40Ar/39Ar测年结果,表明钦杭结合带南段防城—灵山韧性剪切带印支期可能存在两期活动,一期为早三叠世,另一期为晚三叠世,早期活动导致近EW向变形,晚期形成NE向右旋韧性剪切带。根据千糜岩绢云母40Ar/39Ar年龄数据分析,认为防城—灵山断裂带在印支期发生右旋剪切活动的具体年龄接近于(203.9±1.7) Ma。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钦杭成矿带南段(广东廉江)南和地区区域地质特征及构造演化分析
    梁锦, 周永章, 李红中, 周留煜, 尹缀缀
    2015, 22(2): 86-94. 
    DOI: 10.13745/j.esf.2015.02.008

    摘要 ( 1612 )   PDF(1520KB) ( 1259 )  

    南和地区位于钦杭成矿带南段的广东廉江幅范围内,该地区的地质特征记录了钦杭结合带南段的构造演化过程。根据对地层沉积建造的统计,发现研究区沉积地层形成的水动力环境主要为滨海相、浅海相和深海相3种海相沉积以及少量河流相与沼泽相沉积。研究区的岩浆活动具有明显的多期多阶段特征,总体可划分为加里东期和燕山期两个大的构造岩浆旋回。从研究区的岩性变化可以得到南和地区的变质作用规律,岩浆的参与程度因迁移距离的增加而降低,导致距离越远的变质作用与岩浆的关系越低,形成了变质程度逐级降低的混合岩→片岩→千枚岩(图幅外)→变质砂岩。上述区域地质特征反映南和地区主体经历了伸展挤压地质演化过程,也指示了钦杭成矿带南段与北段、中段具有类似的大地构造演化历史,即整体“两开、三合”历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广西横县马山晚侏罗世钾玄质侵入岩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兼论钦杭成矿带西南段燕山期构造背景
    劳妙姬, 邹和平, 杜晓东, 丁汝鑫
    2015, 22(2): 95-107. 
    DOI: 10.13745/j.esf.2015.02.009

    摘要 ( 1814 )   PDF(2179KB) ( 836 )  

    广西横县马山杂岩体位于钦杭成矿带西南段,出露于防城—灵山断裂带的西侧,为一套包括辉长岩、玄武(玢)岩、闪长(玢)岩、二长(斑)岩、普通角闪正长岩、石英正长岩、花岗岩在内的从基性到中、酸性的岩浆岩岩系。文中对其中的中性浅成侵入岩进行研究,获得二长闪长玢岩样品的40Ar/39Ar坪年龄为(153.8±0.6) Ma,表明岩石形成于晚侏罗世。所研究的岩石样品富K、富碱、w(K2O+Na2O)=5.73%~8.54%、K2O/Na2O=0.87~1.76,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Th、U和轻稀土元素,无明显的NbTaTi负异常,为典型板内钾玄质岩石。其(87Sr/86Sr)i变化范围在0.705 11~0.705 47,εNd(t)变化范围在0.6~1.4,206Pb/204Pb为19.019~19.228,207Pb/204Pb为15.720~15.737,208Pb/204Pb为39.372~39.518,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指示岩浆来源于亏损的软流圈地幔(DMM)和富集岩石圈地幔(EM Ⅱ)两个端员的混合。结合前人对南岭西部侏罗纪岩浆岩的研究成果,认为马山杂岩体的岩浆成分和源区特征反映桂东南在晚侏罗世发生了区域软流圈地幔上涌和岩石圈伸展减薄作用,这是钦杭带西南段燕山期花岗岩和相关矿床形成的重要的地质构造背景。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钦杭结合带硅质岩的分布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李红中, 周永章, 杨志军, 高乐, 何俊国, 梁锦, 曾长育
    2015, 22(2): 108-117. 
    DOI: 10.13745/j.esf.2015.02.010

    摘要 ( 1818 )   PDF(1532KB) ( 1103 )  

    钦州—杭州(钦杭)结合带位于中国东南部地区,跨越浙江、江西、湖南、广东和广西5省(区)。大致以南岭为界,该带可划分为北、中、南三段。中段与南岭带重合,大致分布在北纬24°~27°范围,以北为北段,包括江西、浙江及安徽南部,以南为南段,包括粤西桂东南地区。钦杭结合带跨带内沉积硅质岩广泛发育,地质和地球化学证据展示它们主要为热水成因。硅质岩相关的热水活动分布偏向于靠近结合带的两侧。钦杭结合带“北、中、南”三段的硅质岩时空分布存在明显差异:南段及两侧邻区大规模热水活动集中于晚古生代,中段及两侧邻区的集中于早古生代,北段及邻区的热水活动集中于元古宙。这种大规模热水活动自北向南逐渐变新的特点与钦杭结合带分段演化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作为热水活动地质遗迹的硅质岩,其形成与大地构造与地球动力学背景的演化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与钦杭结合带的几个拉张阶段存在较好的对应关系。富含硅质的热水活动伴随了丰富的成矿作用,热水喷流沉积型块状硫化物矿床和热水沉积型金矿在该构造带内均较为典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钦-杭成矿带矿床地质与地球化学
    广西昭平湾岛金矿矿床类型、成矿时代及其地质意义
    肖柳阳, 陈懋弘, 张志强, 蔡爱良, 叶江
    2015, 22(2): 118-130. 
    DOI: 10.13745/j.esf.2015.02.011

    摘要 ( 1678 )   PDF(2031KB) ( 869 )  

    广西湾岛金矿位于钦杭成矿带西南端大瑶山凸起内部的古袍金矿田西部。金矿体主要以石英大脉的形式产于花岗斑岩体与寒武系砂岩和板岩中。根据矿体走向平行于近东西向断裂而不是环绕岩浆岩呈面(环)状分布,矿石构造为大脉状而不是网脉状,确定湾岛金矿不是斑岩型金矿而是石英脉型金矿,与古袍、桃花金矿属于同一矿床类型。此外,在花岗斑岩体和接触带附近还新发现了较多的辉钼矿白钨矿石英脉,并明显被含金硫化物石英脉切割,暗示存在两次不同期次的矿化作用。锆石LAICPMS测年表明花岗斑岩年龄为(436.1±2.1)~(436.4±2.4) Ma;辉钼矿ReOs测年表明白钨矿辉钼矿石英脉年龄为(436.6±3.8) Ma。结合前人获得同一成矿带桃花金矿测年结果(148±10) Ma,初步认为湾岛金矿花岗斑岩为加里东期,金矿化推测为燕山期,而矿区内钨钼矿化与花岗斑岩有关,金矿化与花岗斑岩无成因关系,金矿化主要受近东西向断裂控制。提出在六岑—桃花—古袍金矿带以找金为主攻方向外,还要注意寻找社垌式的加里东期石英脉夕卡岩斑岩型钨钼矿床。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钦杭成矿带南段丰村铅锌矿区下园垌矿段围岩微量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
    李兴远, 周永章, 安燕飞, 吕文超, 白明亮
    2015, 22(2): 131-143. 
    DOI: 10.13745/j.esf.2015.02.012

    摘要 ( 1621 )   PDF(1729KB) ( 786 )  

    钦杭成矿带是华南最重要的成矿带之一,丰村下园垌铅锌矿是区内典型的沉积热液改造型矿床。通过系统采集不同位置处的围岩样品,进行微量元素测试,结果表明,Cu含量相对较低,其变化范围为1.164×10-6~33.8×10-6,且不同位置丰度相差不大,Cu元素未发生明显迁移;Rb、Sr、Ba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含量较低;变化范围分别为4.73×10-6~35.7×10-6、4.06×10-6~521.1×10-6、23.04×10-6~320.6×10-6,Mn、V、Co、Ni等亲铁性元素中,Mn最为富集,V、Co、Ni相对亏损;∑REE较低,LREE/HREE较大,轻重稀土分异明显,轻稀土富集,重稀土相对亏损。围岩样品Eu中等负异常,Ce呈现微弱负异常。Sr/Ba、Sr/Cu及稀土元素特征表明,其沉积环境可能为一封闭还原的浅海海湾。多元统计分析表明,其微量元素可分为3类,各自具有明显的分布特征。此外,La/YSc/Cr图解对矿区构造环境进行了指示。围岩中较高的Pb、Zn含量明显高于背景值,很可能是矿源层。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钦-杭成矿带矿床成因与成矿模型
    扬子—华夏构造结合带的演化阶段及对斑岩铜矿形成的控制机制
    梁锦, 周永章, 李红中
    2015, 22(2): 144-159. 
    DOI: 10.13745/j.esf.2015.02.008

    摘要 ( 1549 )   PDF(2134KB) ( 2893 )  

    南和地区位于钦杭成矿带南段的广东廉江幅范围内,该地区的地质特征记录了钦杭结合带南段的构造演化过程。根据对地层沉积建造的统计,发现研究区沉积地层形成的水动力环境主要为滨海相、浅海相和深海相3种海相沉积以及少量河流相与沼泽相沉积。研究区的岩浆活动具有明显的多期多阶段特征,总体可划分为加里东期和燕山期两个大的构造岩浆旋回。从研究区的岩性变化可以得到南和地区的变质作用规律,岩浆的参与程度因迁移距离的增加而降低,导致距离越远的变质作用与岩浆的关系越低,形成了变质程度逐级降低的混合岩→片岩→千枚岩(图幅外)→变质砂岩。上述区域地质特征反映南和地区主体经历了伸展挤压地质演化过程,也指示了钦杭成矿带南段与北段、中段具有类似的大地构造演化历史,即整体“两开、三合”历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超基性岩红土风化壳中铂族元素(PGE)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表生行为:来自印尼与中国不同气候环境红土剖面的对比研究
    付伟, 黄小荣, 杨梦力, 张亚倩, 牛虎杰
    2015, 22(2): 160-173. 
    DOI: 10.13745/j.esf.2015.02.014

    摘要 ( 1758 )   PDF(1927KB) ( 1005 )  

    选择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Kolonodale地区和中国云南省元江地区的两处红土剖面为研究对象,对比研究不同气候环境下PGE在超基性岩红土风化壳中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表生行为。测试数据表明,PGE在两例红土剖面中都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表生富集效应,相对于基岩的最大富集系数分别达5.42(Kolonodale剖面)和6.52(元江剖面),并且PGE在风化产物中的富集系数与样品的红土化强弱指标(S/SAF值)关系密切。但PGE在两例剖面中的垂向分布特征明显不同,它们的含量曲线分别呈“哑铃状”(Kolonodale剖面)和“倒勺子状”(元江剖面)。地球化学证据指示,风化壳中的PGE主要源自基岩中的铬铁矿,它在超基性岩红土化过程中的表生行为与Fe和Cr等元素高度一致,显示出残余富集的习性。这种机制导致了PGE富集段出现在元江和Kolonodale风化壳剖面的上部(红土层)。此外,气候环境通过制约基岩的红土化程度来对PGE的表生行为产生影响。Kolonodale剖面的红土化程度高于元江剖面,PGE在强烈红土化作用下会在风化壳内部发生迁移再分配,这是导致在Kolonodale剖面的腐岩层中也出现PGE富集现象的可能机制。研究进一步证实,Pd和Os在红土化程度较高的风化壳中活动迁移性较强,它们会与Pt、Ir、Ru和Rh等元素发生相对明显的内部分异。除此之外,在超基性岩红土化过程中IPGE与PPGE之间或PGE内部各单项元素之间的内部分异现象并不显著。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非主题来稿选登
    熔积岩及其对中国几处关键构造事件的限定
    郭召杰, 朱贝, 陈石
    2015, 22(2): 174-186. 
    DOI: 10.13745/j.esf.2015.02.015

    摘要 ( 1766 )   PDF(2732KB) ( 1011 )  

    熔积岩是岩浆物质(岩浆侵入体、熔岩流、热火山碎屑流)与未固结的湿冷沉积物发生同生混合的产物,以浆源(岩浆凝固裂解的浆源碎屑)沉积物源(宿主沉积物)的二元组分为典型特征。熔积岩独特的熔积结构与其成因机制密切相关,也是鉴定熔积岩的主要依据。根据浆源碎屑的形态,熔积岩主要分为块状(多数浆屑呈多边形状)和流态(多数浆屑具曲面外形)两种类型,并分别对应着不同的熔积作用机制。块状熔积岩主要产生于淬冷、自碎裂、水汽岩浆爆发、岩浆内溢气爆发等机制,而流态熔积岩的形成则得益于岩浆表面稳定蒸汽膜的维持使岩浆碎屑缓慢凝固、免于骤冷。沉积物的流体化是熔积作用得以发生的必要条件,流体化的沉积物为岩浆的驱入腾挪空间并形成对流,因此,固结成岩的沉积岩无法与岩浆物质相互熔积。熔积岩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精确限定岩浆活动与沉积作用的同生等时性,以及利用宿主沉积物的沉积环境精确限定火山活动时的地质背景。近年来我们在国内多处发现典型的熔积岩,并应用于中国关键大地构造问题的研究中。在中亚造山带西准噶尔晚古生代火山沉积地层中发现熔积岩,据此限定了达拉布特—白碱滩蛇绿岩带两侧上古生界的连续性,推断达拉布特—白碱滩蛇绿岩带不是典型的板块俯冲边界的缝合带,西准噶尔晚古生代是渐浅充填的残余洋盆系统。我们还首次在大火成岩省中识别出熔积岩,如在峨眉山大火成岩省中央带下部火山碎屑层序中发现以灰岩和以橙玄玻璃角砾凝灰岩为宿主沉积的熔积岩,表明中央带早期处于海相环境,从而判定火山喷发之前不具有因地幔柱上涌而诱发的大规模地表抬升效应。在塔里木大火成岩省印干剖面中发现的熔积岩以灰质宿主,证明喷发早期并非完全为陆上环境,塔里木大火成岩省喷发期间(二叠纪早期)海进和海退频繁交替。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加拿大拉布拉多地槽DSO型铁矿床成矿规律及找矿方法研究
    王炯辉, 余宇星
    2015, 22(2): 187-199. 
    DOI: 10.13745/j.esf.2015.02.016

    摘要 ( 1872 )   PDF(2597KB) ( 1278 )  

    DSO(Direct Shipping Ore)型铁矿床即直运型铁矿床,指加拿大拉布拉多地槽区Fe品位大于50%(w(SiO2)<18%)的赤铁矿矿床,因其矿石品位高、经济效益突出而备受关注。对该地区DSO矿床区域成矿背景、典型矿床研究表明:(1)DSO矿体均赋存于苏克曼组含铁建造中;(2)DSO矿体的产出位置主要受构造控制,构造为热液流体的运移提供了通道,也为矿质的重结晶及沉淀提供了空间;(3)软质DSO成因属深部热液表生改造型,硬质DSO成因则属热液型。根据DSO的成矿特点,可将拉布拉多地槽DSO找矿靶区分为谢弗维尔软质DSO找矿靶区、铁矿湖阿提卡玛根软质DSO找矿靶区和阿斯特雷—索耶湖硬质DSO找矿靶区。找矿实践中,应通过地质填图、物探等方法对拉布拉多地槽中部地区的岩性和构造进行控制,重点关注NW向大断裂与次级断裂、次级褶皱、玄武岩与含铁建造岩性转换面的叠加处和地球物理低磁高重区。综合地质和地球物理方法优选靶区进行槽探、钻探相结合的快速验证,可有效提高找矿效率,实现拉布拉多地槽区DSO找矿工作的快速突破。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海天然气水合物钻孔自生黄铁矿硫同位素特征
    陆红锋, 刘坚, 吴庐山, 陈芳, 廖志良
    2015, 22(2): 200-206. 
    DOI: 10.13745/j.esf.2015.02.017

    摘要 ( 1666 )   PDF(1130KB) ( 3418 )  

    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钻探岩心含有大量自生黄铁矿,主要为长条状、短柱状。黄铁矿主要出现在沉积物浅部和含水合物层,含量主要为20%~90%。SH5C岩心(不含水合物)的黄铁矿硫同位素δ34SVCDT变化范围为-40.488‰~-19.538‰,SH7B岩心(含水合物)的黄铁矿δ34SVCDT为-38.922‰~37.660‰。尤其在水合物层的黄铁矿硫同位素组成偏重,δ34SVCDT在22‰~27‰,这是水合物盖层形成的封闭体系和AOM持续发生共同作用的结果,可能是水合物层中独特的硫同位素特征。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渤海海域W油田新近系明化镇组河流相砂体结构特征
    陈飞, 胡光义, 范廷恩, 孙立春, 高云峰, 王晖
    2015, 22(2): 207-213. 
    DOI: 10.13745/j.esf.2015.02.018

    摘要 ( 1702 )   PDF(1408KB) ( 771 )  

    利用野外露头、现代沉积和大量岩心以及钻测井资料,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为指导,结合地震和探地雷达,分析了W油田新近系明化镇组明下段河流相层序格架和砂体结构的沉积特征,总结了砂体的发育规模特征,建立了河流相砂体的沉积模式,为海上油田开发及后期调整提供依据和指导。研究表明,渤海海域明化镇组河流相砂体结构划分为堆叠型、侧叠型和孤立型3种类型共7种样式,其中侧叠型又分为紧密型、疏散型和离散型;孤立型又分为下切侵蚀型、孤立河道和决口扇;河道砂体厚度为2.1~15 m,平均6.75 m;宽度为200~1 225 m,平均宽度519 m。决口扇砂体厚约2~3 m,宽度为150~450 m,平均宽度300 m。河流相砂体结构受控于湖平面的变化。不同的湖平面变化下发生堆叠型、侧叠型和孤立型规律性的砂体结构变化。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峡东南华纪—震旦纪碎屑岩Ce同位素组成及地质意义
    高永娟, 凌文黎, 陈子万, 白晓, 邱啸飞, 段瑞春, 杨红梅, 卢山松
    2015, 22(2): 214-220. 
    DOI: 10.13745/j.esf.2015.02.019

    摘要 ( 1611 )   PDF(1019KB) ( 754 )  

    元素La和Ce同属低活动性的稀土元素,能够对碎屑岩物源进行示踪。但目前尚缺乏对碎屑岩LaCe同位素体系的研究。本文以峡东泗溪南华纪—震旦纪碎屑岩为研究对象,进行了Ce同位素组成分析。结果显示:这些碎屑岩的138Ce/142Ce比值为0.022 583 2~0.022 587 8,εCe(t)值变化于1.06~6.13,整体上呈逐渐升高的演化特征,并与εNd(t)值呈耦合关系。结合碎屑岩Nd同位素分析结果认为,峡东南华纪—震旦纪碎屑岩的主要来源,以古元古代—中元古代甚至更老的地壳岩石为主,并存在幔源初生地壳物质加入。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贺兰山地区中奥陶统樱桃沟组深水牵引流沉积的发现及其意义
    王振涛, 周洪瑞, 王训练, 景秀春
    2015, 22(2): 221-231. 
    DOI: 10.13745/j.esf.2015.02.020

    摘要 ( 1677 )   PDF(1945KB) ( 1268 )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贺兰山地区的中奧陶统樱桃沟组发育一套夹有碳酸盐滑塌重力流沉积的陆源碎屑浊积岩,研究程度颇高。笔者在野外调查过程中于樱桃沟组浊流沉积体发育的环境中发现了相当数量的交错层理,如大型交错层理,板状交错层理,波状、脉状、透镜状层理和波痕等,曾一度被前人解释为浅水沉积环境的识别标志。本文结合当时的古地理背景、沉积环境和区域构造演化特征,通过对樱桃沟组野外露头的详细描述和岩石特征的精细刻画以及对该组沉积序列的详细分析,认为上述疑似浅水沉积环境的交错层理实为底流(深水牵引流)对浊流改造的结果,并分别形成了内波、内潮汐沉积和等深流沉积,这在研究区为首次发现。据此将其归纳为7种岩石类型:(1)双向交错层理粉砂岩;(2)束状透镜体叠加的交错纹理粉砂岩;(3)具波状层理粉砂岩;(4)单向交错层理砂岩;(5)水流波痕细砂岩;(6)平行层理细中砂岩;(7)大型交错层理细砂岩。其中,前5种岩石类型为内波、内潮汐沉积,后两种为等深流沉积。研究表明樱桃沟组为深水牵引流沉积(内波、内潮汐沉积、等深流沉积)、重力流沉积(碳酸盐滑塌角砾岩、浊积岩)和原地沉积的复合沉积,并建立了该区水道型内波、内潮汐沉积模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变质变形煤储层吸附/解吸特征及机理研究进展
    张文静, 琚宜文, 卫明明, 王国昌
    2015, 22(2): 232-242. 
    DOI: 10.13745/j.esf.2015.02.021

    摘要 ( 1676 )   PDF(1548KB) ( 2846 )  

    不同变质变形煤储层包括低煤级、中煤级和高煤级变质变形环境中的脆性变形煤、韧性变形煤和过渡型变形煤,不同变质、变形程度和机制对煤层气的吸附/解吸影响较大。干燥煤和平衡水煤的甲烷吸附量随变质程度的增强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干燥煤呈横“S”形且易于解吸,而平衡水煤呈倒“U”字形且吸附/解吸强度皆低于干燥煤样,且解吸过程较干燥煤滞后。构造变形导致煤的大分子结构和纳米级孔隙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进而影响气体的吸附/解吸能力,脆性变形主要增加煤的大、中孔,其基本结构单元堆砌度略有增大,甲烷吸附/解吸程度有所增强;韧性变形主要增加煤的微孔超微孔,其基本结构单元堆砌度增加较快,煤层气吸附能力增强,降压时韧性变形煤比脆性变形煤具有较高的瞬时解吸速率。由此可见,不同变质变形环境中的煤储层吸附/解吸能力差异较大,这主要是由煤储层内部结构及其影响因素对其制约所决定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页1井龙潭组海陆过渡相页岩含气性分析
    王中鹏, 张金川, 孙睿, 刘昌为, 杜晓瑞, 卢亚亚
    2015, 22(2): 243-250. 
    DOI: 10.13745/j.esf.2015.02.022

    摘要 ( 1624 )   PDF(1414KB) ( 928 )  

    目前,国内外在海陆过渡相页岩含气性方面的相关研究较少。位于贵州省毕节地区黔西县境内的页岩气参数调查井西页1井揭示了黔西北地区上二叠统龙潭组海陆过渡相黑色碳质页岩发育特征及其含气性特点。通过有机地球化学实验,获取了西页1井的有机地化参数:TOC含量分布范围为0.4%~17.85%,平均值为4.25%;Ro分布范围为2.68%~3.48%,平均值为3.06%。钻、录、测井资料分析显示该井钻遇上二叠统龙潭组富有机质页岩层系厚度为148.85 m,在钻进过程中,共有6层出现气显示。利用测井资料、现场解吸和等温吸附实验数据分析和计算,认为龙潭组海陆过渡相页岩含气页岩层段多,具有良好的吸附能力,得到总含气量为1.40~19.60 m3/t。通过以上结果分析表明:西页1井所揭示的上二叠统海陆过渡相龙潭组含气页岩具有层段数量多、单层厚度小、有机质分段富集、热演化成熟度偏高等特点,且含气性较好,故该区海陆过渡相龙潭组地层具有较大的页岩气资源潜力。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月球第谷撞击坑区域数字地质填图及地质地貌特征
    王梁, 丁孝忠, 韩同林, 韩坤英, 庞健峰, 许可娟, 刘建忠
    2015, 22(2): 251-262. 
    DOI: 10.13745/j.esf.2015.02.023

    摘要 ( 1633 )   PDF(2210KB) ( 735 )  

    第谷撞击坑,位于月球南半球的正面,中心位置经纬度为S43°23′40.78″,W11°10′01.02″,具有醒目壮观的辐射纹地貌特征。文中应用多源数据对12个哥白尼纪典型月坑进行统计分析、影像特征的详细解释和对比研究,提出将哥白尼纪划分为早哥白尼世(C1)、中哥白尼世(C2)及晚哥白尼世(C3),并对第谷月坑进行综合数字地质填图,编制了第谷月坑区域地质图和岩石类型分布图。第谷月坑在撞击时由于大量能量的释放或后期火山岩浆活动形成了各种地质地貌,可分为大型地质地貌与小型地质地貌。大型地貌包括辐射纹堆积、坑缘堆积、弧形断块堆积、坑底中心平原堆积与陨石残体中央峰堆积等所形成的地质地貌类型;小型地貌包括堆积、侵蚀和岩浆作用形成的各种地质地貌类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苏北盆地建湖隆起碳酸盐岩储层中的硫酸盐型热矿水成因
    罗璐, 庞忠和, 杨峰田
    2015, 22(2): 263-270. 
    DOI: 10.13745/j.esf.2015.02.024

    摘要 ( 1675 )   PDF(1162KB) ( 962 )  

    碳酸盐岩储层中的硫酸盐型热矿水是宝贵的旅游疗养资源。我国苏北盆地北部分布有丰富的热矿水,其中,盱眙县的一口热水井的单井流量达到3 616 t·d-1,矿化度(TDS)达到4 g·L-1,温度为53.5 ℃,为优质硫酸盐型热矿水。采用水化学和同位素方法,结合钻孔地质资料,研究了其形成机理。该地区热矿水的SO2-4离子含量较高,部分热矿水的阴离子中SO2-4离子占主导,成为硫酸盐型水。热水的氢氧稳定同位素(δ2H、δ18O)值证明了其来源于大气降水。建湖隆起存在石膏层,主要分布在白垩系浦口组,该组属盐湖相沉积,发育大范围的含膏质泥岩,其中石膏、硬石膏含量较多。根据水样的Sr/Ca摩尔比,该区热水中的硫酸盐来源于石膏的溶解。基于碳酸盐岩热水的pH值和SI值、14C含量等数据的分析,排除了硫酸盐型热矿水的形成与金属矿的风化或氧化的关系,认为是石膏或硬石膏溶解形成。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