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造山带地质事件与成矿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华北克拉通北部13.3~13.0亿年基性大火成岩省与稀土铌成矿事件
张拴宏,赵越
地学前缘    2018, 25 (5): 34-50.   DOI: 10.13745/j.esf.sf.2018.4.7
摘要407)      PDF(pc) (7777KB)(673)    收藏
在华北克拉通北部燕辽裂陷槽中元古代沉积地层内有大量辉绿岩床侵位。野外调查及剖面测量结果表明,燕辽地区辉绿岩床累计厚度为50~1 800 m,分布面积超过了12万km2。对燕辽地区已发表的18个侵入高于庄组、雾迷山组、铁岭组及下马岭组等不同层位内辉绿岩样品的斜锆石SIMS及TIMS 207Pb/206Pb年龄统计结果表明,这些岩床的侵位年龄变化于1.33~1.30 Ga左右,其峰期年龄为1.32 Ga,说明这些大规模辉绿岩床侵位于1.32 Ga左右。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燕辽辉绿岩具有相似的板内拉斑质地球化学特征。因此,燕辽辉绿岩床构成了一个基性大火成岩省,被命名为燕辽大火成岩省(Yanliao large igneous province)。辉绿岩床与沉积地层接触关系调查结果显示,燕辽大火成岩省的侵位伴随有前岩浆期抬升,表现为下马岭组与长龙山组之间的平行不整合,抬升开始的时限为1.35~1.34 Ga。在全球已经报道的大火成岩省中,燕辽基性大火成岩省在产状、形成时代、岩性组成及地球化学特征等方面与北澳大利亚McArthur盆地内1.32 Ga DerimGaliwinku基性大火成岩省有明显的相似性,并且这两个地区中元古代沉积地层组合及时代也非常相似,特别是岩床侵入的最顶部层位均为一套以黑色页岩为主的沉积组合(燕辽的下马岭组及北澳大利亚的Roper群Velkerri组)。这种相似性特征结合古地磁资料说明,在哥伦比亚(奴那)超大陆重建中,华北克拉通东北部与北澳大利亚克拉通北部是相邻的,而华北克拉通的燕辽及北澳大利亚克拉通的DerimGaliwinku大火成岩省可能属于一个被大陆裂解所分开的统一的大火成岩省。以约1.32 Ga基性大火成岩省为标志,华北克拉通从哥伦比亚(奴那)超大陆发生了裂解,导致燕辽基性大火成岩省与DerimGaliwinku基性大火成岩省相分离开。白云鄂博矿区富稀土铌白云质大理岩野外地质调查、锆石Th-Pb定年及锆石包体及微量元素组成分析结果表明,白云鄂博矿区富稀土铌白云质大理岩(“H8”或菠萝图白云岩)主体是侵位于1.30 Ga左右的火成碳酸岩岩床,并且火成碳酸岩的结晶伴随着大规模稀土铌成矿事件。白云鄂博矿区火成碳酸岩及稀土矿化的形成时代与华北克拉通北缘燕辽基性大火成岩省的侵位时代相接近,其形成也可能与华北克拉通北缘从哥伦比亚超大陆的裂解有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东天山卡拉塔格泥盆纪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陈磊,王京彬,邓小华,吴湘滨,邹海洋,孙燕,许骏,张文东
地学前缘    2018, 25 (5): 51-68.   DOI: 10.13745/j.esf.sf.2018.4.14
摘要211)      PDF(pc) (6312KB)(478)    收藏
文中对卡拉塔格地区泥盆纪岩浆岩进行了系统的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探讨其成因及形成构造背景。卡拉塔格地区泥盆纪火山岩主要为安山岩,并被同期一套成分连续的侵入体,包括辉长岩、闪长岩、石英闪长岩、二长岩等侵入。其中,辉长岩为钙碱性低钾系列准铝质岩石,具有较高的Al2O3含量(18.76%~19.06%)和Mg#(57.28~69.37),具有正Eu异常;闪长岩、石英闪长岩、二长岩和安山岩为钙碱性高钾钙碱性系列的准铝质弱过铝质岩石,也具有较高的Al2O3含量(15.02%~17.43%)和Mg#(53.67~72.91),具有较弱的Eu负异常或无Eu异常。这些岩浆岩都具有较低的初始Sr值(0.703 11~0.705 18)以及较高的εNd(t)值(5.36~7.72),均富集轻稀土和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K等,亏损重稀土和高场强元素Ta、Nb、Ti等,都具有岛弧岩浆岩的特征。相似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它们可能为同源岩浆活动的产物,可能是由俯冲洋壳形成的流体交代地幔楔岩石发生部分熔融而形成。泥盆纪岩浆岩形成于康古尔洋向卡拉麦里洋俯冲的岛弧背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新疆哈密卡拉塔格块状硫化物矿床金银赋存状态研究
李遥,邓小华,吴艳爽,岳素伟,林振文,杨利亚,陈曦,许骏
地学前缘    2018, 25 (5): 69-82.   DOI: 10.13745/j.esf.sf.2018.4.16
摘要329)      PDF(pc) (16471KB)(328)    收藏
新疆哈密红海黄土坡VMS矿床位于东天山卡拉塔格隆起带,是卡拉塔格矿集区内新发现的块状硫化物矿床。矿体产于卡拉塔格隆起带核部火山沉积岩建造中,具有典型的VMS型矿床“上层下脉”二元结构特征。该矿床中含金硫化物矿石主要有块状黄铁矿黄铜矿、块状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块状黄铁矿闪锌矿黄铜矿和块状闪锌矿。文中在对各类含金硫化物矿石进行详细的矿相学研究基础上,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与能谱仪联用技术(SEM/EDS),对硫化物样品中金、银的赋存状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4种块状硫化物中的主要矿物形成于多个期次,主要包括VMS成矿期(黄铁矿阶段、闪锌矿黄铜矿黝铜矿方铅矿阶段、石英重晶石阶段)、热液叠加期(石英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方铅矿阶段)和表生期(铜蓝纤铁矿阶段)。矿区首次发现4颗金银金属互化物(银金矿、碲银矿),其较大的化学成分差异指示了热液环境由中酸性中性转变为更有利于Au、Ag迁移沉淀的偏碱性。后期的偏碱性热液对VMS成矿期形成矿物产生了交代作用,使得Au、Ag活化再富集。由于后期热液叠加改造,红海VMS型矿床中Au、Ag不仅赋存于VMS成矿期后期中低温闪锌矿黄铜矿阶段,也赋存于VMS成矿期早期中高温黄铁矿阶段,并贯穿整个热液叠加期。各含金矿物组合中除4颗金银金属互化物外Au多呈显微不可见状态,推测Au、Ag主要以原子或离子形式赋存于矿物晶格中或矿物空位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西天山小于赞金矿成矿流体、成矿年代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于杰,李诺,张博,疏孙平,陈衍景
地学前缘    2018, 25 (5): 83-95.   DOI: 10.13745/j.esf.sf.2018.4.15
摘要255)      PDF(pc) (12060KB)(385)    收藏
小于赞金矿床是产于新疆西天山也列莫顿盆地的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赋存于晚古生代大哈拉军山组火山岩中。矿石类型主要为蚀变岩型和石英脉型,主要发育硅化、黄铁绢英岩化、伊利石化、青磐岩化蚀变。流体成矿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分别为石英黄铁矿、石英玉髓黄铁矿和石英方解石黄铁矿阶段。小于赞金矿床流体包裹体类型单一,主要为水溶液包裹体,可分为纯液相水溶液包裹体(PL类)、富液相水溶液包裹体(L类)和富气相水溶液包裹体(V类)。石英黄铁矿阶段包裹体均一温度集中于130~190 ℃,盐度w(NaCleqv.)为0.2%~8.0%;石英玉髓黄铁矿阶段均一温度介于115~161 ℃,盐度w(NaCleqv.)为0.7%~3.4%;石英方解石黄铁矿阶段均一温度介于110~138 ℃,盐度w(NaCleqv.)为0.2%~3.4%。鉴于赋矿角砾凝灰岩的锆石U-Pb年龄为(353.8±1.8) Ma,且被下石炭统阿恰勒河组不整合覆盖,故可将小于赞金矿床的成矿时代限定在(353.8±1.8) Ma至早石炭世维宪期。锆石εHf(t)变化范围为+4.1~+8.4,平均值+6.1,两阶段Hf模式年龄tDM2变化范围为822~1 095 Ma,指示该区岩浆演化过程中有少量地幔物质的加入。综合考量矿床地质特征、流体包裹体特征和成矿时代,认为小于赞矿床为早石炭世低硫型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东准噶尔北缘老山口铁铜金矿床古生代岩浆岩锆石U-Pb年代学、氧逸度特征及地质意义
梁培,陈华勇,吴超,刘振江
地学前缘    2018, 25 (5): 96-118.   DOI: 10.13745/j.esf.sf.2018.4.2
摘要263)      PDF(pc) (19356KB)(429)    收藏
老山口矿床位于新疆东准噶尔北缘,是区域内重要的铁铜金矿床。矿区内岩浆岩发育广泛,对其中的奥陶纪玄武安山岩(约449 Ma),奥陶纪安山岩(约447 Ma),泥盆纪火山岩(393~376 Ma)、二长闪长岩(约379 Ma)、黑云母闪长岩(约379 Ma)、石英正长岩(约376 Ma)、细粒闪长岩(约370 Ma),石炭纪碱性花岗岩(约330 Ma)和粗粒闪长玢岩(约310 Ma)进行了成岩年代学的统计和测试,结果表明老山口矿床存在3期岩浆活动:450~440 Ma、约390~370 Ma以及330~310 Ma。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可知,其中450~440 Ma和390~370 Ma的岩浆活动形成于不同时期俯冲相关的岛弧环境,而330~310 Ma的岩浆活动则形成于后碰撞板内伸展环境。根据铜金矿化的时代,可将矿区内的岩浆岩分为3期:成矿前、同成矿及成矿后。老山口同成矿期岩浆岩(泥盆纪火山岩、二长闪长岩、闪长玢岩和黑云母闪长岩)具有相对较高的(Eu/Eu*)N、(Ce/Ce*)N和CeⅣ/CeⅢ值,分别为0.13~0.86、1.14~445.92和33.34~1 165.04,说明铁铜金矿化与高氧逸度的岩浆活动有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内蒙古毕力赫斑岩型金矿成矿岩体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及Hf同位素研究
朱雪峰,陈衍景,王玭,张成,蔡云龙,邓轲,许强伟,李凯月
地学前缘    2018, 25 (5): 119-134.   DOI: 10.13745/j.esf.sf.2018.4.18
摘要292)      PDF(pc) (5826KB)(523)    收藏
毕力赫金矿位于中亚造山带东南段华北克拉通北缘白乃庙早古生代弧增生杂岩带内,该矿床为一个斑岩型矿床,成矿岩体为早中二叠世花岗闪长岩。文中对成矿岩体进行了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以及锆石U-Pb年代学和Lu-Hf同位素研究。毕力赫花岗闪长岩具有安第斯型陆缘弧岩浆岩的地球化学亲缘性:岩体SiO2含量(质量分数)介于61.3%~64.4%,K2O/Na2O值介于0.52~0.87,A/CNK值介于0.82~0.95,属准铝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岩体相对富集Rb、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元素,亏损Nb、Ta、Ti等高场强元素和重稀土元素,显示负Eu异常(δEu=0.50~1.03)。岩体浅部(zk086-53)与深部(zkI005-105)两个样品的锆石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268.1±1.8) Ma(MSWD=1.17,1σ)和(267.7±4.1) Ma(MSWD=1.06,1σ);继承锆石除外,样品中锆石εHf(t)值分别为3.2~8.7和-0.6~8.3,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分别为1 085~737 Ma和1 330~762 Ma。成矿岩体可能源于洋壳俯冲脱水导致的新生地壳部分熔融而产生的底侵中基性岩浆与由底侵导致的古老基底物质部分熔融形成的长英质岩浆的混合。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吉尔吉斯斯坦Taldybulak Levoberezhny(左岸)金矿地质特征及金属矿物学研究
席伟,夏小洪,吴艳爽,叶甜,李诺
地学前缘    2018, 25 (5): 135-150.   DOI: 10.13745/j.esf.sf.2018.4.9
摘要607)      PDF(pc) (10282KB)(589)    收藏
Taldybulak Levoberezhny(又称左岸)矿床位于吉尔吉斯斯坦北天山东段,是区内第三大金矿(金储量130 t,平均品位6.9 g/t)。长期以来,该矿床矿物学研究薄弱,成因类型存在争议,已有观点包括斑岩型、造山型、多阶段叠加成矿等。野外地质调查及室内岩相学鉴定发现:金矿化同时受韧性剪切带和岩体控制,局部显示一定的顺层特征;常见矿石类型包括浸染细脉浸染型、石英电气石硫化物型、块状硫化物型、稀疏浸染型、方解石硫化物脉型等;相关围岩蚀变以硅化、绢云母化、电气石化、碳酸盐化最为强烈,可见绿泥石化、绿帘石化、泥化等。电子探针分析发现,左岸金矿同时发育可见金和不可见金。前者包括银金矿(w(Au)=67.90%~80.86%,w(Ag)=14.24%~30.76%)、含银自然金(w(Au)=88.95%,w(Ag)=8.09%)等,以包体金、裂隙金或粒间金形式赋存于黄铁矿中。后者可赋存于黄铁矿和黄铜矿中(w(Au)=0.16%~0.33%)。不同类型矿石中黄铁矿的形态、结构、成分存在一定差异,显示了叠加成矿的可能性。浸染状细脉浸染型矿石中黄铁矿以中粗粒(30~1 300 μm,多数>200 μm)、半自形自形立方体为主,基本无碎裂或碎裂不明显,可含有自然金、银金矿或硅酸盐包体;成分上具有中等的As(0.03%~1.72%,平均0.66%)、Co(0.06%~0.19%,平均0.13%)、Te(0.03%~0.06%,平均0.04%)含量和As/S、Fe/S、Co/As比值,基本不含Cu、Pb、Zn、Ag。石英电气石硫化物型矿石中黄铁矿多呈中粗粒(30~2 000 μm)、半自形它形粒状,往往发生碎裂,并被黄铜矿、方铅矿等矿物交代;部分颗粒可含有银金矿或硅酸盐包体;总体具有较高的As(0.05%~2.05%,平均0.97%)、Co(0.05%~0.34%,平均0.15%)含量和As/S、Fe/S比值,Co/As比值较低。块状硫化物型矿石中黄铁矿多呈半自形它形粒状产出,但粒度变化较大(250~3 000 μm或者30~300 μm);化学成分上以较高的As(0.05%~2.20%,平均1.21%)、Te(0.04%~0.09%,平均0.06%)含量,高的As/S、Fe/S比值和低的Co/As比值为特征。稀疏浸染型矿石中黄铁矿呈中粒(集中于50~200 μm)、半自形它形粒状产出,内部可含有硫化物、硅酸盐、银金矿、自然金等包体;可发生碎裂并被黄铜矿等沿裂隙充填交代;化学成分变化较大,总体具有较高的Co(0.08%~1.04%,平均0.35%)含量和Co/As比值,几乎不含Te、Cu、Zn。方解石硫化物脉型矿石中黄铁矿呈中粗粒(40~480 μm)、半自形它形粒状产出,内部往往含硅酸盐等包体;黄铁矿以显著低的As(0.04%~0.08%,平均0.06%)、Co含量(0.04%~0.20%,平均0.10%)以及As/S、Fe/S比值为特征,Co/As比值较高,且不含Zn。从上述左岸金矿的控矿构造、矿化类型、围岩蚀变以及不同类型矿石中黄铁矿形态、结构、成分的差异等4方面特征显示,左岸金矿可能存在多期次矿化、叠加成矿。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内蒙古克什克腾旗长岭子铅锌矿床流体包裹体及矿床成因类型研究
许强伟,王玭,钟军,王成明,郑义,方京
地学前缘    2018, 25 (5): 151-166.   DOI: 10.13745/j.esf.yx.2018-3-40
摘要247)      PDF(pc) (5920KB)(427)    收藏
内蒙古克什克腾旗长岭子铅锌矿床是大兴安岭南段新发现的一个矿床,矿体赋存于下二叠统大石寨组海相火山岩建造中,矿体受夕卡岩控制。根据手标本中脉体穿插关系和岩石薄片中观察的矿物共生组合特征,文中将长岭子铅锌矿的成矿过程划分为4个阶段:干夕卡岩阶段、湿夕卡岩磁铁矿阶段、石英硫化物阶段和石英碳酸盐阶段,分别以石榴子石±透辉石±硅灰石、石英+绿帘石+电气石+磁铁矿、石英+黄铁矿±磁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和石英±方解石的矿物组合为标志。长岭子矿床主要发育水溶液包裹体(W型)和含子矿物多相包裹体(S型),前者可进一步划分为富液相(WL型)和富气相(WV型)两个亚类。干夕卡岩阶段辉石中主要发育S型和WL型包裹体,湿夕卡岩磁铁矿阶段绿帘石和石英中主要发育WL型、WV型和S型包裹体,石英硫化物阶段石英中可见所有类型的包裹体,石英碳酸盐阶段的石英±方解石脉中仅见WL型包裹体。干夕卡岩阶段辉石中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和盐度分别为387~524 ℃和10.7%~52%(NaCleqv.);湿夕卡岩磁铁矿阶段包裹体均一温度为312~533 ℃,盐度为11.3%~60%(NaCleqv.);石英硫化物阶段包裹体均一温度介于182~329 ℃,盐度介于4.7%~38%(NaCleqv.);石英碳酸盐阶段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24~199 ℃,盐度介于3.1%~22.4%(NaCleqv.)。上述矿床地质和成矿流体特征表明长岭子铅锌矿为夕卡岩型矿床。成矿流体经历了自夕卡岩阶段高温、高盐度岩浆热液向石英碳酸盐阶段低温、低盐度大气降水热液的转变。石英硫化物阶段发育沸腾包裹体组合,表明成矿流体发生了沸腾作用,这可能是成矿物质沉淀的主要机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黑龙江省三矿沟夕卡岩型铁铜矿床矿物学特征及成矿物理化学条件
邓轲,陈衍景,张成,许强伟,朱雪峰
地学前缘    2018, 25 (5): 167-182.   DOI: 10.13745/j.esf.sf.2018.4.4
摘要277)      PDF(pc) (14304KB)(611)    收藏
黑龙江三矿沟铁铜矿床位于大兴安岭北段多宝山矿集区,矿体产于燕山期侵入岩与奥陶系多宝山组大理岩接触带的夕卡岩内。根据矿物共生组合及交代关系,确定热液成矿过程包括夕卡岩阶段、退夕卡岩阶段和石英硫化物阶段。铁矿化主要发生在退夕卡岩阶段,形成磁铁矿、镜铁矿等铁氧化物,呈浸染状、条带状、块状产于钙铁榴石夕卡岩中。铜矿化主要发生在石英硫化物阶段,形成黄铜矿、斑铜矿等硫化物,交代早期矿物。电子探针分析等研究表明,三矿沟铁铜矿床发育钙质夕卡岩矿物组合,其石榴子石主要为钙铝榴石和钙铁榴石,辉石为透辉石钙铁辉石系列,角闪石属于钙角闪石系列,绿泥石属于I型三八面体富铁绿泥石。石榴子石有3种类型:早期自形粗粒的钙铝榴石(Grt-Ia)和钙铁榴石(Grt-Ib),以及晚期呈脉状产出的钙铁榴石(Grt-Ⅱ)。夕卡岩阶段成矿流体具有高温、弱酸性、高氧逸度的特征;退夕卡岩阶段流体温度降低,pH升高,形成大量铁氧化物;石英硫化物阶段流体温度和氧逸度降低,金属硫化物沉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大兴安岭南段维拉斯托锡多金属矿床LA-ICP-MS锡石和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刘瑞麟,武广,李铁刚,陈公正,武利文,章培春,张彤,江彪,刘文元
地学前缘    2018, 25 (5): 183-201.   DOI: 10.13745/j.esf.sf.2018.4.1
摘要454)      PDF(pc) (14908KB)(517)    收藏

维拉斯托锡多金属矿床位于大兴安岭南段西坡的内蒙古克什克腾旗,是近年来发现的一个以锡为主,共伴生钨、锌、铜、钼、铷、铌和钽的大型矿床。矿化类型包括深部以锡为主,伴生锌、铷、铌和钽的蚀变花岗岩型矿体;中部以锡为主,伴生铜和锌的隐爆角砾岩型矿体及浅部锡、钨、锌、铜和钼的石英大脉型和网脉型矿体。该矿床的主要工业矿体为石英脉型,呈北北东向产于古元古界宝音图群和华力西期石英闪长岩中的断裂破碎带内,而蚀变花岗岩型和隐爆角砾岩型矿石的品位较低。文中选取1件石英脉型锡矿体中的锡石样品进行了LA-ICP-MS锡石U-Pb定年,获得锡石的206Pb/207Pb238U/207Pb等时线年龄为(136.0±6.1) Ma(MSWD=0.94),207Pb/206Pb238U/206Pb谐和年龄为(132.3±5.4) Ma(MSWD=2.8),表明维拉斯托锡多金属矿床形成于早白垩世;选取1件与成矿相关的北大山岩体花岗岩样品开展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获得206Pb/238U年龄为(140±2) Ma(MSWD=0.10),表明成矿岩体亦形成于早白垩世。维拉斯托锡多金属矿床属于与花岗岩有关的岩浆热液型矿床。通过统计大兴安岭南段主要锡多金属矿床的成矿年龄和成矿岩体的年龄,发现几乎所有的锡多金属矿床均形成于140~135 Ma期间,表明早白垩世是大兴安岭南段锡多金属矿床成矿高峰期。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大兴安岭南段道伦达坝铜多金属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和同位素特征
陈公正,武广,武文恒,张彤,李铁刚,刘瑞麟,武利文,章培春,江彪,王志利
地学前缘    2018, 25 (5): 202-221.   DOI: 10.13745/j.esf.sf.2018.4.10
摘要471)      PDF(pc) (16470KB)(484)    收藏
道伦达坝矿床位于大兴安岭南段,是一个中型的铜钨锡银矿床。矿体主要产于二叠系砂板岩中的断裂破碎带中,华力西期黑云母花岗岩中的断裂破碎带中亦赋存有矿体。该矿床的成矿过程可划分为4个阶段:石英萤石白云母电气石锡石黑钨矿阶段(Ⅰ阶段)、石英萤石黑钨矿黄铜矿毒砂磁黄铁矿阶段(Ⅱ阶段)、石英萤石黄铜矿黄铁矿磁黄铁矿银矿物阶段(Ⅲ阶段)和方解石萤石黄铁矿阶段(Ⅳ阶段)。道伦达坝矿床主要发育富液两相包裹体(WL型)、富气两相包裹体(WG型)和含子矿物多相包裹体(S型)。Ⅰ和Ⅱ阶段均发育WL型、WG型和S型包裹体,两阶段的均一温度和盐度分别介于309~389 ℃和242~339 ℃、6.2%~46.3% NaCleqv.和5.3%~41.4% NaCleqv.;Ⅲ阶段主要发育WL型和S型包裹体,均一温度介于153~268 ℃,盐度介于3.5%~35.4% NaCleqv.;Ⅳ阶段仅发育WL型包裹体,均一温度介于114~188 ℃,盐度介于2.1%~7.6% NaCleqv.。前两个阶段为中高温、高盐度流体,Ⅲ阶段流体具中低温、高盐度特征,而Ⅳ阶段为低温、低盐度流体。矿床的δ18OH2O值介于-10.0‰~7.2‰,δD值介于-127‰~-81‰,由Ⅰ阶段到Ⅳ阶段,成矿流体由以岩浆流体为主逐渐演化到以大气降水为主,表明道伦达坝矿床初始流体为岩浆热液,后期有大气降水的加入。硫同位素组成(-7.4‰~-1.2‰)表明成矿物质主要来自深源岩浆;铅同位素组成(μ值介于9.3~9.7)暗示成矿物质主要来自造山带物质部分熔融形成的岩浆。流体的多次沸腾和混合是矿质沉淀的主要机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