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学前缘 ›› 2022, Vol. 29 ›› Issue (6): 175-187.DOI: 10.13745/j.esf.sf.2022.8.18
杨学文1(), 王清华1, 李勇1, 吕修祥2,3, 谢会文1, 吴超1, 王翠丽1, 王祥1, 莫涛1, 汪瑞2,3
收稿日期:
2022-07-07
修回日期:
2022-07-26
出版日期:
2022-11-25
发布日期:
2022-10-20
作者简介:
杨学文(1962—),男,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油气勘探研究及管理工作。E-mail: yangxuewen@petrochina.com.cn
基金资助:
YANG Xuewen1(), WANG Qinghua1, LI Yong1, LÜ Xiuxiang2,3, XIE Huiwen1, WU Chao1, WANG Cuili1, WANG Xiang1, MO Tao1, WANG Rui2,3
Received:
2022-07-07
Revised:
2022-07-26
Online:
2022-11-25
Published:
2022-10-20
摘要:
库车前陆盆地克拉苏构造带博孜—大北地区超深层是塔里木油田目前油气勘探的重点领域,评价天然气资源量超万亿方。基于岩心、薄片、分析化验、测井及生产资料,对博孜—大北地区的油气源、储层、盖层特征进行分析,系统研究了该地区油气输导与充注特征,深入分析了博孜—大北地区油气成藏条件和油气聚集过程,明确了博孜—大北万亿方大气区的形成原因。研究结果表明:油气成藏具有“早期聚油,晚期聚气,超压充注,垂向输导、高效聚集”的总体特征。“早期浅埋、晚期快速深埋”使烃源岩具备持续生烃能力;良好的储、盖配置关系和断裂体系的垂向输导为油气的运聚提供了先决条件。成熟-过成熟的烃源岩,平面成排成带、垂向叠置分布的圈闭群,优质储层相带以及巨厚膏盐岩盖层在博孜—大北地区有效叠合,形成高丰度、超高压的大气藏群。
中图分类号:
杨学文, 王清华, 李勇, 吕修祥, 谢会文, 吴超, 王翠丽, 王祥, 莫涛, 汪瑞. 库车前陆冲断带博孜—大北万亿方大气区的形成机制[J]. 地学前缘, 2022, 29(6): 175-187.
YANG Xuewen, WANG Qinghua, LI Yong, LÜ Xiuxiang, XIE Huiwen, WU Chao, WANG Cuili, WANG Xiang, MO Tao, WANG Rui.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 Bozi-Dabei trillion cubic natural gas field, Kuqa foreland thrust belt[J]. Earth Science Frontiers, 2022, 29(6): 175-187.
图5 博孜—大北地区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和巴西改组储集空间类型 a—博孜17井,6 057.15 m,K1bs3,中粒长石岩屑砂岩,粒间孔、粒间溶孔;b—博孜9井,7 679.96 m,K1bs,中粒长石岩屑砂岩,粒间孔;c—博孜7井,7 742.79 m,K1bs,中粒长石岩屑砂岩;d—博孜302井,6 187.43 m,K1bx,砂质细-中砾岩,粒间孔、粒间溶孔,孔隙中见自生钠长石晶粒;e—大北12-8井,5 888.14 m,K1bx,砂砾结构,微裂缝沿砾缘分布;f—博孜302井,6 187.07 m,K1bx,砂砾结构,粒间孔、粒间溶孔,孔隙中见自生钠长石晶粒。Q—石英;Ab—钠长石。
Fig.5 Reservoir-space types in the K1bs and K1bx formations, Bozi-Dabei area
图8 博孜—大北地区烃源岩厚度图及热史图 a—博孜—大北地区J2q烃源岩厚度图;b—博孜—大北地区J1y烃源岩厚度图;c—博孜—大北地区T烃源岩厚度图;d—博孜—大北地区热史图。
Fig.8 Thickness contour maps (a-c) and thermal history (d) of source rocks in the Bozi-Dabei area
图10 博孜—大北地区原油与烃源岩m/z 191萜烷系列化合物分布图
Fig.10 Distribution profiles of m/z 191 terpane series compounds in crude oil (a,b) and source rock (c,d) samples from the Bozi-Dabei area
图13 过博孜13—博孜17-—博孜6井南北方向地震叠前深度偏移剖面(剖面位置见图1)
Fig.13 Interpreted prestack depth migrated seismic profile for wells Bozi 12, 17, 6 in the N-S direction (profile locations see Fig.1)
图14 博孜—大北地区裂缝发育图 a—博孜301井,K1bs,中砂岩,网状缝; b—大北901井,K1bx,灰色砂砾岩、中砂岩,高角度张性缝,方解石半充填; c—大北902井,5 095.9 m,颗粒点-线接触,粒间、粒内溶孔,见微裂缝,面孔率5.1%; d—博孜302井,6 185~6 200 m,K1bx,发育两组共轭裂缝。
Fig.14 Fracture development map of the Bozi-Dabei area
[1] |
何登发, 李德生, 王成善, 等. 中国沉积盆地深层构造地质学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 地学前缘, 2017, 24(3): 219-233.
DOI |
[2] | 蔚远江, 杨涛, 郭彬程, 等. 中国前陆冲断带油气勘探、 理论与技术主要进展和展望[J]. 地质学报, 2019, 93(3): 545-564. |
[3] |
何登发, 李德生, 吕修祥. 中国西北地区含油气盆地构造类型[J]. 石油学报, 1996(4): 8-18.
DOI |
[4] | 李剑, 曾旭, 田继先, 等. 中国陆上大气田成藏主控因素及勘探方向[J]. 中国石油勘探, 2021, 26(6): 1-20. |
[5] | 杜金虎, 王招明, 胡素云, 等. 库车前陆冲断带深层大气区形成条件与地质特征[J].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21, 39(4): 385-393. |
[6] | 王招明, 王廷栋, 肖中尧, 等. 克拉2气田天然气的运移和聚集[J]. 科学通报, 2002(增刊1): 103-108. |
[7] | 马玉杰, 卓勤功, 杨宪彰, 等. 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油气动态成藏过程及其勘探启示[J]. 石油实验地质, 2013, 35(3): 249-254. |
[8] | 王招明.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克拉苏盐下深层大气田形成机制与富集规律[J].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4, 25(2): 153-166. |
[9] | 杨海军, 孙雄伟, 潘杨勇, 等. 塔里木盆地克拉苏构造带西部构造变形规律与油气勘探方向[J]. 天然气工业, 2020, 40(1): 31-37. |
[10] | 孙冬胜, 金之钧, 吕修祥, 等. 库车前陆盆地古隆起及双超压体系对天然气成藏的控制作用[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7, 28(6): 821-828. |
[11] | 能源, 李勇, 谢会文, 等. 库车前陆盆地盐下冲断带构造变换特征[J]. 新疆石油地质, 2019, 40(1): 54-60. |
[12] | 王珂, 张荣虎, 曾庆鲁, 等. 库车坳陷博孜—大北地区下白垩统深层-超深层储层特征及成因机制[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22(2): 1-18. |
[13] | 孙冬胜, 金之钧, 吕修祥, 等. 沉积盆地超压体系划分及其与油气运聚关系[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4(1): 14-20, 38. |
[14] | 冯松宝. 超高压大气田(藏)成因机理: 以库车坳陷为例[J]. 新疆石油地质, 2012, 33(5): 517-519, 515. |
[15] |
张荣虎, 杨海军, 王俊鹏, 等. 库车坳陷超深层低孔致密砂岩储层形成机制与油气勘探意义[J]. 石油学报, 2014, 35(6): 1057-1069.
DOI |
[16] | 张荣虎, 王俊鹏, 马玉杰, 等.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深层沉积微相古地貌及其对天然气富集的控制[J].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5, 26(4): 667-678. |
[17] | 田军, 杨海军, 吴超, 等. 博孜9井的发现与塔里木盆地超深层天然气勘探潜力[J]. 天然气工业, 2020, 40(1): 11-19. |
[18] | 曾庆鲁, 莫涛, 赵继龙, 等. 7 000 m以深优质砂岩储层的特征、 成因机制及油气勘探意义: 以库车坳陷下白垩统巴什基奇克组为例[J]. 天然气工业, 2020, 40(1): 38-47. |
[19] | 冯松宝, 徐文明, 顿亚鹏. 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超高压大气田储层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成藏信息[J]. 石油实验地质, 2014, 36(2): 211-217. |
[20] | 范秋海, 吕修祥, 杨明慧. 膏盐层在秋里塔格构造带构造形成及油气聚集中的控制作用[J]. 石油天然气学报(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2005(增刊1): 153-155, 5-6. |
[21] | 黄一鹏. 成藏“功能要素”联合组合控藏研究: 以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为例[J]. 新疆地质, 2020, 38(1): 82-85. |
[22] |
何登发, 李德生, 何金有, 等.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和西南坳陷油气地质特征类比及勘探启示[J]. 石油学报, 2013, 34(2): 201-218.
DOI |
[23] | 史超群, 张慧芳, 周思宇, 等.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秋里塔格构造带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深层、 高产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J].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20, 31(8): 1126-1138. |
[24] | 吕修祥, 金之钧. 塔北隆起羊塔克构造带油气成藏分析[J].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 24(1): 48-53. |
[25] | 李永豪, 曹剑, 胡文瑄, 等. 膏盐岩油气封盖性研究进展[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6, 37(5): 634-643. |
[26] | 王飞宇, 杜治利, 李谦, 等.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中生界油源岩有机成熟度和生烃历史[J]. 地球化学, 2005, 34(2): 136-145. |
[27] |
王珂, 杨海军, 李勇, 等.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北部构造带地质特征与勘探潜力[J]. 石油学报, 2021, 42(7): 885-905.
DOI |
[28] | 丁飞, 刘金水, 蒋一鸣, 等. 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孔雀亭区油气来源及运移方向[J].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21, 41(2): 156-165. |
[29] | 杨学文, 田军, 王清华, 等. 塔里木盆地超深层油气地质认识与有利勘探领域[J]. 中国石油勘探, 2021, 26(4): 17-28. |
[30] |
王廷栋, 蔡开平. 生物标志物在凝析气藏天然气运移和气源对比中的应用[J]. 石油学报, 1990(1): 25-31.
DOI |
[31] | 田金强, 邹华耀, 周心怀, 等. 辽东湾地区烃源岩生物标志物特征与油源对比[J].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35(4): 53-58. |
[32] | 李振广, 宋桂侠, 于佰林. 色谱-质谱分析在有机地球化学研究中的应用[J]. 分析测试学报, 2004(增刊1): 309-313. |
[33] | 唐海忠, 赵建宇, 高岗, 等. 酒泉盆地营尔凹陷油-源地质分布关系[J].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9, 30(11): 1590-1599. |
[34] | 徐永昌. 天然气成因理论及应用[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4, 1-414. |
[35] | 戴金星. 各类烷烃气的鉴别[J]. 中国科学: B辑, 1992, 11(2): 185-193. |
[36] | 包建平, 朱翠山, 张秋茶, 等.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不同构造单元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7(5): 664-668, 674. |
[37] | 赵光杰, 李贤庆, 刘满仓, 等. 库车坳陷北部构造带断裂活动及油气成藏意义[J]. 矿业科学学报, 2022, 7(1): 34-44. |
[38] | 唐守宝, 高峰, 樊红海, 等. 库车坳陷大北地区白垩系—古近系异常高压形成机制[J]. 新疆石油地质, 2011, 32(4): 370-372. |
[39] | 施立志, 王震亮, 姚勇, 等.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现今异常高压分布特征及其成因[J].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2006, 30(3): 1-4. |
[40] | 王刚, 范昌育, 李子龙, 等. 强挤压型盆地最大埋深期泥岩压实重建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以库车前陆盆地为例[J]. 天然气工业, 2021, 41(10): 29-38. |
[41] |
JIA C Z, LI Q M. Petroleum geology of Kela-2, the most productive gas field in China[J]. 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 2008, 25(4): 335-343.
DOI URL |
[42] | 王招明. 试论库车前陆冲断带构造顶蓬效应[J].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3, 24(4): 671-677. |
[43] | 王招明, 李勇, 谢会文, 等. 库车前陆盆地超深层大油气田形成的地质认识[J]. 中国石油勘探, 2016, 21(1): 37-43. |
[44] | 付广, 付晓飞, 吕延防. 新疆库车坳陷逆掩断裂在油气运聚中的作用[J]. 地质科技情报, 2004(1): 73-77. |
[45] | 曾联波. 库车前陆盆地喜马拉雅运动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4(2): 175-179. |
[46] |
武芳芳, 朱光有, 张水昌, 等. 塔里木盆地油气输导体系及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J]. 石油学报, 2009, 30(3): 332-341.
DOI |
[47] | 张海祖, 肖中尧, 赵青, 等. 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天然气成藏特征及控制因素[C]// 2018年全国天然气学术年会论文集(01地质勘探). 北京:中国石油学会天然气专业委员会, 2018: 677-686. |
[1] | 游振东. 极端条件下的变质作用:范畴与标志[J]. 地学前缘, 20140101, 21(1): 32-39. |
[2] | 张辉, 张冠杰, 徐珂, 尹国庆, 王志民, 罗洋, 王海应, 张滨鑫, 梁景瑞, 袁芳, 赵崴, 张玮, 卢星. 库车坳陷应力状态转换特征及其地质与力学响应[J]. 地学前缘, 2024, 31(5): 177-194. |
[3] | 唐玄, 郑逢赞, 梁国栋, 马子杰, 张家政, 王玉芳, 张同伟. 黔北寒武系牛蹄塘组页岩孔隙分形表征[J]. 地学前缘, 2023, 30(3): 110-123. |
[4] | 张丁丁, 张衡. 全球典型大陆造山带中榴辉岩的折返机制:来自变质岩和地球物理的限制[J]. 地学前缘, 2022, 29(1): 303-315. |
[5] | 束今赋. 上天、入地、下海:极端条件下矿物学研究[J]. 地学前缘, 2020, 27(3): 133-153. |
[6] | 宋志杰, 张宏远, 侯迪, 柳长峰, 刘文灿, 吴晨. 中祁连地块北缘退变榴辉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J]. 地学前缘, 2019, 26(2): 233-248. |
[7] | 马德龙,何登发,袁剑英,张虎权,潘树新,王宏斌,王彦君,魏彩茹,郭娟娟. 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冲断带深层地质结构及对油气藏的控制作用:以霍尔果斯—玛纳斯—吐谷鲁褶皱冲断带为例[J]. 地学前缘, 2019, 26(1): 165-177. |
[8] | 邓晋福,刘翠,狄永军,冯艳芳,肖庆辉,刘勇,丁孝忠,孟贵祥,黄凡,赵国春,吴宗絮. 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TTG)岩石构造组合及其亚类划分[J]. 地学前缘, 2018, 25(6): 42-50. |
[9] | 沈瑞,郭和坤,胡志明,熊伟,左罗. 页岩气高压吸附特征及其对储采规律的影响[J]. 地学前缘, 2018, 25(2): 204-209. |
[10] | 朱柯,梁金龙,沈骥,孙卫东,赵静. 大别—苏鲁超高压榴辉岩中富Si金红石的地球化学意义[J]. 地学前缘, 2017, 24(3): 288-300. |
[11] | 吕古贤,胡宝群,罗毅甜,刘瑞珣,王方正,李勃辉,王宗永. 地壳深部“重力构造力复合压力状态”研究和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形成深度的测算[J]. 地学前缘, 2017, 24(2): 1-15. |
[12] | 刘瑞珣,吕古贤,任剑成,王宗永. 地下岩石构造力复合重力的压力状态分析[J]. 地学前缘, 2017, 24(2): 16-22. |
[13] | 吕古贤,胡宝群,罗毅甜,刘瑞珣,王方正,刘智方. 大别—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构造增压壳内成因”研究[J]. 地学前缘, 2017, 24(2): 40-53. |
[14] | 游振东. 极端条件下的变质作用:范畴与标志[J]. 地学前缘, 2014, 21(1): 32-39. |
[15] | 胡荣国, 邱华宁, Jan WIJBRANS, Fraukje BROUWER, 王敏. 柴北缘鱼卡多硅白云母40Ar/39Ar年代学研究及其外来40Ar来源探讨[J]. 地学前缘, 2014, 21(1): 216-227.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