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学前缘 ›› 2016, Vol. 23 ›› Issue (6): 107-119.DOI: 10.13745/j.esf.2016.06.008

• 大地构造与沉积古地理 • 上一篇    下一篇

“海南陆缘弧”体系的构建与“特提斯南海”的识别:一个关于“古南海”演化新模式的探讨

方念乔   

  1.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海洋学院, 北京 100083
  • 收稿日期:2016-05-26 修回日期:2016-06-15 出版日期:2016-11-15 发布日期:2016-11-15
  • 作者简介:方念乔(1950—),男,教授,主要从事海洋地质、沉积地质和大地构造的科研与教学。E-mail:fangnq@cugb.edu.cn
  •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76047,41572207,41030853)

A new model on the Mesozoic “South China Sea”(SCS): Reconstructing the Hainan marginal arc and recognizing the Tethyan SCS.

FANG Nianqiao   

  1. School of Ocean Sciences,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Beijing), Beijing 100083,China
  • Received:2016-05-26 Revised:2016-06-15 Online:2016-11-15 Published:2016-11-15

摘要:

应用近期在琼南、广东、湘南和越南芽庄、大叻等地的研究成果,综合区域地质资料,从岩浆岩性质、组合与地化特征、沉积序列特征和碎屑岩组分、年代学和地层学等方面进行分析,构建起以海南岛中南部的岩浆沉积组合为典型标志、以东西向延伸为基本特征、演化过程与浙闽活动陆缘带明显有别的海南陆缘弧体系。该陆缘弧晚中生代处于华南大陆的南端,在构造地理格局上从属于特提斯域。笔者主张向北俯冲于海南陆缘弧下的“古南海”应正名为“特提斯南海”,它是特提斯多岛洋北部的边缘海,西段可能与缅、马等地的海域沟通,东段则与太平洋域相接。海南陆缘弧具有广阔的弧后区,各弧后盆地的演化进程可以对比。该弧最初似发育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晚期和晚白垩世初期岩浆弧与俯冲造山活动达到高峰,晚白垩世发生弧后拉张,但近弧地带挤压条件下的岩浆沉积作用一直延续至晚白垩世后期(约70 Ma)。海南陆缘弧的活动时间表实际上是特提斯南海消减过程的真实反映。由于消减过程及随后发生的中南半岛在早新生代的挤出逃逸运动和现代南海的扩张作用,特提斯南海的地质记录受到极其严重的破坏,恢复特提斯南海的原貌仍是一项有待开展的艰巨工作。

关键词: 晚中生代, 海南陆缘弧, 特提斯南海, 古南海

Abstract:

摘要:应用近期在琼南、广东、湘南和越南芽庄、大叻等地的研究成果,综合区域地质资料,从岩浆岩性质、组合与地化特征、沉积序列特征和碎屑岩组分、年代学和地层学等方面进行分析,构建起以海南岛中南部的岩浆沉积组合为典型标志、以东西向延伸为基本特征、演化过程与浙闽活动陆缘带明显有别的海南陆缘弧体系。该陆缘弧晚中生代处于华南大陆的南端,在构造地理格局上从属于特提斯域。笔者主张向北俯冲于海南陆缘弧下的“古南海”应正名为“特提斯南海”,它是特提斯多岛洋北部的边缘海,西段可能与缅、马等地的海域沟通,东段则与太平洋域相接。海南陆缘弧具有广阔的弧后区,各弧后盆地的演化进程可以对比。该弧最初似发育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晚期和晚白垩世初期岩浆弧与俯冲造山活动达到高峰,晚白垩世发生弧后拉张,但近弧地带挤压条件下的岩浆沉积作用一直延续至晚白垩世后期(约70 Ma)。海南陆缘弧的活动时间表实际上是特提斯南海消减过程的真实反映。由于消减过程及随后发生的中南半岛在早新生代的挤出逃逸运动和现代南海的扩张作用,特提斯南海的地质记录受到极其严重的破坏,恢复特提斯南海的原貌仍是一项有待开展的艰巨工作。

Key words: the late Mesozoic, the Hainan marginal arc, the Tethyan South China Sea, the protoSouth China Sea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