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学前缘 ›› 2015, Vol. 22 ›› Issue (3): 99-117.DOI: 10.13745/j.esf.2015.03.009
• 中国东部盆地形成动力学环境与构造演化 • 上一篇 下一篇
王璞珺, 赵然磊, 蒙启安, 瞿雪姣, 朱德丰, 高有峰
WANG Pu-Jun, DIAO Ran-Lei, MENG Qi-An, JI Xue-Jiao, SHU De-Feng, GAO Wei-Feng
摘要:
基于科探井等新成果,从全球构造盆地分类和松辽盆地成因类型综述入手,通过区域构造背景和盆地构造充填特征分析,研究松辽盆地类型、构造演化和地球动力学。松辽盆地位于蒙古—华北板块东北部边缘带,其北部通过蒙古—鄂霍茨克缝合带与西伯利亚板块相连,东部通过锡霍特—阿林构造带与太平洋板块相连。其形成演化受这两个活动陆缘带的影响。营城组和嫩江组顶部的2个区域性不整合面把松辽盆地分成3个构造层:断陷层(火石岭组—营城组)、拗陷层(登娄库组—嫩江组)和反转层(四方台组—依安组)。前者属火山裂谷盆地,后两者为陆内拗陷盆地。断陷期150~110 Ma,在北部与东部两个活动陆缘带共同作用下,板块重组导致区域性伸展和大规模裂陷,形成同裂谷期火山沉积序列。后裂谷期110~79.1 Ma沉积,是火山期后热沉降与区域走滑拉分沉降叠加的结果,其沉降速率高沉积厚度大,因此形成大规模烃源岩沉积。挤压反转期79.1~40 Ma,表现为沉积沉降中心向西北迁移和盆地逐渐萎缩消亡,是白垩纪中期至中始新世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边缘近于正向俯冲、区域挤压的结果。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