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学前缘 ›› 2017, Vol. 24 ›› Issue (1): 154-165.DOI: 10.13745/j.esf.2017.01.009

• 深时气候与环境 • 上一篇    下一篇

分子标志物揭示的松辽盆地晚三冬期气候环境

童晓宁1,2,胡建芳1,*,祝孟博1,2,彭平安1,席党鹏3,宋建中1   

  1. 1. 中国科学院 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广东 广州 510640
    2. 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 100049
    3. 中国地质大学 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83
  • 收稿日期:2016-07-11 修回日期:2016-10-23 出版日期:2017-01-15 发布日期:2017-01-15
  • 作者简介:童晓宁(1988—),女,博士研究生,地球化学专业,有机地球化学研究方向。E-mail:xntong@gig.ac.cn
  • 基金资助: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2012CB8220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72110,41321002)

  • Received:2016-07-11 Revised:2016-10-23 Online:2017-01-15 Published:2017-01-15

摘要: 松辽盆地发育了一套连续的晚白垩世陆相沉积地层,是研究古气候/环境的理想场所。本研究以松辽盆地露头剖面为研究材料,通过测定总有机碳(TOC)含量、稳定碳同位素(δ13Corg)组成和一些分子标志物,并分析它们在整个剖面的分布和变化特征,重建了松辽盆地晚三冬期的气候环境变化。结果显示:(1)松辽盆地晚三冬期湖泊沉积物有机质丰度表现出阶段Ⅰ和Ⅲ高,阶段Ⅱ和Ⅳ相对较低的特征,主要受水生生物繁盛程度和保存条件的控制。阶段Ⅰ和Ⅲ,较高TOC值、相对偏负δ13Corg值和分子标志物(正构烷烃、C30甾烷系列化合物和藿烷)组成和分布显示有机质来源于藻类、细菌和陆地植物;阶段Ⅱ高丰度中碳数正烷烃分布特征表明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水生生物;阶段Ⅳ持续偏正δ13Corg值显示出来源于陆地有机质输入逐渐增加。(2)Pr/Ph值的变化显示松辽古湖泊晚三冬期水体从还原变到氧化,再到还原,再逐渐变为氧化的环境变化过程;阶段Ⅰ和Ⅱ高Ga/C30Hop值显示嫩江组一段存在显著的水体分层。(3)C30甾烷系列化合物(24正丙基胆甾烷、24异丙基胆甾烷和甲藻甾烷)的检出表明松辽盆地晚三冬期发生了海侵事件。阶段Ⅲ C30甾烷含量显著高于阶段Ⅰ表明嫩江组二段下部的海侵程度显著强于嫩江组一段。此外,高C30甾烷含量对应于高TOC值,显示出海侵发生的层位与烃源岩发育的层位吻合。

关键词: 松辽盆地, 晚三冬期, 分子标志物, 海侵事件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