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切换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学习园地
合作交流
联系我们
陆内地壳动力学研究与进展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导出引用
EndNote
Ris
BibTeX
显示/隐藏图片
Select
1.
地壳深部“重力构造力复合压力状态”研究和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形成深度的测算
吕古贤,胡宝群,罗毅甜,刘瑞珣,王方正,李勃辉,王宗永
地学前缘 2017, 24 (
2
): 1-15. DOI:
10.13745/j.esf.yx.2016-12-18
摘要
(
202
)
PDF(pc)
(2704KB)(
345
)
可视化
收藏
讨论了地壳深部岩石处于“重力构造力复合的静水压力模型”。此模型的基本认识为,地壳深部压力是由重力应力和构造应力引起的两部分各向等应力合成的,构造应力场的静水压力部分被称为“构造附加静水压力”。遵循这一认识,需要从总静水压力中先去掉构造附加静水压力,进而用构造校正[深度=重力引起压力/(总压力-构造附加的压力)]的方法,进行形成深度的测算。考虑岩石作为黏弹性体的应力应变关系,作者用黏弹性本构方程,获得大别地区英山县含柯石英榴辉岩的成岩深度≥30 km,安徽岳西碧溪岭地区含柯石英榴辉岩深度为23~53 km,河南新县地区的含柯石英榴辉岩成岩深度为36~40 km。再进一步用变质深度的流变学公式,在黏性系数0.2×1023条件下,推算出超高压变质岩形成深度约50~55 km。可见,大别超高压变质岩形成深度介于23~55 km,而不是前人认为的超过100 km甚至更深,由此,“深俯冲折返”模式需要科学的论证。本研究为高压超高压变质的“构造增压壳内成因”提供了一些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2.
地下岩石构造力复合重力的压力状态分析
刘瑞珣,吕古贤,任剑成,王宗永
地学前缘 2017, 24 (
2
): 16-22. DOI:
10.13745/j.esf.yx.2016-12-14
摘要
(
109
)
PDF(pc)
(1092KB)(
276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大别一带超高压变质作用的形成深度存在两种观点:其一是形成深度可用静流体公式h=p/(ρg)算出,并得出变质作用形成于90 km或更深处;其二是超高压是重力、构造力和其他力合成的,并不只是重力的作用,从而该变质作用可以在地壳内形成。地下的岩石处于固态,而静止流体公式不适用于固体。事实上,围压不仅来自重力,而且也来自构造力和其他力,所以合理的求深度算法应该是从总压力中减去构造力获得纯重力才可用来计算深度。还简要解释了诸如剪应力、差应力、构造力等概念。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3.
地质学中的压力与深度关系讨论: 颗粒尺度压力差到岩石圈构造超压研究新进展
周永胜,何昌荣
地学前缘 2017, 24 (
2
): 23-30. DOI:
10.13745/j.esf.yx.2016-12-9
摘要
(
431
)
PDF(pc)
(1388KB)(
517
)
可视化
收藏
地质学中普遍采用的压力与深度转化方法是基于阿基米德定律,该定律适用于重力场中的静流体压力条件下的压力与深度关系。然而,由于岩石圈的高黏度与各向异性特性和构造差应力作用,决定了岩石圈内的压力分布和应力分布受多种因素影响。基于近期新发表的研究成果,介绍了从颗粒尺度压力差到岩石圈构造超压研究新进展,讨论了地质学中的压力与深度关系问题。近期研究表明,与静压状态下获得的压力分布与深度关系相比,在差应力条件下获得的变质反应压力和相变压力要复杂得多。在差应力条件下,从微观尺度的变质反应和岩石颗粒间尺度到不同地质体之间、地壳内部构造带和岩石圈尺度都存在局部压力非均匀分布(构造超压)。在强烈隆升的高原地区,在高程差的重力势作用下也可以出现构造超压。这种压力非均匀的存在决定了变质反应压力和矿物相变压力不等同于静岩压力。热力学耦合数值模拟结果显示,由于偏应力作用,在大陆碰撞造山带42 km深度,构造超压达到2.2 GPa,局部压力达到3.4 GPa,远高于平均静岩压力。由此推测,在40~50 km深度,就有可能出现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因此,根据变质反应和矿物相变确定的压力不能直接换算成岩石圈深度。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4.
岩石圈中的降压作用及其相变过程
胡宝群,王倩,吕古贤,王方正,邱林飞,李满根,孙占学,周义朋
地学前缘 2017, 24 (
2
): 31-39. DOI:
10.13745/j.esf.yx.2016-12-10
摘要
(
129
)
PDF(pc)
(1291KB)(
233
)
可视化
收藏
岩石圈中许多地质过程,都曾经历过降压作用。岩石圈中的压力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参数,压力的降低将改变地质作用过程的其他物理化学性质,包括导致相变。通过岩石圈中降压过程性质和机制的研究,重点探讨降压所引起的相变及其地质意义,试图从新的研究角度提出一些认识和思路。(1)降压是岩石圈中许多地质作用发生的必要条件,降压的性质不同对应不同的地质现象。(2)岩石圈物质的相变线(含两端点)及邻区的物理化学行为突变有重要研究价值。降压可导致岩石圈中的水发生一、二级相变,影响着热液成矿和油气成藏,是 “构造降压水相变耦合成矿(藏)”新模式的理论核心。降压导致岩石圈中固体熔融相变,是岩浆形成的必要条件,降压性质差异决定着岩浆岩的种类和结构。降压过程中,矿物组合随之调整,因各种矿物的相变线不同,矿物变形行为表现各异,地压梯度明显降低,影响超高压变质作用和变形、岩石圈减薄等的解释。(3)降压通常是岩石圈局部升温和聚集水的前提。岩石圈中若没有降压,就不会出现明显升温和聚集水的现象。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