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时生物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中国东北地区白垩纪温室时期陆相生物群与气候环境演化
万晓樵,吴怀春,席党鹏,刘美羽,覃祚焕
地学前缘    2017, 24 (1): 18-31.   DOI: 10.13745/j.esf.2017.01.002
摘要377)      PDF(pc) (2446KB)(716)    收藏
地球历史中生命与环境不断发生更替,先后形成寒武纪生态系统、古生代生态系统和现代生态系统。地域上,又分为海洋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中生代以来,中国以陆地生态系统为特色。东北地区发育以松辽、嘉荫盆地为主的大型白垩纪沉积盆地,以及冀北、辽西和内蒙古东部盛产热河生物群的火山沉积盆地。白垩纪先后发育有热河生物群、阜新生物群、松花江生物群和嘉荫生物群。该地区白垩系是建立中国陆相地层格架的标准,依据不同生物群发育及气候演化阶段,自下而上被划分为下白垩统冀北阶、热河阶和辽西阶,上白垩统农安阶、松花江阶和绥化阶。基于松科1井多重地层学研究,完善了包括磁性地层、天文地层、同位素年代地层、生物地层和定量地层学为主的中国晚白垩世陆相年代地层的标准,还使其达到与国际地层表的对比。通过生物群的宏观演化,探讨了中国东北地区白垩纪环境与气候的演化规律,明确了晚白垩世的2次重大湖泊事件。其中,湖泊咸化问题得到深入研究,从古生物学和地球化学角度为松辽湖盆的海侵活动提供了可靠证据。化石与地化记录揭示,当时全球高海平面的影响可能波及松辽盆地,海水短暂地侵入湖盆,带入海相生物,引发海水咸化、δ13Corg异常和有机质大量埋藏。这些记录可与全球高海平面地层对比。嫩江组下部海侵印记最为明显,其背景与第3期大洋缺氧事件(OAE 3)极为相近。松辽盆地的环境演化既受制于区域性构造作用,也受控于全球气候的影响,更代表了白垩纪温室时期的东亚陆地表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鄂尔多斯北部侏罗纪延安组、直罗组孢粉化石及其古气候意义
孙立新,张云,张天福,程银行,李艳峰,马海林,杨才,郭佳成,鲁超,周晓光
地学前缘    2017, 24 (1): 32-51.   DOI: 10.13745/j.esf.2017.01.003
摘要341)      PDF(pc) (2869KB)(505)    收藏
神山沟剖面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内蒙古东胜地区, 侏罗纪延安组、直罗组富含孢粉化石。延安组为煤系沉积地层,岩性以灰白色砂岩、灰色粉砂岩夹泥岩为主,局部发育砾岩,可见5、6套煤层;直罗组为重要的含铀岩系,岩性以灰色黄绿色砂岩、灰色粉砂岩夹紫红色泥岩、泥质粉沙岩为主。文中通过对神山沟剖面延安组和直罗组孢粉化石的分析,在延安组中识别出CyathiditesDictyophylliditesCycadopites(CDC)和CyathiditesOsmundaciditesLycopodiumsporitesConcentrisporitesDisacciatrileti(COLCD)2个孢粉组合带,通过对孢粉化石属种的分析,得出本剖面延安组孢粉组合的时代为早中侏罗世早期;直罗组孢粉组合为CyathiditesOsmundaciditesCycadopitesDisacciatrileti(COCD)组合带,时代中侏罗世中期。结合地质、元素地球化学、古植物及其孢粉化石的定量分析表明,从延安组向直罗组其总体上反映了从温暖潮湿的亚热带向半干旱干旱炎热的气候转变,反映燕山运动早期中侏罗世一次重要的古气候变化事件,古气候对煤、砂岩型铀的成矿具有特殊的地质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中国中生代木化石研究新进展:多样性变化及古气候波动
王永栋,田宁,蒋子堃,杨小菊,丁秋红
地学前缘    2017, 24 (1): 52-.   DOI: 10.13745/j.esf.2017.01.004
摘要309)      PDF(pc) (6329KB)(544)    收藏
作为植物化石的重要组成部分,木化石不仅在探究地质历史时期植物群的组成特征和植物界演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也是反映陆地生态系统古气候变化和古生态环境重建的重要证据之一。中国中生代木化石不仅数量丰富,而且类型多样,研究成果丰硕。近年来,在四川、重庆、云南、辽西和新疆等三叠纪—白垩纪化石产地和层位陆续发现了一批木化石新材料,进一步丰富了我们对中国中生代木化石的多样性的认识,并在利用木化石揭示三叠纪至白垩纪陆相古气候特征和变化方面取得积极进展。文中重点介绍在四川盆地晚三叠世、辽西侏罗纪燕辽生物群及早白垩世热河生物群中的木化石新发现并分析其古气候指示意义,揭示上述化石所反映的气候降温事件、古气候波动及其与带毛恐龙出现的关系等。通过对中生代木化石多样性演化、时空分布模式以及木材生长轮解剖特征的研究和分析揭示侏罗纪和白垩纪的古气候整体特征,并对中国中生代木化石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展望。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