勘探技术方法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柴达木盆地东部石炭系地震层速度求取方法的研究
曾庆猛, 刘成林, 张贵斌, 毛智慧
地学前缘    2016, 23 (5): 176-183.   DOI: 10.13745/j.esf.2016.05.019
摘要9358)      PDF(pc) (1454KB)(16674)    收藏

在柴达木盆地东部石炭系地震勘探过程中,地震层速度是一个重要的参数。层速度不仅仅可以应用于时深转换,还可以应用于反映地层岩性、构造和地层压力等方面的信息,地震剖面与地震速度也密切相关。柴达木盆地东部石炭系由于资料所限,速度问题一直未能很好地解决,时深转换过程中速度误差较大。因此,为了解决研究过程中速度误差较严重的问题,文章在前人工作基础上,探索性地提出了一种新的层速度求取方法,以提高柴达木盆地东部石炭系地震勘探过程中层速度的精度,从而更好的认识本区的构造和地质特征。通过对单井速度分析和二维地震叠加速度多次拾取,保证了速度谱拾取的精度,然后将地震叠加速度换算成均方根速度,进而利用基于单井速度趋势模型约束Dix反演层速度技术将均方根速度转换成层速度,拟合出全区的平均速度场。同时在拟合后,以井上测井速度为控制点,对平均速度进行了合理校正,从而建立比较合理的研究区层速度模型。利用新建立的层速度模型,对原来的构造重新进行时深转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新的改进Dix公式层速度求取方法求取的速度模型与前人成果相比较,利用了单井速度约束Dix公式进行速度反演,因而比前人成果更精确,更符合单井速度趋势,因而更符合地质认识规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柴达木盆地东部石炭系页岩三维裂缝网络模型研究
张成, 夏露, 李英杰, 于青春
地学前缘    2016, 23 (5): 184-192.   DOI: 10.13745/j.esf.2016.05.020
摘要8996)      PDF(pc) (1453KB)(16073)    收藏

裂缝既是页岩气的聚集空间,同时也是页岩气的运移通道, 对页岩气成藏起着重要控制作用。裂缝的产状、密度、组合特征等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页岩气是否具有开发价值。该研究对柴达木盆地东部的13个露头的岩石裂缝进行了野外观测统计,实测裂缝1 000多条,选取了三个具有代表性的页岩露头进行统计分析建模。通过野外观测和室内统计分析发现,工作区页岩裂缝发育有三组(某些地段一组不发育),各组裂缝的方向满足Fisher分布,迹线长度满足对数正态分布。确定了各组裂缝方向、长度的均值和方差,以及各组裂缝的密度,建立了三维裂缝网络模型,绘出了模拟的三维裂缝网络图。裂缝三维模型为圆盘模型,即假设单个裂缝三维空间上具有圆盘形状。建模过程采用了逆建模方法,其基本原则是通过拟合实测的二维露头观测数据,优化裂缝三维大小和密度参数,使模型能够准确再现野外所观测到的实际现象,包括露头面上不同裂缝的数量、密度和长度。该研究对柴达木盆地东部石炭系页岩裂缝描述达到了定量化,为研究页岩中油气运移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数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咸化湖盆致密油储层“甜点”预测方法研究:以柴达木盆地扎哈泉地区上干柴沟组为例
田继先, 曾旭, 易士威, 郭泽清
地学前缘    2016, 23 (5): 193-201.   DOI: 10.13745/j.esf.2016.05.021
摘要9226)      PDF(pc) (2036KB)(16566)    收藏

柴达木盆地致密油勘探起步较晚,但勘探潜力巨大。扎哈泉地区上干柴沟组致密油储层受咸化湖盆的影响,砂体单层厚度薄,纵向上叠置明显,侧向变化快,储层“甜点”预测是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地震沉积学在沉积体系研究和薄层砂体预测中扮演着重要作用,文中以地震沉积学思想为指导,利用相位转换、地层切片、定量地震沉积学等技术,在建立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的基础上,开展了扎哈泉地区上干柴沟组4个准层序组砂体的地震沉积学研究,并结合钻井、测井等资料对典型地层切片进行了精细地质解释与标定,预测了不同沉积时期薄层滩坝砂体的分布和演化。研究表明:研究区主要以滨浅湖相沉积为主,滩坝砂体分布广泛。在分析致密油储层性能主控因素基础上,提出利用伽马反演技术可预测储层“甜点”的分布,并指出了有利勘探区,预测结果与实际钻井吻合程度高,有效指导了研究区致密油勘探,并对其他有类似地质特征的地区储层预测具有借鉴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