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造山带构造与成矿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大别山及邻区若干重要基础地质问题的再认识:再论大别造山带非板块碰撞造山过程
汤家富,侯明金
地学前缘    2016, 23 (4): 1-21.   DOI: 10.13745/j.esf.2016.04.001
摘要3646)      PDF(pc) (5047KB)(8963)    收藏

就大别山及邻区若干重要基础地质问题作了较深入阐述,并据前人资料与新近调查成果,进一步明确:(1)北淮阳地区属扬子地块北缘,与华北地块南缘的分界为固始—肥中断裂以北。(2)超高压变质带内新元古代浅变质岩层确系存在,并与榴辉岩及其他超高压岩石,共同经受两期褶皱变形,形成早期为伸展拆离,主期为收缩挤压叠加褶皱变形带,而非外来构造残片,或俯冲过程被铲刮下来的“构造加积楔”。(3)蓝片岩形成于伸展拆离构造带内。榴辉岩为地幔岩,属岩浆成因。其他超高压岩石与“柯石英”可在“地壳异常压力”与“高压釜”机制联合作用下,在地壳较浅层次的伸展拆离构造环境下形成。(4)广泛分布的新元古代火山岩系及侵入岩,代表了晋宁期地壳被强烈拉伸裂解扩张事件,但未形成洋壳盆地。(5)详细描述了大别山及邻区构造变形及拉伸与生长线理特征以及形成机制,认为是由“地幔差速环流”所引发的岩石圈与地壳各分层间伸展拆离滑断剪切过程中形成。大别造山带经历了裂解成盆、伸展拆离、收缩挤压、热隆成山,由多阶段构造运动所完成,而非板块碰撞造山。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华北地块南缘白大山群的层序、时代及地质意义
张春雷, 查世新, 毕治国, 宫维莉, 夏琼, 马国明, 高雅
地学前缘    2016, 23 (4): 22-28.   DOI: 10.13745/j.esf.2016.04.002
摘要3507)      PDF(pc) (1238KB)(8369)    收藏

笔者等近期对华北地块南缘豫皖交界处出露的一套层序连续完整的白大山群进行了剖面测制,在该套地层的碳酸盐岩中发现了中、晚奥陶世牙形刺分子Belodina compressa,Panderodus gracilis,Pseudobelodina dispansa(?)以及苔藓虫、海绵骨针、小壳类、古介形类等化石,填补了该地区一直无可靠化石记录的空白。同时依据地层层序特征、岩性组合、生物群面貌、古地理沉积环境,并结合大量灰岩薄片鉴定结果,将白大山群时代划归早古生代。同时,将华北地块南缘界限向北推移至蒋集—龙潭一线,并认为本区牙形刺生物群应属北方型牙形刺地理分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北淮阳东段佛子岭群变质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柴广路, 李双应
地学前缘    2016, 23 (4): 29-45.   DOI: 10.13745/j.esf.2016.04.003
摘要3445)      PDF(pc) (2220KB)(8410)    收藏

北淮阳地区的佛子岭群是一套经受了多次变形、变质作用的低级变质岩系。佛子岭群主量元素平均含量为SiO2 75.42%、Al2O3 8.13%、MgO 1.52%、Fe2O3 3.23%、Na2O 1.61%、K2O 1.67%、TiO2 0.41%;特征微量元素 Th、U、Hf、Sc、Zr、Y 平均含量分别为8.49×10-6、1.47×10-6、4.85×10-6、170.66×10-6、193.69×10-6、18.97×10-6;Th/U、La/Y、Th/Sc、La/Sc比值分别为4.92、3.56、1.51、1.38;∑REE含量125.3×10-6,δEu=0.67,轻稀土富集,La/Yb=14.99,(La/Yb)N=10.11。下部的祥云寨组主要为一套变质石英砂岩,原岩为砂岩和杂砂岩,构造环境以被动大陆边缘为主,物源以石英岩沉积岩物源区为主,并显示了亲扬子陆块的特征。而诸佛庵组和潘家岭组为一套云母石英片岩、石英云母片岩和二云片岩,原岩为杂砂岩、亚岩屑砂岩、岩屑砂岩及页岩,构造背景为大陆岛弧和活动大陆边缘,物源区主要为石英岩沉积岩物源区和长英质火成岩物源区,并显示了亲华北陆块的特征,表明佛子岭群经历了由扬子北缘被动大陆边缘向华北南缘活动大陆边缘的构造转化。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北淮阳地区与斑岩型钼矿床相关岩浆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王波华, 张怀东, 王 萍, 徐晓春, 郝越进
地学前缘    2016, 23 (4): 46-62.   DOI: 10.13745/j.esf.2016.04.004
摘要3361)      PDF(pc) (2490KB)(8348)    收藏

位于秦岭—大别造山带东段的北淮阳地区分布有众多的斑岩型钼矿床,其成矿与岩浆作用紧密相关。对该区与斑岩型钼矿床密切相关的岩浆岩进行了系统的岩石化学、微量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深入探讨了其成因。研究认为,成矿岩体规模较小,岩性为花岗(斑)岩类,受北东向与北西向区域性断裂的次级构造控制。岩石化学成分以高硅、高钾、富碱为特征,为高钾钙碱性钾玄岩系列、准铝过铝质岩石。岩石微量、稀土元素特征相似并显示壳源特征。岩石Sr Nd Pb Hf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这些花岗质岩浆与整个大别地区白垩纪花岗岩的成岩物质来源一致,源于新元古界北大别片麻岩和扬子克拉通北缘TTG型岩浆,并混入一些古元古代扬子克拉通古老地壳物质(如崆岭杂岩)。在白垩纪发生的下地壳拆沉、软流圈上涌及大规模地壳伸展等机制下,扬子克拉通北缘的地壳熔融并提供了主要的成岩物质,幔源岩浆的上涌可能提供了热源,其物质的加入是次要的。该区与斑岩型钼矿床相关岩浆岩与东秦岭地区类似,属深源浅成型花岗岩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