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资源地球化学评价理论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关键元素超常富集与战略资源效应
王学求, 李龙雪, 吴慧, 王玮
地学前缘    2025, 32 (1): 11-22.   DOI: 10.13745/j.esf.sf.2024.10.40
摘要217)   HTML35)    PDF(pc) (3521KB)(446)    收藏

构成战略资源的关键元素有56个,大部分关键元素地壳丰度低,需要数十倍至上千倍的超常富集才能成矿,导致其矿产资源分布极不均匀。因此,圈定元素超常富集区是战略资源找矿预测和发现大型矿床的关键。超常富集核心是元素的富集强度,可以用成矿富集系数(m.a.i)、矿床规模吨位指数(t.a.i)和异常富集系数(a.c.i)定量刻画富集强度。对贵金属、有色金属、黑色金属、稀有金属、稀散金属、稀土和放射性等35个战略资源矿种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得出:成矿富集系数大于1 000的元素有锑、铋、铼和金,>100~1 000的元素有银、钨、锡、铬、锂、铯、碲、铟、铀和铂族元素(PGE),>10~100的元素有铜、镍、铬、铍、铷、钪、铌、钽、锆和原生稀土矿,≤10的元素有铁、铝、钛和离子吸附型稀土。富集达到大型以上矿床最低矿床规模吨位指数要达到107,一般要达到1010。异常富集系数要达到2以上。元素超常富集还体现在异常空间分布面积>100~1 000 km2,具有3层以上异常结构,至少存在4个元素组合。元素富集量和潜在资源量,可以用面金属量和体金属量进行定量预测。元素超常富集导致大规模成矿效应,而且在成矿物质背景(源)、成矿过程(运)和最终就位(储)整个富集过程中留下了异常轨迹,可以从定性和定量角度刻画元素超常富集规律,为预测和发现矿床提供找矿标志。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低密度地球化学填图重现性定量评价:以中国钴为例
刘东盛, 王学求, 聂兰仕, 张必敏, 周建, 刘汉粮, 王玮, 迟清华, 徐善法
地学前缘    2025, 32 (1): 23-35.   DOI: 10.13745/j.esf.sf.2024.10.34
摘要121)   HTML8)    PDF(pc) (7972KB)(224)    收藏

低密度地球化学填图的重现性是开展全球尺度地球化学填图的核心科学问题之一,长期以来备受地球化学填图界的密切关注。但缺乏对低密度地球化学填图重现性定量评价的有效手段,对重现性的定量化认识一直相当薄弱。本研究利用中国地球化学基准计划(CGB)和区域化探扫面计划(RGNR)两种尺度钴元素数据,基于1 546个典型汇水域局部空间相关系数分析,对低密度地球化学填图重现性进行定量评价,探讨其空间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全国尺度上,相关性受到钴含量和地球化学景观条件的共同影响。局部尺度上,受到差异剥蚀影响。贫钴背景下(沉积物钴含量<13 μg/g),填图重现性指数R在0.4附近浮动,而富钴背景下(沉积物钴含量>13 μg/g),填图重现性指数R从0.4增加至0.6以上。岩溶区、热带雨林区和半干旱中低山丘陵景观区重现性指数R高达0.58~0.74。冲积平原和森林沼泽景观区重现性指数R小于0.32。本研究为低密度地球化学填图方法研究提供了定量评价指标,总体而言,低密度地球化学填图采样方法能较好地重现元素分布特征,在全球尺度地球化学填图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中国镍地球化学基准值特征及地质背景的影响
李龙雪, 王学求, 迟清华, 刘东盛, 刘汉粮, 张必敏, 周建, 徐善法, 聂兰仕, 王玮, 柳青青
地学前缘    2025, 32 (1): 36-49.   DOI: 10.13745/j.esf.sf.2024.10.27
摘要136)   HTML15)    PDF(pc) (8149KB)(197)    收藏

随着中国新能源产业和新基础设施项目对镍的需求增加,镍的战略价值不断提升,确定镍的含量和分布对于寻找新的镍矿床和缓解镍资源短缺至关重要。中国地球化学基准计划(CGB)通过3 382个表层和3 380个深层汇水域/土壤样品以及11 602个岩石样品建立了镍的地球化学基准。中国岩石镍的基准值为12.1×10-6,背景值为22.2×10-6,与中国东部出露地壳丰度一致。超基性岩和基性岩的基准值分别为1 317×10-6和63.4×10-6,远高于中性岩基准值(17.5×10-6)和酸性岩基准值(3.19×10-6)。中国汇水域沉积物/土壤表层、深层镍基准值分别为23.6×10-6和22.4×10-6,略低于其他大陆(国家),与中国区域化探水系沉积物镍中位值一致。母岩类型尤其是超基性-基性岩主要控制汇水域沉积物/土壤镍高值区的分布。镍的高值区(累频>85%)主要出现在蛇绿岩带、大火成岩省等超基性-基性岩区和长江中下游沿岸等黑色岩系区。镍地球化学异常与岩浆型镍矿耦合较好。岩石和汇水域沉积物/土壤中镍基准值主要受地质背景控制,但在化学风化作用强烈和碳酸盐岩发育区域,汇水域沉积物/土壤中镍基准值将发生富集。镍地球化学基准将为后续资源评价和环境基准建立提供定量参照标尺和数据基础。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中国土壤硼地球化学异常特征与找矿远景区预测
柳青青, 王学求, 张必敏, 周建, 王玮, 刘汉粮, 刘东盛, 周怡宁, 常婵
地学前缘    2025, 32 (1): 50-60.   DOI: 10.13745/j.esf.sf.2024.10.35
摘要108)   HTML11)    PDF(pc) (3410KB)(181)    收藏

硼是一种新兴战略矿产,在现代高新技术产业中应用广泛。近年来,硼的需求持续上升,硼矿资源勘查也日益受到重视。本文依托中国地球化学基准值计划所采集的3 380件汇水域深层土壤数据,提供了全国B元素地球化学分布和异常特征。全国汇水域土壤深层样品B平均含量为46.4 μg/g,B整体上具有南高北低、连片分布的特点,可划分为5个地球化学分区,分别为东北与内蒙古东部地区(Ⅰ)、西北部地区(Ⅱ)、华北地区(Ⅲ)、青藏地区(Ⅳ)和南方地区(Ⅴ)。以B含量70.9和52.4 μg/g(累频85%)分别作为南北方异常下限,共圈定出37个B地球化学异常,在全国圈定10个地球化学省和9个小规模异常。根据B异常空间分布,结合地质背景和硼矿床分布,进一步划分出9个成矿远景区,建议加大盐湖型硼矿的找矿勘查力度,并将硬岩(海相沉积)型硼矿作为下一步勘查目标。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