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地成藏、成矿作用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莺歌海—琼东南盆地超压层系油气聚散机理浅析
郝芳, 刘建章, 邹华耀, 李平平
地学前缘    2015, 22 (1): 169-180.   DOI: 10.13745/j.esf.2015.01.014
摘要1858)      PDF(pc) (1573KB)(1006)    收藏

文中讨论了超压层系天然气成藏的特殊性、超压圈闭油气聚散机理和油气成藏的超压强度上限。根据压力、应力状态和含油气性,将超压圈闭划分为充满型、部分充注型、未聚集型或油气散失型。通过钻孔证实,莺歌海、琼东南盆地的天然气聚散过程和含气性均与超压密切相关,其中DF13-1气田为充满型超压气藏,而YA21-1构造的储层水相压力已达到盖层破裂压力,盖层发生了周期性破裂并引起了明显的地球化学异常,属于未聚集或天然气散失型。超压圈闭天然气的聚散受最小水平应力、水相超压强度和盖层岩石力学性质等因素的控制。由于封闭性断层的开启压力低于地层的破裂压力,断层和底辟控制的砂体中天然气更易于散失。砂岩上倾尖灭点(岩性圈闭的顶点)的埋深对储层的压力状态和含气性具有重要控制作用。有效的压力、应力预测和盖层岩石力学性质研究是降低深层超压层系天然气勘探风险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向斜成藏理论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吴河勇, 王跃文, 梁晓东, 云建兵
地学前缘    2015, 22 (1): 181-188.   DOI: 10.13745/j.esf.2015.01.015
摘要1841)      PDF(pc) (1286KB)(1168)    收藏

传统的石油成藏理论适用于中高渗透储层,流体的渗流特征是达西渗流,主要作用力是浮力,油气分布在构造高部位或砂体高部位,主要是寻找圈闭。但是在低超低渗透储层和致密储层中,流体的渗流特征是非达西渗流,传统理论不再适用,油水不能发生正常的重力分异,流体在超压作用下以幕式排烃方式发生初次运移,石油在储层中运移要以非达西渗流方式通过变形才能缓慢通过,这种运移必然降低流速产生滞留效应导致石油在低部位大量滞留并聚集成连续油藏。这种滞留油藏的产生,可以形成背斜区圈闭含油、斜坡区相对高部位含水、而相对低部位却连续含油的油水倒置现象。由于滞留油藏无需构造和岩性边界圈闭,无需统一压力系统和油水边界,改变了传统上的圈闭找油模式,拓展了油气藏的概念,形成了低超低渗透储层、非常规、致密油等成藏研究的理论基础。向斜成藏理论的提出,是对传统石油成藏理论的重要补充,拓展了油气勘探领域,使油气勘探从构造高部位转向构造低部位,增大了石油资源量,对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中国北方古亚洲构造域中沉积型铀矿形成发育的沉积构造背景综合分析
焦养泉, 吴立群, 彭云彪, 荣辉, 季东民, 苗爱生, 里宏亮
地学前缘    2015, 22 (1): 189-205.   DOI: 10.13745/j.esf.2015.01.016
摘要1987)      PDF(pc) (4138KB)(1438)    收藏

近20年的勘查实践表明,横贯中国北方的古亚洲洋造山带及其两侧的中—新生代陆相沉积盆地,是我国最重要的沉积型铀矿床形成发育的铀成矿构造域。研究认为,古亚洲洋造山带是重要的富铀地质体,盆山耦合机制制约下的地表水系搬运沉积作用是形成铀源供给系统的必要前提,泥岩型铀矿表现为单一铀源供给系统,而砂岩型铀矿则表现为双重铀源供给系统并且铀储层砂体本身的“再生铀源”不容忽视。在逆冲造山间歇期或裂后热沉降时期,相对松弛和稳定的大地构造背景有利于沉积成矿环境的形成,泥岩型铀矿需要同沉积期的稳定构造背景,而砂岩型铀矿不仅需要同沉积期的稳定构造背景,也需要成矿期具有适当掀斜作用的构造背景,有些矿床对成矿期后的构造环境还非常敏感。调查发现,当成矿期的含矿流场与沉积期的古水流体系基本一致时,铀储层砂体中层间氧化效率最高而且铀搬运通量最大,更加有利于成就大型和超大型矿床。在区域古构造等因素的协同影响下,同沉积期的古气候背景是制约铀储层砂体和成矿期层间氧化带发育方向和规模的极为重要的地质因素。同沉积期古气候不仅制约了铀储层砂体发育的结构和规模,同时更重要地制约了铀储层内部和外部还原介质的类型及其空间分布规律。铀储层砂体的形态和结构制约了层间氧化带发育的方向和轨迹,而铀储层内部和外部的还原介质则控制着古层间氧化带推进的里程及前锋线位置,铀矿化作用则与氧化还原地球化学障有关。基于此,毗邻古亚洲洋造山带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都是沉积型铀矿勘查的主要远景区,而针对目标沉积盆地,则需要在深入剖析盆地构造格架以及区域含矿流场补径排关系基础上,再依据含铀岩系自身的特征(古气候背景、还原介质类型与分布空间)圈定和评价找矿靶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辽河西部凹陷南段异常低压背景下的成岩动力学研究与成岩相预测
孟元林, 吴琳, 孙洪斌, 吴晨亮, 胡安文, 张磊, 赵紫桐, 施立冬, 许丞, 李晨
地学前缘    2015, 22 (1): 206-214.   DOI: 10.13745/j.esf.2015.01.017
摘要1823)      PDF(pc) (1502KB)(939)    收藏

辽河西部凹陷南段古近系砂岩中发育低压异常低压,泥岩中发育超压。文中考虑低压对砂岩成岩作用的促进作用和超压对泥岩成岩作用的抑制作用,建立了适合于异常压力背景下的成岩作用数值模拟模型,模拟了该区的成岩演化史,预测了成岩阶段和成岩相。结果表明,在断陷期,辽河西部凹陷南段断裂活动强烈,大地热流高,成岩演化快;在裂后期,构造活动弱,大地热流低,成岩演化慢。目前,在深凹陷区沙河街组已进入中成岩阶段B期—晚成岩阶段,主要发育致密储层;在斜坡带沙河街组主要处于早成岩阶段—中成岩阶段A期,发育常规储层。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油藏地球化学在勘探中的研究进展及应用:以北部湾盆地福山凹陷为例
李美俊, 王铁冠
地学前缘    2015, 22 (1): 215-222.   DOI: 10.13745/j.esf.2015.01.018
摘要1709)      PDF(pc) (1345KB)(810)    收藏

基于成熟度梯度和油气运移地色层分馏效应原理,油藏地球化学研究可示踪油气运移方向、优势充注路径、潜在烃源灶方位,从而定位“卫星”油气藏,直接指导油气勘探工作。目前示踪标志物已从传统的咔唑类含氮化合物和甾萜类生物标志化合物发展到含硫和含氧杂原子多环芳烃化合物。南海北部边缘北部湾盆地福山凹陷早期油藏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位于凹陷中部构造带的花场次凸已发现石油主要来自位于其北东方向的白莲次凹烃源灶,并预测位于花场次凸东部的花东、白莲构造带及凸起往白莲次凹的上游方向最有利的勘探目标区,并得到油气勘探发现和后期的油藏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证实。精细的示踪参数值等值线图不但确定了油气运移的方向,也预测了优势的充注路径,可直接指导勘探部署。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