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密储层形成机理与孔隙演化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致密储层研究进展和热点问题分析
朱筱敏,潘荣,朱世发,魏巍,叶蕾
地学前缘    2018, 25 (2): 141-146.   DOI: 10.13745/j.esf.2018.02.015
摘要478)      PDF(pc) (929KB)(741)    收藏
全球常规油气及非常规油气资源极为丰富,其中致密油气是非常规油气资源的主要类型,是当前非常规油气勘探的重点,也是未来接替常规油气资源的重要领域。致密储层具有油气资源量大、分布面积广、成岩作用强、单井产量较低、储层非均质性强等特点。在富含油气资源的致密储层中,具有良好物性的“甜点”是提高产量的有利勘探目标,其“甜点”主要包括两类,一类为异常高孔带,另一类为裂缝发育带。目前,致密储层的研究现状主要包括致密储层划分、地质特征、形成机理和有利储层预测等。近年来,“甜点”的形成机理和预测成为当前致密储层勘探开发的重要科学问题。因此,致密储层微观孔喉结构表征、致密储层裂缝发育识别表征是目前致密储层研究的热点领域及未来主要发展方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湖相富火山物质复杂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及成岩作用:以二连盆地阿南凹陷下白垩统腾一段为例
魏巍,朱筱敏,朱世发,孙书洋,吴健平,王名巍,吕思翰
地学前缘    2018, 25 (2): 147-158.   DOI: 10.13745/j.esf.yx.2017-6-5
摘要117)      PDF(pc) (2814KB)(262)    收藏
二连盆地下白垩统烃源岩中普遍发育一套粒度偏细的富凝灰质的复杂岩性段,包括(沉)凝灰岩、凝灰质泥岩及凝灰质砂岩。以阿南凹陷腾格尔组一段为研究对象,通过岩心、薄片、扫描电镜、阴极发光及X衍射矿物分析等手段,讨论凝灰岩及凝灰质岩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及成岩作用。研究区凝灰岩主要呈薄层状夹于厚层泥岩中,分布在深湖半深湖亚相,储层物性较好,以脱玻化孔为主,局部见隐晶、微晶的长英质或白云石充填脱玻孔或粒间孔。沉凝灰岩和凝灰质泥岩主要分布于扇三角洲前缘席状砂远端和滨浅湖亚相,处于中成岩阶段A2亚期,以凝灰质蚀变作用为主,生成的黏土矿物易充填孔隙,导致储层物性较差,以微孔和构造微裂隙为主。凝灰质砂岩主要分布于扇三角洲前缘,处于中成岩阶段A1亚期,溶蚀作用强烈,导致储层物性较好,以长石和方解石胶结物溶孔为主。研究表明,阿南凹陷腾一段的有利储层主要为分布在半深湖深湖亚相的凝灰岩及扇三角洲前缘的凝灰质砂岩。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库车坳陷克拉苏冲断带深部巴什基奇克组致密储层孔隙演化定量研究
潘荣,朱筱敏,谈明轩,张剑锋,李勇,邸宏利
地学前缘    2018, 25 (2): 159-169.   DOI: 10.13745/j.esf.yx.2017-6-6
摘要150)      PDF(pc) (4407KB)(383)    收藏
综合利用岩心观察、普通薄片、铸体薄片鉴定观察、图像分析、埋藏演化史与有机质热史演化分析,膏盐层脱水及黏土矿物转化分析等技术方法,对库车坳陷克拉苏冲断带克深区块深部巴什基奇克组致密储层进行了孔隙演化定量研究。这套致密储层主要经历了“黏土膜→早期缓慢浅埋压实作用→长石、岩屑溶蚀和石英加大→早期方解石胶结→中期快速深埋强烈压实作用→长石、碳酸盐胶结物溶蚀→碳酸盐致密胶结→晚期挤压推覆形成裂缝→裂缝溶蚀扩大”的埋藏成岩演化过程。以孔隙结构特征为基础,定量计算各关键成岩作用对储集空间的影响量(初始孔隙度为37.87%,压实损孔量为27.62%,胶结损孔量为7.51%,溶蚀增孔量为1.7%,裂缝增孔量为1.32%),并以埋藏成岩演化史为主线及约束,恢复校正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成岩作用对储层物性演化的控制量,从而恢复储层实际孔隙演化史。研究表明,不同成岩作用对储集层孔隙度的影响量不同,孔隙度整体变化趋势为逐渐减小。克深区块晚期气藏充注时期与区域构造挤压造缝时期配置良好,结合较好的储层孔隙度(6.2%),有利于烃类充注成藏,形成有利勘探目标。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库车坳陷依奇克里克地区下侏罗统阿合组致密砂岩储层的成岩差异性特征研究
张立强,严一鸣,罗晓容,王振彪,张海祖
地学前缘    2018, 25 (2): 170-178.   DOI: 10.13745/j.esf.yx.2017-6-1
摘要377)      PDF(pc) (2999KB)(382)    收藏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依奇克里克地区深层致密砂岩储层的非均质性强,成岩成藏过程复杂。根据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流体包裹体、荧光特征及碳氧同位素等分析,对下侏罗统阿合组致密砂岩的岩石类型、成岩演化及其差异性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阿合组致密砂岩分为强钙质胶结砂岩(C类)、富刚性颗粒岩屑砂岩(A类)、含塑性颗粒岩屑砂岩(D类)、富塑性颗粒岩屑砂岩(B类)4类,经历了两期油气充注,不同类型砂岩的成岩、致密化及成藏过程差异明显。A类砂岩的构造缝及溶蚀孔隙均较发育,渗透率较高、孔隙度分布范围广,代表第二期油气充注的蓝色荧光强。D类砂岩的长石及软岩屑含量稍高,晚期溶蚀作用发育,孔隙度较高、渗透率低,黄色和蓝色荧光共存。A、D两类为有效的致密气藏储层,成岩、成藏过程有差异,D类砂岩早期与晚期油气充注共存,早期油气充注减缓后期压实和碳酸盐胶结作用的发生,有利于晚期酸性溶蚀及油气充注。A类砂岩裂缝发育,对储集性能的影响大,渗透性好,晚期油气充注受早期油气充注的影响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致密砂岩储层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以川西南上三叠统为例
施振生,李熙喆,董大忠,邱振,卢斌,梁萍萍
地学前缘    2018, 25 (2): 179-190.   DOI: 10.13745/j.esf.yx.2017-6-4
摘要157)      PDF(pc) (2990KB)(343)    收藏
致密砂岩储层成岩作用控制孔隙演化,并进一步决定相对优质储层分布。川西南上三叠统砂岩储层整体孔隙度小于6%,基质渗透率小于0.1×10-3 μm2,属于典型致密砂岩储层。铸体薄片和储层流体包裹体综合分析表明,砂岩储层经历了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和交代作用,储集空间以粒内溶孔、铸模孔和粒间溶孔为主。综合各成岩矿物共生组合关系,结合储层流体包裹体均一化温度,确定各成岩事件和成岩矿物形成相对顺序:压实作用→第Ⅰ期裂缝→第Ⅰ期伊利石胶结→第Ⅰ期石英加大→第Ⅰ期方解石胶结→第Ⅱ期石英加大、硅质充填→长石、岩屑溶蚀→绿泥石胶结或者伊利石胶结→第Ⅱ期方解石胶结→长石溶蚀作用→第Ⅱ期破裂作用→第Ⅲ期石英加大、硅质充填→第Ⅲ期碳酸盐胶结→碳酸盐交代长石和石英→第Ⅲ期构造破碎→晚期方解石和石英胶结成岩。镜质体反射率(Ro)及砂岩储层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表明砂岩储层目前已达到中成岩A2期至B期,压实作用是储层致密化的最主要原因,造成孔隙度损失约27.5%,硅质和碳酸盐胶结作用仅损失孔隙度约5.3%。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