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资源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三端员定型”法识别滨岸相砂岩储层隔夹层:以塔里木盆地哈得逊油田东河砂岩为例
周学慧,丁文龙,昌伦杰,牛玉杰,尹帅,张敏,孙雅雄
地学前缘    2017, 24 (5): 328-338.   DOI: 10.13745/j.esf.yx.2016-10-4
摘要160)      PDF(pc) (1962KB)(297)    收藏
滨岸相砂岩储层发育薄层隔夹层,由于测井垂向分辨率和薄层效应的影响,用于识别不同类型隔夹层的关键测井参数的数值范围部分重合,使常用测井识别方法面临困难。针对这一问题,本研究在多口井岩心观察描述的基础上,基于常规测井资料、岩心实验分析资料,创新性采用“三端员定型”法识别三类隔夹层:钙质隔夹层、泥灰质隔夹层和泥质隔夹层。不同类型隔夹层在图版上不仅能有效区分,同时还能反映出钙质含量、泥质含量变化对隔夹层物性的影响。依据隔夹层识别结果,将研究区隔夹层垂向上分为4种接触关系:单一型、渐变型、突变型和多峰型;平面上分为4种分布模式:片状大面积分布型、突变接触型、渐变接触型和随机分布型,明确了隔夹层的发育特征。研究认为,垂直渗透率与钙质含量具有正相关性,与泥质含量相关性差;应用产量控制系数C(与隔夹层厚度和垂直渗透率相关)论证了具有一定厚度的隔夹层对产量的控制能力按泥质隔夹层、泥灰质隔夹层、钙质隔夹层顺序依次增强,因此钙质隔夹层在研究区对油水垂向运动的影响最大。研究成果对滨岸相砂岩储层油田开发后期剩余油挖潜及制订开发调整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鹰山组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地震正演模拟研究
孙萌思,刘池洋,杨阳,张格,封从军
地学前缘    2017, 24 (5): 339-349.   DOI: 10.13745/j.esf.yx.2016-11-48
摘要197)      PDF(pc) (2035KB)(479)    收藏
以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鹰山组碳酸盐岩储层为研究对象,综合应用测井、地震等资料,总结了碳酸盐岩储层的地震相特征,建立了典型的基于井震标定的地质模型,并针对溶洞型、裂缝型及缝洞型储层进行了系统的正演模拟。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碳酸盐岩储层分为“串珠状强反射”、“片状强反射”、“杂乱状弱反射”地震相特征;随着溶洞规模的增大,异常反射波所占的道数明显增多,反射能量增强;当溶洞沿某一方向规则排列时,地震反射异常沿溶洞的排列方向呈现规律变化的异常响应;水平裂缝地震异常反射能量最强,纵向裂缝地震异常反射能量最弱;低角度裂缝地震异常反射同相轴倾斜方向与裂缝倾斜角度相反;高角度裂缝地震异常反射同相轴倾斜方向与裂缝倾斜角度相同;裂缝与溶洞复合时,地震异常反射特征与溶洞型储层反射特征相似;不同类型地震相与正演模拟储层类型的对应关系明显。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塔里木盆地晚奥陶世构造沉积环境与原型盆地演化
高华华,何登发,童晓光,温志新,王兆明,张艺琼
地学前缘    2017, 24 (5): 350-367.   DOI: 10.13745/j.esf.yx.2016-10-3
摘要230)      PDF(pc) (5687KB)(596)    收藏
塔里木盆地晚奥陶世构造沉积环境经历了快速而剧烈的变化,恢复该时期盆地原型有助于揭示盆地充填演化和盆山耦合。利用最新的钻井、地震及露头资料以沉积相为研究实体,将盆地充填与周缘构造演化相结合,由点→线→面进行分析,恢复了塔里木盆地晚奥陶世不同时期(以组为单位)的构造沉积环境,并建立了相应的盆地充填演化和盆山耦合样式。吐木休克组沉积期,塔里木盆地西部发育淹没台地深水台盆沉积体系,巴楚—塔中和塘南为暴露剥蚀区;良里塔格组沉积期,盆地西部发育开阔台地深水台盆沉积体系,其中玉北东部—塘古巴斯碳酸盐岩台盆反转为浊流盆地;桑塔木组沉积期,盆地西部发育混积陆棚浊流盆地沉积体系,仅在柯坪发育欠补偿沉积;铁热克阿瓦提组沉积期,盆地西部广大地区为暴露剥蚀区,并发育碎屑滨岸陆棚沉积体系。吐木休克组桑塔木组沉积期,塔里木盆地东部持续发育深水浊流沉积体系;铁热克阿瓦提组沉积期,演变为碎屑陆棚沉积体系。研究认为塔里木盆地晚奥陶世在东西分异的台盆格局基础上叠加了南北分异的隆坳格局:吐木休克组沉积期,盆地西部差异升降显著,南北向隆坳相间的格局初步形成;良里塔格组桑塔木组沉积期,盆地发生整体的沉降与充填,沉积格局由西厚东薄反转为东厚西薄;铁热克阿瓦提组沉积期,盆地南部和北部发生强烈隆升,古地理格局具南北陆中间海的特征,南北向隆坳相间的格局定型。在塔里木地块与南部岛弧耦合作用不断加强的背景下,大量陆源碎屑的注入和盆内差异升降作用使得晚奥陶世构造沉积环境发生了快速变迁。奥陶纪末,在南北双向挤压背景下,大规模的海退和盆内物源区的出现使得塔里木盆地结束了震旦纪以来碳酸盐岩大面积发育的历史,标志着盆地演化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开发的地球物理监测
何涛,卢海龙,林进清,董一飞,何健
地学前缘    2017, 24 (5): 368-382.   DOI: 10.13745/j.esf.yx.2016-11-27
摘要177)      PDF(pc) (2352KB)(532)    收藏
作为极具潜力的未来清洁能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开发难度大、环境保护要求高,需要大范围地对水合物储层进行动态监控。然而,虽然在国外的天然气水合物试开发时,曾尝试对储层进行监测,但主要是局限于开发井周边小范围监测。对天然气水合物藏的大规模监测,目前国内外都还没有建立起相关的技术系统,即使有关的研究都还很少。在未来的几年内,我国以及日本、韩国、印度等将在海域开展天然气水合物的长期试开发,在开发过程中对储层的大规模监测必不可少。本文从水合物藏的岩石物理特征出发,讨论了沉积物中水合物的饱和度和孔隙赋存状态对其声学和电学性质的影响规律,比较了基于水合物的地震和电磁性质的多种地球物理勘探手段应用于海域水合物藏大规模监测的可行性和利弊。针对我国南海天然气水合物生产试验和未来商业开发的储层监测需求,为实现对大区域水合物储层和海底变形的定量监测,我们设计的水合物试采过程监测系统由井中地球物理参量监控、三维全光纤4分量海底时移地震和海底多功能监测站三部分构成。该方案大量利用油气行业现有成熟技术,并对其进行优化设计,可实施性强,能够较全面地收集海域水合物开采过程中储层相关的基础数据,从而可为后续技术优化、水合物资源评价、海底环境保护、工程灾害预防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六盘山地区中生代煤系地层时代归属重新厘定
郭佩,刘池洋,王建强,邓煜,赵晓辰,王文青,王磊
地学前缘    2017, 24 (5): 383-394.   DOI: 10.13745/j.esf.yx.2016-10-6
摘要206)      PDF(pc) (2298KB)(373)    收藏
为正确划分六盘山地区具“上三叠统或下中侏罗统”之争的中生代煤系地层,通过野外沉积现象观察、镜下矿物学研究并结合砂岩碎屑锆石LAICPMS UPb同位素定年,重新厘定了该套煤系地层的时代。六盘山地区争议地层普遍发育铁质结核,砂岩差异风化严重,这与邻区下中侏罗统延安组地层相似,而与邻区上三叠统延长组差异较大;争议地层砂岩样品中含13颗中生代年轻碎屑锆石((188±3)~(254±8) Ma)(占总数17%),其中3颗碎屑锆石UPb年龄小于200 Ma,最年轻的碎屑锆石年龄限制了争议地层最大沉积年龄小于(188±3) Ma。争议地层中发育的晚三叠世孢粉组合,是三叠系孢粉化石再旋回的结果,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强烈的印支运动导致三叠系很快抬升至地表遭受剥蚀,为近区早—中侏罗世地层提供物源,古生物化石亦随之混入近区沉积地层中。根据上述证据和讨论,将六盘山地区中生代煤系地层时代重新归为早—中侏罗世,这一结论具有重要科学研究和油气勘探价值。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准噶尔盆地东南缘煤矿硫化氢气体成因研究
邓奇根,刘明举,崔学锋,温洁洁
地学前缘    2017, 24 (5): 395-401.   DOI: 10.13745/j.esf.yx.2016-10-11
摘要138)      PDF(pc) (1238KB)(364)    收藏
位于准噶尔盆地东南缘与北天山北麓、博格达山的盆山结合部位的煤矿主要发育有下—中侏罗统西山窑组和八道湾组低变质烟煤。区内诸多矿井(区)煤岩层、井下水、采空区及出露温泉(井)水体中硫化氢富集异常,且硫化氢往往与二氧化碳共存。煤层瓦斯气体组分以N2、CH4为主,伴有H2S、CO2及C2H6、C3H8等重烃组分,瓦斯气体组分中硫化氢最高可达2.11%,对煤矿工人的职业健康和安全生产造成严重的影响。区域煤层埋藏深度大多处于200~900 m,地层温度小于40 ℃,SRB繁衍激烈,样品中检测值平均为791个/g样品。沿径流方向,地下水矿化度逐渐增高,pH值也逐渐上升,Ca2+浓度逐渐下降,水体富含SO2-4,在充足的有机质及还原环境中,容易发生BSR作用,形成硫化氢。区域各煤层硫化氢丰度普遍小于3.0%,煤的镜质体反射率普遍介于0.50%~0.75%,表明成煤岩阶段的古地温范围介于80.0~110.0 ℃,小于120 ℃,目前煤层埋藏深度普遍处于200~900 m,其地温小于40 ℃。大部分煤层甲烷碳同位素值小于-50‰,总体偏轻,CH4具有生物甲烷成因特征。煤层气中的δ13CCO2值普遍介于-18.2‰~-11.7‰,表现出有机成因的特征。综合判断区域各煤矿H2S气体主要以BSR成因为主,不排除部分由于煤层火烧烘烤作用,由TDS或TSR成因产生。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