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学前缘 ›› 2014, Vol. 21 ›› Issue (4): 13-29.

• 论文 • 上一篇    下一篇

干旱、半干旱地区高砷地下水形成机理研究:以中国内蒙古河套平原为例

高存荣,刘文波,冯翠娥,陈有鑑,张国,宋建新   

  1. 1.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北京 100081
    2.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水资源与环境学院, 北京 100083
  • 收稿日期:2013-12-20 修回日期:2014-01-10 出版日期:2014-07-05 发布日期:2014-07-05
  • 作者简介:高存荣(1960—),男,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地下水环境调查监测研究等工作。E-mail:gaocr@mail.cigem.gov.cn
  • 基金资助:

    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内蒙古河套高砷地区地下水勘查与供水安全示范”(1212010634702)

Research on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high arsenic groundwater in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s: A case study of Hetao Plain in Inner Mongolia, China.

  • Received:2013-12-20 Revised:2014-01-10 Online:2014-07-05 Published:2014-07-05

摘要:

干旱、半干旱地区高砷地下水形成机理,是一较为复杂的地球化学和环境水文地球化学过程。通过多年来的实地调查、资料分析和试验测试等方法手段,详细研究了中国西部地区,特别是中国内蒙古河套平原,高砷地下水的分布特征及地质环境背景。研究并阐述了地下水中砷的来源,地层中砷的来源、聚集、溶出的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过程,提出了河套平原地层中砷聚集的3种模式,即断裂运移聚集模式,河、湖水胶体作用聚积模式和蒸发浓缩再聚集模式。研究表明:河套平原地下水中的砷,主要来源于地层,而地层中的砷主要来源于3个方面:周边的山区特别是存在高矿化带的西部山区、黄河上游和构造运移深部地下水;地层中砷的溶出主要与3个因素有关:地下封闭的还原环境、脱硫酸作用和大量灌溉水的入渗。

关键词: 聚集模式, 胶体作用, 蒸发浓缩, 断裂运移, 还原环境, 脱硫酸作用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