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邓军, 王长明, 李文昌, 杨立强, 王庆飞.
三江特提斯复合造山与成矿作用研究态势及启示[J]. 地学前缘, 20140101, 21(1): 52-64. |
[2] |
徐大良, 邓新, 彭练红, 田洋, 金巍, 金鑫镖. 大别山碰撞造山带俯冲盘陆壳基底组成:白垩纪脉岩捕获/继承锆石的证据[J]. 地学前缘, 2023, 30(4): 299-316. |
[3] |
张洪瑞, 侯增谦. 碰撞带热结构与碰撞成矿系统[J]. 地学前缘, 2022, 29(2): 1-13. |
[4] |
贺昕宇,王长明,袁继明,刘军,刘海鹏. 熊耳山—外方山矿集区中生代Au-Mo成矿系统[J]. 地学前缘, 2019, 26(5): 33-52. |
[5] |
张欲清, 张长厚, 侯丽玉, 张逸鹏, 黄滢竹, 陈汉林, 常利忠. 内蒙古东南部西拉木伦缝合带两侧二叠纪以来的叠加褶皱变形:对同碰撞和碰撞后变形的启示[J]. 地学前缘, 2019, 26(2): 264-280. |
[6] |
赵院冬,车继英,许逢明,朱群,王奎良. 兴安地块东北部晚侏罗世C型埃达克质花岗岩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环境意义[J]. 地学前缘, 2018, 25(6): 240-253. |
[7] |
席伟,夏小洪,吴艳爽,叶甜,李诺. 吉尔吉斯斯坦Taldybulak Levoberezhny(左岸)金矿地质特征及金属矿物学研究[J]. 地学前缘, 2018, 25(5): 135-150. |
[8] |
李三忠,臧艺博,王鹏程,索艳慧,李玺瑶,刘鑫,周在征,刘晓光,王倩. 华南中生代构造转换和古太平洋俯冲启动[J]. 地学前缘, 2017, 24(4): 213-225. |
[9] |
邓晋福,刘翠,狄永军,冯艳芳,苏尚国,肖庆辉,赵国春,戴蒙,段培新. 地壳对接消减带和叠接消减带与陆-陆碰撞造山和俯冲增生造山:来自侵入岩构造组合的记录[J]. 地学前缘, 2016, 23(6): 34-41. |
[10] |
汤家富,侯明金. 大别山及邻区若干重要基础地质问题的再认识:再论大别造山带非板块碰撞造山过程[J]. 地学前缘, 2016, 23(4): 1-21. |
[11] |
李锦轶, 张进, 刘建峰, 曲军峰, 李亚萍, 孙桂华, 朱志新, 冯乾文, 王励嘉, 张晓卫. 中国大陆主要变形系统[J]. 地学前缘, 2014, 21(3): 226-245. |
[12] |
陈永清, 卢映祥, 赵红娟, 程志中, 蒋成兴, 刘正尚. 滇西腾冲地块小场钼矿化花岗岩的锆石SHRIMP U-Pb定年、地球化学及其构造意义[J]. 地学前缘, 2013, 20(5): 1-14. |
[13] |
李瑞保,裴先治,李佐臣,刘战庆,陈国超,陈有炘,魏方辉. 东昆仑东段晚古生代—中生代若干不整合面特征及其对重大构造事件的响应[J]. 地学前缘, 2012, 19(5): 244-254. |
[14] |
翟裕生 王建平 彭润民 刘家军. 叠加成矿系统与多成因矿床研究[J]. 地学前缘, 2009, 16(6): 282-290. |
[15] |
吴润江 张元元 谭佳奕 郭召杰. 新疆卡拉麦里地区晚古生代以来不同构造层特征及大地构造意义[J]. 地学前缘, 2009, 16(3): 102-1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