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曾强, 李根生, 董敬宣, 等. 新疆煤炭资源开采典型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J]. 矿业安全与环保, 2017, 44(1): 106-110.
|
[2] |
李文昌, 李建威, 谢桂青, 等. 中国关键矿产现状、研究内容与资源战略分析[J]. 地学前缘, 2022, 29(1): 1-13.
DOI
|
[3] |
陈军, 成金华. 中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环境影响[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5, 25(3): 111-119.
|
[4] |
胡鞍钢. 中国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及主要途径[J].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21(3): 1-15.
|
[5] |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 统筹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将碳达峰碳中和贯穿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方方面面[EB/OL]. (2021-11-05)[2023-09-12]. https://www.ndrc.gov.cn/xxgk/jd/jd/202111/t20211105_1303106.html.
|
[6] |
李虎威, 赵红超, 牙生·吾甫尔, 等. 新疆煤炭资源科学开采发展趋势与前景分析[J]. 煤炭工程, 2017, 49(6): 20-22.
|
[7] |
王长建, 杜宏茹, 汪菲. 能源消费对新疆经济发展的影响机理[J]. 干旱区研究, 2014, 31(6): 1163-1169.
|
[8] |
陈亚宁. 塔里木盆地资源环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1999, 13(1): 11-15.
|
[9] |
张东升, 刘洪林, 范钢伟, 等. 新疆大型煤炭基地科学采矿的内涵与展望[J].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2015, 32(1): 1-6.
|
[10] |
任杨千千, 连懿, 李海笑, 等. 中国大陆CO2浓度时空分布特征及驱动因素[J]. 中国环境科学, 2023, 43(4): 1919-1929.
|
[11] |
姚依欣, 李贵才, 唐世浩, 等. 2010年—2020年全球陆地区域大气CO2时空变化特征分析[J]. 遥感学报, 2023, 27(8): 1782-1791.
|
[12] |
何茜, 余涛, 程天海, 等. 大气二氧化碳遥感反演精度检验及时空特征分析[J].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2, 14(2): 250-257.
DOI
|
[13] |
ZHANG L L, ZHANG J Y. Analysis of the seasonal variation of CO2 concentration in China based on GOSAT satellite data[J]. Journal of the Indian Society of Remote Sensing, 2018, 46(10): 1667-1675.
|
[14] |
SIABI Z, FALAHATKAR S, ALAVI S J.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XCO2 using OCO-2 data in growing seasons[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19, 244: 110-118.
|
[15] |
吕松, 王先华, 叶函函, 等. 地表高程对大气CO2反演的影响[J]. 光学学报, 2019, 39(5): 162-168.
|
[16] |
王少剑, 谢紫寒, 王泽宏. 中国县域碳排放的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J]. 地理学报, 2021, 76(12): 3103-3118.
DOI
|
[17] |
徐晓. 基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的山西省CO2时空分布驱动因素分析[D]. 徐州: 中国矿业大学, 2022.
|
[18] |
吴健生, 晋雪茹, 王晗, 等. 中国碳排放及影响因素的市域尺度分析[J]. 环境科学, 2023, 44(5): 2974-2982.
|
[19] |
李凯旋, 杨丽萍, 张静, 等. 基于TanSat的中国大陆CO2浓度监测及驱动因子分析[J]. 中国环境科学, 2023, 43(11): 5645-5654.
|
[20] |
包佳玉, 李祥龙, 胡启文, 等. 新疆能源消费碳排放时空特征及能源结构调整路径探讨[J]. 干旱区研究, 2024, 41(03): 490-498.
|
[21] |
王玲, 吕新. 基于DEM的新疆地势起伏度分析[J]. 测绘科学, 2009, 34(1): 113-116.
|
[22] |
邓铭江, 明波, 李研, 等. “双碳” 目标下新疆能源系统绿色转型路径[J]. 自然资源学报, 2022, 37(5): 1107-1122.
DOI
|
[23] |
杨梅花, 程锦涛, 郭佳星, 等. 新疆城市规模分布与自然地理相关性分析[J]. 干旱区地理, 2022, 45(6): 1958-1967.
|
[24] |
郑孟林, 樊向东, 何文军, 等. 准噶尔盆地深层地质结构叠加演变与油气赋存[J]. 地学前缘, 2019, 26(1): 22-32.
DOI
|
[25] |
王永, 康高峰. 新疆煤炭资源的地质特征及其开发前景[J]. 西北地质, 2007, 40(4): 81-86.
|
[26] |
支东明, 李建忠, 陈旋, 等. 吐哈盆地油气勘探新领域、新类型及资源潜力[J]. 石油学报, 2023, 44(12): 2122-2140.
DOI
|
[27] |
卞正富, 张益东, 王猛, 等. 新疆煤炭资源开发潜力与开发策略[J]. 煤炭学报, 2024, 49(2): 967-977.
|
[28] |
刘良云, 陈良富, 刘毅, 等. 全球碳盘点卫星遥感监测方法、进展与挑战[J]. 遥感学报, 2022, 26(2): 243-267.
|
[29] |
ZHOU Z H, FENG J. Deep forest[J].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2019, 6(1): 74-86.
|
[30] |
LIU X B, WANG R L, CAI Z H, et al. Deep multigrained cascade forest for hyperspectral image classification[J]. IEEE 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2019, 57(10): 8169-8183.
|
[31] |
杨慧, 范怀伟, 王文峰, 等. 空地一体化的地质碳封存泄露风险监测方法[J]. 工程地质学报, 2023, 31(4): 1461-1473.
|
[32] |
刘焰. 人类巨量碳排放后果分析: 来自青藏高原综合调查的启示[J]. 中国地质调查, 2019, 6(3): 1-13.
|
[33] |
陈玉敏, 唐伟, 刘雪原, 等. 基于卫星遥感的四川省XCO2高分辨率时空分布[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23, 46(2): 133-140.
|
[34] |
苏现波, 赵伟仲, 王乾, 等. 煤层气井地联合抽采全过程低负碳减排关键技术研究进展[J]. 煤炭学报, 2023, 48(1): 335-356.
|
[35] |
孔春芳, 岳永财, 徐凯. 2000—2015年江汉平原区域植被NPP时空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9, 28(6): 1460-1469.
|
[36] |
李树刚, 张静非, 林海飞, 等. 双碳战略中煤气共采技术发展路径的思考[J]. 煤炭科学技术, 2024, 52(1): 138-153.
|
[37] |
张坚超, 徐镱钦, 陆雅海. 陆地生态系统甲烷产生和氧化过程的微生物机理[J]. 生态学报, 2015, 35(20): 6592-6603.
|